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与时间》读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存在与时间》读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25 6.9折 45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著,陈嘉映 编著,理想国出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4487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7885950

上书时间2024-11-0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大思想家筚路蓝缕,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把思想之路处处建得规整,我们小学者把已经开辟的道路稍作修整,于自己,是一种学习,于读者,也算一件功德,至少比胡乱搭建自己的体系有益些。”——陈嘉映



作者简介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生于上海,长于北京,“文革”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93年回北京大学执教。主要研究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学者,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的观照。《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都是这种有所观照的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目录

【新版序】


【序 言】


导论 存在意义问题概述


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节 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实际存在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本书的方法及章节安排


第五节 从此在分析到时间性阐释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第八节 本书纲目


【部 此在、时间、存在】


【篇 准备性的此在分析】


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其他科学的区别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


第二章 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二节 “在之中”和“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对世界的认识和在世界之中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世界”与世界之为世界


A. 周围世界与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五节 上手存在


第十六节 现成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B. 笛卡尔对世界的阐释


第十九节 “世界”之被规定为广袤物


第二十节 “世界”之为广袤的存在论基础


第二十一节 用解释学方法讨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


C. 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二节 场所与位置


第二十三节 去远与定向


第二十四节 空间性与空间


第四章 共在与自己存在,以及常人


第二十五节 此在是谁?


第二十六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


第二十七节 日常的自己——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第二十八节 专题分析“在之中”的任务


A.此的生存论建构


第二十九节 现身情态


第三十节 怕


第三十一节 理解


第三十二节 理解与解释


第三十三节 判断和命题


第三十四节 话语和语言


B. 日常的此之在与此在的沉沦


第三十五节 闲言


第三十六节 好奇


第三十七节 两可


第三十八节 沉沦与被抛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三十九节 此在结构的整体性问题


第四十节 畏


第四十一节 此在之存在——操心


第四十二节 前存在论的操心观念


第四十三节 此在、世界、实在


第四十四节 此在、展开、真理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第四十五节 源始阐释此在的任务


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第四十六节 能否从存在论上把捉此在的整体存在


第四十七节 他人的死亡


第四十八节 亏欠、终结与整体性


第四十九节 生存论死亡分析的独特任务


第五十节 死亡所显现的生存论结构


第五十一节 日常的向死存在


第五十二节 死亡的确定性


第五十三节 本真的向死存在


第二章 良知与决心


第五十四节 本真生存的见证问题


第五十五节 良知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


第五十六节 良知的呼声性质


第五十七节 良知之为操心的呼声


第五十八节 召唤之理解,罪责


第五十九节 生存论的良知阐释与流俗的良知解释


第六十节 决心


第三章 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六十一节 从本真整体存在到时间性的阐释及其方法


第六十二节 先行的决心


第六十三节 解释学处境,生存论分析的方法性质


第六十四节 操心与自身性


第六十五节 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六十六节 从时间性出发更源始地重演生存论分析的任务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六十七节 从时间性阐释生存论建构的任务


第六十八节 一般展开状态的时间性


第六十九节 在世的时间性与世界的超越问题


第七十节 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


第七十一节 此在日常状态的时间性意义


第五章 时间性与历史性


第七十二节 历史问题的生存论存在论解说


第七十三节 流俗的历史理解与此在的演历


第七十四节 历史性的基本建构


第七十五节 此在的历史性与世界历史


第七十六节 历史学的源头


第七十七节 约克伯爵与狄尔泰的讨论


第六章 时间性、流俗时间概念、“时间之内”


第七十八节 前面的时间性分析之不充分


第七十九节 对时间的操劳


第八十节 被*劳的时间与时间内状态


第八十一节 流俗的时间理解


第八十二节 黑格尔所阐释的时间与精神


第八十三节 思到中途



内容摘要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大思想家筚路蓝缕,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把思想之路处处建得规整,我们小学者把已经开辟的道路稍作修整,于自己,是一种学习,于读者,也算一件功德,至少比胡乱搭建自己的体系有益些。”——陈嘉映



主编推荐

陈嘉映,著名哲学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生于上海,长于北京,“文革”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93年回北京大学执教。主要研究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学者,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的观照。《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都是这种有所观照的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精彩内容

新版序

20年来,常有读者说起他或她在读《存在与时间》,苦于读不下来,这时候,我总会向他们推荐《〈存在与时间〉读本》。大多数读者读哲学书,不是要做研究,我斗胆相信,读这本述略,也许比读全译本有更多收益。其实,我还相信,哲学不再有普通读者,都放到学院里供学者研究,那哲学不哲学就没啥意思了。

这本书首次出版快20年了,据说脱销也有多年。承陈凌云美意,现在要在理想国名下再版。《存在与时间》是部经典。不过,我们今天说到经典,不可能把它们完全比作《论语》、《伊利亚特》。文字时代开始的时候,就那么几部经典,不论篇幅长短,读书人都可以反复通读。今天,堪称经典的著作成百成千,别说普通读者,就算我这种人,一辈子除了读书啥都不做,还是有很多大部头没去读,难免盼望这些大部头有个可靠的述要。

本着这样的想法,《〈存在与时间〉读本》初版前后,不止一位出版家朋友建议,组织一些学者为其他大部头哲学著作编写类似的述要,例如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罗尔斯的《正义论》没那么厚,但也不妨做个读本。说起来,几个人通读过汤因比洋洋十二卷的《历史研究》?多得多的读者读过索麦维尔为其前六卷编纂的节本或汤因比本人撰写的一卷精粹本。大思想家筚路蓝缕,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能指望他们一下子就把思想之路处处建得规整,我们小学者把已经开辟的道路稍作修整,于自己,是一种学习,于读者,也算一件功德,至少比胡乱搭建自己的体系有益些。建议是好建议,可惜好事难为。但我心里还是盼望有后来者接下这个建议。

——陈嘉映,2019年

 

 

序言

 

要了解现代西方哲学,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是的著作。1987年,三联书店出了中译本,当时正值文化热,开印就是五万多册,不过,学界内外,把这本书通读下来的人少而又少。不少读者对我说,他们很愿读这本书,但读起来实在太费力。我觉得很可惜,这本书思想极深刻,内容也极丰富,一般有教养的阶层都能读才好,而现在连爱好哲学的读者也难以终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句太麻烦。身为译者,首先应当考虑改善译本减少难度,但依我看在译本上减少难度的余地不大。因此我就有意为这本书编一个读本。

我在翻译此书之前,就曾用中文做了一份全书摘要,那是为自己一个人服务的读本。现在,根据《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以及我这十年对这本书的进一步理解,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个读本。虽说是个读本,我也不指望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读下去,严肃的思想总要费点心力才能懂。我希望的是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一开始,我添加了很多解释性的材料,引导性的评论,原意是协助读者理解,但印出来一看,这些东西反而妨碍读者连贯阅读,而且,加了那么多解释和评论,变得越来越像一部研究性著作,可供研究者参考,不像是供一般读者阅读的读本。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于是,忍一忍心,把所有考据、解释、评注都删掉,保持行文一色,同时暗暗指望这些删掉的材料将来有机会在别的场合形成专门的文著。

中文本来推重简练,忌芜杂。《存在与时间》却写得相当芜杂拖沓。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当时尚未定稿,是为了取得教授职称匆匆出版此书的。这个读本篇幅缩小了一半多,我相信内容极少损失,理路反而更加显豁。原文简明紧凑的,改动就较小,原文重复拖沓的,改动就较多。原著很多文句、段落不断重复,是故,越往后,删削的就越多。

改写依据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而非对这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本身的理解。我对哲学问题的一般理解当会有影响,但我试图把这种影响减低到小限度,只在很少几处做谨慎的发挥。有些句子甚至段落做了前后调整,有时是为了照顾改写后的通顺连贯,也有时是为了加强逻辑联系。就前一点说,可能读者在对照全译本的时候会稍生不便,不过,只要有助于读者通贯阅读,这点不便似乎可以忍受。在后一点上则有点冒险,因为我可能以我理解到的逻辑代替了原文的逻辑。我固然颇为自信对此书理路的了解,但绝不敢断称万无一失。笔者不忌讳批评,实际上,巴望批评。

这是个读本,读本里多数句子不是严格的译文,不可作为海德格尔著作的译文来引用。读本不能代替译本,就像译本不能代替原著。一般读者应能通过这个读本大致了解《存在与时间》,这时再读译本,就比较容易读懂。就像不十分熟悉德文的人,可以借助中译本来阅读原著。恰好,三联书店打算出新版的中译本。译本与读本参照阅读,应能大大促进中文读者对这本书的了解和理解。所选术语,读本与译本相同,只有几个例外:ontisch在译本中作“存在者层次上的”,在这个本子里作“实际存在(层次上)的”;verstehen在译本中作“领会”,在这个本子里多半作“理解”,有时同时说成“领会”和“理解”;Nichtigkeit在译本中作“不之状态”,在这个本子里作“不性”。关于重要译名,参见《存在与时间》中译本新版的附录一“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附录二“德汉语词对照表”和附录三“汉德语词对照表”。

——陈嘉映,1999年于北京



媒体评论

20年来,常有读者说起他或她在读《存在与时间》,苦于读不下来,这时候,我总会向他们推荐《〈存在与时间〉读本》。大多数读者读哲学书,不是要做研究,我斗胆相信,读这本述略,也许比读全译本有更多收益。

——陈嘉映

陈嘉映先生被认为是“中国蕞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且不说这个标签贴切与否,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位有着原创性哲思的思想者。

——《南方人物周刊》

陈嘉映的哲学讨论现场有一种奇异而迷人的效果。他讲的哲学不晦涩、很带感,让人觉得有迹可循,虽然有些弯弯绕绕,但是你能明确意识到,他在一点一点地引领着你,在草蛇灰线中进行思想侦探。我以为这才是哲学课堂应有的效果,它不会让你产生醍醐灌顶、洞彻人生的感觉,而是似有所得又若有所失。

陈嘉映曾说:“我蕞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蕞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这句话不仅代表了他对专业哲学写作一贯的拒斥态度,而且还潜伏着他的基本哲学信念:“自然理解才是本然的因此也是蕞深厚的理解”。

——周濂

如果20世纪只选一个哲学家作为代表,那就是海德格尔;选两个呢,第二个就是维特根斯坦了,就像18世纪选康德,19世纪选黑格尔和尼采……陈嘉映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按照陈先生自己的说法,1968年在内蒙插队,十几岁的小屁孩,就开始了他的哲学思考,*个问题就他是跟哥哥陈嘉曜对话对出来的,就是“什么是必然什么是偶然”。

——刘苏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