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3.17 5.5折 ¥ 24 全新
库存887件
作者吴新星
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01613700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4元
货号25275244
上书时间2024-11-03
“青铜葵花”是一项儿童文学奖项,它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决定了未来民族和人类的品质和质量。道义、审美、悲悯、情怀等大概是这一奖项永恒的取向。——曹文轩
民国时期,十二岁的少年瑞生迫于生计离家学戏。戏班的学习生涯虽充满艰辛与苦楚,但瑞生坚持勤学苦练,一路随戏班辗转于苏州、上海、天津等地。三年间,瑞生收获了李棠姐、董宝、小七等人珍贵的友谊,体会到浓浓的亲情,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旦角”……
当战争的硝烟四起,在家国危难的关头,每个看似渺小的人物都是落难的“苏三”,持守“苏三不哭”的信念,顽强地活下去。
吴新星,浙江宁波人,痴迷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好,愿意在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文章见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友》《童话世界》《十月少年文学》等,曾获《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儿童文学》金近奖等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年度儿童文学,著有小说集《玉簟寒》。
作品《苏三不要哭》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银葵花奖”。
曹文轩“青铜葵花”序言
章 缘起
第二章 抉择
第三章 苦练
第四章 结友
第五章 定角
第六章 堂会
第七章 搭档
第八章 风波
第九章 上海
第十章 摩戏
第十一章 惊变
第十二章 别离
第十三章 天津
第十四章 封箱
第十五章 赶场
第十六章 鬼月
第十七章 搭班
第十八章 匿迹
第十九章 重逢
第二十章 尾声
民国时期,十二岁的少年瑞生迫于生计离家学戏。戏班的学习生涯虽充满艰辛与苦楚,但瑞生坚持勤学苦练,一路随戏班辗转于苏州、上海、天津等地。三年间,瑞生收获了李棠姐、董宝、小七等人珍贵的友谊,体会到浓浓的亲情,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独当一面的“旦角”……
当战争的硝烟四起,在家国危难的关头,每个看似渺小的人物都是落难的“苏三”,持守“苏三不哭”的信念,顽强地活下去。
吴新星,浙江宁波人,痴迷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好,愿意在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文章见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友》《童话世界》《十月少年文学》等,曾获《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儿童文学》金近奖等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各种版本的年度儿童文学,著有小说集《玉簟寒》。
作品《苏三不要哭》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银葵花奖”。
十一 惊变
李棠和瑞生背对着扮戏。李棠很利落地换好戏服,开始勾脸了。这边,瑞生在董宝的帮助下,才换好“王宝钏”的黑色戏服。董宝叫瑞生坐下来,开始给他拍底色:董宝用指头蘸了各色的油彩,调和好,往瑞生脸上抹着;又用红油彩在眼睛处和脸颊上拍出淡淡的胭脂红;接着,给瑞生画眼睛,一双眼睛画得两边出尖、放大;后,用红油彩把嘴唇涂好,画出元宝形。
董宝给瑞生化装完毕,把身子朝后略微一倾,看着瑞生,笑了:“变得不认识了。”瑞生一看镜中的自己,可不是,只见镜中人看上去分明是个女子,脸上红红白白,那红的仿佛是娇羞时的红晕;一双凤眼眼尾尖尖,瞳孔、眼白黑白分明,明若秋水。瑞生正端详着自己,董宝把他的脑袋凑过来:“瑞生,你要是这样走在街上,我还真不敢叫你。”瑞生朝镜中的董宝皱皱鼻子,扮个鬼脸:“认得出来,你不就成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董宝连忙分辩:“嗳嗳,说到哪里去了,我也没有说你是妖怪。”两人一起笑了起来。
“说些什么呢,这个时候还有闲情说笑?”只见镜子里李棠姐姐全都装扮好过来了。董宝朝镜子里的瑞生一使眼色,瑞生明白,董宝是在说,李棠姐姐扮了戏也叫人认不出来啦!
李棠过来,见瑞生已经勾好了脸,就和董宝一起帮瑞生勒头(“勒头”就是用水纱网子把所有的头发全部盘起来,让头发紧贴着头皮)、贴片子(“片子”就是戏曲演出时演员额前一个弯弧一个弯弧的假发)、戴网子(扮戏在头上戴的用纱编成的假发),再戴上头面(“头面”就是首饰)。一个“王宝钏”就出现在镜中了。李棠让瑞生站起来,走两步。瑞生依言走了两步,李棠说:“不错不错,你这个王宝钏呀,扮起来很是那么回事。”
《苏三不要哭》的作者很娴熟地驾驭了小说的叙事,从戏班子里的小孩子们的视野出发,日常感、现场感、地方风俗、饮食起居、方言土语等,小说的元素应有尽有。小和尚瑞生、董宝、李棠、李班主……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各有特色,性格分明。小说将勇敢乐观的品质与质朴真诚、豁达慷慨的价值取向融入轻松展开的故事情节之中,妙趣横生,寓教于乐。
——著名作家 李洱
这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以京剧等传统行当为入口,描写特殊时代人物境遇与命运辗转。主人公瑞生是一个生在绣铺的城市底层少年,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戏班学戏,*后成为独当一面的旦角。故事以抗战爆发前后为时代背景,通过详尽的细节描述了旧时代城市底层的日常,比较融洽自然地把京剧的各种知识和传统商业的行当展现出来,也让读者感受到动乱年代中底层人们生活的艰难。
——《当代》杂志社社长、资深文学编辑 孔令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