• 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14 5.4折 39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华生 主编,祝鹏程 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1314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23698668

上书时间2024-11-0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作者简介
詹姆斯·华生(James L.Watson),中文名华琛、屈佑天,哈佛大学费正清(Falrbank)讲席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人类学研究。代表*作有《移民与中国宗族》、《香港的农村生活:新界的政治、性别与仪式》(与鲁比·华生合作)等,并编有《中华帝国晚期的葬礼》、《食物与饮食的文化政治》等。

  祝鹏程,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文化与现代化、口头传统、文化表演等。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章  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本土化

  作为美国象征的汉堡

  慢下来的快餐:适应与本土化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麦当劳的成功

  结论:全球一本土联结下的金色拱门

第二章  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饮食变迁与儿童文化的兴起

  跨国主义与快餐产业

  外出就餐:一部消费社会史

  观念分类:小吃vs正餐

  从异国风味到日常饮食:麦当劳的本土化

  公共卫生与洁净一

  笑意味着什么?友善与公共服务

  消费者的自我约束?

  候餐和纸巾大战

  抗争、环境保护和慈善事业

  作为消费者的儿童

  “麦当劳叔叔”和生日聚会的发明

  作为青年中心的麦当劳

  结论:麦当劳是谁的文化?

第三章  麦当劳在台北:汉堡、槟榔和身份认同

  台湾的饮食与文化简史

  麦当劳与台湾本地意识的崛起

  槟榔

  麦当劳在台湾:第一个十年

  麦当劳和台湾的青年文化

  作为庇护所的麦当劳:家以外的家

  等待孩子的老祖母

  躲避婆婆的媳妇

  作为庙会集市的麦当劳

  空间与时间:麦当劳里的生活方式

  麦当劳与学校午餐

  结论: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四章  麦当劳在首尔:饮食选择、身份认同与民族主义

  韩国麦当劳的发展简史

  “本土”的麦当劳

  麦当劳及其竞争者

  创造麦当劳的市场

  性别、空间和快餐的意义

  消费、抗争和海外输入

  大米与汉堡之争

  韩国饮食中的共享文化与个人主义

  结论

第五章  麦当劳在日本:改变中的行为与礼仪

  麦当劳在日本

  作为小吃的麦当劳

  麦当劳为什么被视为小吃?

  食物和共餐

  被建构的美国文化

  猫肉汉堡奇谈

  麦当劳和餐桌礼仪的改变

  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

附录  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20世纪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全球性的反全球化运动

  作为政治标靶的麦当劳

  为什么是麦当劳?

  肥胖政治学

  家庭革命:银发族的挑战

  结论:作为政治象征的麦当劳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主编推荐
詹姆斯·华生(James L.Watson),中文名华琛、屈佑天,哈佛大学费正清(Falrbank)讲席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人类学研究。代表*作有《移民与中国宗族》、《香港的农村生活:新界的政治、性别与仪式》(与鲁比·华生合作)等,并编有《中华帝国晚期的葬礼》、《食物与饮食的文化政治》等。
  祝鹏程,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文化与现代化、口头传统、文化表演等。

精彩内容

  在田野调查中,我访谈了十来个这样的年轻雅皮 族,他们都对新养成的消费习惯感到自豪。虽然有些 人强调去麦当劳只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没有人在20分 钟内结束用餐。和其他的消费者一样,这些年轻人呼 朋引伴,或者和男、女朋友同来,在餐厅中耗上一个 小时甚至更多去消费外国饮食与商品。对于这些雅皮 族而言,这是把自身定位成中产阶级的重要方式。
  来自不同阶层的年轻情侣也是麦当劳的常客,因 为这里的用餐环境给人浪漫与舒适的感觉。餐厅是明 亮、干净的,伴有轻柔的西方音乐,除了高峰期以外 ,其他的时间往往非常安静。除了异国风情的汉堡外 ,餐厅也提供奶昔、苹果派和冰淇淋,这些都使麦当 劳成为约会的好去处。正如前文所说,以中餐的标准 来看,麦当劳提供的餐点花样并不多,且花费不高,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必担心会在消费中发生攀比现象。
  对于那些带着女友或妻子但并不富裕的男性来说,这 一点特别重要:在麦当劳营造的外国语境中,他们不 会没面子。1994年,麦当劳的七家餐厅都在相对隐秘 的角落设置了双人座,有些餐厅甚至将其称为“情侣 角”。
  北京的麦当劳还有另一项专门的设置一一“儿童 乐园”。不同于那些安静、浪漫的“情侣角”,这一 区域常常是喧闹的,孩子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四处奔跑 。与东亚其他地区(比如第二、三章中的香港与台北) 的孩子一样,北京的儿童也是麦当劳的忠实爱好者。
  一个女服务员告诉我,经常有家长问她,为什么他们 的孩子那么喜欢麦当劳,有人甚至问她是不是汉堡里 添加了特殊的成分,以至于孩子如此着迷于这种异国 饮食。在和一帮小学生的访谈中,一个九岁的孩子告 诉我,他的梦想是买一大箱汉堡,天天都吃;也有几 个孩子希望长大了能自己开一家麦当劳。关于麦当劳 如何吸引儿童,我将在下文中探讨。在这里,我要强 调,儿童并不是单独来的,他们往往是和父母或祖父 母同来。
  我曾访谈了一个中年妇女,她的女儿刚刚在麦当 劳组织的作文比赛中获奖。她告诉我,自己并不喜爱 汉堡的口味,她丈夫甚至讨厌麦当劳,但他们的女儿 却酷爱汉堡和奶昔,以至于全家必须每周来一次。不 过,孩子对麦当劳的喜爱,往往会使手头拮据的父母 陷入困境。正如一个男性工人所说,虽然他的收入不 允许外出用餐,但只要孩子想去麦当劳,他从不说不 ,宁可节省下其他的开销,也要满足儿子的爱好。
  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去麦当劳吃饭仍是不小的 负担。在1994年,三口之家在麦当劳吃一顿,大约要 花费一个工人月工资的六分之一。这不菲的费用显然 不是人们去那里消费的原因。正如一个年轻女工所说 :“麦当劳很贵,一个汉堡套餐得花去我两天的工资 ,不过,在一个高端、时尚的餐厅里,这价格并不过 分。”因此,为了去麦当劳吃饭,工薪阶层的家庭时 常需要节省下其他的花费。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那对 老夫妇那样,很多人甚至觉得应该坐出租车到麦当劳 ,这样才能让行程显得更奢华、更值得回忆。对于这 些人而言,他们对麦当劳的体验不在于食物,而是在 于美国文化,或者给孩子们一顿特殊的款待。
  ……P62-6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