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
很久了,我告别了文学作品,当代的和古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虽然我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出身,虽然我时时感觉到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包括枯燥艰涩的训诂学和哲学——离不开文学,但是以老迈“半残”之身,既然要回应时代的急切呼唤,就只能拣客观*急需的东西狼吞虎咽地去吸吮,文学,先放到一边吧。
感谢山东籍作家殷允岭先生,是他“逼”我“闪回”文学爱好者的行列——他的新作《“雪龙”纪实》即将问世,命我为之序。我慨然而忐忑地接下了这突然而又非我所长的任务。应允之由,是因“雪龙”号、“向阳红”10 号、南极、长城站,一直是我关注的神秘世界。我也曾有过聊发少年狂的想象:如果有一天,能乘坐中国人自己的航船,经历一次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大西洋狂涛恶浪的洗礼,在万年冰雪地上仰望纤尘不染的南半球星空,和南极海豹企鹅亲近亲近,该多惬意!尤其有一年夏天访问阿根廷和智利,进了宾馆即换上皮衣的时候,觉得南极已在咫尺,于是向着西南极目而眺,唯见茫茫大海与蓝天,原来离得还远。看来此想只成追忆了,不曾想,殷允岭先生以他的大作,把我的心带向了那个纯洁神圣的世界,一补我身不能至的遗憾。
《“雪龙”纪实》还没有开印,我看到的只是今年发表在山东文学期刊《时代文学》上的连载之章。“雪龙”,多么好的名字!万千年来一直盘旋、升腾在东方温润的大地上,中国人图腾崇拜的神圣、亲切、尊严而活泼的中华之龙,如今飞到万里之外的冰雪世界去圆百年之梦,一显它的气度、胸怀、风采和活力了,怎能不让所有的中国人激动!从它试航那一刻起,多少人和我一样日日关注着它的动向。但是,媒体上所能搜寻的只是简短的消息,即便“雪龙”与惊涛骇浪的奋战,人与轮机故障的较量,也只寥寥数语。殷允岭先生所赐的《“雪龙”》,给我以详尽的纪实感受,真乃快哉!
甫一开卷,我就被作者所记述的,他多次巧逢的“幸遇”所吸引:他那些热情、豪放、憨厚、能干的小老乡“侄儿”们,似乎什么危险场景都经历过的摄影家郭广生,抛掉能“来”“千把万儿”生意却到南极日日操弄几十人四顿饭的小老板朱宗泉,巨野独生小伙儿邢豪,“引龙主角”吴军,以及聪敏、秀美、多才、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慧敏女子”……都在作者质朴鲜活、轻松幽默、大江东去与小桥流水中无缝衔接、大起大落的笔锋下,一个既动又静的英豪群体栩栩如生。这是“雪龙”的灵魂,是《“雪龙”》的脊梁。一个个活泼、平凡而伟大的队员穿插于各个故事之中、故事与故事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一组“大丈夫”群雕——高大、亲切、鲜活;也让我们读到了一张比他家乡梁山泊好汉座次表更能激人自豪、钦羡的英雄谱。这些队员以责任的焦虑、疲惫、汗水和欢笑,书写着南极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龙的精神。
始读《“雪龙”纪实》之时,我误以为作者要从头到尾写出他在“雪龙”号度过的日日夜夜、亲身经历的风风雨雨;因此也曾担心:那不就成航海日志了?虽然纪实文学不忌讳按照时序,款款道来。但这种写法难以充分施展对主人公们的记述、描绘,也不便突出欲着重墨的所在,易生枝杈,营构失衡,令读者感到沉闷乏味。但我卒读之后发现,我过虑了!允岭高!实在是高!他写“雪龙”,却超越了“雪龙”,从“雪龙”号的购置,归家,直到试航,考察船载着一心奉献、创造奇迹的年轻小伙儿们屡闯南极、扎根南极的全过程,乃至南极这个“小联合国”里显现的人类渴望和平、友爱的奇闻趣事,古怪而让
人起敬的捷克老头,视人为友、可爱至极的动物精灵们,都尽收于笔下。他引用了多篇队员们的日记、诗歌,故事中套着故事,激情中蕴含温情,读来津津有味,不忍掩卷。
闭目自忖: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吸引了我?没有貌似诡谲的情节,没有故设的悬念,没有无中生有的“三角”关系,一切皆是真实、真情、真诚、真话。噢,原来抓住我的是作者及时记下、如实叙述的冰雪、风暴,危险、拼搏,血性、豪迈和从容的互助!贯穿其中的是他和南极勇士们对祖国、对队友、对家人、对人类的深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与深刻理解,是在南极那个“小世界”里,弥漫着的孔孟“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伟大思想的实现。而他时而写意,时而工笔,时而雷霆万钧,时而柔情似水的笔法,也如游龙一样变化无穷,添我兴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人们各自的解读,可见仁见智。而作者的解读,未见以文造情与硬贴的论述,故事自他的笔端涓涓流淌。30 年来,他写微山湖,写焦裕禄,写雷锋,写孙家栋,讴歌了蕴涵在党的干部、农夫渔郎、普通士兵和科学精英身上那些充满大爱、永不言歇的高贵灵魂。据此,我懂得了他为什么千方百计要成为“雪龙”之一员,要去南极,要写“雪龙”之魂了。他要投身于一个为了崇高目标而不断与危难博弈、以探索宇宙奥秘为荣的英雄群体中体验“侄儿们”身上的时代精神。
《“雪龙”纪实》给了我许多启示,我想在这篇忝称为“序”的短文末尾注出其中的一点,就教于殷允岭先生和读者,这就是:在南极那个充满生死考验的特定情境里,大自然迫使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本该如此的关系;人,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也许只有走到“穷途末路”时,才肯“静言思之”,才懂得自己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才能领会到“同胞物与”的真谛,才可能愿意和仁者联起手来,寻找彼此的共性,尊重他人的异点,才能懂得,不如此,则灭亡。放眼全球,今天的人类,岂不是已经面临了这样的处境?环境的毁坏,就像冰山崩塌对考察者的威胁。人类的不平等,与13 级
暴风对探索者的狂袭并无以异。而塌天般袭来的巨浪,岂不似不知何时便会突至的核弹?为什么多数人还在安之若素?那只不过是因物欲诱惑的慢性宰割和侵蚀,麻痹了眼睛的神经。近年我在拼命地呼喊“构建世界共同伦理”,希望人类寻回古老的智慧,应之者固已渐多,但就全球嗡然的聒噪而言,这种声音还显软弱。或许应该在长城站,也举行一次这道课题的国际论坛:请各国的学者,在那严酷而美丽的大自然中少一些思辨,亲身感受一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身与心的密不可分,从中体悟时至今日的南极精神、“雪龙”精神之可贵,一起向五大洲发出强有力的理性声音?—— 一不小心,我又乱发少年狂了!就此止笔。
2015 年1 月2 日于
日读一卷书屋
(许嘉璐,教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
导语摘要
《“雪龙”纪实》,是作为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作家殷允岭,深入南极,深入科考队员的生活,前往北京、杭州、上海采访新老科学家,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以“雪龙”号为主线,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群英图,讴歌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创新精神的大型纪实作品。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为国争光、探索自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本书既描写了国家战略,又描写了科学家个体的奋斗与生活,堪称极地科考的史诗性作品。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力作。
商品简介
《“雪龙”纪实》,是作为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作家殷允岭,深入南极,深入科考队员的生活,前往北京、杭州、上海采访新老科学家,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以“雪龙”号为主线,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群英图,讴歌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创新精神的大型纪实作品。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为国争光、探索自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本书既描写了国家战略,又描写了科学家个体的奋斗与生活,堪称极地科考的史诗性作品。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力作。
作者简介
殷允岭,1953年生于微山湖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常委,济宁市第二届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届文联主席,济宁市第四、五、六届九三学社主委,中国作协第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八、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焦裕禄传》《雷锋传》《孙家栋》,长篇小说《大船浜》《苇鸟》,纪实文学作品《轰炸!轰炸!》,中短篇小说集《湖人琐事》,散文集《湖人琐记》,电视剧《湖上船歌》《智渡微山湖》《儿大不由娘》《焦裕禄》等,主编多卷本《微山湖文化系列丛书》。
《大船浜》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奖”,《孙家栋》《苇鸟》《焦裕禄传》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焦裕禄传》获“中国传记文学奖”。《雷锋传》获团中央第四届 “五个一工程”精品奖,《轰炸!轰炸!》获浙江省出版奖,《孙家栋》获“中国图书奖”和“中国青年读物奖”,散文《今日微山湖》获“对台广播”奖,纪实文学作品《慧敏女子》获中宣部“我的中国梦”征文奖。荣获各类奖项三十余次。
目录
序|许嘉璐
引子
一、随龙入海
“幸遇”屡现
十一级大风暴
日机如蝇
二、“雪龙”出世
引龙主角
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长城”笔记
原来南极是我家
企鹅乖乖儿
海豹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慧敏女子
“雪龙”号的***
南极情结 073蓝眼睛的情
中山五味录
冰灵雪魂记
生命的元旦
周扒皮转世
雪莲并蒂的日子
回家
五、捷克老头
“勇士”诞生
生死之间
“复活节”诗境
“助手”疑云
天使还是恶魔
六、大概南极
南极洲
南大洋
发现时代
英雄时代
航空时代
科学时代
七、百年之梦
将帅升帐
龙兵试水
真知者的灼见 132车辚辚,马萧萧
物资准备
组建考察队
八、首闯南天
再见吧妈妈
出师小挫
“太阳节”——“变更线”
回归线和西风带
乌斯怀亚诗情
九、“天门”之役
“择地”之难
“初夜”与奠基
元旦的律动
冰火码头——鱼水军民
险象环生——“心”明眼亮
十、新的长城
电波连北京
“二十七天”
当灾害遭遇智勇
瞪大蓝眼睛的惊讶
喜事连连
十一、长城站盛典
长城站建成 204落成典礼
十二、春华秋实
探索肇始
丰硕成果
十三、二十九队
探宙笔记
中山记事
“世界末日”与“创世纪”
周游列国
一条“冰芯”在玉壶
秦岭伤痛
十四、北极之光
青岛白龙
“西半球”和“北极圈”
闯入北极圈
冰行花絮
温热的冰岛
龙人诗文
白熊—海象—爱斯基摩人
冰雪中的热望
十五、群星灿烂
诗情春雷
余(俞)勇可贾 327弓长国强
殷赞
南极哥
妙曼之星
庆华文章
张势正旺
孙立广——“鹅矢如金”的证人
曹站长
心红志刚
秦君为稼
大河传奇
李果况味
诸葛际会
矫矫玉田
小诩广生
卢成故事
大鹏之梦
陈建芳
张海生
尚志尚勇
卢勇情结
红昌诗歌
刘诚刚
十六、气象万千
玉破天惊
拉斯曼登陆和泰山站 493神妙的极光
命悬极地
极夜——与黑魔、寒魔共舞
冰寒夜话 儿女情长
格罗夫冰山——寻找神女遗珠
记者评述:中国女性越冬南极——赵萍、林清在长城湾
冰穹A 惊魂
冰洋烈火——磷虾
十七、三十立极
邢豪日志
义救“院士”
“雪龙”冰搏
冰围赋
神奇的“天窗”
“龙”归大海
龙行健
泰山凌绝顶
环南极大陆航行
天花乱坠
搜救马航
高山仰止
好梦成真
余音袅袅
十八、玉树金果
30 年南极陆基科学研究成就
30 年南大洋科研成就
15 年北极科研成就
十九、中国探极史
中国人*早的极地认知
中国南极科考的历史
中国北极科考的历史
二十、新船图谱
再造新宠
新龙形容
后记
后后记
内容摘要
《“雪龙”纪实》,是作为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作家殷允岭,深入南极,深入科考队员的生活,前往北京、杭州、上海采访新老科学家,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以“雪龙”号为主线,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群英图,讴歌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创新精神的大型纪实作品。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为国争光、探索自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本书既描写了国家战略,又描写了科学家个体的奋斗与生活,堪称极地科考的史诗性作品。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力作。
主编推荐
殷允岭,1953年生于微山湖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常委,济宁市第二届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届文联主席,济宁市第四、五、六届九三学社主委,中国作协第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八、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焦裕禄传》《雷锋传》《孙家栋》,长篇小说《大船浜》《苇鸟》,纪实文学作品《轰炸!轰炸!》,中短篇小说集《湖人琐事》,散文集《湖人琐记》,电视剧《湖上船歌》《智渡微山湖》《儿大不由娘》《焦裕禄》等,主编多卷本《微山湖文化系列丛书》。
《大船浜》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奖”,《孙家栋》《苇鸟》《焦裕禄传》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焦裕禄传》获“中国传记文学奖”。《雷锋传》获团中央第四届 “五个一工程”精品奖,《轰炸!轰炸!》获浙江省出版奖,《孙家栋》获“中国图书奖”和“中国青年读物奖”,散文《今日微山湖》获“对台广播”奖,纪实文学作品《慧敏女子》获中宣部“我的中国梦”征文奖。荣获各类奖项三十余次。
精彩内容
冰穹A 惊魂
有资格谈论征服的,是南极诗社的诗人瓦尔特?蒙罗。但是,他的诗《白
色的征服》中的结论和《白鲸》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了一位敬畏大自然的被
征服者!
在深沉的梦中
像世界上少数
来过这儿的人
我是一个幸运儿
充满日复一日的感激
你自然的威严
是独一无二的演艺
美丽,神奇,可爱,多彩
又凶残,可怖,不屈
你的法则不容宽恕
很多人已受罚
未敬畏你的人
如今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给你写诗的诗人
与你交好的人们
还有祈求的人们
正受着你的保护和关爱
还有爱你的人们
只见了你一次
便赞自己
没有教训,没有挫折
他们如此感谢你
为了不易的机会
向人类展示
你存在的伟大
“和平和科学之地”
我们膜拜你
对勇敢的人
你让他们着迷
我们从他们那儿继承了
征服你的激情,但是
在今天的诗中我终承认
我是被征服的征服者
笔者:我高度评价他:真是一个明白人!
中国科考队要出征冰穹A。
冰穹A,又称为DOME-A 点,位于南纬88°22′、东经77°27′,是南极巨大冰盖海拔**点,海拔4093 米,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高耸的海冰也赋予它更多科学意义,冰穹A 点与南极极点、南极磁点、南极冰点,被并列为南极四个具有重要科考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坐标点。
从南极中山站到冰穹A,这段考察线路被称为世界上*凶险的野外考察线路,世界*为猛烈的暴风雪、酷寒、暗藏杀机的冰雪路面。这里的空气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燥,局部气温甚至低于火星。
1997 年1 月18 日10 点30 分,中国开启了南极冰盖考察的序幕,冰山障眼,妖雾弥漫。考察队的5 台雪地车,拖载了157 吨的各种物资前进。
2007 年1 月25 日,南极内陆冰盖,在距离中山站174 公里处,中国24次考察队出现了车辆机械故障,车队停止了前进。时任南极考察队队长糜文明说:“因天气冷,车履带和液压缺少配件,考察队决定,派出直升机,把配件送来,我们像企鹅一样望天等待。我们看到了云层里面的飞机,当它往下降的时候,突然又钻到另一个云层里面去了,有气流。推到**升力把飞机拉起来,转了一圈跑出来了。”
一个小时后,直升机送来了车辆配件,考察队机械师进入紧张的现场维修。经过生死攸关的10 小时的维修,车辆又运行起来。
在这片冰冷高原上,长途奔波带来无尽的寂寞。永远单一的白色,给队员们带来视觉疲劳,影响心理。高强度的颠簸,每天重复的劳动,挑战着人心坚韧的底线。没有参照,像是永远没有尽头,又像原地没动行进,耗损了人的耐性。
海拔不断上升,队员们的缺氧反应越来越强烈。南极大陆被平均厚度超过2300 米的冰雪所覆盖,使它成为地球上海拔**,是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大陆平均海拔的2.5 倍。在这个世界上*寒冷干燥的荒凉大陆上,没有任何植被,进一步减少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南极大陆海拔4000 米,只相当世界屋脊5000 米高度的含氧量。
内陆考察队副队长金波形容说:“睡着睡着,就感觉被人掐住喉咙似的,喘不过气来,不自觉地就坐起来了。有时候,要使劲喘几下才清醒,才知道自己在哪里……”
然而,对于考察队员来说,困难还不止这些。暴风雪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内陆考察队队长孙波说:“进入南极内陆以后,白化天气非常多。风夹着细小的冰晶体,让人感觉到进入了乳白色的水里,能见度不到10 米。我们8 辆车,车头跟前面车尾,间距四五米,像一头钻进牛奶瓶里,不知道天在哪里,地在哪里,东西南北一点感觉都没有。极地办李果处长的形容也十分形象:他说人从风雪里回来,像是从白色的幔帐里挤出来一样。出发后的第17 天,距离出发地中山站1026 公里冰盖深处,海拔3700 米,气温-36℃,一辆卡特彼勒雪地车被陷入雪中。
内陆冰盖考察机械师魏福海说:“车一起步就要陷进去了,原地转一个大坑,走不出了。”
这个区域的冰盖累积率很高,而且松软。全体队员挖雪开路。经6 个小时的努力,被陷雪地车终于拖拽出来。队员们却出现了严重的体力透支现象,能够得到的安慰是,这里开始出现DOME—A 结晶雪。
内陆冰盖考察队员崔祥斌博士说:“空气突然凝结掉下,好像铺在雪面上一片针一样。有时候,你不敢踩下去,觉得踩下去就会被扎透靴子。天非常干净,很深,很亮,也很蓝,非常漂亮,一种鬼斧神工的仙境!”
2007 年12 月15 日午夜11 时,南极普里兹湾,中国24 次考察队乘坐着“雪龙”号向着预定终点航行。冰封一片,白雪茫茫。为赶在冰面变软前抢运2000 多吨物资,决定把MT865 卡特彼勒重型牵引车,从冰冻的海面上开进中山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政府宣布建设的第三个考察站,离中山站直线距离1386 公里,被人类认为不可接近之极,负责探路的队员报来消息:从“雪龙”号到中山站,中间有三道冰裂隙,其中两个较宽,约1.2 米。这样就要在冰裂隙上铺上木板,防止冰面断裂和塌陷。但如果卡特雪地车从侧面滑落木板,车、人将葬身冰海。
面对艰险,中国24 次考察队下达冒险一搏的艰难命令。
时任中国考察队总领队的魏文良说:“选择驾驶员的标准是,技术强,胆子大,身体好,头脑灵活,必须是党员,大家自愿。”
考察队从各个岗位选拔了18 人担当这次充满危机的冒险行动。担任驾驶4 辆卡特车的任务者分别是,1 号车驾驶员,考察队副总领队秦为稼。2 号车,考察队助理糜文明。3 号车,内陆考察队队长徐霞兴。4 号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机械师崔鹏惠。
度夏考察队员刘笃彬说:“其实你掉下去是很快的。如果说真要发生意外,那就是车毁人亡,掉下去就不可能再上来,地裂有多深?谁也不知道!”
乌云笼罩了普里斯湾的天空,强烈的东北风夹带着雪花呼啸而来,机车开动了:**车速不能太快,要均匀。第二车距不能太近,第三车不能失速。4台车在行驶中必须打开车门,一旦发生冰面断裂,车体坠落,人尽可能地逃生。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个现实,时任“雪龙”号政委汪海浪说:“车门开着是一个常规的说法,一种安慰。现场不是那回事!一旦冰断裂,重车下沉在眨眼间。你在驾驶室里,能跳出多远。你可能没地方跳,因为车轮很大,心里都明白……”
**车的秦为稼短发直竖了,我甚至可以想象“**车”驾驶员拼死一搏的形象——像项羽,那是他家前屋后的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是怕,中国极地考察不会有明天。敢死队迎来了决战的时刻,**个冰裂隙是一个典型的潮汐缝,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炸裂。1 号卡特车的秦为稼开始冒险一冲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