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尔康文集10卷套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冯尔康文集10卷套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815.61 7.3折 2480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尔康 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编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50598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480元

货号28474140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套文集集冯尔康先生治学成果之大成,共10卷,即《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古代宗族与社会结构史》《清代宗族史论》《近现代海内外宗族史研究》《清史专题研究》《雍正帝及其时代》《徽学研究》《文化史散论》《史料学研究》《师友述怀·序跋札记》。本套文集收入冯尔康先生的学术论文、读史札记、序跋书评、回忆文章等,共403篇,460余万字,内容涉及史学理论、清史、社会史、文化史、宗族史、徽学等领域,极具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冯尔康,1934年出生于江苏仪征,本科暨研究生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1959年毕业后一直任教南开,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退后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冯先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首倡中国社会史研究,是中国社会史学会创会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冯先生治史6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史、清史、宗族史和社会结构史、史料学,从1985年至2017年,出版著作60余部,著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史概论》《清代人物三十题》《去古人的庭院散步》等。冯尔康先生是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和史学名家,是南开史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本书编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历史悠久,师资雄厚。



目录

《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


《古代宗族与社会结构史》


《清代宗族史论》


《近现代海内外宗族史研究》


《清史专题研究》


《雍正帝及其时代》


《徽学研究》


《文化史散论》


《史料学研究》


《师友述怀·序跋札记》。



内容摘要

本套文集集冯尔康先生治学成果之大成,共10卷,即《社会史理论与研究法》《古代宗族与社会结构史》《清代宗族史论》《近现代海内外宗族史研究》《清史专题研究》《雍正帝及其时代》《徽学研究》《文化史散论》《史料学研究》《师友述怀·序跋札记》。本套文集收入冯尔康先生的学术论文、读史札记、序跋书评、回忆文章等,共403篇,460余万字,内容涉及史学理论、清史、社会史、文化史、宗族史、徽学等领域,极具学术价值。



主编推荐

冯尔康,1934年出生于江苏仪征,本科暨研究生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系,1959年毕业后一直任教南开,为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退后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称号。冯先生于改革开放之初首倡中国社会史研究,是中国社会史学会创会会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冯先生治史6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史、清史、宗族史和社会结构史、史料学,从1985年至2017年,出版著作60余部,著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史概论》《清代人物三十题》《去古人的庭院散步》等。冯尔康先生是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和史学名家,是南开史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本书编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历史悠久,师资雄厚。



精彩内容

学无止境,是我治学的座右铭(自序)

 

“学无止境,是我治学的座右铭。”这是我在2016年6月9日拙作《尝新集·自序》中写的话。“学无止境”,激励我习史治史永不停步。如今承蒙天津人民出版社之情,梓刻我的文集,这是在几部专著之外的文章汇编,是我史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结集,但是我仅仅视它为我的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只要身体允许,我将继续从事史学研讨,希望有新成果的产生。这就是我理解的“学无止境”,我的座右铭。

表达我的治学态度,这是本自序的一方面内容,而更多的篇幅将用于说明文集本身,即所收文章的内容和学术价值,文集表达出的我的历史观,史学研究成绩和缺陷,文集的选编原则,对友人的鸣谢。

一、我的史学研究的关注点、建树与缺憾

我于1955年考上南开大学历史系,1959年毕业,留校做助教,到今年从事史学研究整整60年,从读本科算起,是习史治史64年。我研讨了哪些历史课题,又是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治史的呢?自我感觉有哪些成绩和遗憾呢?借着出版文集的机会,作了一番思考,不妨陈述如下:

(一)史学研究史的关注点和成绩

我在多个史学领域进行耕耘,重点在中国社会史学、清史、中国宗族通史和史料学四个方面,我的研究成果也主要在这些方面。

1.明确社会史的研讨方向,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史的研究

什么是社会史,它有怎样的内涵与研究法,对史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对此我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历程: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不自觉地从事与社会史有关的课题研讨;80年代前期,探索社会史研究是怎样的学科,写出关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方法、研究价值及其资料的论文,自觉地进入它的领域;从80年代后期起,持续进行社会史研讨,进一步探讨社会史研究的理论问题。

60年代初,在阶级斗争观念的主导下,研习佃农与地主、族人与族长、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史,即主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关系,但并不是将其作为社会经济史、社会结构史来认识的。如我于1962年12月写出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清中叶苏南地租形态与商品经济研究》,是从阶级关系史角度观察的,实际探讨的是社会经济史范畴的内容。1964年4月15日在《天津日报》发表《祠堂——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欺骗农民的工具》,也是使用阶级分析方法为宗族社会属性定性。1963年写出《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述论》。那时学术界没有社会史的概念,只有阶级斗争理论,但是我实际做的是社会经济史和社会结构史的研讨。

到了70、80年代之交,国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倡思想解放,我感到机械的、教条式的阶级斗争理论下的史学研究,使得历史成为干瘪的、缺少血肉的躯体,历史学成为推行阶级斗争理论的工具,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我研讨的主佃关系、宗族、妇女史,属于社会史、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范畴,与西方史学界流行的年鉴学派倡导“向下看”的研究法相契合,于是我明确认识到要进行社会史研究,于是在1985年面向南开大学全校学生开设中国社会史课程,同时写出文章《开展社会史的研究》(《百科知识》1986年第1期),这标志着我自觉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开始。从此我集中精力进行社会史课题的研治,自知一时写不出一部系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乃围绕其应有内容,于1988年写成《古人社会生活琐谈》(1991年)。此书以古人社会生活为范围,叙述古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人口再生产、死亡、丧葬、迁徙和社会救济,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群体生活、衣饰的规制与风尚,以及文化娱乐;我注意到古人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化,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变化中有量变和某种程度的质变;我留意于人们社会生活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希望认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与同事合作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1988年),述说中国社会史研究对象、研究状况及社会史资料,先秦至近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中国社会史研究专著简介和书目,以及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

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我甚为关注社会史理论的探究,写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6年)、《三论开展社会史研究》(1989年)、《社会结构理论与中国社会结构史研究》(1993年)、《迈向未来的社会史研究》(1999 年)、《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2000年)、《关于社会史研究“基本建设”的若干思考》(2001年)、《简述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的结合》(2001年)等论文。2004年出版《中国社会史概论》,对社会史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史历程与史料三方面作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说明,成为高等学校教材。

我在进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同时,与南开大学历史系同仁一道致力于推动社会史研究在史学界的开展,1986年联合《历史研究》杂志社、天津人民出版社举办(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题为《开展社会史研究》的主题演讲。此次研讨会被学界视作拉开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序幕,自此之后,社会史研究蓬勃开展,每两年举行一次年会,前几届我都参与筹备,并出席研讨会。

总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提出了开展社会史研究的倡议,组织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在复兴社会史研究发轫期起到某种推动作用。

2.清史研究是我的史学研究根基

我的研究生学习方向是明清史,毕业论文又是清史内容的,对清史的研治,为我的史学研究打下了基础,60年来一直在史学领域里摸爬滚打,始终没有离开这一领域。我对清史的探究,涉猎面较为广泛,但在人物传记、史料学之外,没有对清史进行系统的综合研讨,只是在基础性研究中,在某项课题中起到发凡起例的作用,如撰写《清代社会史论纲》(1987年),据以拟出《清人社会生活》一书的纲目,并和常建华教授合作写出(1989年)。专著则有《雍正传》(1985年)、《尝新集——康雍乾三帝与天主教在中国》(2017年)、《清代人物三十题》(2012年),随笔《清人生活漫步》(1999年),合作编著《康熙事典》(2010年)。

3.中国宗族通史和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史研究

中国宗族通史是我着力研讨的领域,从先秦到近现代,乃至海外华人的宗亲会,都有所关注,著有《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1998年;日译本2017年)、《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2005年)、《中国宗族制度与谱牒编纂》(2011年);主持并纂写《中国宗族社会》(1994年;2009年增订为《中国宗族史》),撰有数十篇论文。在论著中试图理清中国宗族演变史的脉络,提出宗族发展史的三条标准:宗族领导权掌握在何种社会身份集团手中,宗族的内部结构及其成员的民众性,宗族生活中宗法原则的变化。据此认为宗族发生五个阶段的演变,即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异化为向俱乐部方向发展的宗亲会。宗族制变化的特点是宗法性逐渐削弱和民众化,政治功能减弱、社会功能增强。秦汉以降社会是变异型宗法社会、拟制血亲史的提出、近代移民与宗族、现代社会的宗族组织的研究,都具有原创性的价值。

在进行社会结构理论探讨的同时,从事中国社会结构史的研究,邀约同仁撰著《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1994年),我写出将近20万字的“绪论”,叙述先秦至近代前期(1912年)的社会结构演变史,就中,探讨了社会结构内部的矛盾斗争和社会变化的原因。

4.史料学研讨

我对史料学的研讨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写出两部专著《清史史料学》(1993年;2013年增订版)、《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2000年)之外,倾心于社会史史料、视觉史料研究,以及对具体史料文献的解读。我的史料学文章除了说明史籍的作者、内容和版本,关照作者的著述态度和史观,更在于:(甲)考辨史料的真伪,如作《〈雍正朝起居注〉〈上谕内阁〉〈清世宗实录〉史料异同——兼论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1988年),指明起居注的真实性高于实录。(乙)说明图籍的收藏和利用情况,向读者提供利用的信息,以利运用,就中特别介绍了档案文书的利用方法。(丙)在史料学局部领域的开拓性:社会史史料的系统说明、视觉史料学刍议、人物传记史料来源的扩充——书信、题铭、像传。

从以上的叙述,读者不难明了我的研治历史,即不忘“求新”的要求,立意开拓新方向、新领域的研究。



媒体评论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于《光明日报》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特刊倾情推荐图书,“疫情来袭,顺时应变,借机读书,不负韶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