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作家谈人与人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典作家谈人与人性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1.2 4.5折 25 全新

库存1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文荣 选编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4936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3739022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这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谈论的问题。不仅哲学家在谈论,宗教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乃至科学家,也时常予以关注。因为不管是哲学、宗教,还是历史学、文学,乃至科学,归根结底都是“人学”,都是人自己认识自己的学科;所以,人与人性的问题,历来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争议的问题。本书所选28篇出自中外经典作家之手的文章,就旨在于展示这方面的情况。
  当然,这些文章不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具有指导意义或者参考价值,更是极好的读物,因为它们不仅有思想,而且有个性、有趣味,读来不仅使人受益,还令人愉悦,即便是普通读者,也值得一读。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即“外国篇”和“中国篇”。在部分“外国篇”里,选入了15位外国作家的相关文章。这些作家均为历代名人大家,如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和培根、17世纪的科学家帕斯卡、18世纪的启蒙学者卢梭、19世纪的哲学家叔本华和爱默生、小说家马克·吐温,以及20世纪的哲学家罗素、教育家杜威、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宗教家池田大作等。这些著名人物虽属不同时代和不同专业,个性与风格也各不相同,但却汇聚于此,谈论同一个话题——人与人性。
  乍看之下,这些作家的文章一定是五花八门的,因为时间相隔那么长,国家又那么多(有法国的、有英国的、有德国的、有美国的,还有日本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从16世纪文艺复兴到20世纪(乃至今天),西方文化一直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广义的理性主义。也就是说,从16世纪的蒙田和培根,到20世纪的罗素和杜威,西方思想家几乎全都一脉相承地遵循着理性主义原则。尽管19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先后出现过浪漫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但理性主义始终是西方文化的中坚,尤其是在思想界(文艺界或许有所不同)——这只要从科学在这两百年间的发展即可看出,因为科学就是理性主义的代表。所以,把蒙田的随笔和杜威的论文放在一起看,并不会使人觉得有很大的时代隔阂。
  换言之,关于人与人性,可以概括地说,所有这些西方作家都在谈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人的行为常常自相矛盾?人有天性吗?如果有,该不该压制?人性是高贵的还是卑劣的?所谓“人性”是不是指人的欲望?人性会不会改变?人的定义是什么?人是羊还是狼?如此等等。
  在第二部分“中国篇”里,选入的10位作家,既有古代大儒文豪,如孟子、荀子、韩愈、苏轼等,又有近现代名家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
  我们知道,孔子并未论定人性,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谓儒家的两种对立的人性论,其实是由孟子和荀子创立的,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孟荀二人,定下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论人性的基调。对于这两种人性论,尽管后世一直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孟子的性善论后来被官方奉为正统,所以影响极大。这从中国通俗、因而影响的《三字经》中即可看出:“人之初,性本善”是首句,第二句才是“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孟子的影响比孔子还大。
  情形仿佛是,中国的传统人性观和西方的传统基督教人性观正好相反:基督教人性观基于基督教“原罪说”(即认为人“生来有罪”,人生就是“赎罪”,以期“灵魂得救”),因而认定人性本恶;中国的传统人性观基于孟子的性善论(即认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而仁义礼智就是善),故而认定人性本善。既然中西传统相反,“反传统”当然也相反:在西方,质疑性恶论是反传统;在中国,质疑性善论是反传统。
  不过,尽管近代以前极少有人公开质疑孟子的性善论,但有主见的论者却常常会把它和荀子的性恶论相提并论,同时还会提出所谓“扬子性混论”①。对这三者,他们要么予以修辞方面的批评(如董仲舒,见其《实性》一文),要么认为三者都有不周全的地方(如韩愈,见其《原性》一文);要么认为,还是“性混论”比较可以接受(如苏轼,见其《扬雄论》一文)。用今天的话来说,古代学者(尤其是汉唐两朝的学者)其实并不怎么“看好”孟子的性善论,甚至还有点不屑。至于它为何会在民间那么“吃香”,那可能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大概是后来明清两朝积极宣传的缘故吧。
  不管怎样,到了近代,尤其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传统的人性论,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原因是,当时的中国学者开始接受西方理性主义,因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如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审视人性。在他们看来,对人性仅作道德方面的善恶判断,不是幼稚(即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了解有限),就是另有所图(如出于政治目的)。这方面的情况,从本书所选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文章中即可看出。
  总之,中国两年多年来的人性论,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在谈论这样一些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抑或,善恶兼有?抑或,无所谓善恶?抑或,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如此等等。
  以上是关于本书的一些背景材料,虽然比较简略,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刘文荣
  2015年4月于上海


导语摘要
  《经典作家谈人与人性》为文选,共选人中外25位经典作家的28篇谈人与人性的文章,论述精辟,风格多样,读之既获教益,又是美文欣赏。所选作家中,外国作家15位,均为历代名人大家,如:蒙田、培根、帕斯卡、卢梭、叔本华、爱默生、罗素、马克·吐温、杜威等;中国作家10位,既有古代大儒文豪,如:孟子、苟子、韩愈、苏轼等,又有近现代名家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 

作者简介


  刘文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史》《人类文明遗产》《英国文学论集》《欧美情色文学史》和《当代英国小说史》等;主要译作有《毛姆读书随笔》《伍尔夫读书随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人类动物园》和《裸猿》等。



 


目录

外国篇
[法]米歇尔·德·蒙田
论人的行为变化无常
[英]弗朗西斯·培根
论人的天性
论善与性善
[法]布莱士·帕斯卡
人心的自私、不安与无聊
[法]让-雅克·卢梭
人性与风俗
[英]大卫·休谟
关于人性高贵还是卑劣的问题
[德]亚瑟·叔本华
人性之弱点
[美]拉尔夫·爱默生
论灵魂
[英]伯纳德·鲍桑葵
关于人性的观念
[英]伯特兰·罗素
论人性与政治
[美]马克·吐温
论人
[美]约翰·杜威
人性会改变吗?
[德]恩斯特·卡西尔
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
[美]埃里希·弗洛姆
人——是羊还是狼?
[英]阿诺德·汤因比
[日]池田大作
性善说与性恶说

中国篇
孟轲
告子(上)
荀况
性恶
董仲舒
实性
韩愈
原性
苏轼
扬雄论
王国维
论性
胡适
孟子性善论及其他
苟子性恶论与教育学说
粱启超
儒家人性观及其政治论
傅斯年
孟子之性善论
荀子之性恶论
林语堂
关于人的观念



内容摘要


  《经典作家谈人与人性》为文选,共选人中外25位经典作家的28篇谈人与人性的文章,论述精辟,风格多样,读之既获教益,又是美文欣赏。所选作家中,外国作家15位,均为历代名人大家,如:蒙田、培根、帕斯卡、卢梭、叔本华、爱默生、罗素、马克·吐温、杜威等;中国作家10位,既有古代大儒文豪,如:孟子、苟子、韩愈、苏轼等,又有近现代名家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



 


主编推荐
  刘文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史》《人类文明遗产》《英国文学论集》《欧美情色文学史》和《当代英国小说史》等;主要译作有《毛姆读书随笔》《伍尔夫读书随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人类动物园》和《裸猿》等。 

精彩内容

  《经典作家谈人与人性》:
  我们还在书中读到,穆罕默德二世①看到土耳其近卫军司令沙桑的部队被匈牙利人冲垮后贪生怕死,逃了回来,便把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沙桑二话不说,转过身,单枪匹马迎着敌人的先头部队不顾死活地冲过去,立刻陷在里面脱不了身。这种做法,可能不是为自己辩白,而是回心转意;也可能不是天性勇敢,而是狠上加狠。
  前一天你见一个人视死如归,第二天你见他胆小如鼠,那也不必奇怪。或许是愤怒、是形势、是情面,是美酒下肚,或者是号角声响,又会使他鼓起勇气。他的心不是靠头脑可以鼓动的,而是环境激起了他的勇气。若是不同的环境又使他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也不要认为意外。
  我们那么容易表现出矛盾与变化,以至有的人认为我们身上有两个灵魂。另有一些人认为我们身上有两种天性,永远伴随我们而又各行其是:一种鼓励我们行善,一种鼓动我们作恶;若只有一个灵魂或天性,绝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变化。
  不仅偶然事件的风向吹得我任意摇摆,就是位置的更换也会骚扰我的心境。任何人略加注意,就会发现自己绝不会两次处于同一种心境。按照观测的角度,一会儿看到灵魂的这一面,一会儿看到灵魂的那一面。如果我谈到自己时常常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我看到自己时确也常常有所不同。所有这一切不同,都是从某个角度和由某种方式而来的。怕羞、傲慢;纯洁、放纵;健谈、沉默;勤劳、懒惰;机智、愚钝;忧愁、乐观;虚伪、真诚;博学、无知;慷慨、吝啬;挥霍、节俭……这一切,我在自己身上都看到一点,这要根据我朝哪个角度旋转。任何人仔细考察自己,就会看到自己身上,甚至自己对事物的判断,都有变化无常、互不一致的情况。我说不出我自己身上哪一点是纯正的、完整的、坚定的,我对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我的逻辑中的普遍信条是“就事论事”。
  我一直主张把好事说成是好事,还把可以成为好事的事也往好里说,只是人的处境非常奇怪,如果好事不仅仅是指出于好的意图的话,我们经常还会出于邪恶的意图而在做好事。因此,不能从一次英勇行为就作出那个人是勇士的结论。真正的勇士在任何场合都会有英勇行为。如果有一种英勇的美德,而不只是一种英勇的冲动,就会使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同样的品质:不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与人共处;不论在私宅,还是在战场;因为,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一种英勇是表现在大街上的,另一种勇敢是表现在战场上的。他应该具有同样的胆量,在床上忍受病痛,在战场上忍受伤痛。在家里或在冲锋陷阵时同样视死如归。我们不会看到同一个人,在攻城时勇冠三军,在输掉一场官司或失去一个孩子时却像女人似的痛苦不堪。
  一个人害怕别人的羞辱,却勇敢地面对贫困;担心会被理发师的剃刀割伤,而在敌人的刀剑面前奋不顾身,可敬可贺的是这种行为,而不是那个人。
  ……



  • 经典作家谈人与人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