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言
导语摘要
“对民国的、共和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平衡的深入理解,我们对当下身边的一切,就容易有一个平和乐观的态度。”
作者简介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教会法研究》《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世界史》(古代卷中古部分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获北京市和*文科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基督教历史和思想文化研究,并在过去几年内担任《北京青年报》专栏作家,就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话发表时事评论和学术随笔,颇得一般读者,尤其是知识阶层读者的喜爱。
目录
常在历史的河边走(代序)
第一辑 “这是属于你的土地”
“贱民”不可能生产出安全食品
最低工资应该是节俭的体面生活工资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店小二”
快递哥奔走的酷暑严冬
勿让欠薪和低薪伤害市场经济
“这是属于你的土地”
中国优势与蓝领中产阶级的养成
我们拿什么去和日本竞争?
矿工下班以后那二两白干
普通人的情感也一样敏感精巧
桑德斯与美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改革之理性:由诺瓦克到桑德斯
美国需要学习“一国两制”吗?
小康社会与工农教育
我们该如何泅渡道德的激流
瞎眼财神和经济学者
一场关于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争论
世界史老师讲错的一节课
至诚大德才是成功商道
让道德构筑起市场的边界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遮蔽了什么?
“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第二辑 “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由张贤亮先生想到了英国人毛姆
高管的高薪与公务员的低薪
什么是中产阶级的优良品格?
改革无妨思古怀旧
公教人员不是玻璃缸里的金鱼
大学的“主义”之争:威斯康星故事
“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精英的社会关怀与冷漠
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怒斥“成功学”
现代社会与墨子的消费观
“打破铁饭碗”这话太粗糙伤人
买卖妇女儿童其实就是买卖奴隶
“穷讲究”既是美德,也是权利
拿捏改革分寸感:“镀金时代”如何终结
福柯的“规训”与臭脚丫子
现代社会治理需要些许“强迫症”
简约:适度舒适的幸福生活
个人奋斗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安全感:竞争社会丢失的核心竞争力
人事制度改革:“搞活”的是与非
“社会化”切忌断裂和粗放
“高大上白金卡限时申请中”
教授与卖茶叶蛋的老太太
第三辑 “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天下治”
循吏困境的现代破解
“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天下治”
电动车后视镜里的古罗马政治
质疑“上梁不正下梁歪”
民意与民心之间不是等号
“保守主义”未必不是好东西
温润有度不是极端之调和
假如兰克观看了影片《今天我休息》
春天里的圆明园西路
虚构故事:一个社区的凋敝
损坏的单元门和破碎的方便面
旧楼加装电梯难在模糊的物权观
装修噪声与社会末端管理
让人忧虑的“父母官”情结
住房限购摇动的家庭婚姻
由丰子恺先生漫画《瓜车翻覆》说起
牙膏皮换麦芽糖的美好时光
一件琐事:更换电饭锅内胆
“您要咖啡还是要茶?”
为什么狗狗是万万不可伤害的
城市的香:桂花和臭豆腐
咸鱼和匮乏的辛酸
一碗虾片儿川提示的社会思想
宝石山春天里的满山红
社会观察其实是一种审美感觉
第四辑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
大学校长与乡村教育
西洋草坪的联想
杨人梗先生谈民国教育
乡村教师:法兰西的启示
优质的乡村教育与社会安定
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可借鉴日本经验
小语种教学与大国风范建树
王冕画荷花:政治文化的联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非无可指摘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陶行知担忧的“万丈悬崖”
黑脸包公需要什么样的辅佐
假如武大郎真的“心疼病死”
不完美的世界才有希望
重建文源阁的意义
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教育改革:让积累取代断裂
小市民卡秋莎·马斯洛娃
历史故事背后的道德陷阱
《太阳升起》背后的焦虑和思考
宅心仁厚:爱因斯坦与胡克的通信
战争与和平之间的道德博弈
帕麦斯顿的帝国主义逻辑
文化多元论:一只纤巧的风筝
贫困和边缘化不是暴力的借口
暴恐分子最害十白爱心和希望
掂量国际关系,利益到底多重要?
第五辑 “黄油拌饭香如故”
“落拓枣”与翻译人生的甘苦
唐恩都乐的去而复返
在家庭饭桌上可否谈论金钱?
培田古村和罗威廉的《红雨》
“护林硬汉”石万生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在“天意”和“民意”的古老叙事背后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势利和冷漠
谁在鼓动美国民众对立?
人们在战争伤痕里面寻找什么?
前车之鉴:被误读的乔治·凯南
“黄油拌饭香如故”
内容摘要
“对民国的、共和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平衡的深入理解,我们对当下身边的一切,就容易有一个平和乐观的态度。”
主编推荐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教会法研究》《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世界史》(古代卷中古部分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获北京市和*文科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基督教历史和思想文化研究,并在过去几年内担任《北京青年报》专栏作家,就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话发表时事评论和学术随笔,颇得一般读者,尤其是知识阶层读者的喜爱。
精彩内容
。。。
媒体评论
评论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