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变态心理揭秘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74 5.8折 49.8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溢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8695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688378

上书时间2024-11-0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冷眼与慈悲


武志红


如果怀着猎奇的心理想了解一些不可思议的心理疾病,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王溢嘉是我国台湾著名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他用别具一格的文字风格,以心理学的视角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在台湾拥有极高的声誉,其在大陆发行的几部著作都有很高的可读性。
这本书写了四十五个心理故事,有二十六个神经官能症及人格障碍案例,十三个性变态案例和六个妄想症的案例,其中包括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以及其他一些治疗师的经典案例,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离奇之处,而且多个故事在心理治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过,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当然不在其猎奇性。实际上,作者是用相当严谨的态度来写这些故事及其心理分析的,这使得这本可读性极高的著作,完全可以当作高校心理学专业的辅助读物。
同时,因为作者高明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这本有不少专业术语的严谨读物,也具备了极高的趣味性和较高的可读性。
此外,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读者,你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慈悲心,这给这本书增添了很多看不见的温情。
这种温情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不可思议的心理故事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不可思议的苦难。只有真正怀有慈悲心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故事的深刻之处。
我一直讨厌单纯猎奇性的小说、人文著作或心理著作,因为这些涉及人性的著作,如果沦为单纯的猎奇,那么作者一定是有着“残酷的幽默”,他在讨好我们并博得我们一笑的同时,很可能也会把我们变得更加残酷。
但这本书不会,除非你本来就是一个只喜欢猎奇的人。

 

 


关于变态人生的沉默收集


王溢嘉


对于人生,我喜欢做一个沉默的收集者。收集者的一个共同癖好是,对变异品种的兴趣总是要大于正常品种。异常人生所带给我的魅惑,似乎也远胜于正常人生。
异常人生非常多样,本书要谈的是变态心理。收集有很多方式,本书用的是简便的方式。由于所学的关系,我曾短暂地接触过一些心理异常的生命,但更多时候,则是阅读有关变态心理的书写资料。基本上,这是一种“分离的观照”,而非“实质的介入”,这种方式说明了我收集的沉默本质,也界定了本书的档案特性。
本书最初以《变态心理档案》为名在台湾出版。所谓“变态心理档案”,简言之,即是一组“别人不会这样想这样做,而某人却这样想这样做”的惑人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情节极富戏剧性,因而曾被改写成小说或改拍成电影,事实上,所有的变态心理档案都是小说或电影的理想题材。但说它们“理想”,指的并非以某些人的心理痛苦或疯狂行径来作为愉悦大众之材料的工具性价值,而是因为这些当事者的所遇所思所为,无一不是人类生命之忧欢与辛酸、灵魂之幽暗与孤寂、心路之曲折与执拗的真实写照。
但如果只像小说或电影般“说故事”,似乎也不是我的原意。因为故事本身就像一卷卷未经冲洗的人生底片,誊录的只是隐晦的、甚至颠倒的讯息,要看出它们可能的含意,需要一些“心灵显影剂”,所以在每个故事后面,我都又加上了长短不一的“解说”,赋予它们一些理论架构,而且档案的先后顺序,多少也呼应了这些理论架构的脉络,期使读者对变态心理能有一种结构性的了解。
在本书所收集的四十五个案例中,有二十六个属于“精神官能症”,十三个属于“性变态”,六个属于“妄想狂”。做这种选择,主要是因为体质或生理因素在这类疾病中扮演的是较模糊的背景角色,个人的人格及际遇等较居于主导的地位,不管是用精神分析的“心理创伤”“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心理防卫机制”或行为主义的“错误学习”“制约联配”来理解,都成了动态的、具有张力的、令人感慨系之的生命故事。
生活是艰难的,除了性谋杀等少数例子外,这些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是在人生旅途中不幸遭遇到某些难题的人。我们可以说,精神官能症是身陷于生命的难题中,而与自己进行的一场痛苦战争;妄想狂是因对生命难题的曲解,而与他人进行的一场虚幻战争;至于性变态,则是一种自然与文化未曾许诺的,自我怀疑的爱。
但人生也是个适应的问题,任何形式的变态心理或异常心理也都具有“适应不良”的意涵,很多患者也都会主动地寻求治疗。本书对治疗此一“实质的介入”保持了相当的“沉默”,这主要是因为我只是一个“收集者”而非“治疗者”;而且,我收集的目的也不是要以这些案例作为人生的“反面教材”。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对于人类生命之忧欢与辛酸、灵魂之幽暗与孤寂、心路之曲折与执拗,我希望读者能和我一样透过这类的收集而有所“知”,同时也有所“守”。



导语摘要

本书是我国首次从当代精神医学角度,全面揭示变态真相的故事集。全书共收集45个经典案例,其中26个属精神官能症、13个属性变态、6个为妄想症。当事人有受虐症、恋尸癖、露阴癖患者,有多重人格障碍者,有三代乱伦之家……可是他们的所欲所思所为,无一不是人类生命的忧患与辛酸、灵魂的幽暗与孤寂、心路的曲折与执拗的写照。你将从当事人的偏执、歇斯底里与残忍中看到令人心碎的童年过往,你将从精神医学角度对各种变态心理有结构性的了解,如果你足够敏感,则更将从中领悟作者之于人类生命的慈悲与温情。



作者简介

王溢嘉 著名心理科普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先后在《联合报》《南方都市报》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历任《健康世界》月刊总编辑、《心灵》杂志社及野鹅出版社社长等职。著作有《变态心理揭秘》《虫洞书简》《实习医师手记》《前世今生的谜与惑》《汉民族的幽暗心灵系列》《夜间风景:梦》等近50种书。
作品涵盖散文、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两性议题、青少年励志等范畴,曾获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推荐书、台湾大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等,且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台湾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语文课本中。



目录

档案01 父亲病榻边的黑蛇   /001
档案02 女歌唱家喉咙里的心事   /009
档案03 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新娘   /017
档案04 沉默的心理复仇   /025
档案05 无法站立的西点军校生   /029
档案06 抽筋的海伦及其女友们   /035
档案07 七小时的记忆丧失   /041
档案08 重寻旧梦的中年女子   /047
档案09 不要和撒旦开玩笑   /053
档案10 V小姐的高尚自我与下贱自我   /059
档案11 妙龄女郎的三个我   /065
档案12 动物园里的异色之梦   /073
档案13 都是壁纸惹的祸   /077
档案14 重返床榻的丈夫亡灵   /081
档案15 告密的心脏   /085
档案16 不敢坐船的单身女子   /089
档案17 令人惧怖的教堂钟声   /093
档案18 怕猫的女人   /097
档案19 难以穿越的康拉德广场   /101
档案20 烹饪女教师的神秘触摸   /107
档案21 关于清洗的执念   /111
档案22 被夸大的母爱   /115
档案23 会计师的生活仪式   /119
档案24 来到医院的臆病者   /123
档案25 熊熊烈焰中的悔恨   /127
档案26 重温悲怅的噩梦   /131
档案27 剧院听差与女演员的内衣   /139
档案28 那纤纤玉足的异样魅惑   /145
档案29 窗口丑陋的挑逗   /149
档案30 在神殿里被去势的男子   /153
档案31 怂恿妻子红杏出墙的大学教师   /159
档案32 镜子里的惩罚与叛逆   /163
档案33 互虐夫妻的床上前戏   /167
档案34 辣手摧花的虐待狂   /171
档案35 壁橱里的尸体   /177
档案36 恐怖的掘墓人   /181
档案37 乱伦世家   /185
档案38 穿太太裙子的卡车司机   /191
档案39 变成女人的男人   /195
档案40 妻子和她的情夫   /201
档案41 一场虚幻的逃亡   /207
档案42 手术房里的追杀   /211
档案43 看不见的颜色   /215
档案44 女作家的爱情妄想   /221
档案45 三个自称是“耶稣”的人   /225



内容摘要

本书是我国首次从当代精神医学角度,全面揭示变态真相的故事集。全书共收集45个经典案例,其中26个属精神官能症、13个属性变态、6个为妄想症。当事人有受虐症、恋尸癖、露阴癖患者,有多重人格障碍者,有三代乱伦之家……可是他们的所欲所思所为,无一不是人类生命的忧患与辛酸、灵魂的幽暗与孤寂、心路的曲折与执拗的写照。你将从当事人的偏执、歇斯底里与残忍中看到令人心碎的童年过往,你将从精神医学角度对各种变态心理有结构性的了解,如果你足够敏感,则更将从中领悟作者之于人类生命的慈悲与温情。



主编推荐

王溢嘉 著名心理科普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先后在《联合报》《南方都市报》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历任《健康世界》月刊总编辑、《心灵》杂志社及野鹅出版社社长等职。著作有《变态心理揭秘》《虫洞书简》《实习医师手记》《前世今生的谜与惑》《汉民族的幽暗心灵系列》《夜间风景:梦》等近50种书。
作品涵盖散文、心理、文化评论、科学论述、两性议题、青少年励志等范畴,曾获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推荐书、台湾大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等,且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台湾中小学和大专院校语文课本中。



精彩内容

档案03
在床上昏迷不醒的新娘


一个不久前才快快乐乐结婚的年轻女士,在新婚燕尔,就让丈夫产生很大的困扰。因为有一天早上,丈夫醒来时,发现身边的妻子四肢僵直、嘴巴张开、舌头外吐。
他吓了一大跳,还以为她死了,但摸摸她的身体,却还是温的,于是他猛力摇晃妻子,好一会儿,她才如从大梦中醒转过来般,恢复神智,而刚刚的恐怖症状也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情形不止发生一次。对此一“挺尸现象”,丈夫由惊愕而好奇,忍不住追问她。在丈夫的追问下,她才支吾地说从少女时代起,就偶尔会在早上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是家人发现而告诉她的),有时在白天清醒的时刻也会如此,但情况较不严重。如今竟然被丈夫看到了这种恐怖的丑态,她也无法隐瞒,但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怪毛病。
丈夫怜惜地看着这位既亲密又陌生的新婚妻子,在责任感或者说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带妻子去找弗洛伊德医师,寻求治疗。
弗洛伊德认为这位新娘子的症状可能跟心理因素有关。但在用催眠术将她催眠后,却无法获得相关资料。于是他改用另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要病人闭上眼睛,告诉她当他将手按在她的额头上时,她将“看”到造成今日这种症状的童年相关经验(其实上这也是一种催眠暗示)。
病人显得相当安静且合作,当弗洛伊德将手按住她的额头时,病人即进入一种恍惚迷离的状态中,她说她又看到童年时代所居住的家屋、她的卧室、卧室里所摆的床铺、她的祖母还有她很喜欢的一位女家庭教师……然后是发生在这些房间及这些人间的事情,最后女家庭教师离开了她们的家,因为她要回去结婚。
但这些回忆仍只是片段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弗洛伊德还是无法从中找出与她目前症状直接相关的经历。
正当弗洛伊德觉得山穷水尽时,天无绝人之路,他福至心灵地向一位同事A医师提起这个病人,结果无巧不成书,A医师刚好是病人父母以前的家庭医师,他给了弗洛伊德一份相当重要的数据:
原来A医师当年也曾治疗过这位病人,当时她正值豆蔻年华,身体发育得很好,宛若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在她第一次发作——就是家人发现她“僵死”在床上时,其父母曾召请A医师往诊,A医师虽然找不出什么病因,但他发现那位女家庭教师对病人似乎表示出过度的关爱之情。
他对此感到怀疑,而告诉病人的祖母,请她多多留意女家庭教师和孙女间的关系。不久之后,祖母告诉A医师说,那位女家庭教师经常在夜阑人静时,悄悄爬上她孙女的床铺,做出某种不可告人之事;第二天早上,她孙女就被发现四肢僵直、嘴巴张开、舌头外吐,不省人事地躺在床上。
对于这个发现,家人自然是又惊又怒,但为了顾及颜面,他们决定不加张扬,但也毫不迟疑地要终止年轻人之间的堕落行为,于是他们立刻遣走那位女家庭教师,要她回去结婚。被蒙在鼓里的病人,虽然不再受女家庭教师的性骚扰,但她那晨间僵死的症状仍断断续续地存在着。
在获得这条宝贵的线索后,弗洛伊德的治疗对策是: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向病人重述一遍,让她重新体验早年与女家庭教师之间那段暧昧的感情,给予它新的评价,而她的症状也就不药而愈。

解说

这也是一个“转化型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的病例。所谓“转化型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是指一个人过去曾遭受过某种心理创伤,它被潜抑到潜意识里,但后来却“转化”成肢体麻痹、视觉障碍等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失常症状。 
希波克拉底曾说,“结婚”是女歇斯底里患者的最佳处方,但这个个案似乎显示,“结婚”不仅没有让她的症状消失,反而可能造成它的恶化,因为在婚姻生活中,丈夫的性挑逗可能激发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往事,而使“晨间僵死”症状以更大的频率出现。因此,最佳处方不是“默默地做”,而是“坦然地将它说出来”。 
患者在未晓人事的少女时代,因女家庭教师的“性骚扰”,而使她在事后的清晨出现形同虚脱的症状。此一创伤性经验显然已被排除在患者的意识层面之外,连开启潜意识心扉的催眠术都无法让她忆起,但它却存在于别人的记忆里。弗洛伊德很幸运地从A医师那里获得此一创伤性经验的资料,他将它转告病人,让她重新面对它,疏导她郁积的情绪,晨间僵死症状即奇迹般地消失。 
这个个案和弗洛伊德的不少病人一样,其情感创伤都与“性”有关。不只弗洛伊德的病人有这种现象,连当时与之合作的布鲁尔医师的病人也如此。譬如布鲁尔医师就曾诊疗过一个十二岁、害羞而内向的男童,有一天从学校回家后,他就觉得身体不舒服,抱怨头痛而且吞咽困难。家庭医师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开药给他吃,但病情在数天之后仍无起色。病童一直拒绝吃东西,如强迫他吃,他就会呕吐﹔整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地躺在床上。
当布鲁尔医师往诊时,距离病发已有五个礼拜。在检查而无所发现后,布鲁尔医师觉得他的症状可能有心理因素,但男童的父亲和男童本人都说“不可能有这种事”,询问学校的老师,老师也说他在学校里并未有过什么特别的事情。在不得要领的情况下,布鲁尔准备向他施行催眠术,但后来没有派上用场,因为在病童母亲聪明而温馨的询问下,病童终于流泪说出如下的遭遇:
原来病发当天,他在从学校返家途中,因尿急而到路边的厕所方便,在厕所里,一个陌生男人突然走到他身边,掏出生殖器,要男童将它含在嘴里,他极度恐慌地跑开,回家后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出现了上述的症状。 
病童的吞咽困难,显然是对将陌生男人的性器含在嘴里的象征性抗拒。但当他说出这个创伤性经验,抒发他的惊恐与愤懑,并得到父母和医师的安慰与保证后,他的症状也就消失了(布鲁尔诊疗这位病人时,因为离那次创伤经验的时间甚近,所以病人还记得它,但如果时间拉长,此项记忆可能就会受到潜抑,而只剩下象征性的症状)。 
从诊疗经验中,弗洛伊德发现多数转化型的歇斯底里病人,在早年多有过“性创伤”的经验,几乎每个病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被成年人“性诱惑”或“性骚扰”的历史,这使他们在青春期之后对性的讯息极为敏感,当被潜抑下去的记忆及情感再度受到“拨弄”时,即转化为具象征意义的身体症状,或原本已存在的症状变得更加明显、益形恶化。
于是他大胆地提出“性源说”,认为歇斯底里症主要是来自性的潜抑(repression)或压抑(suppression),压抑是意识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却不能说、不敢说、隐忍不说﹔而潜抑则是将它驱赶出意识层面,无法忆起。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也许失之狭隘(当年,布鲁尔医师就是因为不同意他的性源说而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来,阿德勒和荣格等和他决裂,多少也是肇因于此),但就像所有的学派宗师,都是在“一以贯之”的信念下,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的,这也许是弗洛伊德“宗师的个性”使然。
不过他的理论也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因为在弗洛伊德所处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弥漫着保守、伪善、虚矫的性道德,他的理论似乎在告诉世人,因为性本能受到扭曲,而使很多人产生了光怪陆离的心理病痛。
这种病人在早年受到性诱惑或性骚扰的说法,后来发生了一些插曲。随着诊疗经验的累积,弗洛伊德慢慢发现,病人所陈述的性诱惑或骚扰事件,经常是“虚构”的,换句话,它们可能只是患者的幻想而非事实,为了解决这个窘境,他转而认为人类的性欲及性幻想并非在青春期之后才出现,在童年时代,性亦是一种强烈而重要的生物本能,结果这又成了他“性心理发展理论”的源头。弗氏指出,“性创伤事件”也许不是童年“真实的经验”,但却是“真实的幻想”“真实的记忆”,它们仍然会对当事者的心理造成影响,并转而影响其生理。
攻击他的人对此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
“男科学家”认为,病人之所以会“捏造”这些性创伤事件,主要是弗洛伊德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在催眠或自由联想中,一再“暗示”或“诱导”病人说出这类的告白,病人或者怯于他的权威或者为了迎合他,才言不由衷地说出“性的谎言”。因此,弗洛伊德不仅在愚弄病人,也在愚弄自己,所谓“潜意识”或“精神分析”,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非科学。
“女性主义者”则说,那些病人(以女病人为主)所说的性创伤事件其实都是真的,弗洛伊德后来改口说它们可能是假的,其实是为了“替男人脱罪”。因为诱惑、骚扰这些无辜小孩的都是丑陋的男人,甚至是表面一本正经的伪君子。为了避免“丑化”男人,所以才说那不是“真”的。 
弗洛伊德的辩解及上述两种攻击论调,都涉及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即我们如何“证明”病人主观陈述之真伪?或者,它们根本就是难以“证明”的?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我们确实难以验证病人说法的真伪,在这个档案里,好像有A医师这个“人证”,但我们又如何验证A医师的“回溯性记忆”有无虚假、扭曲的成分?
面对一桩变态心理档案,就像面对一个棘手的案件,在证据不足甚至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自由心证”。但医师不是“法官”,他要做的也不是“法官”该做的事;而对你我来说,当然更非如此。对于这样的档案,甚至说这样的“故事”,我们要付出的并非“科学的质疑”,而是“同情的了解”。
当弗洛伊德将精神医学带离唯物的医学模式时,就已预示了这种后果,但也使我们更接近活生生的人生,“半是真实半是诗”的尘世。在芸芸众生中,这“确实”是可能发生的事。天下事无奇不有,有什么是比这更“确凿”的事实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