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的智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子的智慧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81 5.7折 58 全新

库存2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大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383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7850559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老子的智慧》全面铺开论述《老子》八十一章,以问题为主题,诸如老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治国论、思想方法、清静论、自知论、天道与人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性论、观的艺术等,力图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一个有深度的解读。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行文方式上,本书文字力求简易通俗、深入浅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只要阅读正文就能理解,但要寻根问底,则需要参阅注释,著意玩味,反复斟量。

作者简介
李大华,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香港全真教研究》《李世民》《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隋唐道家和道教》等。

目录
自然之道

众妙之门  

道有无形象 

无物之象  

道如何生物  

道法自然  

反者道之动  

道是如何产生物的  

天道与人道

天地不仁  

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  

道为天下贵  

不争而善胜  

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无亲  

治国论

处无为之事

圣人之治  

玄德  

百姓谓我自然  

绝圣弃智  

躁则失君  

天下神器   

道佐人主  

兵者不祥之器  

爱养万物不为主  

以百姓心为心  

民之难治  

以正治国  

政察民缺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为无为,事无事  

国之贼  

天下莫能与之争  

民不畏威  

民不畏死  

民何以轻死  

小国寡民  

道与德

上善若水  

宽容与公平  

大道与仁义  

道者同于道  

知雄守雌  

上德与下德  

道尊德贵  

三宝  

柔弱处上  

水德  

清静与观的艺术

以家观家  

静观玄览    

作为本来状态的清静  

作为修养的清静  

作为国君的清静之道   

大国以下小国 

知人与自知

天下莫能与之争  

自见者不明  

知止不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不知  

如何看待财富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甚爱必太费  

不贵难得之货  

为学与为道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大器晚成  

为道日损  

相反相成

美之为美  

有无之间  

微明  

贵以贱为本  

大成若缺  

长生久视

玄牝之门  

天地何以长久  

为腹不为目  

贵大患若身  

出生入死  

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物壮则老  

生活的智慧

善言与善行  

不言之教  

不行而知  

不可得而贵贱  

善为士者  

哀者胜矣  

被褐怀玉  

信言不美

内容摘要
《老子的智慧》全面铺开论述《老子》八十一章,以问题为主题,诸如老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治国论、思想方法、清静论、自知论、天道与人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性论、观的艺术等,力图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一个有深度的解读。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行文方式上,本书文字力求简易通俗、深入浅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只要阅读正文就能理解,但要寻根问底,则需要参阅注释,著意玩味,反复斟量。

主编推荐
李大华,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香港全真教研究》《李世民》《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隋唐道家和道教》等。

精彩内容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几句话都应当是针对“人之道”的种种情形。“可欲”“不知足”“欲得”,表明的是凡俗的欲望世界,即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世界。既然是一个利益世界,那么其欲望总会是无止境的。然而,贪欲与需求并不是一回事,贪欲是人的永不会满足的欲望,并非必要的需求
,即当满足了必要的生活需求之后,人们依旧会追逐更多的利益,所以,贪欲并不是需求。需求表达的是必要的物质需要,当这些“必要的物质利益”达到需求的时候,就当满足。在人欲横流的社会里,贪欲本身成为人的需求,而不是物质必需。因此,有的人就把贪欲看成了人的本性。诸如一个贪官,他所贪的东西几代人也消费不尽的情形下,这些东西已经远非他的消费所需,但他还会继续贪,因为他不是需要物质利益,而是需要贪。所以,罪过、灾祸与过错,皆是由此而来,可以说,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天下有道”,则表现为“知足”,即生活必须得到满足的时候会知足。人何以会知足呢?这就要看行的是什么道,如果是人之道,就不可能知足;如果行的是天之道,就是可能的。因为天之道讲求一种自然精神,人以自然需
求为目的,当自然需求得到满足时,其他的东西便是多余的,对待多余的就当止步、知足。
老子的这个思想容易被人理解为拒绝接受,理解为对于利益的轻蔑,甚或理解为不识人间烟火,这其实是不明老子之意。老子的知足绝非不需要物质利益,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自我满足,他要表达的只是人经常会满足,也就是人的必要需求满足之后的满足,这就是“知足之足”,前一个“足”是物质必须的满足,后一个“足”是得到这些东西之后的态度。既然有了这个态度,当然也就是“常足”了。常足就会欲心不生,清静自在了。
对于老子的“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庄子》有过进一步的描述:“凤凰啊,凤凰啊,怎么这么衰落呀!未来的世界不可以等待它来,过去的世界不可以追回来。天下有道,圣人就会成就天下;天下无道,圣人也只能苟全性命。如今之时,仅仅免遭刑戮而已!幸福比鸿毛还轻,没有人知道如何承受;灾祸比大地还厚重,没有人知道规避。算了吧,算了吧,以德教人!危殆啊,危殆啊,在地上画出行迹,要人遵循!迷阳迷阳,不要伤我的脚!我行随顺物性,不要伤我的脚!”这是楚国的贤人狂接舆到了孔子门前所唱的一段词,其中表示了“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人们的处境。
这里还没有区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即并不知道庄子所说的“天下有道”是天道,还是人道。在《天地》篇里,庄子又谈到了圣人的生活处境与人生的选择:圣人啊,他像小鸟一样居住与食用,用度极其简单,也像小鸟那样悄无声息地出行,而不会惊动四周。天下要
是有道,那么他就会使天下万事万物都繁荣昌盛;天下要
是无道,那么他就会择一个僻静之地修养自己的德性。活够了千年,然后悄然离开,升了仙,乘了白云,奔了帝乡而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