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14 5.7折 ¥ 49.8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萧祥剑 著作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16578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3382496
上书时间2024-11-03
《群书治要五十讲》是作者关于《群书治要》五十次讲座的文字结集。《群书治要》自其问世后,虽成就了有唐一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其命运多舛,自宋以来即已销声匿迹,不见于中华大地。清嘉庆年间该书方由日本返回中国故土,但并未引起时人的重视,更未广为流传。直至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发现该书的价值,亲自题词“古镜今鉴”,再度出版之后,方始为社会所关注。本书作者潜心阅读该书三年,先后主持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等书,录制了数百小时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群书治要五十讲》总结了《群书治要》的治国智慧,为现代人了解此书大开方便之门,尤其值得领导者一读。
萧祥剑,1981年生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2010年接触学习《群书治要》,先后负责整理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两书;另出版有《群书治要心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合著);先后于录影棚录制《群书治要》的《周易治要》《尚书治要》《孝经治要》《礼记治要》《孔子家语治要》等讲座。
讲 《群书治要》:齐家治国之经典
《群书治要》的缘起
《群书治要》的编撰
《群书治要》的流传
《群书治要》概览
第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一)
“圣贤政治”的境界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讲 “圣贤政治”之以道治国(二)
“元亨利贞”的启示
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
失天之度,虽满必涸
上之道,莫若法天
第四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一)
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齐家治国,修德为本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非有所为,上德之道
为政以德,孝为德本
第五讲 “圣贤政治”之以德治国(二)
《孝经》感应章的启示
舜帝的故事
为什么古人要举孝廉
厚德方能载物,无德必有灾殃
孔夫子对领导干部的提醒
第六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一)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推己及人为仁
仁昭义立,德博化广
第七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二)
仁义废则太平不兴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荀吴成就道义
栾共子杀身以成仁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
第八讲 “圣贤政治”之仁义治国(三)
仁义不可违
仁的三种境界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第九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一)
不学礼,无以立
晏子与齐景公论“礼”
礼为天之经、地之义
礼的本质是恭敬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第十讲 “圣贤政治”之以礼治国(二)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为什么儿媳妇要跪着给长辈盛汤
没有礼,天下就会失去和谐
第十一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一)
第十二讲 “圣贤政治”之以乐易俗(二)
第十三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
——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第十四讲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
——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第十五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
——用人决定成败
第十六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
——如何求取贤才
第十七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三)
——如何识别贤才
第十八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一)
——如何任用贤才
第十九讲 任用贤能,去除奸佞(二)
——如何识别佞臣
第二十讲 拔奇取异,安定社稷
——多事之世须用奇
第二十一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一)
——历史的经验总结
第二十二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二)
——正确认识德教和法治
第二十三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三)
——先仁而后法 ,先教而后刑
第二十四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四)
——以人为本,谨慎用刑
第二十五讲 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五)
——提升治国的境界
第二十六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
——为政要以民为本
第二十七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二)
——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二十八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三)
——时刻心存百姓
第二十九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一)
——治国要以农为本
第三十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二)
——古人如何处理工商业和农业的关系
第三十一讲 重本轻末,去奢从俭(三)
——杜绝奢靡之风,禁作奇技淫巧
第三十二讲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一)
——谨慎用兵,不可好战
第三十三讲 偃武修文,以德怀远(二)
——诛暴讨乱,奉行天道
第三十四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一)
——为君要善于纳谏
第三十五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第三十六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三)
——体谅为臣进谏的不易
第三十七讲 虚心纳谏,忠言直谏(四)
——国之将兴,贵在谏臣
第三十八讲 治国就是治吏(一)
——考功按绩,举贤任能
第三十九讲 治国就是治吏(二)
——以德赐爵,依功施禄
第四十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一)
——应对灾害的古老智慧
第四十一讲 勤修善政,化解灾害(二)
——反躬修德,化解灾难
第四十二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四十三讲 历史证明的因果律(二)
——作恶多端,必遭恶报
第四十四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一)
——王化始于闺门
第四十五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二)
——男女要各守本位
第四十六讲 齐家治国,女德为要(三)
——女子无德,贻害家国
第四十七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一)
——要懂得预防祸患
第四十八讲 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二)
——做一个明智的“先醒者”
第四十九讲 盛衰兴亡的的规律
——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第五十讲 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学习的目的全在应用
《群书治要五十讲》是作者关于《群书治要》五十次讲座的文字结集。《群书治要》自其问世后,虽成就了有唐一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其命运多舛,自宋以来即已销声匿迹,不见于中华大地。清嘉庆年间该书方由日本返回中国故土,但并未引起时人的重视,更未广为流传。直至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发现该书的价值,亲自题词“古镜今鉴”,再度出版之后,方始为社会所关注。本书作者潜心阅读该书三年,先后主持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等书,录制了数百小时关于《群书治要》的讲座。《群书治要五十讲》总结了《群书治要》的治国智慧,为现代人了解此书大开方便之门,尤其值得领导者一读。
萧祥剑,1981年生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2010年接触学习《群书治要》,先后负责整理出版了《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译注》两书;另出版有《群书治要心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合著);先后于录影棚录制《群书治要》的《周易治要》《尚书治要》《孝经治要》《礼记治要》《孔子家语治要》等讲座。
《群书治要》——一千三百年的沧桑
2012年12月28日,香港媒体《大公报》忽然以《<群书治要>列中央党校读物》为题,报道这部唐朝之后失传的古书——《群书治要》,如今为中央党校乃至中央领导人所看重。看到这则新闻者,不禁要问,《群书治要》究竟是何书,其价值为何被中央党校所重视?
《群书治要》,顾名思义,即从众多书籍之中(“群书”),选出关乎治国安邦之精要(“治要”),录之成册。这部书是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公元599-649年),下令编纂,撷取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精选其六十六种,汇成共五十余万言的修身、齐家、治国之“治要”,可谓太宗治国的“根本法”。
这部重要的治世典籍,一千三百多年来,历经浮沉,几乎失传,终于于今日初现光彩,以期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清明安宁、和谐繁荣。一千三百年的辗转流传,几近失传。齐家治国良策,今人终于唾手可得,忆往思来,方知得之不易,深感古人对于后世子孙的爱护,于冥冥之中不断护念,真是无限慈悲。
书成治世现
大唐建国之初,即设弘文馆,聚集南北德学兼备的人才,为其讲述治国之道。身为梁武帝萧衍一族的萧德言,家学渊源,为人谦恭谨慎。每当读书,一定正襟危坐,即使年老力衰,也毫不马虎,对古圣先贤十分诚敬、恭谨。正因为他立身行道,方能将南朝儒学,复兴于初唐。
每当唐太宗问对时,萧德言皆能博采群书,切中要害,太宗十分受益,遂成编纂《群书治要》之初机。
唐太宗年号“贞观”,意为“恢弘正道,澄清天下”。太宗壮志,由此可见。然而此时,却是守业艰难:因为粮食连年歉收而米价高涨,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贞观初的三年,连年水灾、虫灾。
孟子云“生于忧患”,困境令太宗君臣一心,励精图治。此时,魏徵、房玄龄和萧德言一起,常与太宗问对,《群书治要》即于君臣共商国事中,显出雏形。此书虽言古代圣贤修身治国之大道,却从一开始便是来自实践、用自实践。
圣贤之道,恢弘不可思议。未及四年,即现转机。贞观四年,风调雨顺,举国丰收;当《群书治要》于贞观五年终于书成之时,太平盛世,已露端倪:居民夜不闭户,商旅上路,无需路费,因为民风淳朴,家家皆热情招待路人,甚至临别不忘馈赠,天下一家。史书称此情形“古所未有”。
这一年,手不释卷的唐太宗,亲手写诏书给担任此书“主编”的魏徵:“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圣贤教育,在千年前唐太宗的实践中显示出不可思议的力量。贞观年间,曾一度全国死刑犯不过二十多人。犯罪率之低,为古今罕见。这与太宗君臣本人领受圣贤教育、并身体力行密切相关。魏徵为一代诤臣,古今称颂;房玄龄则为名臣房彦谦之子,父子皆以一心为民,体察人民疾苦而深受爱戴。太宗君臣,立德立言,开中国历史自汉以来盛之世,“贞观之治”由此而成。
唐亡书亦无
《群书治要》于公元八世纪初,随日本在华留学的“遣唐使”东渡日本。受到当时天皇的高度重视,在宫中讲读此书,并于公元834-876年间,实现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可见圣贤之道,四海皆准。
唐朝末年,北方战乱频仍。大明宫等宫殿楼阙,弃为荒野。国之不保,藏书四散。国人于五代、北宋修唐史,即已不知此书,所幸东渡日本之《群书治要》,得以保存,然以国人不知此书故,遂无人提及。
重回中国
千年历史,亦不过弹指一挥间。时间走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历史转折点上。《群书治要》终于从幕府将军家中走出,赠于东渡日本的华商以庆贺嘉庆皇帝于1796年登基。遗憾的是嘉庆皇帝承康乾盛世之余绪,此书并未引起重视。
旋即满清亡国,民国难有有识之士,于此书略加点校,于商务印书馆印行,却遭势乱国危,战乱频仍,千年宝书几经失传。
智慧之光,再现中华
上个世纪末,《群书治要》在中国沦落到被历史遗忘的边缘。1990年,原中国驻日本大使符浩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日本于1780年代出版的《群书治要》。于是组织人员对此书进行标点、翻译,名为《群书治要考译》。公元2001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为《群书治要考译》题词“古镜今鉴”。2010年,当代大德净空老法师,虽曾听闻此书书名,亦遍寻此书而不得见。老人八十五岁高龄,胸怀天下,赤子情真,不忍传统文化无以继承,圣贤教诲乏人问津,遂于讲经时提及此书。不久此书民国初年刊印版寄至老法师手中。该书册已逾百岁,纸张脆不可翻,老法师如获至宝,迅速付梓刊印万册。《群书治要考译》亦于同年出版。至此,这部即将失传的宝贵典籍,终于在存亡之秋,抢救于故纸堆中,印行于信息时代,流通于全球各地。
如今,此书得到各国重视,不仅被列入我国中央党校书目,而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屡次引用此书之言教化干部群众。在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总统首相、外长大使,亦互相传阅,无不惊叹其睿智,感叹其对于当今世界,依然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中国的文化遗产,如今属于世界,为世界带来智慧的光明,实为可叹、可庆!
对今天读者而言,《群书治要》早已走出皇宫,人人皆可读之研之。《群书治要》之“治”,非单指治国,治家、治身、治学,皆可由此书而探本求源,得大利益。更是教我们要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