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贾达群编*的《作曲与分析——音乐结构:形态 、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 目(10BD039)。本书以结构学理论为经,以分析方 法为纬,立足于作曲实践,将音乐结构的认知范围扩 大到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哲学以及美学 等多个领域和多重层面;用多元方式和视角层层透视 音乐结构形态的诸种问题,以形成并构建对音乐结构 和形式之逻辑构态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逆向 思维方式进入音乐作品,力图还原作曲家创作时的状 态及过程,并通过对该状态和过程在作品中显露出来 的形式化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找到深入作品内核*为 便捷与合理的路径,由表及里地论证音乐作品的深层 结构——天然结构态;再通过多视角、立体化地揭示 音乐结构的对位关系,进一步探求音乐结构的静态文 本与动态音响之间的二元性特点及关系并试图寻找两 者同一的合理路径,*终对作品的内涵做出有说服力 的学术及人文阐释,从而为音乐创作、表演、研究和 审美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本书实现了*初的目标:一方面,从音乐结构的 多元透视界定了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到追溯音乐结 构的深层原则以提出并完善了天然结构态体系;从结 构对位阐释音乐作品存在的**方式,到结构二元性 探究以打通创作、演绎、接受这音乐活动之一体环链 ,其研究理路清楚地呈现出一条带有元理论特征的逻 辑线索。另一方面,行文顺序与体例以及大量的分析 谱例(其中超过80%的谱例为大多数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材所未涉及的,近50%的谱例为20世纪以后的音乐 创作)不仅为元理论的成立提供了实证范例,同时也 为教学提供了循序渐进和充足的内容。可以说,由于 本研究注重了科研与教学的一体化功效,因此本书既 可作为科研成果,亦可作为独立完整并体系化的教学 材料。
作者简介
贾达群,中国第五代音乐家群体在创作、理论和教育诸领域中富于创造和开拓精神,且成果丰厚,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代表之一。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音乐研究》《音乐艺术》等学术期刊编委。 创作并出版数十部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及十几篇(部)有关音乐创作和分析的论文与*述。作品《弦乐四重奏》1991年获日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国际作曲比赛”大奖,《龙凤图腾》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奖”大型交响乐作品第三名,《蜀韵》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两乐章交响曲》《巴蜀随想》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出版个人唱片两张(Naxos,2015,2016)。论文《结构对位》获*第五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009),《结构分析学导引》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银奖(2011);专*《结构诗学》获*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其他相关奖项还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6),美国亚洲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创作研究奖(2005),*“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7),宝钢**教师奖(2008),上海市**文艺人才奖(2010),上海市育才奖(2014)等。完成上海市*科研项目两项(《结构分析对我国新世纪音乐创作的核心价值》(2007)、《音乐的观念及其形式化程序》(2015)),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2015))等。
目录
自序
绪论
篇 结构形态(音乐结构面面观)
概述
章 单位及其形态
节 乐旨
第二节 乐节
第三节 乐句
第四节 乐段(上)
第五节 乐段(下)
第六节 乐片、乐部、乐章
第二章 结构构建方法
节 重复
第二节 对比
第三节 变奏
第四节 展开
第五节 五大原则
第六节 四种组合方式
第三章 织体形态
节 线状织体
第二节 点状织体
第三节 块状织体
第四节 复合织体
第二篇 结构构态(天然结构态)
概述
第四章 二分性结构
节 概述
第二节 二段曲式
第三节 二部曲式
第四节 古二部曲式
第五节 古奏鸣曲式
第六节 变体奏鸣曲式中的二分性结构特征
第七节 对称结构(镜像结构)
第八节 复杂及交混结构(上)
第五章 三分性结构
节 概述
第二节 三段曲式
第三节 三部曲式
第四节 并列的三部曲式
第五节 复杂及交混结构(下)
第六节 回旋曲式
第七节 奏鸣曲式
第八节 回旋奏鸣曲式
第九节 拱形结构
第三篇 曲式与体裁(结构的整体性)
概述
第六章 变奏曲
节 概述
第二节 固定旋律变奏曲
第三节 固定和声变奏曲
第四节 织体装饰变奏曲
第五节 性格自由变奏曲
第六节 多重变奏曲
第七节 变奏曲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体现
第七章 协奏曲
节 概述
第二节 独奏(唱)与协奏
第三节 多重协奏曲
第四节 乐队协奏曲
第八章 组曲与套曲
第四篇 结构对位(多重结构及其关系)
概述
第九章 层结构与体结构
节 层结构
第二节 体结构
第十章 结构对位类型
节 层对位
第二节 体对位
第三节 局部对位
第四节 整体对位
小结 多重结构与音乐整体性之关系
第五篇 结构二元性(静态文本与动态音响关系)
概述
第十一章 文本结构与动态音响(演绎)
节 声音的模糊性
第二节 声音的平衡
第三节 声部或结构强调
第四节 结构的模糊性
第十二章 文本结构与听觉结构(审美)
节 重复的结构意义
第二节 速度的结构意义
第三节 声响的结构意义
第四节 多重结构带来的听觉结构认知
第十三章 音乐刨作、表演与聆听的同—性
节 开放的结构认同
第二节 音乐活动链条中的创造性
后记
参考文献
谱例索引
内容摘要
贾达群编*的《作曲与分析——音乐结构:形态 、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 目(10BD039)。本书以结构学理论为经,以分析方 法为纬,立足于作曲实践,将音乐结构的认知范围扩 大到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学、哲学以及美学 等多个领域和多重层面;用多元方式和视角层层透视 音乐结构形态的诸种问题,以形成并构建对音乐结构 和形式之逻辑构态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以逆向 思维方式进入音乐作品,力图还原作曲家创作时的状 态及过程,并通过对该状态和过程在作品中显露出来 的形式化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找到深入作品内核*为 便捷与合理的路径,由表及里地论证音乐作品的深层 结构——天然结构态;再通过多视角、立体化地揭示 音乐结构的对位关系,进一步探求音乐结构的静态文 本与动态音响之间的二元性特点及关系并试图寻找两 者同一的合理路径,*终对作品的内涵做出有说服力 的学术及人文阐释,从而为音乐创作、表演、研究和 审美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本书实现了*初的目标:一方面,从音乐结构的 多元透视界定了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到追溯音乐结 构的深层原则以提出并完善了天然结构态体系;从结 构对位阐释音乐作品存在的**方式,到结构二元性 探究以打通创作、演绎、接受这音乐活动之一体环链 ,其研究理路清楚地呈现出一条带有元理论特征的逻 辑线索。另一方面,行文顺序与体例以及大量的分析 谱例(其中超过80%的谱例为大多数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材所未涉及的,近50%的谱例为20世纪以后的音乐 创作)不仅为元理论的成立提供了实证范例,同时也 为教学提供了循序渐进和充足的内容。可以说,由于 本研究注重了科研与教学的一体化功效,因此本书既 可作为科研成果,亦可作为独立完整并体系化的教学 材料。
主编推荐
贾达群,中国第五代音乐家群体在创作、理论和教育诸领域中富于创造和开拓精神,且成果丰厚,并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代表之一。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音乐研究》《音乐艺术》等学术期刊编委。 创作并出版数十部各种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及十几篇(部)有关音乐创作和分析的论文与*述。作品《弦乐四重奏》1991年获日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国际作曲比赛”大奖,《龙凤图腾》1986年获“首届中国唱片奖”大型交响乐作品第三名,《蜀韵》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两乐章交响曲》《巴蜀随想》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出版个人唱片两张(Naxos,2015,2016)。论文《结构对位》获*第五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009),《结构分析学导引》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银奖(2011);专*《结构诗学》获*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其他相关奖项还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6),美国亚洲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创作研究奖(2005),*“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7),宝钢**教师奖(2008),上海市**文艺人才奖(2010),上海市育才奖(2014)等。完成上海市*科研项目两项(《结构分析对我国新世纪音乐创作的核心价值》(2007)、《音乐的观念及其形式化程序》(2015)),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2015))等。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