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道德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道德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1.63 7.9折 6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楠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5273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3698409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高楠编著的《文学道德论(精)》研究本着这样 的问题式思路,立足于时代向文学提出的上述种种道 德问题,将之纳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诸种规定性的 考察中,在文艺学既有的学科理论问题式中,构入当 下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场域新的结构因素,并把伦理 学的学科理论问题式择其相应成分有机地导人文艺学 的问题式结构主体,从而构建以文艺学为学科主体, 以伦理学为结构性辅助,并向当下社会生活及意识形 态场域敞开的问题式结构,在这样的问题式结构中思 考文学的种种道德问题,将之提升为文艺学的理论课 题,进行要点式求解。

作者简介
高楠本名高凯征,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辽宁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出版专著19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有《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艺术心理学》《道教与美学》《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生存的美学问题》《艺术的生存意蕴》《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西论中化与中国文论主体性》《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等。其中《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获中同第五屑鲁迅文学奖,其他学术成果曾先后获中国北方15省市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辽宁省政府第五屑、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探索的问题及问题式求解

 二、由文学的道德问题向文艺学的理论问题提升

 三、本课题求解的文艺学道德命题的理论问题

章 文学的道德在场

 一、人的现实生存的主体性

 二、在行为中文学的道德属性

 三、文学行为符号系统的道德反思

 四、文学的道德在场及其预设

第二章 创作主体的道德意识

 一、创作主体的道德感

 二、文学道德意蕴的文学一体性

 三、文学道德意蕴的行为系统

第三章 道德价值的文学形态与文学超越

 一、道德价值的文学形态

 二、道德具体性与文学个性生存超越性

 三、道德普遍性与文学的现实具体性

 四、道德永恒的文学主体化

第四章 体验是文学道德的心理形态

 一、生存意蕴的体验状况

 二、文学体验的伦理指向

第五章 文学的伦理情感与情境

 一、体验的情感属性

 二、伦理情感的关系与目的性

第六章 道德的文学接受

 一、道德感的惯习性与建构性

 二、文学道德接受的综合性

 三、道德感在文学接受中建构

第七章 道德批评的应在之维:艺术与人的道德生存

 一、见于整体定性的生存道德

 二、生存道德悖论

 三、生存道德的美学失落

 四、在艺术中实现的生存道德

第八章 中国古代艺术的伦理传统

 一、传统文化的人伦特质

 二、艺术传统的人伦取向

第九章 孔子的伦理诗论

 一、从设教角度看孔子诗论

 二、孔子诗论的仁学设教在于匡正人伦

 三、孔子诗论的仁学结构

 四、孔子诗论的通性启智

第十章 文学道德属性的审美之维

 一、放逐肉体欲望的文学之思

 二、生存的审美取向

 三、美学的身体放逐

 四、传统美学的生存意蕴

 五、文学道德属性的美学阐释

第十一章 文艺学的道德命题

 一、道德命题的时代突显

 二、道德的文学标志

 三、文学的道德接受与道德批评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高楠编著的《文学道德论(精)》研究本着这样 的问题式思路,立足于时代向文学提出的上述种种道 德问题,将之纳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诸种规定性的 考察中,在文艺学既有的学科理论问题式中,构入当 下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场域新的结构因素,并把伦理 学的学科理论问题式择其相应成分有机地导人文艺学 的问题式结构主体,从而构建以文艺学为学科主体, 以伦理学为结构性辅助,并向当下社会生活及意识形 态场域敞开的问题式结构,在这样的问题式结构中思 考文学的种种道德问题,将之提升为文艺学的理论课 题,进行要点式求解。

主编推荐
高楠本名高凯征,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辽宁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出版专著19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有《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艺术心理学》《道教与美学》《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生存的美学问题》《艺术的生存意蕴》《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西论中化与中国文论主体性》《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论建构》等。其中《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获中同第五屑鲁迅文学奖,其他学术成果曾先后获中国北方15省市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辽宁省政府第五屑、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精彩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即伦理体验的目的性引发主体的内在体验,内在体验再向外获得体验的艺术表现形态。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是一个得于外孕于内再见于外的过程。得于外一是说就体验的意向性而言,它总是对象性体验,而且是对象性即时体验,体验被外部对象唤起。但体验被唤起后,由于体验对象造成的心理痕迹继续保留,如它造成的压抑的继续保留,它造成的喜悦的继续保留,以及对即时的压抑或喜悦体验的继续保留,使得体验由初始的外部即时体验向内部的持续体验转化。这便是孕于内。孕于内的体验根据外部即时体验心理留痕的情况而表现出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强度高,继续时间长的外部即时体验所引发的孕于内的过程往往便是有强度的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即反复地体验于内、反思于内。如友人离别的压抑,它的外部即时体验即离别,可是离别之后,离别的压抑不仅没有随之结束,而且随着离别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加深,这导致离别体验不断在心中发生,并不断引起体验的回味。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于非艺术创作主体而言,体验的孕于内是自我性的,他自己体验并把这种孕于内的体验消融于自己心灵,化为体验的记忆;但对于文学创作主体而言,他就要形成将之赋诸艺术表现的冲动,这种冲动所引发的体验便是体验的见于外。在见于外的体验中,创作主体获得艺术表现的外部形态,包括可用于表现的景物、事物、人物等,此时,创作质料的斟酌使用,如诗句的形成,便也得以进行。而上述这种孕于内再见于外的体验就是伦理体验的目的性由内向外的引发。宋代张戒说过这样一段与体验目的性由内向外引发相关的话,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这一问题的共识性理解,他说:“《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发者也。刘勰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若他人之诗,皆为文造情耳。沈约云:‘相如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刘勰云:‘情在辞外曰隐,状溢目前日秀。’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三人之论,其实一也。”这里说的“情动于中”“因情造文”“意见于言外”“景如在目前”,都是说孕育于胸臆的体验的内在目的性实现于外的情况。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