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条载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枝条载荣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8 7.5折 4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葵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7025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9400431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 序

 

一组数字:次在报刊发表文章是1987年,迄今35年。总计写过约200万字文章,出版过9种文集(含增订本)。从中精选40万字,编成这套3卷本自选集。其中约8万字是近两年写的,未曾结集。

书和读者见面,应该已是2022年。1992年我在作家出版社做编辑,编的书里有《贾平凹自选集》,这套书后来引发中青年作家出文集的热潮。整整三十年后,文集热早已平息,我个人自选集在作家出版社出版。

读过的古诗词中,如果说有爱,是陶渊明的《停云》四章:“霭霭停云,濛濛时雨……静寄东轩,春醪独抚……愿言怀人,舟车靡从……东园之树,枝条载荣……”自选集三卷书名就从这里选的词。

“枝条载荣”,枝繁叶茂之意。这一卷的文章都是讲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正是枝繁叶茂的样子。

“静寄东轩”,在东边小屋独处之意。这一卷的文章都与文艺、阅读、写作有关。轩是有窗的小屋,正是我此刻书房的模样。

“愿言怀人”,思念亲友之意。这一卷的文章都是在写人,陌生的熟悉人,熟悉的陌生人,大多是亲友,也暗合了这层意思。

这是卷,收录的文章里有一篇“夜的声音”,还记得是1990年在昆明海埂一间舒服的房间写的,是我发表的篇随笔。那以前志在学术,从这篇起改弦更张写小文章,一溜烟儿就写到今天。

之前出过的书中,《东榔头》里这类文章比较集中,所以将其自序作为本卷附录。

关于日常生活,我曾在《不经意》一书里这么说过:有“度日如年”一说,形容日子不好过。我的日子“度日如日”,无好无不好,一天就当一天过,日升月落、吃饭睡觉……过日子就是这样吧,有一搭没一搭的,看似有条有理,仔细看又缺这缺那,可是再仔细瞧瞧,什么没有呢?哪怕是条理。

不可思议的条理。

 

辛丑孟冬,阳羡溪山



导语摘要

此为《杨葵自选集》之一种。书名“枝条载荣”是枝繁叶茂的意思,这一卷的文章都是讲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在作者看来,极其丰富多彩、枝繁叶茂。比如按二十四节气写自己的日常功课,或抄经,或饮茶,或锻炼,或慢读……提炼出底蕴的滋味。又比如写北京的冬天,写一座寺庙的前世今生,生发出世事的感慨。按作者自己的说法,过日子不能“作”,好文章的标准也是“不做作”,平淡中带着人间烟火的悠长意味,供读者静下心来慢慢读。



商品简介

此为《杨葵自选集》之一种。书名“枝条载荣”是枝繁叶茂的意思,这一卷的文章都是讲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在作者看来,极其丰富多彩、枝繁叶茂。比如按二十四节气写自己的日常功课,或抄经,或饮茶,或锻炼,或慢读……提炼出底蕴的滋味。又比如写北京的冬天,写一座寺庙的前世今生,生发出世事的感慨。按作者自己的说法,过日子不能“作”,好文章的标准也是“不做作”,平淡中带着人间烟火的悠长意味,供读者静下心来慢慢读。



作者简介

杨葵,1968年生于江苏,1979年移居北京。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98年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有《过得去》《坐久落花多》等多种著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抄·写”“纸边儿”等个人书法展。



目录

 


春夏秋冬     1


 


立春·抄写 ... 1


雨水·画盐 ... 4


惊蛰·书卷气 ... 6


春分·隐居 ... 8


清明·墓园 ... 14


谷雨·落伍 ... 17


立夏·暴雨 ... 19


小满·收藏 ... 21


芒种·饮茶 ... 25


夏至·拍电影 ... 27


小暑·报志愿 ... 29


大暑·欲雨 ... 32


立秋·气息 ... 34


处暑·金毛 ... 37


白露·写信 ... 40


秋分·一人饮 ... 43


寒露·听风 ... 45


霜降·锻炼 ... 48


立冬·昆明 ... 50


小雪·变老 ... 54


大雪·慢读 ... 56


冬至·艺字 ... 59


小寒·四则 ... 60


大寒·始乱 ... 65


 


听 琴     67


学 琴     70


看 琴     79


说 琴     82


 


乡愁与籍贯     86


树木与森林     90


悲观与乐观     94


人和鸟     98


一河一城     103


浓缩人生     107


人生之后     112


悼念什么?怎么悼念?     117


回忆照亮现实     121


人间何事不鹅笼     125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     129


善待“不合吾意”     133


朋 友     137


从前,现在     142


学习交流     146


默认值     150


假大空     155


大俗套     159


 


夜的声音     163


与夜重逢     167


在察腊     170


在简单中旅行     178


寺庙生活     183


需持戒     186


冬时杂咏     190


春之絮     208


零碎的欢颜     211


除夕忆旧     214


性禁忌游戏     217


邮 局     220


家庭关系     223


提人儿     226


冰火两重天     230


焐店的夜游神     233


三里屯的起承转合     236


食与酒     242


在寺庙吃     245


护国寺     248


昔日的校园     251


同学不少年     255


上班天     259


首映式     264


 


苏北笔记     269


北师大往事     305


长安寺     319


 


附 录


《东榔头》自序     338



内容摘要

此为《杨葵自选集》之一种。书名“枝条载荣”是枝繁叶茂的意思,这一卷的文章都是讲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在作者看来,极其丰富多彩、枝繁叶茂。比如按二十四节气写自己的日常功课,或抄经,或饮茶,或锻炼,或慢读……提炼出底蕴的滋味。又比如写北京的冬天,写一座寺庙的前世今生,生发出世事的感慨。按作者自己的说法,过日子不能“作”,好文章的标准也是“不做作”,平淡中带着人间烟火的悠长意味,供读者静下心来慢慢读。



主编推荐

杨葵,1968年生于江苏,1979年移居北京。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98年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有《过得去》《坐久落花多》等多种著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抄·写”“纸边儿”等个人书法展。



精彩内容

春夏秋冬

 

立春·抄写

从某日起,每天抄一页《入菩萨行论》,毛笔,小楷,八行笺,每行一句。这部大论译本很多,选的是隆莲老尼师的译本,多为七言诗形式,偶尔会有长句,也就是说,大概每天只抄一百多字。

抄点什么这件事,倒不是从那天才开始。早两年捡回多年没用的毛笔,跑琉璃厂买了七七八八各种尺幅的宣纸,不时抄点什么。多为三类内容,佛教经论、禅宗公案,偶尔也抄古诗文。不同的是,《入菩萨行论》之前,都是兴之所至而抄,隔三岔五,并非每天抄。

参加了个学习小组,这七八年来,分期分批细读部分佛教经论。去年夏天小组开始读《入菩萨行论》,开始那天突然想,趁此机缘从头到尾抄一遍吧,一来巩固所学,二来给每天的功课加加码,以求精进。

学佛之初老师教导,学习贵在坚持,说好比打坐吧,别贪求一坐多久,再久也不难,难的是天天坐。哪怕一天就十分钟呢,不断更要紧。这道理人人懂,不必赘言了。我是想到这一点,怕自己断,断了还会给自己找理由,找了理由兴许还心安理得,甚至再“探索”出个子丑寅卯新理论,如此等等,都是人诓欺自己擅长的小把戏。得想想对治的方法。后决定,每天抄完编页码,拍照贴在微信朋友圈,有人共同监督,假如断篇儿会有压力的意思。

开始确实有热情,抄前发愿,抄完回向,很起劲儿。工作到再晚,也必定抄完才睡。还好,没有长期出差,偶去外地,也三两天即回,算好日子预先定量抄好,再逐日在朋友圈发布。

大约抄到一百五六十天,也就是五个月左右,懒劲儿上来了。不是要半途而废,而是想着,哪天兴致高了,就多抄十页八页。其实这同样是放弃,只是换了种隐蔽的形式。懒惰还以各种形式向外渗透,比如抄的时候越写越快;比如抄前发愿文懒得念,或者不用心念,抄完回向文不念,或者不用心念。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使大力气,坚持。

全论一共十品,临近春节时,已抄满二百天,第九品接近结束。有一天又突然生出个念头:不如一口气把剩余部分抄完吧,这样到新年头一天,就可以开始新抄一部什么,朋友们一定会交手点赞的。

好在这份虚荣和懒惰昭然若揭,愚笨如我也当即自省到了,打消了这念头,一切照常,每天一页。就一页。

在朋友圈贴图,开始每天数十个点赞或评论,时日一长,门前冷落。然而也真有那么五六个人,坚持每天赞。还有些人菩萨心肠,以夸字写得不错鼓励我坚持。日常碰到熟人,有人主动聊起所抄的内容,不少人把“入行(xing)论”念成“入行(hang)论”,我会跟他们说,学习讨论中有人说这部大论其实就是当菩萨的手册,这么说起来,念hang音也有点道理哈。

不留心就不注意,每天抄点什么了,就发现不少同道中人。有人每天抄一遍《心经》,有人每天抄一段古文,有人早中晚各抄一首诗,中外古今都有,细看不难发现,在以诗言志。他们和我一样,也在朋友圈贴图,也一天不落。对他们,不免有黑夜同行旅人之感。

还有感动的时刻,有一天,同行人中有个朋友说,如今每天必做两件事,用某个App欣赏故宫博物院珍藏品、细读一遍我抄的《入菩萨行论》。我猜过不了多久,这位朋友可能也会加入每天抄点什么的行列吧。

每天抄点什么有什么用吗?不少人的说法是既安且静。我这体会倒不明显,反而不时被先贤的大愿大行感染,跃跃欲动。没错,是动感的,定时定点端坐书案前,有节奏地在白纸上留下一些墨迹,每一道笔画下去,都像耕地之犁,一寸一寸,一遍一遍,翻松内心的砾土。不翻不知道,这片土壤已板结太深,杂草丛生,垃圾遍布。等我多翻几遍的,翻好就能播种了,再勤浇灌勤施肥,总有收获的一天。

 

雨水·画盐

多年前在琉璃厂逛书店,看到皇皇巨著《中国陶瓷史》,署名竟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特别纳闷。那时候满脑子文艺,只知道陶瓷是文艺的,硅酸盐是个什么东西?

很多年后的今天,景德镇邀我参加“画盐”联展创作。乍听这名字就顿生好感,又问得旨在“开启瓷画小幅时代”,更觉遇了知己。

先说为什么顿生好感。从文艺到硅酸盐,这个好理解,就是透过现象探其本质的意思。人人都有这体会,无论生命的幼少青壮老,还是认识事物的逐渐深入,都会经历这一过程。陶瓷开始被看成文艺,是看到表面文章,绚且烂兮,美幻迷人。后来被看成硅酸盐,是拨风驱雾,看个究竟,哦是它。

有意思的是,一朝侍立于硅酸盐门下,文艺并未消遁,再体会其魅力,反而更实在,更真切。当然,每个人对于文艺本身,也有个学习、经历、丰富发展过程,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再说为什么觉得遇了知己。近两年用心抄经,抄写之余,利用剩墨和裁下的纸边儿抄些美言美句。我从不将这些纸边儿称作书法,是不好意思,但也不尽然,确实不想和眼下的书法有何瓜葛。大行其道的书法“界”,很多人沉溺于真草隶篆字体之炫技,六尺八尺纸张之挥霍,我和他们风马牛不相及,我只写纸边儿。

“瓷画小幅”和纸边儿,趣味相投。至少目前看来,这趣味不俗。钱锺书曾经总结“俗”之两大要素,一是量的过度,二是足以感动大多数人,所谓通俗是也。纸边儿和小幅瓷画,量上节制,也不可能为大众纷起而拥,所以不俗。

后说说我创作瓷板的点滴体会。简单将纸上写字移至瓷板写字,只有“画”没有“盐”,不见材料特色,就会像老舍《茶馆》台词,“把这点儿意思弄得不好意思了”。我想让笔墨与材料之间生出点更特别的关系。

对釉上瓷板完全没有经验,只能一次次试写摸索。后寻到一条路:贯彻纸边儿概念,利用瓷板釉上写字可随意涂抹的特色,写好字后,用手指头裁边,留下或有或无、或浓或淡的边界。

初次画盐就这样完成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