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尔凯郭尔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克尔凯郭尔传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3.2 5.5折 168 全新

库存2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作者:〔丹麦〕尤金姆?加尔夫 著 译者:周一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94730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28507024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引言

马腾森主教半掩身站在主教府一扇窗户的窗帘后面。从窗龛望出去,是以大都会学校为背景的圣母教堂广场的华美景象。大学在左,教堂在右。那是一个礼拜日,一八五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将近两点钟的时候,突然从教堂里涌出一大群穿黑色丧服的人,他们先三三两两聚集成小群,然后很快就向四面八方散去。

几个钟头之后,主教的鹅毛笔沙沙地在信笺上移动,写信给他多年的朋友和过去的学生,洛兰岛上洪赛比地方的牧师路德维希·古德。他愤慨地说:“今天,克尔凯郭尔的葬礼在圣母教堂举行,参加者众多(从头到尾奏乐!反讽!)。他的家人如此轻率地将葬礼安排在礼拜日,圣母教堂的两次全国礼拜之间的空隙,几乎是闻所未闻。尽管这不能依法禁止,但可以根据众所周知的行为准则来加以阻止,可惜能起这种作用的特利厄偏偏又不在场。他的哥哥在教堂里发表讲话(作为兄弟,不是作为牧师)。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我迄今一无所知。报纸上首先要塞满关于这次葬礼的报道。出席葬礼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至于名人政要,就我所知,一个也没有到场。”

在十一月的日子里被运送到辅助公墓里家族合墓的那具小小的棺木里安息着的那个人,曾经年累月固执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死后无处安置的人。究竟应该怎样来对待这样一个逝者?他在生前的后几年里进行过一场孤军奋战的神学革命,给牧师们冠上“食人族”“猴子”“睡帽”之类匪夷所思的名号。在得到祝福的土地上给这样一个人举行基督教葬礼究竟有什么意义?这同一个人身后还留下了其广度、原创性和凝练程度在同时代人当中无与伦比的著作,自然让整个情况愈发令人苦恼。

马腾森差不多写完给古德的信的时候,得到了来自辅助公墓的侦查报告,他充满甜蜜的惊愕,直播般地描述了这样一幕:“此刻我经历了发生在墓前的一大丑闻,克尔凯郭尔的一个外甥,大学生隆德先生在特利厄做完撒土仪式之后突然站出来,引用克氏的《瞬间》和《新约全书》作为反对教会的真理见证,说教会‘为了收钱’而埋葬了克尔凯郭尔,如此等等。——目前我还没有将其纳入官方途径,但此事已经激起公愤,我看会导致严重后果。”

那火速传到主教府的谣言,其实确有其事。在不到一昼夜的时间里,这可耻的一幕就登上了哥本哈根几乎所有的报纸。《贝林时报》在晨间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事件的过程,又在晚间版刊登了逝者的兄长彼得·克里斯钦·克尔凯郭尔在教堂宣读的祭文摘要。同一个礼拜一,《飞翔邮报》和《祖国》都载着有关报道和究竟是谁应该为这样的疏忽负责的辩论文章,早早离开了忙碌的排字房。而《晨邮报》则在几昼夜之后宣战:“一个宣布过自己不是官方基督徒的人,尸骨未寒,官方教会就把他不能自卫的遗体拖走了。”

马腾森作为教会的领袖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他要借此机会做些文章。他不会公开发表意见,那样的风险太高,但他即刻通过密探要求副主教特利厄出具一份关于此事的书面报告。葬礼以一首普通的葬礼赞美诗《哦,我的终点并不遥远》开始。关于这首赞美诗,彼得·克里斯钦·克尔凯郭尔说“非常优美而贴切”。又唱了一首赞美诗之后,灵柩被抬出教堂,由马车载着前往辅助公墓,特利厄将在那里向棺木上撒土。这仪式还没结束,年轻的医生亨利克·隆德不顾特利厄的抗议和奉命前来墓园值班的警官海尔茨和克莱恩,大声喊叫起来。面对据特利厄说的“主要由中产阶级组成的近千人群”,隆德首先强调了自己和已故舅父之间鲜为人知的密切关系,然后从舅父与官方基督教的决绝出发,展开了一番议论。

后,隆德宣读了克尔凯郭尔后的手稿和约翰《启示录》中的一些片段。特利厄在其报告中建议此事到此为止,不要采取进一步措施,但马腾森却不以为然,他随即要求文化部将此事作为重点案件进行调查。同时隆德也根据记忆把自己的演讲写了下来,刊登在十一月二十二日的《祖国》上,标题是《我抗议——我说过的和没说的》。隆德的言辞像滚烫的火山熔岩从陡峭的山壁上翻滚而下,流向四面八方,不过当他几天以后试图续写“下一刻,怎么办?”的时候,言辞的洪流已经凝固成了湿腻腻的陈词滥调。同时慷慨激昂的语调也换成了深深的绝望,他终于在十二月的一天里试图自杀,在后一分钟才为其父所阻止。亨利克的父亲约翰·克里斯钦·隆德是一个勤勉富有的批发商,事后向文化部长哈尔请求免于起诉,因为其子没有道德和刑法意义上的责任能力。马腾森则出于官方教会前途的考虑,为了维护社会礼仪,并忌惮于新闻界的放肆,而拒绝让步。

这件案子终还是在哥本哈根第五刑法庭开审,法庭设在新市广场的老市政厅和法院,克尔凯郭尔童年故居的隔壁。检察官要把隆德送进监狱,辩护律师则试图让他无罪开释,证人们的证词互相抵牾,案子在无尽的争吵中拖了很久,直到一八五六年七月五日,法官才判决隆德缴纳罚款一百塔勒了事,这笔钱将捐给哥本哈根济贫所。年轻的医生面不改色地接受了判决。早在几个月之前他就已经向那些曾被他设定为斗争对象的机构屈服忏悔。他在一封给彼得·克里斯钦·克尔凯郭尔的信中解释说:“我现在意识到,放弃这一切自寻烦恼的纷争并申请加入基督教会,是正确的事情。”促使隆德做出如此重大决定的原因有可能是,他在一八五六年早春因为某种不确定的“神经系统疾病”接受了药物治疗。

葬礼上的插曲证明,即便死亡也不能将克尔凯郭尔的生活与作品分开。然而他的一些传记却能。从一八七七年勃兰兑斯的批评性作品问世算起,他的丹麦文传记屈指可数,直到一九四○年才又出现了作家兼画家霍伦堡就同类体裁进行的独立尝试。过分强调克尔凯郭尔生平研究重要性的人则从来未曾有过——万般俱备,唯独缺此一家——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几乎是在将此人从其作品中加以系统化的驱逐。在对克尔凯郭尔的典型介绍中,人们无疑乐于居高临下地将作为个人的克尔凯郭尔当作天才著述后面的一段古怪附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仅在于,克尔凯郭尔和他的假名作品拉开距离,不鼓励读者对他这个人产生兴趣;有关人士也可能是担心生平研究会导致简单化,会将神学和哲学问题平庸地联系到作者的压抑、恋母情结或者碰上命中注定的冰凉夜壶。

传记写作方面的消极迟疑与传主本人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不仅总是将自己带入思考和写作,而且坚信他的“生存”(Existents)比“任何丹麦作家都更加有趣”,因此,他“将在未来被阅读和研究”。他还带着强大的、非典型丹麦式的自我意识,在一八四七年十一月写下这样的札记:“……因此,绝不限于我的作品,而恰恰是我的生平,整个机制的核心秘密将得到反复研究。”他的预言一开始在现实中没有占据多大位置,哲学家汉斯·布罗希纳证明,他几乎无法履行对一个朋友的诺言,就克尔凯郭尔的生平和个性写几行,而是突然就陷入恐慌:“他生平中的外在事件可说的是那么少。他生于一八一三年五月五日,一八三○年高中毕业,一八四○年大学毕业,一八四一年获得博士学位,一八五五年逝世,这就是关于他生平事迹能给出的枯燥数据。尽管他的内心生活和个人发展更为丰富,但是这些好的内容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他就这样写出了一本单薄的传记。

曾担任克尔凯郭尔秘书多年的以色列·莱文,则从相反的即内心的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考察,但他并不比布罗希纳更信任克尔凯郭尔生平研究这一方向:

“研究索伦·克尔凯郭尔生平的人要警惕不被烧伤,此人充满矛盾,要穿透这矛盾性格的丛林极其困难。他经常讲双重反思,而实际上他所说的一切都远不止七重。他努力使自己明晰,但他受到各种情绪的追逐,他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写不真实的、虚假的东西。真相就是如此。”

莱文的《回忆录》很重要,因为他突出强调了原始材料多变的性质,并间接揭示了克尔凯郭尔为让自己在身后重生而进行的,贯彻始终的精心策划。因此,意欲为克尔凯郭尔做传的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面前摆着许多自传组成的迷宫。材料中处处潜伏着被意料之外的克尔凯郭尔神话编造者引入迷途的危险,这是为不加批判的颂歌提供的好条件。而我的处理方式是多一点批判性和历史感,少一点虔诚和顶礼膜拜。我不仅打算展开讲述克尔凯郭尔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且要找到细小的碎片和次要情况,这天才花岗岩上的裂缝和潜藏在下面的疯狂及其烈度,写作狂欢的经济代价和心理代价,连同这个人物的颤抖和深刻,让人对他的探索永无止境地深不可测。因此,本书准备加以描述的,是一个全面意义上复杂的克尔凯郭尔。

此外,我还打算把克尔凯郭尔重置到所处时代的脉络之中,这样他就不再是人们呆立在哥本哈根城外,从城门的钥匙孔里窥见的“那单一者”(hiin Enkelte),而是穿行在当时也住在那座城里的人群之中,那些人也并非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不真实(部分是因为克尔凯郭尔误导了我们)。所以,我不仅用克尔凯郭尔的目光追随着别人,也让别人的目光停留在他的身上。换句话说,我试图重建克尔凯郭尔从中成长起来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活跃对话。一旦把人从作品中抽出来,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如果我在讲述过程中需要将什么事件加以归档,那就是这位克尔凯郭尔与他的作品和同时代人之间广泛而复杂的关系。

我需要就书名说几句吗? SAK 没有意义,也和读者的任何确定想象或期待无关。SAK 乃是一声在空中呼啸着抽向拉轿车的马的号令前进的鞭子声。SAK 同时也是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的缩写,精细地反向刻在他的印章上。他曾果断地将它按在红色或黑色的熔化火漆上,把仅与收信人有关的信件封口。SAK 就是这样一个印章,而读者则是收信人。SAK 既是一封信又是一个严肃的书名,与索伦·奥比·克尔凯郭尔和谐一致。

在结束这篇引言之前,我要向一些朋友、熟人和主管致谢,他们耐心倾听了我的研究,或多或少审阅了本书的手稿,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提示。一一列举每一位的贡献将会拉得太长,所以只得委屈他们以平淡无奇的字母顺序登场:索伦·布鲁恩、尼尔斯·约恩·卡普隆、乌尔里克·海伊、耶达·克努森、克劳斯·彼·莫滕森、彼得·图瓦德、保罗·埃里克·托伊纳、宝蒂·瓦姆贝尔。

写作本书是一件爱的[1]工作,在晚上开始并在同一时间结束,我有幸在其中工作的索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气氛曾给我无量的灵感。我也得益于随着《克尔凯郭尔文集》出版而陆续面世的文本和多方位的注释和评论。

我还要特别感谢盖茨出版社,尤其是芭芭拉·维贝克那可敬的和蔼,充沛的幽默感和天使般的耐心。

后,由衷地感谢我的爱妻莘尼娅——不可或缺。至于无可避免的实际的和道德的错误缺陷,我在此承担全部责任。



导语摘要

“正是为了追忆,为了诗化追忆的缘故,我的作品呈现为现在的样子,将来会有一天,当一位诗人讲述我完整的生活故事时,会让年轻姑娘兴奋得满脸通红。”克尔凯郭尔曾在一八四六年的一段札记中这样预言。然而,他的一生研究起来很困难,真实的事件和著作中的虚构错综交织在一起难以厘清。也正因为如此,尤金姆•加尔夫撰写的《克尔凯郭尔传》可谓是一项标志性成果,他用充满活力的小说笔法将传主的生平、创作、思想和情感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在所有已经付诸笔墨的关于这位高深莫测的丹麦哲人的作品中,这部传记是全面而通透的克尔凯郭尔生平描述。这部书于2000年在丹麦一问世就被称为重要的文化事件,获得众多好评。



作者简介

尤金姆·加尔夫(Joakim Garff),神学博士,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对丹麦神学、神学与哲学交叉的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现就职于哥本哈根大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是克尔凯郭尔著作丹麦语全集出版项目的主编之一。



目录

【目录】



一八一三年至一八三四年


小叉子........... 6


扭 曲........... 11


袜子索伦........... 14


两个婚礼和一场火灾........... 19


一本正经大学生........... 22


母 校........... 24


受气包........... 26


一八三五年


死者沉默的声音........... 35


一八三五年夏天,在吉勒莱........... 37


“……找到那我愿为之生为之死的思想”........... 42


一八三六年


“翻着跟头进入言论出版自由的西伯利亚荒原”........... 46


盘算倾斜角度——在海氏魔法圈里........... 51


浮士德式的大学生........... 57


保尔·马丁·穆勒........... 63


“道德本性手稿”——装腔作势与自欺........... 65


幕后排练........... 70


一八三七年


狂飙突进? ........... 73


玛丽亚........... 79


落叶街上的无聊房客........... 81


“亲爱的埃米尔!我的朋友,的……”........... 84


阅读的狂欢........... 88


一八三八年


“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欢乐”........... 91


商人之死........... 93


“大地震”........... 95


尚存者手记........... 101


一八三九年


青年富翁........... 109


“读这个学位是我长的一段插入语”........... 112


花花公子的朝圣之旅........... 113


第二部


一八四○年


雷吉娜——在回忆中........... 121


奥小姐........... 123


死者手记........... 125


恐怖时期........... 131


“她选择叫喊,我选择痛苦”........... 135


一八四一年


论反讽概念........... 138


一八四二年


柏林裸奔........... 143


“审美是我的首要元素”........... 147


漫无目的的旅人........... 149


一八四三年


非此即彼........... 156


“书之巨怪”........... 159


文学的流亡........... 164


精神色情........... 166


雷吉娜的点头........... 168


重访柏林........... 169


重 复........... 171


“赞美邮政喇叭!”........... 175


回到自我就是成为另一个人........... 176


现实性的介入........... 180


1∶50........... 183


收回的文本........... 185


恐惧与颤栗........... 187


亚伯拉罕与刀:阿葛奈特和法里内利........... 193


“可以从中窥见无限者的缝隙……”........... 195


一八四四年


忧惧的概念........... 200


神魂颠倒的忧惧——选自诱惑者教科书........... 203


诱惑的日记........... 210


哦,写一篇序言........... 213


评论种种........... 215


以色列·莱文........... 218


“来看看我吧”........... 222


信仰就是期待欢乐、幸福、善良........... 224


一八四五年


“大得足以成为一座大城市”........... 229


“——我差点和她们一同起舞”........... 232


“沐浴在人群中”........... 235


“我当然是贵族——”........... 241


“我认为格隆德维是胡说八道”........... 242


克尔凯郭尔在教堂里........... 248


“人们当我粗制滥造”........... 253


人生道路诸阶段........... 258


插入的小品........... 260


附笔:克尔凯郭尔........... 270


第三部


一八四六年


“笑的牺牲品”........... 275


《海盗船》——“一份魔鬼刊物”........... 276


喜剧性写作和哥尔德施密特的漂亮外套........... 279


“我是犹太人,在你们中间能想望什么?”........... 281


穿麦金托什风雨衣的坏蛋:皮特·路德维希·穆勒........... 284


“做客索湖”........... 288


“但愿我很快就会登上《海盗船》”........... 290


海盗船上万炮齐发........... 292


穆勒为克尔凯郭尔《附笔》所写的附笔........... 298


钦慕与嫉妒:如影随形........... 301


大逆转........... 304


“虐待学校”........... 306


对门儿........... 310


“……这浸透汗水,令人窒息的黏糊糊斗篷,就是这躯体”........... 313


法拉利斯的牛........... 316


“……医生又真正知道些什么?”........... 318


“……因我爱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