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孝文化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先秦孝文化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4.76 5.6折 9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刚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8433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29566328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许刚先生新作《先秦孝文化史》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刊行,邀我作序。我三十年前在台湾出版过一本研究孝道的著作,也由此得以结识许刚先生,多有学术往还,今承蒙看重,不能推辞,乃勉为之序。
《论语·学而》载有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是由“孝”生发和推衍出来的,所以孝是儒家学说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奠定儒家思想的基石。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可见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孝文化研究得越精深,对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就会理解得越深透。许刚先生发愿要写出一部《中华孝文化史》,而本书就是其中的册,我看不仅其志可嘉,只这个选题本身即折射出作者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过人的学术担当。
仔细阅读书稿,感到有几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在此有必要向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符合“史”的体例,孝文化被成功地描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在三十年前曾给孝道下过一个定义: “所谓孝,就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文明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的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如此说来,从历史和哲学上看,孝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并非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那么孝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它当然也有自己生成、发展、演化的历史。本书试图“断代地呈现中国孝文化个历史阶段先秦时期的基本情况”,即还原出先秦时期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全书看,这一目的是达到了。作者从原始社会孝文化的产生讲起,而以五帝时期的尧舜时代为代表,进而勾勒出夏商周三代对氏族社会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不断扬弃不断发展的历史印迹,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先秦孝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春秋末开始的百家争鸣时代,从儒墨道法各家的孝道学说一直到《孝经》的成书,作者对本期孝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把握得也很到位。
第二,文献引证丰富而严谨,彰显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而非通俗读物。研究先秦孝文化史(包括古史的传说时代)所凭借的文献资料,当然以儒家六经为主,这里胪列繁富,且分析到位,有力地佐证了全书的观点。当然,读者也许会觉得一些具体的孝文化史实描述得还不够生动和明确,这是由于资料的匮乏,孔子就曾经感慨夏商时代的典章制度说不清,是由于“文献不足故也”。上古时代的中国文明只留下了苍茫而模糊的背影,三皇时代不用说了,对五帝及夏商时代的勾勒和描述也只能是粗线条的。尽管如此,在没有发现新史料的前提下,本书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还是有了一定的突破,这应该是得益于作者对传世文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列专章论述孝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为全书增色不少。当时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没有疑问。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际关系重大,男尊女卑、夫尊妻卑并非简单的性别歧视,而是反映着父权制下本质的东西。将孝道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考察,父权制无疑是其的基础,当政者提倡孝道的目的,就是维护父子相承的宗法血亲制度。作者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刘向的《列女传》,由于涉及具体人物,更能表达真实性并增加可读性。从理论上讲,本章前面引的《左传》和《穀梁传》更可说明问题,“三礼”中记载有关婚礼的典仪和阐释尤其重要,读者可参看本书第二章第四节“宗法礼制”。
第四,文风俗而不庸,读来引人入胜。作者在导论中为本书的定位,是追求史学的真实性、哲学的思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能将严肃的学问用轻松而不乏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融汇古今的同时又能接地气,比板着面孔做学问强。
后一点我个人非常赞同和推崇的是,这一套《中华孝文化史》的研究和写作,是作者的自选课题,并没有申报国家或jiaoyu部重大项目基金之类。目前学术界的风气,是拼命组队申报大项目,钻心磨眼地争取大量研究经费,以求名利双收之效。我看,学术虽为天下公器,更是一种个体行为,大团队集体攻关,后的成果也许洋洋大观,可惜多无实际价值,徒增笑柄耳。许刚先生学养深厚,年轻有为,尤其能耐寂寞,不赶潮流,实为难得。相信会将这部书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超越自己。盼望早日读到全套《中华孝文化史》。

康学伟
2022年11月序于长春净月潭书屋



导语摘要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文化自先秦发端,绵延不绝,影响后世数千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先秦孝文化史》以儒家六经为依托,征引繁富,论证谨严,既有对先秦时期孝文化产生、发展轨迹的全景式描摹,又有对舜帝孝文化形象及《列女传》《孝经》等孝文化思想个案的专章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孝”道的悠久历史。其出版,学术价值之外,对于弘扬孝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无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许刚,男,1977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孝文化、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推广,著有《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国学而立集》、《中国孝文化十讲》、《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古圣先贤好家风》等。



目录

目录
导论:“先秦·孝·文化·史”


章舜帝:一出场就登峰造极的完美孝子
节“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时期的
孝文化
第二节“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五帝时期的孝文化
第三节文献材料中的舜帝:从早的《尚书》“克谐以孝”四字,到后来史书的绘声绘色
第四节自圆其说:《孟子》中关于舜帝孝道的师生问答


第二章夏商周三代:“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的孝文化图像
节日常生活
第二节尊老养老
第三节丧葬祭祀
一、 丧葬
二、 祭祀
第四节宗法礼制
第五节《诗经》中的千古孝诗第三章“父子·君臣”:亲情恩仇和忠孝矛盾
节太子伋兄弟的“替死”
第二节“忠孝难两全”的太子申生
第三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伍子胥
第四节“养母之恩,义薄云天”的灵辄、北郭骚、
聂政


第四章“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刘向《列女传》为代表的女性
孝道守则


第五章儒家四子的孝道学说
节孔子
一、 《论语·学而》:行孝为仁
二、 《论语·为政》:因材施教的四子问孝与“道之以德”的“孝亦为政”
三、 三年之丧
第二节曾子
第三节孟子
第四节荀子


第六章诸子百家的孝道争鸣
节墨家
一、 兼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二、 “孝,利亲也”的物质功利与“节葬,不失死生之利者”的三日之丧
第二节法家
第三节道家
第四节《管子》与《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第七章《孝经》:先秦孝文化的体系构建
节《孝经》作者考论
第二节《孝经》内容概论


余论:先秦孝文化史的总结判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文化自先秦发端,绵延不绝,影响后世数千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先秦孝文化史》以儒家六经为依托,征引繁富,论证谨严,既有对先秦时期孝文化产生、发展轨迹的全景式描摹,又有对舜帝孝文化形象及《列女传》《孝经》等孝文化思想个案的专章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孝”道的悠久历史。其出版,学术价值之外,对于弘扬孝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无积极意义。



主编推荐

许刚,男,1977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孝文化、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推广,著有《张舜徽的汉代学术研究》、《国学而立集》、《中国孝文化十讲》、《独立自由真精神——陈寅恪与陈氏家风》、《古圣先贤好家风》等。



精彩内容

导论:“先秦·孝·文化·史”
,先秦。
先秦,也就是秦以前的意思,这里的“秦”,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秦朝,而不是在这之前的秦国。
先秦之后,按照史学界约定俗成的历史阶段划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实际上,每一个朝代都可以单独为一个研究对象,进一步讲,不要说每一个朝代了,就是每一个朝代中的每一个皇帝执政期,也可以单独为一个研究对象,几年几十年的历史不容一成不变,遑论你方唱罢我登台式的前赴后继。然而微观固然可以“一微再微”,宏观却也不可或缺,何况微观有微观的依据,宏观也有宏观的道理,所以以每一个朝代或者历史阶段为研究对象,仍不妨许它以存在的理由。
先秦之前也是如此,或者说,更是如此。简单讲,所谓先秦,为秦朝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那么,它的头和尾便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原始社会到秦朝,中间包含夏商周三代。这个历史阶段,比先秦之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要漫长悠久,甚至可以说,比先秦之后迄今的所有历史阶段总和还要大且多。显然,其中的每一段都可以理直气壮地独立;不过,无奈的是,它固然漫长悠久,却也茫昧难以确知,一如孔子所慨叹,“文献不足故也”,即便自中国人早的五经开始,截止到秦朝以前,作为中华文明草创时期,现存古书的数量和内容,委实珍稀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已做一个压缩汇总并提炼,似也有合情合理的“合法性”。
所以,本书未能免俗,也以先秦作一个独立方便的研究对象,这是首先要说明的。
第二,孝。
孝,是本书的核心命题。
孝是什么,这在当下似乎是一个人人皆知不需要解释的问题,事实确实如此,所以这里也就不必辞费。尽管认真讲究起来,绝大多数人也未必真说得明白。然而在先秦时期,孝到底是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包含着什么,并不如我们现在这般约定俗成的比较单一的理解。孝,固然有孝敬父母、孝顺父母、孝养父母的涵义,也还有别的意思,甚至孝这个字,起初或许还不是孝敬父母、孝顺父母、孝养父母的涵义,而是别的意思。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学界有注意到并论述的,我们会充分吸收其成果,并作出相应阐释。这里只先说明一点:本书所研究探讨的孝,既包括家庭亲子之间的孝敬父母、孝顺父母、孝养父母这一古今主要涵义,也包括家庭以外,社会、国家层面的尊老、敬老、养老等一系列礼俗礼制,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由此涉及的相关内容都属于“孝文化”的范畴。
第三,文化。
文化是什么,众说纷纭,难以一律。本书不欲就此辨析,只想“快刀斩乱麻”地“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文化,就是和人有关的一切事物。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为何本书是用“孝文化”一词,而不是有的学者所用的“孝道”?
“孝道”一词,源远流长(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但其偏重于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关系密切,而“孝文化”则无所不包,除了“孝道”这一层面外,它还包括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风俗等领域,可以说,但凡是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有孝的因子,涵盖了家庭、社会、国家所有层面。所以,用“孝文化”比用“孝道”更利于展开研究,也更能充分勾勒总结孝的立体式、全方位影响。
第四,史。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