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62 7.0折 ¥ 2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许天启 著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ISBN9787119085395
出版时间2013-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3352525
上书时间2024-11-03
一个接近90后的作者,以这样冷静客观的笔触,去展现美国社会的众生相,是很难得的。
——资深出版人蒙木
本书展现了一个年轻留学生眼中的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作者刚刚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历经六年时间学习有关美国政治学、经济学的知识,并体验了美国小镇和大城市的生活后,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体认。本书即是这些思考的结集,以一个普通留学生的眼光,对美国的选举、媒体自由、枪案乃至公众生活等作了深入的观察并诉诸笔端,既不美化,也不有意唱衰,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文风清新,可读性强,适合想了解美国社会生活的大众读者阅读。
许天启,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读博士生。17岁赴美留学,本科就读于玛瑞埃塔大学,主修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后入芝加哥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主修公共政策专业。2013年6月从芝加哥大学毕业,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缘起
踏上旅途:美国,我来了
留学: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学会自立
“战友”情
家、故乡和我们的中国根
国家利益与公众知情——规则内的媒体自由
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从“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看美国的媒体自由
猪湾事件:媒体自由的另一个版本
自由的底线:法律赋予的自由权利有多大?
自由背后的无形手 —— 美国政府对媒体的引导
个人观点还是统一思想 ?藏在影子中的政府力量
从规则的制定者到服从者:政府身份的变化与宣传手段的不同
政府与政治体制的分离——一个天然的挡箭牌
枪案不断,屡控不禁:美国枪支的历史与文化
枪杆子建立起的新大陆:美国初创与枪支的不解之缘
枪文化:制约美国枪支政策的现代原因
何去何从:文化与历史对政策的影响
总统大选——全民参与的盛会 非全民参与的结果
探访选战的核心:奥巴马竞选总部
谁能成为美国总统:选战的策略和技巧
选举人制度:一人一票仅仅是过程
四年以后,重振旗鼓:花落谁家并无妨
选战幕后:明枪暗箭为选票——负面竞选
谣言与诽谤齐飞:负面竞选的前世今生
聪明反被聪明误:负面竞选也会引火烧身
尔虞我诈的背后:对规则的利用
公众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平衡——集会自由的边界与规则
被迫终止的集会:自由政府抵制占领运动
自由的界限:集会自由也要有规有矩
制度的平衡: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
大学城和小镇生活:感受美国城市化
我的大学:从小镇生活体验城市化
美国大学城:隐藏在乡间的经济发动机
传达民意的双刃剑:利益集团和说客公司——政治机器的润滑剂
一切政策的幕后推手:那些隐藏在聚光灯背后的游说公司和利益集团
政策推动双刃剑:利益集团也能为民服务
买下整个华盛顿的男人:超级说客玩转美国政治
误解的缘由: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历程
后记:青春留念
本书展现了一个年轻留学生眼中的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作者刚刚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历经六年时间学习有关美国政治学、经济学的知识,并体验了美国小镇和大城市的生活后,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体认。本书即是这些思考的结集,以一个普通留学生的眼光,对美国的选举、媒体自由、枪案乃至公众生活等作了深入的观察并诉诸笔端,既不美化,也不有意唱衰,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文风清新,可读性强,适合想了解美国社会生活的大众读者阅读。
许天启,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读博士生。17岁赴美留学,本科就读于玛瑞埃塔大学,主修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后入芝加哥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主修公共政策专业。2013年6月从芝加哥大学毕业,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录取,攻读博士学位。
我的大学:
从小镇生活体验城市化
我读大学时生活的城市坐落在俄亥俄州的东南部,被俄亥俄河环绕,与西弗吉尼亚州一桥之隔,是个地地道道的中西部小城。小城位置相当偏僻,到俄亥俄州三个较大城市(哥伦布、克利夫兰、辛辛那提)平均三四个小时的车程,与附近相连的小城也有近一小时的车程。之所以叫它小城,并不是谦虚。开车在城中穿行,二十分钟即可将城中的一切尽收眼底。小城的中心街区不过四五条小街,走路二三十分钟便可基本游览一圈。在这里学习的中国学生给它起了个“玛村”的别号,倒显得极为贴切。小城的人口为一万四千人,人均年收入两万美元出头,在经济情况仅位居全美中游水平的俄亥俄地区尚属中等偏下。城中沿河两岸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别墅,它们从建设至今,少则三四十年,多则近百年,装修也基本保持了旧时的风格。每每有客到访,吱呀作响的木质楼梯,坚固但明显老旧的大门,以及略带些霉味房间,已将这些建筑的历史暴露给了来访者。全城仅有的两三栋高楼也不过五六层。城中不见招手即停的出租车,也没有人满为患的公交车。不算宽阔的道路上,平日里也不曾有多少车辆驶过,更无从提起堵车与否。小城里即便白天也极其安静,除了运动和外出遛狗的人,街上很少有行人出没。夜里就更是安静得出奇,有时公路甚至会被鹿群所霸占。小城仅有的三四家酒吧一样的设施,基本上是全城夜间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绝大部分的店铺在五六点过后便关门歇业。城里的人十分和蔼,即使陌生人也会彼此微笑,点头致意。由于城市小,人员基本固定,在路上遇见多了,也变成了熟人。在这里居住大可不必锁门,一年也不会有一两起治安事件。城中的雇主便是我所就读的学校,似乎也没有支撑经济的工业存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如此偏远的小镇,各种设施虽然有些年头,老旧却并不失修,样样俱全,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城中街道虽然并不宽阔,但却是干干净净,车辆行人井然有序。城内虽无高档商店,但是日常所需却是样样俱全,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提供的商品与其他地方无异。餐馆的食品从品质到种类都还不错,环境也十分洁净。在这样一个小城,我们也不愁没有网络覆盖,它是与国内家人朋友联系的重要工具。城中酒店虽然建筑老旧,但是设施一应俱全,且与大城市的一般酒店并无太多区别。小城的医疗条件之好更是让我惊奇,大学期间的一次意外受伤让我次感受到了这个小城医院的良好设施。本人虽然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可以对其进行评估,但这里先进的设备,干净卫生的就医环境,以及专业负责的医护人员都远超我对一个偏僻小城医院的预期。
简而言之,小城的生活虽然在精神和娱乐层面不可与大城市同日而语,但其衣食住行以医疗等基本生活条件并不会让一个大城市来的人难以生存,更不会让人产生从天堂到地狱的差距感。我有这样的感受并非因我来自异国,与身边的美国朋友探讨,他们亦有相同的答案。小城确实有小城的局限性,工作机会有限、视野狭窄,但这里舒适安逸,是居家生活甚至是养老的之所。想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城市附近的卫星城市、城区吸引许多人居住的缘故。居住在这样的地方,既能不妨碍自己享受大城市提供的高端工作、生活机会,亦可偏安一隅,给自己和家人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卫星城市和城区能够提供与大城市无异的基本生活条件。
城市化建设不是某几个城市的重点突出,而是总体平均水平的明显提升。短时间内打造一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不难,难的是让其他小城都具备城市生活的标准,这样的转变则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城市化的计算标准是按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来测算。而这样的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城市发展广度的同时,却会忽略了城市平均发展的程度和深度。
美国大学城:
隐藏在乡间的经济发动机
在美国高速路上驶过,经常能看到几座小城,三三两两地分布在路的周边。别看这些小城名不见经传,许多美国知名大学都坐落在这些小镇里,甚至因此有了大学城这样的称号。这些大学城也是让美国小城镇经济如此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大学城与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大学城有些差异。国内的大学城大多以单校或多校的形式建在相对偏远的郊区或二三线城市,以建立专属特大型教学园区的形式来满足大学扩张的需求和发展城市的需要。美国的大学城并非采用这个形式。美国的大学城,是因大学而设城,而非因城而设大学。布雷克?古普蕾西特先生在《美国大学城》一书中,总结前人的学术论点和自身研究的结果认为,美国之所以出现如此星罗棋布和独具风格的城式大学,原因大约有四:,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大学进程并不是像欧洲那样先有城市后有大学,而是在许多地方城市化之前便有了学校150。很多城市是因为学校的逐步发展和扩张而兴起,并成为学校运营的后勤供给站,而学校也成为这个小城的经济发展源泉。而在欧洲,由于城市发展较早,所以自然在选址时选择学者、学生聚拢较多的城市151。第二个原因,是美国地理、政治和宗教背景。由于城市化发展较晚,且美国国土广阔,加之美国初建之时多以州为行政主体,所以各州都在本地区设立高等学府,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152。第三个原因,许多美国早期大学的设立者相信在城市里设立大学不利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153。乡村地区安静、平和的环境,才是做学问必要的氛围,而不是城市浮夸的气息。第四点,也是布雷克认为重要的原因,在早期美国城镇的建设者心中,高等学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甚至认为一个城镇如果没有一所大学,那么这个社区是不完整的154。
由于这些独有因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美国独一无二的大学城现象。大学成为了这些偏远小镇的主体和经济支柱,小镇亦成为大学的保障和支持。别看这些小城地处乡下,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城中楼宇虽不高大,经济却十分繁荣、稳定。总结美国大学城的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居住在大学城的人群相对年轻,年龄多集中在18~24岁之间。其次,居住人群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生活在这里的人除学生外,多为教职员工或研究人员。再有,居民的就业领域多集中于知识产业,而制造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相对较少。同时,大学城的居民流动性较大。学生多以四年为一轮换周期,教职人员和科研人员也时常因其工作变动而迁移。关键的是大学城与其他城市相比有更低的失业率,居民则有更高的收入。这一现象在经济危机期间尤为凸显。根据2009年的数据,西弗吉尼亚大学的所在地摩根城,是全美失业率的城市之一,仅为3.9%155。而全美六个失业率在4%以下的城市中,有三个是大学城,且多个大学城的失业率也远低于全美8.5%的平均水平156。很难想象这些不知名的小城,居然成为了经济危机中的避风港。
各大学的研究机构存在是这一逆于大势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些机构本身就拥有数量相当可观的职位供居民选择,其中既有需要高学历和高专业性的岗位,也囊括了许多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从多个层面解决了就业问题。然而,这些机构的作用远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贡献。由于诸多大学在研究领域的领先,其研究机构往往是新技术的发源地。而这也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在大学城里安营扎寨,开辟自己的新天地。事实上,这些大学城已经成为其所驻大学擅长科目的研发基地。这里不仅有相对低廉的房屋和服务成本,同时拥有大批相对高素质的员工,让这些企业可以轻易用相对低廉的成本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学校不仅在整个地区的经济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所造成的光晕效应更能使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得以改变。密歇根大学的所在地安娜堡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谁能想到在以汽车工业和重工业著称的密歇根州,竟然有一小块高科技公司聚集的净土,而这已成为安娜堡的一个特点。如今的安娜堡每年可提供15000个相关行业的职位,大约有300个软件公司在安娜堡驻扎157。而之前所提到的西弗吉尼亚大学与其所属的医院,每年提供大约12500个岗位,对整个州的经济连带贡献超过39亿美元158。第二个导致大学城经济情况强于其他大城市的原因,是以大学为城的理念使地区的主要经济行为都围绕着辅助学校展开。学校的招生与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但这样的冲击与其他行业比起来相对较小。相反,经济越是不好,就会有越多的人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深造。同时绝大部分的美国大学依靠的是校友捐款和基金运作维持学校的扩张159。所以,经济危机对学校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依附于学校的企业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综合大学城的种种优势,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有相对低廉的房价,完善的生活设施,相对高薪的职位,以及宁静和安逸的生活环境。同时大学城多元的文化气息,独有的艺术氛围,活跃的政治见解,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也让很多人慕名而来。大学在城镇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政府对大学的投资和学校自己扩张,改善了小镇的容貌和基础设施。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大学的存在也改变了小镇的总体结构,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不再只是单纯从事农业、工业为主的人群,而融入了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人群。这样的改变也促使着小镇向城市的生活标准逐步靠拢,以满足这里居民的日常所需。大量被大学城特色所吸引的年轻人在这里驻扎,使小镇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朝气。而他们的加入又推动了小镇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打拼,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无论是小城镇还是大学城,都向我们展现了美国作为高度城市化国家所呈现的表象。虽然美国发展至此,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它发展初期具有的独特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们的成果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确实有不少令我们骄傲的辉煌都市拔地而起,但这也造成了我们畸形的城市化发展现状。而这样畸形的城市化进程也解释了为何部分城市过于拥挤不堪,却仍然吸引着摩肩接踵的人群。而这仅有的几座城市也绝不能作为我们与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肩的例证。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范围广且程度深,这是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慢慢孕育而成的,而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跨越式发展一蹴而就的。楼宇可以顷刻间盖起,商场可以顷刻间开立,公园可以顷刻间建成,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需求的改变,绝非几道政令能够满足。一味的追求跨越式发展,终会造成严重的脱节,致使建设停滞不前,配套设施无法跟进。单纯的数字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全部的城市化水平。而真正体现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也并不只是巨型的都市,而是那些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它们才是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和动力。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