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9.37 5.4折 128 全新

库存10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邹秋筠[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339275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569443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汉朝与罗马

公元 1—2 世纪,欧亚大陆的两端出现了两个可以匹敌的伟大帝国。欧亚大陆西部,罗马帝国的扩张之势北起英伦三岛、日耳曼平原,南到撒哈拉沙漠,东至美索不达米亚。欧亚大陆东部,汉王朝的控制范围北抵蒙古北部草原,南达越南中部热带地区,包括除遥远东南地区之外的今日中国全境,并影响着中亚的大部地区。罗马帝国的疆域超过 450 万平方千米,即 175 万平方英里;汉王朝疆域大约 375万平方千米,即 150 万平方英里。

这两个遥远的政权通过陆运与海运相互交换商品,例如从东方运来丝绸,从西方运来玻璃。但是它们并没有深入接触,彼此之间知之甚少。两个国家的自然地理差异很大: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周边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汉王朝受东面的海洋限制,依赖河流、运河、陆路沟通长江以北的广阔平原,并穿过山谷沟通长江以南,而为了应对连绵山脉的阻拦,建造了令人惊叹的工程。

公元前 3 世纪末,秦朝首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但在此前就已经存在宗教哲学信仰、学说和风俗的共有传统。与秦朝类似,之后的汉朝的终极权威来源于军事力量,但汉朝百姓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书写方式,汉字的使用极大地帮助人们克服口语差异。罗马城将统治扩展到许多不同民族;然而汉帝国的核心是自我持存的中华文明。

爱德华·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开篇这样写道:“公元 2 世纪,罗马帝国据有世上富饶美好的区域,掌握人类进步发达的文明。”

吉本的著作写于 18 世纪,当时欧洲尚未了解中国古代的全部成就,所以不能因为吉本的判断而指责他。但在吉本所描绘的同一个时代,即公元 1—2 世纪,后汉帝国发展到了繁荣,并且它的衰亡比西方罗马帝国更加迅速,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

本书描述了从公元 1 世纪早期到 2 世纪末汉朝突然瓦解崩溃的历史,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正是由于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德效骞(Homer H. Dubs)、华兹生(Burton Watson)、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的翻译,以及鲁惟一(Michael Loewe)的重要成果,前汉史研究拥有大量材料,同时很多学者从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方面对这一时期展开讨论。但是目前,学界尚未以西方语言单独叙述后汉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我相信按时间顺序的叙述将为未来广泛细致研究后汉历史提供更为清晰的语境。

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在其著作《汉朝的复兴》(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中,详细研究了后汉初年,尤其是开国皇帝光武帝的统治。固然还存在有待商榷之处,但是对这段历史的记述已经非常翔实,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细节。

本书以描述后汉洛阳城开篇。公元 25 年,光武帝兴建洛阳城,作为中兴汉室的京城。在光武帝和其继任者的漫长统治时期,洛阳城历经多次修整,毕汉思《后汉时期的洛阳》(Lo-yang in Later Han Times)对此多有论述。但我关注的是作为国家政治与精神中心的洛阳,包括朝廷与官员、礼仪与信仰、城市面积与人口数量、周边环境以及它与帝国边远地区的联系。在毕汉思的巨著发表 40 年之后,受到戴梅可(Michael Nylan)及其同事对前汉长安城研究的鼓励,我相信可以用另一种途径展开研究。

另外,虽然后汉帝国在社会、人口和军事方面得到重要发展,但当火光映照天空,朝代命运决定于皇宫之中发生的大事件。所以本书的标题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后汉以火德彰显权威;另一方面,洛阳的火既是它衰落的标志,也是衰落的原因。

 

         关于罗马和汉朝的一些观点

虽然在公元 1—2 世纪,罗马帝国与中国后汉王朝是并行存在的两大帝国,可以对二者进行对比,但是由于在地理、人口、文化、政治组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我认为这样对比可行性有限。简单举例来说,差异包括:

  • 罗马帝国由众多民族和文化组成,既包括高卢和不列颠的部落,也包括高度文明的希腊和埃及。一个受过教育的罗马人能熟练使用希腊语,就像使用母语拉丁语一样。而汉帝国统一文字,语言只有方言之分,以此统一中国文明世界,形成共同的文化背景。
  • 早期罗马帝国统治者通过类似于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结构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公民权是一种重要的权利。除了模糊提到百姓的意愿,中国传统中并没有民主经验,统治者通过神权掌握帝位,即所谓“天命”,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此外,传统罗马帝国大部分高级官员通过选举产生,而中国的高级官员通过察举,即向皇帝推荐得到任命,有时会经历一段试用期,但并不需要吸引大众支持。
  • 罗马正规军规模庞大,有高达 25 万职业军人和辅军。随着多地废除征兵制度,后汉在军事上依靠一支不大的专业军队,辅之以边疆地区数量有限的受过训练的民兵,大型战役得到少数族盟友的支援。
  • 汉帝国幅员辽阔,交通往来依靠陆路、河流和运河。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尽管陆路交通网络很发达,但主要依靠海运。虽然受到风暴、沉船和海盗的威胁,但比如从埃及向罗马运输粮食这种长距离运输,海运的成本比劳动密集型的陆运、运河更低廉。所以罗马需要一支能在开阔水面航行的海军,而当时中国船队主要在河流中行驶。
  • 两大帝国均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农业,但中国的农田由小农和大地主的佃农耕种,而在罗马帝国,大量耕种等工作由奴隶完成,自由民是一种可识别的社会阶层。
  • 在中国,普遍认为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人活动经常受到法律限制。在罗马帝国,包括包税人在内的富人被骑士阶层广泛接受,他们的政治和社会等级仅次于元老院阶级。
  • 罗马帝国的男性同一时间只能拥有一位妻子,但当时中国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中国古代多数情况下一个男子同时只能有一个妻子,其他为妾,实际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译者注),由阉人服侍的皇帝后宫是政治影响和冲突的根源之一。

带着这些差异,我认为尽管将两个帝国作对比也许对理解粮食储存、商品流动供给、税收征集,甚至长城和罗马边境城墙等技术问题、实际问题有所帮助,但是对政治和社会的总体概括价值有限。我关心的是以后汉自身的条件去研究后汉历史。

一些技术问题

除非特别注明,本书中的所有年代均为公元纪年。虽然中国农历年的年末相当于公元年次年的1 月底或 2月初,但除非要求精确日期,我将按照惯例使用大体对应的公元纪年(如公元 57 年正月,即指 57 年大体对应的建武中元二年的正月。其他公元年 农历月的纪年方式同此。——译者注)。特定日期则按照薛仲三、欧阳颐《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进行计算,换算为公历日期。

官职的翻译采自拙著《后汉三国人物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 [23-220AD]),其以德效骞教授的翻译为基础,并经毕汉思教授的完善。

《后汉三国人物辞典》中提供了本书所提及的大多数人物的简要传记。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作者简介

张磊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与三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学,对于汉与三国时期重要文献、史料翻译的贡献尤为突出,著有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和Imperial Warlord: a Biography of Cao Cao 155-200等,是当代西方重要的中国史学者之一。



目录

001 前 言
008 汉代诸帝
011 后汉年表

001 章 帝国首都
洛阳及其周边
008 光武帝及其新都
010 礼仪与统治
019 城市、郊区及居民
024 宫苑、游乐园和陵墓

058 第二章 明帝、章帝时期(公元 57—88 年)
058 年 表
059 皇位继承
066 明帝的统治
077 章帝统治时期
084 窦皇后和后宫中的男孩
105 第三章 和帝的统治(公元 88—106 年)
105 年 表
106 在大草原的胜利
112 窦氏家族的覆灭
120 西部的百姓
123 和帝的统治
128 后汉的军事结构
140 和平与移民?

160 第四章 邓太后和安帝(公元 106—125 年)
年 表
162 幼帝与摄政
168 羌人叛乱
180 财政问题
186 邓太后的统治
191 安帝的喜好
215 第五章 顺帝统治时期(公元 125—144 年)
年 表
216 阎氏家族的覆灭
220 顺帝以及改革者们
230 梁氏家族的兴起
235 胡人、移民以及叛乱
246 人民和土地
268 第六章 梁冀擅政(公元 144—159 年)
268 年 表
269 梁冀及其傀儡
272 叛乱称帝和太平道
274 梁冀的统治
286 州郡大族
294 梁氏的倾覆
312 第七章 桓帝与宦官(公元 159—168 年)
312 年 表
313 宠 臣
320 财政问题
321 士大夫与宦官
331 皇帝嫔妃以及推崇黄老
343 次党锢之祸
347 鼓励屠杀
366 第八章 灵帝:失控的朝政(公元 169—184 年)
366 年 表
367 窦氏家族与宦官
373 段?G与胡人
378 第二次党锢之祸以及太学的衰落
388 灵帝的统治
395 檀石槐和边塞灾难
400 黄 巾

426 第九章 帝国的终结(公元 185—189 年)
426 年 表
428 凉州失守
434 皇帝的挥霍无度
439 皇位继承
443 宫中的杀戮
448 关于危机爆发日期的注解
449 董 卓
454 京城毁灭
462 汉朝的终结

484 第十章 后记和结论
年 表
485 洛阳之后的命运
489 道德沦丧?
502 中国的分裂
508 重新统一的艰难

522 书 目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主编推荐

张磊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与三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学,对于汉与三国时期重要文献、史料翻译的贡献尤为突出,著有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和Imperial Warlord: a Biography of Cao Cao 155-200等,是当代西方重要的中国史学者之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