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最智慧的人
  •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最智慧的人
  •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最智慧的人
  •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最智慧的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最智慧的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64 4.8折 62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柯英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4453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2元

货号29138456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姚君伟推荐序
6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薛蒂女士给我发来邮件,说他们社策划的“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系列丛书中,柯英执笔的《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已完稿,并接近编校尾声。薛蒂女士同时附上了书稿校样,并热情邀请我为这本书写序。
得知柯英的书稿即将出版的好消息,我非常高兴。高兴是因为我访问过桑塔格,和她的家人、助手也很熟悉,自2003年至今,我独立翻译9部桑塔格的著作和传记,去年开始译桑塔格的独子大卫·里夫授权的桑塔格传(该传获2020年普利策奖),所以,对所有与桑塔格有关的书籍,我都极有好感,也感到亲切。至于写序,我觉得自己还不太够资格,如果说我对桑塔格有什么研究的话,那充其量不过是为翻译桑塔格做过些必要的准备,距离纯粹的学术研究还很远。当然,写序让我有机会阅读柯英这部近500页的书稿,而这事我喜欢!
看完柯英的这本书,我认为它有许多特色和亮点。首先,这是一部开创之作。我们知道,国外特别是美国除了桑塔格研究,在桑塔格传记写作领域,已然取得丰硕的成果。早在桑塔格生前,美国传记作家卡尔·罗利森、莉萨·帕多克夫妇就出版了国际上本桑塔格传;新世纪以降,德国和英国也相继出版了桑塔格的传记。这些作品在中国也大多推出了中文版,仅在2018年,中国就出版了三本桑塔格传记译本,另有作为头条收入《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后时刻》的《苏珊·桑塔格》。此外,2004年底桑塔格去世之后,大卫·里夫和桑塔格次患癌后聘请的助手西格丽德·努涅斯写的两本回忆录,也都有了中文版。与此形成残酷对照的是,尽管桑塔格1985年就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迄今快35年过去了,但截至2019年,我们还一直看不到由中国学者或作家写出的桑塔格传记,遑论桑塔格评传?现在好了,我们终于盼来了中国桑塔格评传!在我这个桑塔格“铁粉”看来,这不啻为中国桑塔格研究史、出版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柯英在学术界次以“智慧”这根“红线”成功串起桑塔格整个生平与创作之珠。我认为,柯英这个把握是精准的。我们现在想起桑塔格,当然会想到她的光彩照人的美貌,但是,她一辈子铸就的成功,依凭的主要还是她的智慧。别的不说,她14岁记的一则日记里就说她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智力”;她的中学同学回忆起桑塔格来,还是一脸的羡慕嫉妒,说桑塔格“眸子里流露出超常的智慧……精致的双唇随时准备张开,娓娓道出一套又一套思想,这既让我着迷,又让我愤慨”。我们从她的《反对阐释》《关于“坎普”的札记》《论摄影》《作为疾病的隐喻》等目光敏锐、见解独到、文笔犀利的批评文章中,不难发现桑塔格那洋溢其中的智慧光芒。无怪乎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斯基在回答《巴黎访谈》记者的问题,说到他称颂的在世人物时,他会说“作为作家,我个人相当推崇的人物,苏珊·桑塔格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在大西洋两侧是智慧的人物,别人论点的终点恰恰是她的起点”;他说,他在现代文学中找不到可与她同日而语的精神音乐。柯英认同布罗斯基这一评价,并将它用作标题,统领全书。
其次,我认为柯英完成的桑塔格评传也是一部研究之作。柯英是中国早一批研究桑塔格的学者之一。她的桑塔格研究始于2007年。图书馆里一次偶遇之后,是十余年的朝夕相处和锲而不舍。她读博期间就拿下国家基金项目;2013年6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又逐梦藤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做博士后;2018年,柯英的博士论文经修改,以《存在主义视阈中的苏珊·桑塔格创作研究》为书名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景观社会的思想者:苏珊·桑塔格视觉艺术文论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柯英翻译的《解析苏珊·桑塔格〈论摄影〉》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收入“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出版。这么多年来,柯英带着诚意,全心投入桑塔格研究,从桑塔格的小说、剧本到她的论文,从文学到其他艺术样式,从文艺生产到社会活动,她对桑塔格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等权威刊物发表30余篇论文。凡此,均为柯英2018年接受为桑塔格立传的邀请,而后圆满完成这一大工程,打下了牢固的学术基础。
了解桑塔格的人,一定知道桑塔格小时候就是个典型的“天才少女”。我们现在浏览桑塔格的日记卷《重生》,就能看到她到底有多么早慧,会发现究竟有多少书名、人名、乐曲名、电影名、单词表密布其间。她读书之早、读书之多,令人震惊!这时的桑塔格生命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正因为如此,桑塔格在中学与同学们辩论时,才会以一句“正如T. S.艾略特所说的那样”,直接将对方驳倒。由此不难想象,柯英此番撰写桑塔格评传,她的阅读量该有多大!虽然柯英熟悉桑塔格的著作,不过,之前的阅读也许是更专题性的,而这次面对的是桑塔格全部的作品,包括国内外学术界极少涉及的两个电影脚本《食人生番二重奏》《卡尔兄弟》。我们看到的是面前摆着的这部书稿,看不到的是其背后陡增的、巨大的阅读量。我猜想,柯英为写这本书,恐怕也会像桑塔格当年那样拼,“一天只有24小时,但我试着以48小时来对待它”。
通读这本桑塔格评传,我发现柯英是下功夫了。因为是为作家写评传,其重点在于展示作为一个作家的人,需要展示其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柯英便在书里将桑塔格的著作贯通起来,进行整体观照。于是,我们看到柯英考证出桑塔格前夫菲利普·里夫的专著著作权的真相,看到桑塔格全部作品里讨论的安托南·阿尔托著述,以及他的“残酷戏剧”理念的来龙去脉,看到桑塔格个女性伴侣哈丽雅特·索姆斯的日记里的她,看到桑塔格长篇小说处女作《恩主》与她的名文《关于“坎普”的札记》之间的关联,也看到桑塔格得知她在哈佛读硕期间的好友苏珊·陶布斯跳海自杀噩耗后的痛苦,以及1970年桑塔格在出版《食人生番二重奏》时将它献给和她同名的苏珊,还将苏珊·陶布斯写进她有影响的短篇小说之一《心问》的情况。举这些例子,我是想说明,这部桑塔格评传显然具有相当强的研究性,书中的“评”随处可见,“评”远多于“传”。柯英对桑塔格的小说、电影脚本,对她的文论集子里的文章几乎逐篇所做的介绍和分析,均有益于我们去具体了解和把握这些作品的特征,客观上也必将推动中国的桑塔格研究。
后,我特别想说的是,柯英撰写的桑塔格评传还是一部可读之作。2018年3月,薛蒂女士通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杨莉馨教授约我写一本苏珊·桑塔格传。我因为当时手头正忙,只好非常抱歉地婉拒了她们的美意,同时推荐柯英作为作者。我看好柯英,主要发现她不仅喜爱桑塔格其人其作,研究能力强,而且因为我参加过她的博士论文答辩,之后七八年间又一直读到她的桑塔格研究论文和专著,感觉她中文语感极好,完全具备创作能力。这在目前不少文科师生当中是难得的。我们现在看得更多的往往是欧式论文、论著,甚至发现有些文学博士都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而沦落到只会玩弄几个很可能连他们本人都不大明白的概念和术语,或者只有他们的小圈子里才明白的“学术黑话”的地步。
阅读柯英的这部书稿,我感觉她能够在不失学术性的同时,以畅达的语言,将苏珊·桑塔格这位偶像级作家的全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表达上毫无欧式论文的佶屈聱牙或受翻译的影响文字难免拗口的现象。试举一例,“1993年4月,波黑战争已经进行一年了,在人们的惊愕中,花甲之年的桑塔格抵达了正处于战争之火中损毁严重的萨拉热窝,母子俩在枪林弹雨中相见。桑塔格待了两周,目睹了战争的恐怖:走在大街上,人们随时都可能会被狙击手放的冷枪射杀,穿过一条马路,也许就是生死瞬间。”全书这样干净、生动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比比皆是,无疑增加了这本苏珊·桑塔格评传的可读性。
柯英的《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我先读为快。实际上,除了它的开创性、研究性和可读性,这部书稿可圈可点处还有很多,以上仅择要谈点读后感。柯英说过苏珊·桑塔格曾是一个让她“每天醒来都会不寒而栗的名字”。对柯英的话,做过有挑战性的课题的人想必都会有同感吧。我想说:“不经历折磨,怎么有懂得?”看完面前的中国部苏珊·桑塔格评传,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柯英懂桑塔格;在中国,关于桑塔格,你一定要读柯英。
是为序。



导语摘要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是桑塔格的生平传记,旨在再现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人生,并试图还原桑塔格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桑塔格一生涉猎广泛,她写小说、散文、札记、剧本、评论,演电影,执导电影、戏剧等,是美国当代文坛甚至世界当代文坛无法回避的名字。本书从桑塔格的作品入手,既向读者介绍了桑塔格的重要作品,又从侧面反映了她曲折而辉煌的人生经历:早慧的童年、彷徨犹疑的少年时代、积极进取的求学时代、笔耕不辍的中年时代,饱受病痛的晚年。通过本书,读者既能从大体上对桑塔格的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又能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坛女性的人生经历有切身的体会,甚而对20世纪文坛女性文学的发展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

柯英,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博士后,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4)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7)。研究兴趣为20世纪英语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和视觉艺术文化,近十年主要从事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研究。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目前正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



目录


章 小躯壳里的大囚徒(1933—1944)
第二章 重获新生的少女(1945—1950)
第三章 波士顿围城里的迷途过客(1951—1957)
第四章 寻梦欧洲的文学美人(1957—1958)
第五章 惊艳纽约的坎普女王(1959—1969)
第六章 光影浮动中的银屏新手(1969—1974)
第七章 思考影像的抗癌斗士(1975—1978)
第八章 土星气质的短篇小说家(1978—1989)
第九章 重拾创作激情的小说家(1989—2000)
第十章 永不沉默的沉默者(2001—2004)
 苏珊·桑塔格生平大事记
 苏珊·桑塔格著作年表
 后记(2001—2004)
苏珊·桑塔格生平大事记
苏珊·桑塔格著作年表
后记




内容摘要

《苏珊·桑塔格:大西洋两侧智慧的人》是桑塔格的生平传记,旨在再现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人生,并试图还原桑塔格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桑塔格一生涉猎广泛,她写小说、散文、札记、剧本、评论,演电影,执导电影、戏剧等,是美国当代文坛甚至世界当代文坛无法回避的名字。本书从桑塔格的作品入手,既向读者介绍了桑塔格的重要作品,又从侧面反映了她曲折而辉煌的人生经历:早慧的童年、彷徨犹疑的少年时代、积极进取的求学时代、笔耕不辍的中年时代,饱受病痛的晚年。通过本书,读者既能从大体上对桑塔格的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又能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坛女性的人生经历有切身的体会,甚而对20世纪文坛女性文学的发展有所了解。



主编推荐

柯英,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博士后,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4)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7)。研究兴趣为20世纪英语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和视觉艺术文化,近十年主要从事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研究。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多项,目前正主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



精彩内容

随着桑塔格与里夫相处的深入,二人在思想性格方面的差异就越发凸现出来,争吵成了家常便饭,而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婚姻观的不同。桑塔格跟人说起过在波士顿生活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对她而言是开始与男性学者平等对话的转折点,但对里夫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波士顿的学术圈经常举办晚宴派对,教授们带着妻子参加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男人们和女人们互不干扰,分成两个圈子,各谈各的。甜点一过,男人们便心领神会地退居一隅,点上雪茄,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高谈阔论;女人们则谈谈家长里短,服饰美容之类的。桑塔格恰恰不擅长这些主妇话题,有些不知所措,如此几次之后,有一次她终于鼓足勇气,离开了妻子阵营,加入到男人们的圈子里。教授们一开始面面相觑,但发现她完全有能力参与他们的讨论,便默许了她的“越界”行为,倒也相谈甚欢,可是里夫的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他并不为这样一个谈吐不俗的妻子感到骄傲,他理想的妻子应该是端庄地坐在房间的另一头,和其他教授们的夫人们一起聊些女人间的琐碎小事。桑塔格不只是在波士顿打破男女界限,20世纪60年代她在纽约时,也做了几乎一样的事。那是在她的出版商罗杰·斯特劳斯(Roger Straus,1917—2004)家中举办的一次餐宴上,男人们和女人们也在餐后按惯例各处一室,但桑塔格略作思忖后就毅然决然地走进了男人们的房间,而有趣的是,她的这个举动改变了斯特劳斯家的传统,从此以后他们在餐后就再也不男女分开交谈了。

桑塔格在这个阶段的多重化身份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她不仅是妻子、母亲、学生、老师,而且还是里夫的合作研究者。从构思到成书,里夫的弗洛伊德研究课题得到了桑塔格的大力支持。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Sigrid Nunez,1951—)青年时代曾经是戴维的恋人,有过和桑塔格同处一个屋檐下的经历。她回忆道:“虽然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封面上,但她完全是个合著者,她一直这么说。事实上,她有时还不止这么说,她声称整本书都是她一个人写的,‘每一个字。’我把这看成她夸大其词的又一个例子。”桑塔格写了该书的“每一个字”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但里夫写作时遭遇瓶颈是事实,外界也基本认可书中有桑塔格的影子,“但凡读过桑塔格后来写的东西的人,读《弗洛伊德:道德家之心灵》时都不可能看不出里面有她的风格,有她的许多主题”。桑塔格终究不是一个甘居幕后的研究助理,她有她的追求。

桑塔格和里夫的爱情是刹那间的电光火石,天崩地裂,可是当激情褪去,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柴米油盐,还有更多的责任。桑塔格像多萝西娅一样彷徨过,对自己在成人世界里的新身份难以习惯。在1956年的一则日记里,她反思了婚姻,口吻十分悲观:

 

谁发明了婚姻,谁就是个很有才的折磨人的人。它是个致力于让感情麻木的体制。婚姻全部的要点就是重复。它的目标多是创造强烈的互相依赖。争吵后变得毫无意义,除非你总是准备吵完后就采取行动——就是说,结束婚姻。所以,婚后一年,你吵架不再“重归于好”——你只是开始生闷气,然后变成习以为常的沉默,然后再吵。

 

桑塔格越来越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堪忍受,甚至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无论是旁人艳羡的以布兰迪斯和哈佛为中心的学术圈也好,还是有着可爱的小戴维的家庭生活也好,对她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在婚后整整6年的时候,她表示“这6年里,不自由的感觉从未离开过我”。桑塔格还说起过大约是1956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她独自跑去看了一场叫《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1955)的电影,里面的摇滚歌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使她震撼不已,影片结束后,她不禁放慢了脚步向家里走去,琢磨着要不要告诉里夫她竟然看了这样一部音乐和舞蹈风格如此下里巴人的电影,可是一想到里夫那副老夫子气十足的神态,她就放弃了回家和他交流的念头。20世纪50年代的波士顿,没有哪位哈佛的硕士研究生会去听什么摇滚歌曲,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界限分明,可是桑塔格就这样被即将大红大紫的摇滚乐深深打动了,这也显示出她敏锐的文化感受力和不会被传统思想所束缚的审美观。她的心跟着摇滚乐澎湃激荡,当机会来临,远方终于发出了迷人的召唤时,是时候告别波士顿的围城了。

1957年上半年,桑塔格获得奖学金之后,就开始联系英国的学校,并花260美元订了一张荷兰-美国航运公司的头等舱船票,航程为期八天。里夫也接受了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资助,于8月29日带着戴维离开波士顿,他要先去芝加哥,把戴维交给自己的家人照顾。桑塔格偏头痛发作,痛苦不堪,撇下戴维,哪怕只是一年,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对自由和知识的追求占了上风。桑塔格对自己遭受母亲的冷遇耿耿于怀,也曾希望做一个要比米尔德丽德好得多的母亲,不过她真正照料戴维的时间并不多。她经常把开始发表作品前的那10年称为失去的10年,说这都是因为早婚早育,努涅斯却说:“这有点难以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时间,戴维都不是她在照顾,她很多时间都是一个人过。”很不幸,她恰恰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几乎和米尔德丽德一样的母亲。桑塔格一心想要逃离现状,可是当她真正离开里夫和戴维时,又觉得恍如梦境:“我与里夫从未有适当的机会说声再见……有眼泪,有无性的紧紧拥抱,还有保重身体的请求。就这些。离别是模糊的,因为分开仍旧似乎是不真实的。”

1957年9月3日,桑塔格紧张不安,心力交瘁,但还是挣扎着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剑桥的所有事务,然后前往纽约去坐船。这一天,也标志着她的婚姻生活在实际意义上已经终结。9月5日,就在她匆匆忙忙地登船之际,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亦师亦友的雅各布·陶布斯,专门赶来送行,足足等了她一个多小时。桑塔格不禁为之动容,二人拥抱道别,陶布斯一直挥手目送,直到看不见桑塔格乘坐的船为止。

 



媒体评论

柯英说过苏珊·桑塔格曾是一个让她“每天醒来都会不寒而栗的名字”。对柯英的话,做过有挑战性的课题的人想必都会有同感吧。我想说:“不经历折磨,怎么有懂得?”看完面前的中国部苏珊·桑塔格评传,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柯英懂桑塔格;在中国,关于桑塔格,你一定要读柯英。—— 姚君伟(中国桑塔格专家)

 

桑塔格,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高品质。当我们看到她的名字,就仿佛看到她表达思想的方式、她谋篇布局以及她借古喻今的意识。——伊丽莎白 • 哈德威克(美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