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83 6.0折 58 全新

库存6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著,作家榜经典名著 出品,大星文化,梁昌正 陆伟黎 赵梦婷 绘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8580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5091517

上书时间2024-11-0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文/吕思勉
    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系鄙人所编。出版之后,征诸各方面的评论,似乎以为尚属可用。惟间有嫌其太深的。鄙人自行覆视,似乎过深之处,尚不甚多。惟(1) 该书系用文言;(2) 叙述力求揭举纲要,其详则留待教师的指示,和学生的参考,因此,措语较为浑括;而读之遂觉其过深。所以前书的嫌深,在内容一方面,关系尚少;在文字一方面,关系转觉其较多。所以此次编纂,改用白话;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辞。无论教师或学生,使用起来,该都较前书为便利。
   白话的易于了解,全在其(1) 语调和(2) 述说的顺序,都较文言为接近。至于名词,倒是无甚关系的。况且名词是万不能译作白话的。所以此篇都一仍其旧。至于语句,似乎可以随便些。然亦有含义繁复,勉强改译,必至失真的。——如第三编第六章注中所引汉刺史所奉六条诏书是。——又有须就其原文加以考释的。——第二编中所引经子,此例特多。——此等处若教师能明白讲解,学生能细心体会,原亦无甚难解。况且此等用语,自己读史时,亦总是要遇到的。在高中时期,亦应有相当的训练。所以此编亦一仍其旧。——此等皆有删节,无改易。必不得已,宁可再下解释。此外还有一种,是历史中特别精彩,或足以振起精神的文字,间引一二,以助读者的兴味。——如第三编第十一章所引《史记•平准书》,第三十六章所引司马光疏语,第四十七章所引《明实录》是。
   鄙人对于中国史分期的意见,具见前书例言中。此次*所定《教材大纲》,分期之法,和鄙意无大出入。故即遵照编纂,以期划一。至于每一时期之中,又可分为数小期,则其意见,具见编第四章中,兹不赘述。
   本书编纂,虽系自古至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然使用之时,即先授第四、五编——近世史、现代史——亦无不可。因为近世和现代的事,和眼前的生活,较为切近;学生容易了解,亦容易有兴味。固然,史事系逐步发展,读后世史,必须溯其源于古,乃能真实了解。然必先觉有兴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而读古代史时,得后世史事,以资比较,亦更容易了解。——因为古史多是残缺不全的,而带神话、传说等性质亦较多。
   “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昔人早有此感慨。何况今日,史实愈繁,——一因史实的累积,一因观点的不同,而史料增加。——中等学生,又非专门研究之家。要在仅少时间中,探源于既往,以说明现在;所举示的,既不能失之繁芜,又不能过于漏略;既不能失之艰深,又不能过于肤浅,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无论何人,编纂起来,恐亦不敢自信,何况如鄙人的浅学。兹编所注重:(1)为一时代中重要之事,——如汉之外戚、宦官,唐之藩镇。——(2)则其事对于现在社会,仍有直接影响的,——如明、清两代的制度。——叙述均较详。其余则较略。无甚关系之事,或径从删削,以免头绪纷繁之病。——其有不能不叙及以备始末的,则存之于注。
   史事叙述,宜忠实。有等事,逐细叙来,似嫌琐屑,然一经改作概括之语,便不免于失真。本书于此等处,宁任其稍繁,不敢以意改易。但亦有宜避其过繁,以节省学者的脑力的。——以经济的方法,俾(bǐ)学者得精要的知识,原系教授目的之一。——如第三编第二十二章,引《唐书•地理志》所载贾耽所记入四夷之路,其中重要的地名,都用原名而释以今地;其较不重要的,则但以今地名示其路线的概略,即其一例。
   讲历史是离不开考据的。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第三编第十章。——这看似例外,其实此等传说,不能认为事实,亦正是史学上的公例。但鄙人于此等处,必格外谨慎。所采取的,必系前人的成说,大略为众所共认的;决不羼(chàn)以自己的意见。——且必著明其如何考据而得,俾学者并可略知考据的方法。
   考据宜避琐碎,这不是对专门家说的话。专门家的考据,正以愈琐碎而愈见其精详。——因为有许多大事,系联结小事而成;又有许多大关系,是因小节目而见的,但这亦不是对中学生说的话。教授中学生的材料,若过于琐碎,他不知其在全局中的关系,就不免游骑无归,变为徒费脑力了,而且易入于歧途。此篇于此等考据,概不阑入。所采取的,都是能发明历史上重要事实的真相;或则贯串许多事实,示人以重要概念的。——如顾亭林先生的《日知录》,赵瓯北先生的《陔馀丛考》等,所采较多。
   对于考据问题,一个人的意见,往往前后不同,这是无可如何的事。此书的编纂,距离编新学制高中教科书时,将近十年了。鄙人的意见,自亦不能全无改变。如汉族由来,鄙人昔日主张西来之说,今则对于此说,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认为游牧时代的君主,今则以为黄帝居河北,系游牧之族;羲、农之族居河南,自渔猎径进于耕稼,并未经过游牧的阶级。又如尧、舜、禹的禅让,昔日认为绝无其事,今则对此的意见,较为缓和。此等处,一一都将旧说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惟有仰望大雅弘达的教正而已。
   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历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等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愤发的,自亦不在此例。又贯串前后,指示史事的原因结果,及其变迁之所以然的,则看似议论,实系疏通证明的性质,其不能强指为主观,自更无待于言了。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发议论之处,实皆谨守此三例,所以自信为尚无臆(yì)逞之弊。
   历史的有年代,犹地理的有经纬线。必一见纪年,即能知其事在时间上的位置,方为有用。准此以谈,旧日用君主年号纪年之法,其不能适用,自然无待于言,前编新学制教科书时,系用民国纪元;辛亥以前,均用逆计。此法,年代的先后,固亦可一见而知;惟逆计太多,亦总觉其不便。此编径用公元,以便用世界史互相对照。——中国历史纪年,是否应径用公元,自亦成为一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论,则似乎此法较为便利,所以本编用之。好在教科书本应时时改良,并不是有永久性质的。
   历史、地理两科,关系极密。治历史的人,必先明白地文地理;次则历代的政治区划,亦宜知其大概;然后任举一地名,大略知其在何处,即能知其有何等关系。关于前者,宜在地理科中致力。后者宜时时翻阅历史地图。本书编第三章,所举历代政治区划的大概,自信尚属简要。一时固不必强记,如能用作纲领,参考他种书籍,多和读史地图,对读几过,似于读史不无裨(bì)益。一 吾国书籍,向分经、史、子、集四部,这原不过大概的分类。何况今日,史学上的观点,和从前不同,一切书籍,都应用平等的眼光,认作史材。编历史的人,所引据的不能限于史部,自更无待于言。兹编引据之例,即系如此。所引的书,自信都较为可信;引据的方法,自信亦尚谨严。教者如能善为启示,并可使学生略知判别书籍,及引用书籍的方法。
   读史地图、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当备的书,所以本书中不再附入。偶或附入,则是普通图谱所不具;或则读课文时必须对照的。有时径以此代叙述。改求简明,亦以养成读图谱的能力。



导语摘要

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亦是一部能让你快速了解中国史的经典历史杰作。
史学泰斗吕思勉,以通俗通透的解读,讲述上古至民国的政治变革得失、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变迁脉络、衣食住行特色等方方面面,全书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开创白话通史写作新纪元,问世至今已持续畅销80多年,被海内外读者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史学泰斗,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系统阅读各种文史典籍,其后专治史学。24岁时在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此后任教于不同学校,专心致力于文史研究与教学。
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以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他的通史著作开创了史书撰写的新体例,是中国新史学思潮的先驱。



目录

例 言


编 绪 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 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内容摘要

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亦是一部能让你快速了解中国史的经典历史杰作。
史学泰斗吕思勉,以通俗通透的解读,讲述上古至民国的政治变革得失、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变迁脉络、衣食住行特色等方方面面,全书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开创白话通史写作新纪元,问世至今已持续畅销80多年,被海内外读者誉为“一本书让你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主编推荐

吕思勉(1884-1957)史学泰斗,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系统阅读各种文史典籍,其后专治史学。24岁时在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此后任教于不同学校,专心致力于文史研究与教学。
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以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他的通史著作开创了史书撰写的新体例,是中国新史学思潮的先驱。



精彩内容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柳宗元说汉代“有叛国而无叛郡”,这是因为郡的区域太小了,其势不足以反抗中央。到后汉末年,把刺史改成州牧,所据的地方,大过现在的一省,其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当曹操主持中央政府,把汉献帝迁到许都时,天下正是纷纷割据。举其的,便有:
   袁绍   据幽、并、青、冀四州。 
   袁术   据寿春。
   刘表   据荆州。
   刘焉   据益州。
   刘备   据徐州。
   张鲁   据汉中。 
   马腾、韩遂  据凉州。 
   公孙度   据辽东。
   当时还有个本无根据地的吕布,从长安逃向东方去,投奔刘备。刘备收容了他。吕布却乘刘备与袁术兵争之时,袭其后方,而取徐州。刘备投奔曹操,操表备为豫州牧。和他合兵,攻杀吕布。袁术在寿春,站不住了,谋走河北,曹操使刘备邀击之于山阳,袁术兵败还走,未几而死。刘备和外戚董承密谋,推翻曹操,曹操又把他打败。
   这时候,曹操的大敌,实在是袁绍。雄据河北,其声势和实力,都在曹操之上。公元二〇〇年,袁、曹之兵,遇于官渡。相持许久,曹操毕竟把袁绍打败。袁绍因此惭愤而死。其子谭、尚,互相攻击,都为曹操所灭。二〇八年,操遂南征荆州。
   这时候,在北方屡次失败的刘备,亦在荆州,依托刘表。而长江下流,则为孙权所据。孙权的父亲名坚,是汉朝的长沙太守。当山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时,孙坚也发兵北上。后来受袁术的指使,去攻刘表,为表军所射杀。其子孙策,依托袁术,长大之后,袁术把孙坚的部曲还他,他就渡江而南,把汉朝的扬州打定。孙策死后,传位于孙权。曹操的兵,还未到荆州,刘表已先死了。刘表的长子刘琦,国避后母之忌,出守在夏。其少子刘琮,以囊阳降操。刘备南走江陵。曹操发轻骑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及之于当阳长坂。刘备败走江夏。于是诸葛亮建策,求救于孙权。孙权手下,周瑜、鲁肃等,也主张结合刘备,以拒曹操。于是孙、刘合兵,大破操兵于赤壁。曹操引兵北还,而南方之形势始强。
   然而当时的刘备,还是并无根据之地。荆州地方,依当时的诸侯法,则当属于刘琦。而琦不能有,事实上,刘备和孙权,都屯兵其间。孙权一方面,身当前敌的周瑜,要“徙备置吴”,挟着关羽、张飞等去攻战。刘备一方面,未始不想全吞荆州,而又不敢和孙权翻脸。于是先攻下荆州的南部,就是现在的湖南地方。不久,周瑜死了,继其任者为鲁肃。鲁肃是主张以欢好结刘备的。孙、刘两家的猜忌,暂时和缓。
   当诸葛亮未出草庐时,刘备去访问他,他便主张兼取荆、益二州,以为图天下之本。这时候,荆州还未能完全到手;而且“荆土荒残,人物凋敝”,虽是用兵形胜之地,而实苦于饷源之无所出。于是益州天府之国,刘备就不能不生心了。公元二一四年,刘备乘刘璋的暗弱,取了益州。其明年,曹操亦平定汉中。二一八年,刘备攻汉中,又取之。一时形势,颇为顺利。当刘备西入益州时,孙权便想同他争荆州。结果,两家和解,把荆州平分。刘备既定汉中, 命关羽出兵攻拔囊阳,又围樊城,败于禁等兵,威声大振。而孙权使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还走,为权所杀。吴、蜀因此失和。这事在二一九年。
   其明年,曹操死了。于丕,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又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二二九年,孙权亦称帝,自武昌迁都建业,是为吴大帝。



媒体评论

◆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极为枯燥。及吕思勉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
——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 (吕思勉)先生许多精彩通观评论,直击要害,能传达出常人轻易看不出的历史意韵,让读者享受知性旅行的愉悦,得益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丰富,更是增进了对社会状态和社会变革的认识。
——历史学家 王家范

◆ 高度的概括,结合具体的分析,是吕先生撰述通史的特点。而与此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则是深刻的史实。
——历史学家 程念祺

◆ 从这部叙事心平气和、解析鞭辟入里的中国通史中,不仅能窥见作者的史德与史识,也可洞悉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周期律,令后来者鉴之,祈勿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历史学者 章立凡

◆ 读者诸君若肯耐心阅读、细细体会这部中国史,一定会如入宝山满载而归。
——历史学者 张耕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