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5.37 7.9折 120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祁志祥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951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0元

货号25287176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美学”学科概念的把握有失允当。有的作者将“美学”理解为存在于理论和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于是把美学史写成了美学理论与艺术发展混合的历史,研究范围显得较为驳杂。有的作者将“美学”理解为研究审美活动的人文学科,而审美活动的含义是游移不定的,因而美学史成为有学无美的历史,选择的评述对象大可推敲。现代历史上明明出现了那么多美学概论和艺术哲学、文学概论专著,对美和艺术、文学有明确而丰富的看法,但却在这种美学史的叙述中看不见踪影。三是将“美学”或仅仅理解为“美的哲学”,或仅仅理解为“艺术哲学”,于是美学史或仅仅成为美的哲学的历史,或仅仅成为艺术理论的历史,均不够全面。其次的问题是,这类美学史著作大多是粗线条的,对一流的美学家、美学论著着墨较多,对二、三流的人物和著述关注不周,用力不够,从而使现当代美学史失去了丰满鲜活的血肉。再次的问题是,有的现当代美学史直接从“五四”时期写起,忽视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概念及美与艺术的新思想其实早在近代就萌芽了,对近代这个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状况缺乏研究交代;而已有的现当代美学史几乎都诞生在

“美学”学科概念是由鲍姆嘉通创立的,本义是“美的哲学”。他所说的“美”,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完善”不会引起歧义的翻译是“圆满”或“极致”。“感性认识的圆满、极致”说得通俗、明白些,也就是“愉快”或“快感”。艺术被创造出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具有使人愉快的“美”。于是,艺术成为“美”的典型形态。黑格尔则从其特殊的世界观出发,将“美”与“艺术”画上了等号,“美的哲学”到他手中变成了“艺术哲学”。鲍姆嘉通和黑格尔的“美学”学科概念在西方近代美学界影响很大。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到现代,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就是这两位美学家思想的融合。正如萧公弼在《美学·概论》中所概括:美学者,“美及艺术之哲学”。因此,考察中国现代美学史,就应当紧密围绕“美及艺术之哲学”在中国现代的确立、演变的历史。到了中国当代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八九十年代的美学热中,争论和建设其实都是围绕着“美”和“艺术”的哲学本质展开的。世纪之交以后美学和艺术哲学大体告别“美”和“艺术”的哲学本质论,美学成为有学无美的审美现象学,乃是因为“美”和“艺术”本质探讨无解后的变相选择,说到底不过是“美及艺术之哲学”的特殊表现形态。



导语摘要

“五四”时期)的续篇。

“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理论指导和对话依据,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为视角,以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为抓手,考察美学学科在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演变。

“五四”前后是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时期,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至1948年是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唯物论美学的时期,50年代末是中国化美学学派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时期,八九十年代是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时期,21世纪以来是美学的解构与重构时期。在六种分期的逻辑把握下,本书选取了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加以实证研究和客观评述。



作者简介

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主治美学及文艺理论,旁及人文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教材项目、财政部科研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曾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约150余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目录

目录


 


导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整体走向与时代分期


 


章 近代: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阶段


  


“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


“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反思 


第二节 美文学概念的出现与小说美论


“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 


“小说者,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 


“小说之所乐,与饮食、男女鼎足而三”


四、徐念慈:小说之美的情感性、理想性、形象性特征


“小说为文学之上乘”


第三节 王国维:中国美学古今转换的标志


“人生苦痛”说 


“快乐无利害”说 


“人间嗜好”说 


“情感”与“想象” 


“意境”说 


 


“无用”“独立”说 


 


“革命”,赞美“革命” 


“民权”,反对“皇权” 


“平等”,反对“纲常” 


“自由”,反对“专制” 


“个体”,兼顾“群体” 


 


“求乐免苦”的人生美学追求 


 


第六节 梁启超:探讨美的内涵及规律,为政治改良服务


 


“美的作用,不外令自己或别人起快感”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主要的就是‘趣味’”  


  


 


 


“五四”前后:有美有学的美学学科的诞生 


 


 


 


“价值—生命”美学学说的建构 


四、范寿康《美学概论》:价值美学的重申与发展


五、陈望道《美学概论》:美的哲学探讨


 


 


 


 


“艺术哲学”概念的提出  


 


“五四”文学革命巩固的新价值取向 


“新道德”与“文学革命” 


 


“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 


 


1928 


节 从价值论到经验论:美学研究的主观论倾向


 


 


“动人力量”“表意形式” 


“意境”说:对朱光潜“意象”说的继承与改造 


 


“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价值转向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 


“唯心论”到“唯物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 “人民文学” 


“自由”到“遵命”,从“艺术自律”论到“革命工具”论 


 


“革命”美学旗帜的树立 


“无产文学”与“革命文学”的倡导 


“革命美学”学说的完善和“唯物史观美学”观的提出 


 


 


 


七、蔡仪《新艺术论》与《新美学》:美在客观典型说的提出


第四节 艺术哲学的建设


 


 


“艺术是情绪之物质底形式” 


 


 


 


20


 


1956


 1956


 


“主客观合一”派 


“美在客观”派  


 


 


 


 


 


“文学是人学”的提出及其引发的批判 


 


 


 


节 实践美学原理的系统化


 


“美是和谐”:实践美学的独特阐释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二节 方法论热中涌现的美学新说 


 


 


 


第三节 心理学热中的美感研究成果 


 


 


“三环论”原理 


第四节 新时期文艺美学的价值转向


 80


 


  


 


“审美意识形态”说


“文学审美特征论” 


“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 


 


节 杨春时:存在论超越美学体系的重构


“实践”为本体的“主体性超越美学” 


“生存”为本体的“意义论超越美学”


“存在”为本体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 


第二节 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探索


 


“实践”为标记的“存在论美学”超越传统的“认识论美学”


三、审美活动: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逻辑构架及主要观点 


 


“生态美学”的内涵剖析 


 


 


 


“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生命本真境界向人的开显”


“审美传达”的艺术活动分析


“美在意象”为标志的“意象美学”建构   


“理论学科”,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是什么”问题的重申与“美在意象”命题的提出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乐感美学”: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乐感美学”的由来及释名 


“重构”:“建设性后现代”的方法论 


“美”的统一性及“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


四、关于美的存在的现象考察


五、美感的本质与特征、心理元素、基本方法、结构与机制


后记



内容摘要

“五四”时期)的续篇。


“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理论指导和对话依据,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为视角,以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为抓手,考察美学学科在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演变。


“五四”前后是现代美学学科的诞生时期,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至1948年是从主观论美学走向唯物论美学的时期,50年代末是中国化美学学派的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时期,八九十年代是实践美学原理的定型与突破时期,21世纪以来是美学的解构与重构时期。在六种分期的逻辑把握下,本书选取了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加以实证研究和客观评述。



主编推荐

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文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主治美学及文艺理论,旁及人文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教材项目、财政部科研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曾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约150余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