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政、立宪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53 7.4折 79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细珠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20038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25271505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推动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三股力量,也是观察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政局变迁的三个视角。本书视野辽阔,取材宏富,涵括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清末宪政考察与师日取向,清末责任内阁制的渊源与流变,清末新政的域外观察与反应,民初女子参政权与政治民主化问题,统一党与政党政治运作,并追溯了有关新政、立宪与革命研究的学术史,从不同的侧面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促使人们了解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政局变动的复杂面相。

作者简介
李细珠

目录

代序: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1


  一、道分为三…2


  二、新政与立宪:由合而分…6


  三、立宪与革命:由分而合…11


  四、革命与新政:对立统一…14


  五、殊途同归…17


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21


  一、多方比较之后的抉择…22


  二、重中之重的考察…29


  三、权利纠葛中的仿效与异化…35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


——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43


  一、丙午官制改革中责任内阁制的流产…44


  二、光宣交替间的政争与阁制问题…66


  三、国会请愿运动对责任内阁制的催生…75


  四、“皇族内阁”出台的前因后果…101


  五、穷途末路时的袁世凯内阁…125


  六、余论:预备立宪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异化问题…138


韩国报刊对清末新政的观察与反应


——以《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为例…146


  一、报道涉及面及其偏差之处…147


  二、对清末新政的认识与评论…159


  三、对韩国自身的反省与期望…169


日韩合并与清末宪政改革…179


  一、报刊媒体反映的一般民间舆论…180


  二、革命派、立宪派人士的观察与反应…191


  三、清朝政府官员的筹议与对策…199


  四、朝野互动与宪政改革进程…219


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


——以民初女子参政权案为例…226


  一、性别:一个观察民初社会政治的新视点…226


  二、国民意识中的性别与权利之关系…228


  三、女性声音的高扬与被压抑…237


  四、男性的一般态度:置为缓图与压制打击…251


  五、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初步觉醒与反思…266


  六、结论:关于民初政治民主化问题的检讨…272


民初统一党与政党政治试验…276


  一、政治转型与统一党产生…277


  二、历史演变与政党分合…287


  三、干部体制与党员构成…298


  四、政治理想与政党政治试验…308


  五、统一党与袁世凯政府之关系…320


  六、结语…332


附录 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宏观检讨…338


  一、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研究的基本状况…338


  二、研究范式转变的利弊得失…361


  三、几个新的研究趋向…367


参考文献…370


后 记…386



内容摘要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推动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三股力量,也是观察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政局变迁的三个视角。本书视野辽阔,取材宏富,涵括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清末宪政考察与师日取向,清末责任内阁制的渊源与流变,清末新政的域外观察与反应,民初女子参政权与政治民主化问题,统一党与政党政治运作,并追溯了有关新政、立宪与革命研究的学术史,从不同的侧面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促使人们了解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政局变动的复杂面相。

主编推荐
李细珠

精彩内容
民国时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关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其实早在民国肇建之初已经开始,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纵观这100年来的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萌芽期,1912~1949年。严格地说,这个时期的辛亥革命史论著,还谈不上理性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当时人记当时事,历史记忆的取舍难免掺杂个人的感情因素。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就相继出版了一些武昌起义史、辛亥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中华民国史之类的著作。这些著作编撰之时,辛亥革命的历史刚刚翻过去,编撰者多为历史的亲历者或见证者,但由于政治背景与个人经历不同,撰述动机各异,以当时人记当时事,难免党同伐异,为自己隐恶扬善,对他人则过于苛求,从而使史实出现偏差甚至歪曲而失真。尽管如此,这些著作仍有保存历史记忆的功能,即便是相互矛盾的记述,也可为后世研究者提供可资利用的史料。

另一方面,现实政治中党派斗争激烈,党派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宣扬胜于学术理性。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国政治出现从专制到共和的转型,是由多种政治力量促成的结果,既有革命派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斗争,也有立宪派及时的转向与配合,还有旧官僚顺应潮流的反正。这样,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由于政治立场不同,政见各异,对于革命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即使在革命派内部,也因派系有别,衍生利害冲突,而不免歧见互出。

值得注意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共的理论家和学者黎澍(黎乃涵)著有《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明显有着用袁世凯影射蒋介石的意味,抨击袁世凯就是抨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是颇富政论色彩的历史著作。该书是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法研究辛亥革命史的开创性成果,对于建国后大陆学界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有着方法论指导意义。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转变

 

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现代化理论更是学界的时髦话语。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开始发生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转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范式转变,并不是用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而实际上是用现代化范式补充革命史范式。“范式”一词来自美国,无论其原意如何,中国学者使用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是有变异的。除了极少数学者走向以外,在一般中国学者看来,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并不对立,只是在观察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时各有偏重而已,其实毋宁说这两种范式是具有互相补益的功效。具体到对于清末十余年历史的研究,以往学界主要是以辛亥革命史为主线,这显然是革命史范式为主导,在引进现代化范式后,清末新政史与立宪运动史也便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这段历史的观察,没有谁会主张可以用清末新政史与立宪运动史取代辛亥革命史。即使“告别革命”论者,也只是企图否定革命的历史价值,而并不能漠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存在。

 

宪政改革的催化剂

 

以组织责任内阁为先导的宪政改革,便是地方督抚力图救亡的要策及用以对抗清廷中央集权的利器。其实,这个主张有一个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地方督抚从挽救民族危机与加强内政改革的角度出发,主张建立责任内阁,是希望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中央政府,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另一方面,地方督抚从维护自身权力的角度出发,又有反对清廷中央集权的目的。同时,满族亲贵接受责任内阁制主张时,则又有另外的目的,他们其实是希望以责任内阁的形式加强中央集权;而满族亲贵内部也因此而派系林立,争斗不已。这恰恰有悖于地方督抚的初衷。这些权力与利益关系的矛盾纠葛,直接影响了清廷有关责任内阁制的决策进程与实施后果。

在责任内阁与国会的关系问题上,地方督抚与立宪派虽然各有偏重,但在两者密不可分的认识上则是一致的。如李经羲所谓:“二者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因此,如果说地方督抚自觉加入国会请愿的行列而壮大了运动的阵势,那么也可以说,正是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直接催生了责任内阁制。

 

统一党诞生的背景

 

民初中国资产阶级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建设而不是革命。民国初年,历史经受着政治体制转换与战略调整的挑战:由君主专制而民主共和的体制转换,标志着政治近代化的趋势;由革命而建设的战略调整,是为了适应这种近代化变动趋势。正所谓“吾国数千年之君主国体自此告讫,而统一雄大之民主国体由斯建立。然则今后之所有事,独建设政府问题耳”?。革命之成功,打破了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官僚政治体制,在建设民主共和的近代政治体制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扩大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表明,“组织扩大参政的体制上的主要手段,就是政治党派和政党体系”,政党是动员与扩大政治参与的有效组织。?因此,在传统政治体制向近代政治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适应政治近代化需要的民主共和政治建设,便呼唤着政党的产生与国人的政党建设。正如梁启超所说:“今日中国已确定为神圣尚之共和国体,而共和国政治之运用,全赖政党,此不待烦言者也。国中先觉深知此义,故一年以来,注全力以从事于政党之建设。”正是在此背景下,统一党应运而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