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66
8.4折
¥
39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张景环,匡少平,胡术刚,张晨曦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149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24025837
上书时间2024-1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了工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受到了无情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频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污染加剧,土地沙化,飓风肆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危机。环境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理性地关注与自身休戚相关的自然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深刻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晓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变化过程的影响,掌握变化规律,提高对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子的识别能力,以系统化、全球化的战略方针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既揭露问题,总结教训,又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美好前景的战略和措施。
本教材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本教材提出以节能和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污染。重点探讨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机制和防治对策,以及固体废物的污染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并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本教材共9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内容和分支学科。第2章至第5章介绍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第6章和第7章介绍全球环境问题和物理性污染与防治,第8章和第9章介绍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本教材由张景环、匡少平、胡术刚、张晨曦主编;路明义、邹美玲、张菊、隋涛、谢丹、刘衍君、刘娟娟参加编写。其中,第1章由胡术刚、张景环、匡少平、张晨曦、路明义编写;第2章由张晨曦、邹美玲、匡少平、张景环、路明义编写;第3章由张菊编写;第4章由张景环、张晨曦、匡少平、胡术刚、路明义编写;第5章由胡术刚、邹美玲、匡少平、张景环编写;第6章由隋涛、谢丹编写;第7章由刘衍君编写;第8章由刘娟娟、张景环编写;第9章由隋涛编写。全书由张景环和匡少平统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滨州学院资源环境系、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大力支持。此外,滨州学院资源环境系邹美玲在图表绘制工作上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有限,教材涉及内容较广,难免出现疏漏,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使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编者
导语摘要
本教材以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出发点,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对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应以节能和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
本教材面向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辅助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商品简介
本教材以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出发点,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对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应以节能和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
本教材面向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辅助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无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环境及其组成1
1.1.1环境1
1.1.2环境的形成和发展2
1.1.3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3
1.2环境问题3
1.2.1环境问题3
1.2.2环境问题分类4
1.2.3环境问题的实质5
1.2.4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
1.3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6
1.3.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6
1.3.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7
1.3.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8
1.4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9
1.4.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9
1.4.2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11
1.4.3环境科学的现状和展望13
第2章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及大气圈16
2.1.1大气及其组成16
2.1.2大气的垂直结构17
2.2大气污染源和污染物20
2.2.1大气污染源20
2.2.2大气污染物22
2.3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24
2.3.1气象因子的影响24
2.3.2地理环境状况的影响26
2.4我国目前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27
2.4.1酸雨28
2.4.2光化学烟雾28
2.4.3灰霾30
2.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34
2.5.1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技术手段34
2.5.2防治大气污染的政策与法律措施39
第3章水污染与防治
3.1天然水的分布与循环41
3.1.1地球上水的分布41
3.1.2水的自然循环42
3.2水体与水体污染43
3.2.1水体和水体污染的概念43
3.2.2水体污染源43
3.2.3水体污染物45
3.3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48
3.3.1水质指标48
3.3.2水质标准50
3.4水体富营养化过程51
3.4.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类型51
3.4.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52
3.4.3N、P在水体中的转化53
3.4.4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55
3.5水污染防治与管理56
3.5.1污水的处理方法和流程56
3.5.2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59
3.6海洋污染59
3.6.1海洋与人类的关系59
3.6.2海洋污染的类型和特点60
3.6.3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62
3.6.4海洋污染的控制65
第4章土壤污染与防治
4.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68
4.1.1土壤的组成68
4.1.2土壤质地70
4.1.3土壤的性质73
4.2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75
4.2.1土壤污染75
4.2.2土壤污染源76
4.2.3土壤污染物77
4.3土壤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80
4.3.1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0
4.3.2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84
4.4土壤污染防治87
4.4.1土壤污染的预防87
4.4.2土壤污染的治理88
第5章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
5.1固体废物概述99
5.1.1概念及特点99
5.1.2分类和来源100
5.1.3污染和危害101
5.2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原则与方法102
5.2.1固体废物的处置原则102
5.2.2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103
5.3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利用104
5.3.1危险废物的定义和分布104
5.3.2危险废物的特征105
5.3.3危险废物的分类106
5.3.4危险废物的毒性及表现形式107
5.3.5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及管理制度107
5.3.6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基本原则108
5.3.7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109
第6章全球环境问题
6.1全球气候变暖110
6.1.1全球变暖学说的起源及发展110
6.1.2全球气候变化概况111
6.1.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12
6.1.4全球气候变暖控制措施114
6.2臭氧层破坏115
6.2.1臭氧层115
6.2.2臭氧层破坏的现状116
6.2.3臭氧层破坏带来的危害117
6.2.4控制措施118
6.3酸雨蔓延120
6.3.1“酸雨”的由来及现状120
6.3.2酸雨的危害121
6.3.3酸雨控制措施124
6.4生物多样性减少125
6.4.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25
6.4.2物种消失的现状及其危害127
6.4.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30
6.5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133
6.5.1危险废物及其危害133
6.5.2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定义及危害135
6.5.3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137
第7章物理性污染与防治
7.1噪声污染140
7.1.1噪声及其来源140
7.1.2噪声的特性142
7.1.3噪声的危害143
7.1.4噪声的度量与评价145
7.1.5噪声污染控制147
7.2放射性污染148
7.2.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特点148
7.2.2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危害149
7.2.3我国放射性污染的现状153
7.2.4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评价154
7.2.5放射性污染的防治156
7.3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158
7.3.1电磁辐射158
7.3.2电磁辐射源159
7.3.3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0
7.3.4电磁辐射防护及控制标准160
7.4光污染和热污染162
7.4.1光污染162
7.4.2热污染164
第8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8.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67
8.1.1《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167
8.1.2《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168
8.1.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168
8.1.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169
8.1.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169
8.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70
8.2.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170
8.2.2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171
8.2.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172
8.3我国清洁生产发展状况174
8.3.1清洁生产的概念174
8.3.2清洁生产的内容及措施175
8.3.3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76
8.3.4清洁生产的发展历程178
8.3.5中国清洁生产实践的成效179
8.4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180
8.5清洁生产案例分析182
8.5.1案例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清洁生产182
8.5.2案例二:城镇垃圾处理厂的清洁生产技术185
第9章循环经济
9.1循环经济概述191
9.1.1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发展191
9.1.2循环经济的内涵192
9.1.3循环经济的特征193
9.2循环经济的原则及发展模式194
9.2.1循环经济的原则194
9.2.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96
9.3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200
9.3.1农业循环经济200
9.3.2工业循环经济202
9.3.3服务业循环经济205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教材以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为出发点,论述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面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对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应以节能和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
本教材面向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也可作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选修课辅助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主编推荐
《环境科学》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趣味性强。
精彩内容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科学研究工作随着发展起来,逐渐形成环境科学这样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