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故事
  • 地球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球的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93 5.8折 38 全新

库存45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房龙/著 张白桦/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73792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9629238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读

拿起《地球的故事》这本书的时候,你或许对房龙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的确,这本书创作于1932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房龙是一位很独特的作家,他是二十世纪著名的通俗历史作者,创作了大量向大众介绍人类历史的优秀作品,传播甚广的《地球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房龙,走进他的《地球的故事》。

房龙的全名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iam van Loon),从这个名字中你或许已经猜到了他有荷兰血统。1882年,房龙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那时的鹿特丹是世界第一大港口,繁忙的运输、往来的商船、各地的水手、新奇的货品组成了房龙的童年记忆。受此影响,他自小就对世界、历史与艺术深感兴趣,十岁时便立志成为有名的历史学家。多彩的生活也将他塑造成了多才多艺的人,他能读写十几种语言,会拉小提琴,也擅长绘画,他的许多作品中的插图都是自己亲手绘制的。此后,他曾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和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求学,期间当过记者、编辑、教师、播音员,还曾在通俗剧场磨练说话技巧。结束求学生涯之后,由于经济拮据,房龙开始创作,寄希望于用自己的作品贴补生活开支,并谋求一份大学教职。1913年,他的**作品《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出版,受到了书评界的褒扬,但仅卖出不到七百本。此后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的故事》《宽容》《地球的故事》等书的出版,使他跻身著名畅销书作家、优秀儿童读物作家的行列,创作通俗历史作品由此成了他一生的事业。他不仅实现了儿时的夙愿,成为了有名的历史学家,甚至更进一步,成为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通俗历史学家。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在多国畅销,仍然是少年儿童探索世界、了解历史的上佳读物。

房龙的作品为何经久不衰,受到一代代大小读者的好评呢?这要从他选择的题材、写作的手法、立足的高度几方面来说。就以房龙最著名的几部作品为例:《地球的故事》讲述的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以及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居民的生存状态、独特习惯,《人类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类文明诞生和进步的壮阔历史,而《宽容》则着眼于人类思想的历史。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对自我和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外的地方产生了好奇心,而房龙的作品恰恰就着眼于此,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让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其次,房龙的作品十分通俗易懂。郁达夫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令人“娓娓忘倦”的魅力,他总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代替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复杂的发展和变化历程。他还是一位很擅长“讲道理”的作家,常常抛出问题,邀请读者与他一道观察与想象、对比与思考。他不向读者灌输观点,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对于小读者们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考精神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位大作家,在聊地球与人类历史这种大话题时,采取的却是活泼生动的、孩子式的语言,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趣味。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房龙的创作之中,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辉。他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与宽容,倡导科学、理性与进步,还呼吁人类团结合作,共同承担责任。曾有人说“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写作”,这正是历经百年,房龙的作品仍不过时的原因。

说回到《地球的故事》这本书。它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房龙的小孙女曾经写信向他抱怨学校的地理课程枯燥乏味,于是他就写下了这本书,用的是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的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它与地理课本有什么区别呢?从标题中我们就能略知一二。它是一本地理书,更是一本故事书。在书中,我们能读到人类认识地球、探索世界的故事,以及各个大洲、各个国家、许多民族的历史,其中穿插着许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读完这本书,对我们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居民的来龙去脉,你就能够有一个简略但全面的了解。地理课本着眼于传递知识,而《地球的故事》则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世界是一幅多么壮阔、多么奇特的画卷,有那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读到这里,或许你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要打开这本书了。但这里我还要提醒各位小读者几点,算是一个读前准备。首先,房龙在书中提到,“学习地理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画成图来重新审视。”因此,他给这本书绘制了许多有助理解的插图。但在读这本书时,如果你能对照着地图册、地球仪,甚至准备好白纸和铅笔,一边读一边画,让这些图画和书中的文字对应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其次,这本书毕竟成书年代较早,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提及的一些内容或许已经是“过去时”,与现实情况不一致了。举例来说,在说到我国的长城时,房龙说这是唯一能从太空看见的建筑物,但今天,航天员们的太空观察已经否定了这种说法。再次,作为一个出生于19世纪的西方人,房龙对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了解,肯定是要大大多于东方、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本书目录就表现了这一点。囿于身份和时代,他对世界地理的介绍难免存在局限。他不可能事事都懂,自然也不可能句句都对。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这一点,还可以想想:当时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如何被改变的?相信你会因此对房龙、对这本书、对世界地理和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导语摘要

《地球的故事》不是一本简单的地理书,而是专为少年儿童读者创作的一本通俗读物,将世界各大洲、各个主要国家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娓娓道来,语言生动,趣味盎然。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房龙,旨在普及地理知识,讲述地理故事,唤起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本书译者张白桦有丰富的科普、少儿读物翻译经验,译文准确简洁,通俗流畅,富有趣味,适合青少年阅读。本书还附有“导读”和“知识链接”,编校质量上乘,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裔美国作家、通俗历史学家、人文学者。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创作了《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宽容》《圣经的故事》《与世界伟人谈心》等通俗读物,也有政论、寓言、科普歌曲、儿童读物和旅游指南作品等。房龙的作品大多畅销,其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均有相当大的影响,饮誉世界。



目录

目录


导读


 


译者序


 


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地球上的人类


第二章 地理学的定义


第三章 地球的特点


第四章 地图:山高水长


第五章 地球上的四季


第六章 大陆:在水一方


第七章 欧洲的发现


第八章 希腊:古老亚洲和新兴欧洲的纽带


第九章 意大利:海陆两栖占地利


第十章 西班牙:亚洲与非洲的战场


第十一章 法国:一应俱全


第十二章 德国:蜗行牛步


第十三章 荷兰:沼泽变泽国


第十四章 英国:岛小人稠


第十五章 俄罗斯:费亚非欧


第十六章 亚洲的发现


第十七章 亚洲与世界


第十八章 中亚高原


第十九章 西亚高原


第二十章 阿拉伯:无所适从


第二十一章 印度:天人合一


第二十二章 中国:东亚的大半岛


第二十三章 日本


第二十四章 澳大利亚:天之养子


第二十五章 非洲大陆:莫衷一是


第二十六章 美洲大陆:天之骄子


第二十七章 新大陆


 


知识链接



内容摘要

《地球的故事》不是一本简单的地理书,而是专为少年儿童读者创作的一本通俗读物,将世界各大洲、各个主要国家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娓娓道来,语言生动,趣味盎然。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房龙,旨在普及地理知识,讲述地理故事,唤起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本书译者张白桦有丰富的科普、少儿读物翻译经验,译文准确简洁,通俗流畅,富有趣味,适合青少年阅读。本书还附有“导读”和“知识链接”,编校质量上乘,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主编推荐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裔美国作家、通俗历史学家、人文学者。房龙一生著述颇丰,创作了《人类的故事》《地球的故事》《宽容》《圣经的故事》《与世界伟人谈心》等通俗读物,也有政论、寓言、科普歌曲、儿童读物和旅游指南作品等。房龙的作品大多畅销,其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均有相当大的影响,饮誉世界。



精彩内容

第四章

地图:山高水长

 

历史学家都知道有一幅以康拉德·波伊廷格的名字命名的地图。康拉德·波伊廷格是奥格斯堡市辖区的一个小镇的职员,他是第一个想到,可以用斯特拉斯堡的约翰·古登堡新发明的印刷机,把这幅地图推广开来的人。这幅地图的底本是由罗马人绘制的,但倘若这幅地图就代表了罗马人绘制地图的最高水平的话,那罗马人可是差得远了。

而我们对于中世纪的地图,完全可以不置一词。教会憎恶一切“无用的科学探索”。通往天堂的路比莱茵河河口至多瑙河河口之间的捷径要重要得多。于是,地图变成了滑稽画,上面画满了没有头的怪兽(这个可笑想法的原型是那些把头埋在毛皮里的可怜的爱斯基摩人)、打响鼻的独角兽、喷水的鲸鱼、海妖、美人鱼、半鹰半马的有翅怪兽、半鹰半狮的有翅怪兽,以及一切因恐惧和迷信而想象出来的怪兽。这样一来,耶路撒冷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世界的中心,印度和西班牙都被画得远在天涯,谁也别想抵达,苏格兰成了一个孤岛,巴别塔比整个巴黎城还要大十倍。

与这些中世纪制图者的作品相比,波利尼西亚人的编织地图(虽然看起来非常像幼儿园里的孩子做的小手工,其实却非常实用,非常准确)委实堪称航海家的天才杰作。且不说同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和中国人的作品了,当时的人们甚至几乎对他们的存在一无所知。直至15世纪末,航海学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之后,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原因是土耳其人占领了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桥头堡。通往东方的陆路交通被切断已久,于是,当时迫切需要找寻一条新的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这意味着原来人们所熟悉的航行方式不再适用了,人们不再靠寻找距离自己最近的陆上教堂的尖顶或者分辨沿岸的狗叫声航行了。航海者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几个星期只能看到碧海蓝天,什么参照物也没有,正是这种需要,带来了那一时期航海术的巨大进展。

假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他们要寻找最近的陆地,只有一个方法。为此,他们总是带上几只鸽子同行。因为他们知道,鸽子会抄最近的路飞到最近的陆地。他们一旦迷路,就会放出一只鸽子,观察它的飞行路线,然后朝着鸽子飞行的大致方向行驶,直到看到山顶,再到最近的港口打听自己身在何方。

当然,中世纪的普通人也比现代人更熟悉星座。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缺乏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我们今天有现成的印刷出来的年历和日历。所以聪明些的船长都会研究星星,根据北极星以及其他星座的位置来确定航线。不过,北方的天空常常是万里乌云,这时候星星就派不上大用了。倘若13世纪下半叶,那个外国的发明还没有传入欧洲的话,欧洲航海业代价高昂、痛苦万状的现状恐怕还要继续,听天由命,全看运气。而指南针的起源和发展,至今仍然是个难解之谜,我讲的只是一种推测,而不是正统的知识。

在13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从黄海至波罗的海,在俄罗斯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480年),大帝国的统治者是一个身材矮小、眼睛斜视的蒙古人——成吉思汗。他横穿亚洲中部的茫茫沙漠,去欧洲寻欢作乐时,似乎带了一种类似指南针的东西。可是却不能就此认定,地中海的水手一看到这种被教会称之为“魔鬼撒旦亵渎上帝的发明”,就很快在它的导引下驾船走天涯了。

大凡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明,其来源都会云山雾罩。可能某个从雅法或者法马古斯塔回来的人带回来了一个指南针,这是他从一个波斯商人手里买到的,而波斯商人说他是从一个刚从印度或者中国回来的人那里得到的。这个传言就在滨水区的啤酒屋里传开了。其他人也都想看看这个被撒旦施了魔法的奇妙小针,看看这个不管你在哪里,都能给你指示北方的小针。他们并不相信这是真的。可他们还是托朋友下次从东方回来的时候给自己也捎一个,甚至把钱也预付了。于是六个月以后,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小的指南针。撒旦的魔力果真灵验耶!指南针必须人手一个。大马士革和士麦那的商人收到了更多急购指南针的订单。威尼斯和热那亚的仪器制造商开始自行制造指南针。顷刻间,欧洲各地都在热议指南针。没几年,这个有玻璃盖的金属盒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物件。既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指南针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就没人觉得值得为它著书立说。

指南针的来源就讲到这里吧,让它永远罩着神秘的面纱吧。然而,就指南针本身而言,自从第一个灵敏的指针导引着第一批威尼斯人从潟湖地带抵达尼罗河三角洲以来,我们对指南针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譬如,我们发现,指南针的指针只在地球上有数的几个地方指向正北,在其余的大部分地方,有时稍稍偏东,有时稍稍偏西——这种差异用专业术语表述就叫“磁差”。原因是南北磁极与地球上的南北极不吻合,相差几百英里。

这样一来,对于一个船长来说,光有一个指南针是不够的,还要有航海图,来显示指南针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磁差。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现在,人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航行方向是北、北偏东、北偏东北、东北偏北、东北、东北偏东,或是指南针上所指示的32个“大致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而面对其他情况时,中世纪的船长只能借助两样工具。

第一件工具是测深绳。测深绳的历史差不多跟船一样古老。用它可以测出大海任意一个点的深度。船长只要有一张海图,标明自己缓缓驶过的海域的不同深度,测深绳就能告诉他邻近海域的情况,他便可以据此来确定自己的方位。

......



媒体评论

(房龙)善于将历史通俗化,又能把深奥晦涩的史书,变成普通读者的一大乐趣。

——[美]杰勒德·威廉·房龙

 

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指房龙,郁达夫译为范龙。)那么的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范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

——郁达夫

 

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与思想。……(他)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

——钱满素

 

房龙的《世界地理》(即《地球的故事》),一本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这样的书现在太少了,尤其是中国人自己的创作。它像一幅浮雕的壁画,把世界的各个区域的地势很生动地显现在你的面前。……这《世界地理》还是值得读的,而且不必只读一遍。

——瞿秋白

 

       在我的生活中,有两部通俗的地理著作,曾经强烈地吸引着我,甚至把我引向一个我始终未能达到的写作境界。其中一部是美国作家房龙的《人类的家乡》(即《地球的故事》),另一部是苏联作家米哈伊洛夫的《在祖国的地图上》。前者是一部独出心裁的关于世界地理的描述,文图并茂;后者的字里行间则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大地的无限热爱,感人至深。

——侯仁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