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 泽畔的悲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楚辞 泽畔的悲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07 7.1折 4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正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7964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8486501

上书时间2024-11-0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读】骚人墨客的咏叹调

 

吕正惠

 

《楚辞》在中国文化上具有特殊地位,我们会知道《楚辞》这本书,主要的是因为屈原这个人。屈原的作品全部收集在《楚辞》里面,而整本《楚辞》,也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中华民族著名的诗人之一,以前的人,差不多都把《楚辞》里重要的作品认为是屈原作的。所以《楚辞》与屈原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然而,到了现代,一般人的看法已经稍微有点改变。他们认为,其中有些作品,与其说是表现屈原这个人的人格,倒不如说是楚国这个国家特殊的文化与精神。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是诗人屈原的祖国。在中国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楚国贡献了她那特殊的文化色彩;在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她注入了一股特异的气息。《楚辞》里的某些作品,正是这种特殊色彩与特异气息的具体表现。我们甚至可以说,连屈原这个伟大的诗人也是楚国文化的产物,没有楚国文化,就不可能有屈原这个人。而实际上,屈原的作品,也正是从楚国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总结地说,《楚辞》这本书包含了两种主要的内容。首先,它表现了中国文化一大支流的楚国文化的精神;其次,它包含了楚国文化了不起的产物之一——诗人屈原的作品。而这也就是本书的两大重点。本书分成上下两篇,即是分别介绍楚国文化和诗人屈原。

《楚辞》里的作品,篇幅都比较长。长的像《离骚》,将近两千五百字,短的,也比一般诗词要长。文字难、篇幅长,这是一般人对《楚辞》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去读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不论是原文、注释、语译的部分,还是只有白话语译的部分,在适当的时机,都会有一些整体性的赏析。这些赏析,有的长、有的短。长的不嫌啰嗦,短的有的极短,看情形而定,主要是要让读者了解原作品的意义与精神,譬如说,《九歌》的每一篇原文都比其他篇章短,但赏析却长,这是因为《九歌》全篇的结构与意义不容易掌握。而《离骚》虽然很长,但经过分段分节以后,只要稍作说明,就能够了解其大意。

我想在这里建议,如果你觉得原文太难,那么,刚开始你可以只读语译。反正语译都排在右边,你只要读译文就可以了。本书在语译时,已设想到使语译可以独立出来,所以只读语译时,你还是能够掌握到全篇的大意。读的时候,假如碰到不懂的专有名词,或比较特殊的词汇(这是无法语译的),你可以参考后面的注释。注释里,有些是对一整句或两句、四句的大意的说明,也可以参考。假如读过了白话语译,你就不想读了,那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好能再读原文,只有读原文,你才能体会《楚辞》全书的精华与精神,这是再好的语译也表达不出来的。假如你要读原文,那么,你可以先读《九歌》。因为《九歌》篇幅短,文字上的困难较容易克服。而且每篇之后的赏析较详细,对你可以有所帮助。读完《九歌》,再读屈原的作品。这时你可以先读一些短篇,如《哀郢》《涉江》《怀沙》,然后再读《离骚》。

《离骚》原文我们分成三大节,每大节又分成若干小节。可以每次读一、两小节。这样读完一大节,然后再把整大节从头到尾读一遍。这样分别读完三大节,然后再把整篇《离骚》从头到尾读一遍。后,我们可以说,假如你能把《九歌》和《离骚》这两部分,反复地读熟(实际上这并不难),那么你就已掌握到这本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楚辞》的精华了。

魏晋时代的人曾经说过:

熟读《离骚》,痛饮酒,便可以为真名士。

这样看来,要做个名士似乎再简单也没有了。然而,清代词人纳兰容若也说过: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似乎读《离骚》又要具备另一副胸怀。其实,这看似不太相同的两句话,却是包含了同样的精神的。传统的中国文人、中国士大夫,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离骚》、喜欢屈原的作品、喜欢《楚辞》。他们都能体会上面两句话所要表现的精神。为了说明这种精神,我们可以引缪天华先生的一段话来让大家看一看:

独自静坐,常会觉得空虚寂寥。虽则古人说:“著书心苦”;但是穷愁坎坷或者愤世不平的人,往往也会著书,想借此减少无聊苦闷。理学家朱熹,晚年罢了官,他所推崇的道学被斥为伪学,因而有所感慨而注《离骚》;戴震因为家里没米,一天只吃两顿面,关起门来写成一部《屈原赋注》;蒋骥困于疾病,舒忧娱哀的办法,就靠写《山带阁注楚辞》;陈本礼老年闲居,常常黎明即起,啜苦茗数碗、姜一片,写他的《楚辞精义》。我对这几位学者,真是心向往之,所以空闲枯寂的时候,也就翻检以前所搜集的资料,深思探索,继续写我的《楚辞浅释》。(《九歌浅释》后记)

这恐怕是传统士大夫凡喜欢《楚辞》的无不击节感叹的句子。简单地说一句,《离骚》与《楚辞》,是古代失意的士大夫的“宝典”,这是《楚辞》这本书所以流传极广,历久而不衰的“秘密”。假如,你读了《楚辞》以后,也“非常的”喜欢,那么,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基本精神。只是,那算幸或不幸呢?那就很难说了。



导语摘要

屈原的出现,结束了《诗经》的文学时代。《楚辞》是代表南方的新诗集,体制自由,感情奔放,想象奇幻,是浪漫主义的先河。本书既介绍了中国文化一大支流的楚国文化的精神,又详细讲解了楚文化*了不起的产物之一——诗人屈原以及相关的作品。古人说 “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瑰丽的文学世界。

 



作者简介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与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唐诗与台湾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殖民地的伤痕》《诗圣杜甫》《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等。



目录

【导读】骚人墨客的咏叹调


 


上篇       神话的世界


一、南方的国度──楚国


二、诸神降临──《九歌》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三、魂兮归来──《招魂》


四、我问苍天──《天问》


 


下篇       泽畔的悲歌


一、屈原这个人和他的作品


屈原这个人


屈原的作品


二、心灵的自传──《离骚》


虽九死其犹未悔


哀高丘之无女


忽临睨夫旧乡


三、放逐者的悲歌


哀郢


涉江


怀沙


四、不朽的形象


卜居


渔父


五、宋玉悲秋──《九辩》


 


附篇《楚辞》这本书


一、楚辞的形成


二、历代学者对《楚辞》的注解与研究


三、《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内容摘要

屈原的出现,结束了《诗经》的文学时代。《楚辞》是代表南方的新诗集,体制自由,感情奔放,想象奇幻,是浪漫主义的先河。本书既介绍了中国文化一大支流的楚国文化的精神,又详细讲解了楚文化*了不起的产物之一——诗人屈原以及相关的作品。古人说 “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瑰丽的文学世界。


 



主编推荐

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东吴大学文学博士。先后任台湾清华大学与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治唐诗与台湾现代文学。著作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殖民地的伤痕》《诗圣杜甫》《第二个经典时代:重估唐宋文学》等。



精彩内容

一、屈原这个人

 

屈原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在很早以前,屈家早的祖先是某一代楚王的儿子,被封到“屈”这个地方,因此他的子孙就以“屈”来作为他们的姓。很久以来,屈家一直是楚国王族里有势力的家族之一。在春秋时代,屈家曾经出过许多显赫一时的大人物。到了战国时代,屈家和另外两个家族景家与昭家成为楚国王族里有名的三族,影响似乎更大了。当时,楚王特别设了一个“三闾大夫”的官,来处理屈、景、昭这三个王族的事务,屈原本人就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

屈原既然出身于这种权大势大的王族,可以想见,他一定会参与楚国的政治事务。但是,有关他早年的生活,我们一点也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当屈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我们开始看到屈原这个人时,他已经成为楚王亲信的大臣了。当时的楚王是楚怀王,而屈原所担任的官职是“左徒”,可能是仅次于令尹(楚国丞相)的高官。

屈原的一生可以说和怀王息息相关,是怀王提拔他,信任他, 让他参与国政。屈原也忠心耿耿,努力报效国家与君王。哪里知 道,怀王却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疏远了他。然而,屈原永远记 得怀王以前对他的礼遇,永远把国家与怀王放在自己之上,只要 一有机会,他总会出面劝谏怀王。他要怀王不要相信秦国,要与 齐国联盟,要杀张仪,不要到秦国去。每一次重要的事情,屈原 都提出忠告,而怀王总是不听。后怀王终于自食恶果,死在秦 国。可以说,怀王的失败也就是屈原的失败,怀王死了,屈原的 忠君报国的理想也整个破灭了。那个提拔他、信任他,但又疏远 他,处处不听他劝说的怀王,那个他想一生报效,愿意为之死而 后已的怀王,这样凄惨地死在秦国,也正代表他一生政治生涯的 大失败。

放逐江南代表的是屈原政治生涯的后结局。他顺着夏水、长江南下,流浪于江南各地。他日日思念江北的故乡,日日思念 故国的一切,关心故国的一切。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 去,顷襄王一直都没有再召他回去的意思。终于,屈原完全绝望 了,他知道人家已经完全忘记他了,再也没有报效君国的机会了。于是不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在他漂泊江南好几年之后,终于跳下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了却了他的一生。

 

二、心灵的自传——《离骚》

 

《离骚》是屈原有名的作品,也是中国诗歌中伟大的诗篇之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这首长篇作品里(全篇共计两千四百多字),屈原采取自传体的方式,首先叙述自己的进德修业,以及把国君引向正道的志向;然后讲到奸邪的进谗言,自己的被疏远;接着是疏远之后的彷徨,以及对理想之追求的锲而不舍。整篇写的是忠直的屈原感人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屈原“心灵的自传”,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屈原人格的整体面目。

但是,“离骚”,这个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有两个比较通行的解释。一种是说,“离”即是“罹”,而“罹”则是“遭遇”的意思;至于“骚”,则是“忧愁”的意思。所以“离骚”即是遭遇到忧愁”;屈原取这个题目,是要说,他是遭遇到忧愁,才写下这篇作品的。第二种解释是说,“离”即是“离别”的意思,所谓“离骚”,就是“离愁”;屈原所要叙述的是,自己在受到放逐与离别之后心中的愁思。大致说起来,采取种解释的人比较多。这里要补叙一句,《楚辞》一书中的篇章题目,却不一定是屈原自撰的,有可能是研究《离骚》或屈原的人所拟制的,像这种情形在很多古籍中不乏先例,不过这种考据性的问题,在此毋庸费辞,还是从《离骚》的创作心态与时代背景上,多加分析探讨吧!

那么,屈原又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篇作品的呢?这也有不同的讲法。比较传统的讲法是说,屈原因为上官大夫的谗言,开始被楚怀王所疏远,为了表达心中的忧愁幽思,才写下这篇《离骚》。但后来却有人说,《离骚》应该是在屈原放逐到江南以后才写的。又有一些人,虽然赞成传统的说法,认为《离骚》写于放逐江南以前,但又以为不会早到屈原开始被疏远时,应该再晚一点。这些讲法,很难断定谁对谁错。还好,对我们欣赏《离骚》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关系还不大。

对我们欣赏《离骚》来讲,还有一个比较有关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九歌》绪论里已经提到的关于“香草美人”的问题。屈原在《离骚》里,一再地使用香草来比喻自己的进德修业。譬如开头一段他就说,他披着江离和辟芷,又把秋兰佩在身上,又要摘取木兰和宿莽。像这种例子,整篇《离骚》中到处都是。至于美人,《离骚》里常以美人来比喻君王,又常把君臣关系比喻作男女关系,那谗邪就好比嫉妒的女子在说那些品行端正娴淑的女子(即指君子)的坏话。

关于这些问题,以前的人只说“香草以配忠贞”,“美人以媲于君”。但我们总觉得这样的解释还不够,我们总想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要拿香草来比君子?为什么要把君臣关系比作男女关系?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九歌》的香草美人说起。我们已经知道,在楚国的民俗宗教里,在祭祀的时候,不论祭品、摆设还是神、巫的服饰,都和香草脱离不了关系。在古代,宗群是非常神圣的,那么和宗教息息相关的香草当然也就是和世俗不同的圣物了。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楚国人要说明自己的德行与世不同,自己比一般世人要清高时,他以他们宗教的圣物香草来作比喻,是再顺理成章也不过了。所以,屈原以香草来自喻,实在是从他所熟悉的宗教祭典脱胎而来的。当他说到自己身披一大堆的香草,说自己所穿的“非世俗之所服”,他一定想到祭典里神、巫所穿的服饰。这服饰是非常神圣的,是一般人不可随意穿戴的,因此屈原就以这种香草的服饰来象征自己德行的高人一等。

至于《离骚》的美人问题,也可以设想是从《九歌》的人神恋爱脱胎出来的。既然人、神关系都可以比成男、女关系,为什么君、臣关系就不可以比成男、女关系呢?尤其当我们想到,在古代君是被当成神一样的看待,我们就会觉得,从人神的男女关系到君臣的男女关系,是再自然也没有了。既然神的不肯降临,可以比成情人的失约,那么君的不再信任臣,当然可以比喻成情人的背叛,或者情人受了其他女子的诱惑而抛弃了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离骚》是楚国特殊的民俗和屈原特殊的人格的结晶。屈原的成就,不但在于他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崇高的人格,同时也在于他能够从自己民族的特色里汲取精华,把它和自己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所以《离骚》是透过一个民族的特殊性格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高阳帝的后裔,)

高阳: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即五帝中的颛顼(zhuān xū)。

苗裔:后裔、后代。裔,音(yì)。

朕皇考曰伯庸。(我的父亲叫伯庸。)

朕:我。古代一般人都可称“朕”,至秦始皇才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词。

皇考:古人称呼已去世的父亲叫皇考。

伯庸:有人说是屈原父亲之名,有人说是字,不是名。

摄提贞于孟陬兮,(正在寅年寅月的时候,)

摄提:古人用干支纪年,凡是寅年(如甲寅、乙寅、丙寅等)都叫摄提年。

贞:正,正在那时候的意思。

孟陬:即正月,以干支来讲,古代的正月是寅月。陬,音(zōu)。

惟庚寅吾以降。(庚寅那一天我降生下来。)

惟:语助词。

庚寅:庚寅那一天。降:降生。

 

三、《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说到《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那真的可以套用两句成语来形容,即:“无远弗届”“无孔不入”。这两句成语用在这里虽然不很恰当,却足以看出《楚辞》对中国文学影响之深远。这里,我们当然无法细说,只能举出一些重要的方面,作个简单的说明。

首先,从整体精神来看,我们常听人说,《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泉,这种话一点也不夸张。我们可以说,在汉朝以前,除了一些极零星、极片段的作品外,中国的诗歌就全包含在《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书中。这两部书是中国诗歌的“始祖”,所有后代的诗人,无不从这里“生长”出来。这样说,我们就足以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再说得具体点,那么《楚辞》至少为中国诗歌注入了两种精神(这正是《诗经》比较缺乏的),即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这两个名词用在这里也不是很恰当,而且会引起误会,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楚辞》在中国诗歌里开创了一种主题,即:有才华的个人在社会人群里遭逢各种失败以后的不平和牢骚。这是一种特殊的个人的失败,而不是像恋爱的失败(这是一般人都会有的)或者社会的大动乱(这是生逢乱世的人谁也无法避免的)那样,比较具有普遍性。《楚辞》的精神是一种失意的精神,是一种失意之后以自己的心志自我肯定的精神,是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它所表现的是有志气、有才华的人遭受挫败而不甘、而不平的精神。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个人主义,而这是《楚辞》所开创,为历代无数文人所继承的精神。

其次,说到浪漫主义。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学一般是比较平实,比较富有人世的气息。中国文学比较缺乏那种超然的想象力,没有那种神话世界的召唤,没有那种鲜明的色泽,没有那种诡谲奇异的调子。如果有的话,那么这种精神主要的源泉之一就是《楚辞》。从这个方面来看,《楚辞》可以说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倾向。

以上是从整体精神的角度来看《楚辞》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文学形式这方面来看,那么,我们可以说,《楚辞》至少对中国两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有过极大的贡献,即:赋和七言诗。我们已经说过,《楚辞》所以会从楚国一地流传到全国,主要是得力于西汉初期一批文人的努力。而这批文人,其实也就是开创“汉赋”这种体裁的人。他们一方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屈原的作品,一方面又把《楚辞》融合其他要素,创造了“赋”这种形式。

其次说到七言诗。要了解《楚辞》对七言诗之形成的影响,我们只要看下面两段就可以了。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这是《九歌•国殇》的四句。假如我们把每一句里的助词“兮”换上一个实字,不就成了七言诗了吗?再看下面一段: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这是《九章•橘颂》中的句子。假如我们把每一句的“兮”字去掉,而读成这个样子:

后皇嘉树橘来服,受命不迁生南国。

不就更像七言诗了吗?当然,七言诗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过《楚辞》的贡献却是无法否认的。

后,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技巧这方面来看《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可说的太多了,我们只举重要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九歌》里有许多人神恋爱的描写。我们也知道,屈原写《离骚》时,受了《九歌》的影响,又把君臣关系也用男女关系来加以比喻。后代诗人常常袭用屈原这种技巧,表面上他好像在写爱情,其实里面是寄托了一些个人的政治遭遇。这样一种“托喻”的写法,后来还影响了一般人对于诗的解释。常常有一首情诗,有人说这只是情诗,有人却要说这是政治诗,诗中的男女关系只不过是比喻而已。这种现象的好坏姑且不论,但其发源于《楚辞》却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现象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也不必细说。)

常常,你把中国诗读得越多、读得越熟,就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楚辞》的影子。这就证实了本节开头的一句话:《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真的是“无远弗届”“无孔不入”。



媒体评论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水平*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