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景与门道 40位科普人的心语
  • 愿景与门道 40位科普人的心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愿景与门道 40位科普人的心语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47 5.1折 68 全新

库存1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大鹏 主编;贾鹤鹏 黄荣丽 副主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335205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579061

上书时间2024-11-0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科学已经融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公众理解和运用好科学,就需要科普发挥作用,就需要好的科普。做好科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好科普有可参考的方式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科普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与支撑,比如了解你的受众,善用讲故事的模式等等。本书是由40位一线科普工作者埋头实践、苦练硬功总结出来的科普方式方法的集萃,是一套能够指导我们做好科普的精心凝练的“秘籍”。正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本书中所提供的一些方法不一定能够让你做出“爆红”的科普内容产品,但能够“启发”你做好科普。



商品简介

科学已经融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公众理解和运用好科学,就需要科普发挥作用,就需要好的科普。做好科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好科普有可参考的方式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科普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与支撑,比如了解你的受众,善用讲故事的模式等等。本书是由40位一线科普工作者埋头实践、苦练硬功总结出来的科普方式方法的集萃,是一套能够指导我们做好科普的精心凝练的“秘籍”。正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本书中所提供的一些方法不一定能够让你做出“爆红”的科普内容产品,但能够“启发”你做好科普。



作者简介

主编: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专委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


 


副主编:贾鹤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位获得世界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科学传播领域世界顶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和Science Communication编委。曾任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连续两届代表亚洲当选为世界科学记者联盟执行理事(2007-2009;2009-2011)。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10),亚洲首个科学新闻桂冠人物(2011,普渡大学推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023)。


 


副主编:黄荣丽,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科技资源科普化、学会科普、新媒体科普等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已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与出版》《中国科学报》等各类期刊报纸发表研究与评论文章30余篇,参与多部科普研究理论相关专著撰写及翻译。



目录

上篇 科普理念


003 科普四抓手(张双南)


012 关于科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之断想(张聚恩)


021 论科普的“四真”“八有”“三心”“二意”(朱定真)


027 科普方法论之我见(袁岚峰)


038 做科普要回答“终极四问”(陈征)


048 我是如何做科普的(李永乐)


060 科普需要与时俱进(张弛)


067 从“漫灌式”科普到精准科普(孙亚飞)


075 科普要“见人下菜碟”——对于不同受众的科普方法(江泓)


081 从三个故事说起(张志博)


090 让科学传播落到实处——科普“入心走心”的五个要点(唐义诚)


 


中篇 创作与表达


099 科普写作通论 (汪诘)


107 会倾听的讲述者才是好的科普人(叶盛)


116 科普中的比喻与类比(游识猷)


122 科普写作方法探索(三蝶纪)


128 科普图书创作是一场自我提升(汤波)


134 努力煲一锅科学与人文的浓汤——《生命的时钟》写作过程中对科普方法的思考与初探(郭金虎)


144 做好科普宣讲的三点认识(郭耕)


151 了解你的听众,避免“翻车”(刘勇)


158 科普表演如何绘声绘色?(林曦)


168 讲解员怎么做科普?(高源)


177 如何开展“探究式”的讲解(王子楠)


183 科普表达中如何有效管理听众的注意力(杨帆)


 


下篇 分科之“法”


193 医学类科普内容创作的价值导向和原则遵循(谭先杰)


198 如何做好医学科普(赵晓刚)


205 以史为鉴,向科学要答案——七个“一”回答“十万个为什么”(刘欢)


216 医学科普初探(孙轶飞)


222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做好食品健康科普(云无心)


232 对营养健康科学传播的理解和体会(范志红)


241 用“酒神精神”做天文科普——对天文科普讲座的思考(高爽)


247 给科普一个答案(黎耕)


256 用科普带你走进深邃的夜空(叶梓颐)


262 计算机科学普及的思考(王元卓)


271 科普的不确定性原理(周哲)


282 科普视频创作思考(戴树玺)


289 科普自媒体工作中的一二三(史军)


295 在行动中科普(花蚀)


301 浅说科研机构如何做科普(成蒙)


310 一个小型科普团队的多类型科普内容生产实践(姚永嘉)


319 网安新型科普的三大法宝——以“大东话安全”科普体系为例(翟立东)



内容摘要

科学已经融入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公众理解和运用好科学,就需要科普发挥作用,就需要好的科普。做好科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好科普有可参考的方式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科普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与支撑,比如了解你的受众,善用讲故事的模式等等。本书是由40位一线科普工作者埋头实践、苦练硬功总结出来的科普方式方法的集萃,是一套能够指导我们做好科普的精心凝练的“秘籍”。正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本书中所提供的一些方法不一定能够让你做出“爆红”的科普内容产品,但能够“启发”你做好科普。



主编推荐

主编: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专委会理事。专业领域为: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等。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百余篇,在光明网,科普时报开设专栏;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已翻译出版科普研究理论专著多部。

 

副主编:贾鹤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位获得世界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博士学位的学者。科学传播领域世界顶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和Science Communication编委。曾任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连续两届代表亚洲当选为世界科学记者联盟执行理事(2007-2009;2009-2011)。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10),亚洲首个科学新闻桂冠人物(2011,普渡大学推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023)。

 

副主编:黄荣丽,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科技资源科普化、学会科普、新媒体科普等方向的研究与实践。已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科技与出版》《中国科学报》等各类期刊报纸发表研究与评论文章30余篇,参与多部科普研究理论相关专著撰写及翻译。



精彩内容

科普有愿景  心语悟门道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其经典名篇《为什么读经典》中,从不同的语境和视角,探讨了“经典”的14种定义,微妙而又深刻。我特别欣赏其中的两个短句: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文学经典作品如此,科普经典作品亦然。谓予不信,尽可回顾一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阿西莫夫的《科学指南》、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些科普经典是怎样诞生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世人对此多有研究,殊难一言蔽之,更何况探索仍在深入之中呢。

倒是另有一个命题,与此密切相关,虽仅区区六字,却很耐人寻味,那就是:“科普有方法吗?”

科普之定义有种种不同的表述。我以为,简言之,科普就是让“科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普而及之。但这“科学”二字,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概莫能外。由此即可知,做好科普绝非易事。

其实,科普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时人称之为“科普学”,因而需要有理论指导,需要将理论研究付诸实践,更需要从实践中孵化出一批批可推而广之的硕果。当前,在我国,科普理论与实践之间还存在一些尚待消弭的沟坎,科普研究往往滞后于实践的进展。纵观国内外科普领域的学术研究,还可以发现,成果虽说不少,但它们依然主要发表在受众相对狭窄的学术期刊或专著中。与此同时,广大科普界人士更急需的则是来自一线科普的鲜活经验,包括从事者如何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充实知识储备,如何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何优化沟通交流技巧等。这些经验,是由从事者们长期的科普实践凝练而成的“秘诀”。有效地借鉴这些可贵的经验,掌握必要的科普理念和科普方法,无疑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科普效果,助力更多的科普人士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如今在现实中,多有科普界各方人士,包括以院士们为代表的知名科学家,在种种讲座、会议、论坛等场合谈及科普的理念、方式与方法等。但是,这些真知灼见通常都散处于不同的角落。同时,近年来国外学者专论科普和科学传播的一些著作陆续翻译引进,其中也不乏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可惜,能静心研读此类著作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科普实践之中者,恐怕还是少而又少。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理念和方法予以恰当的综合。

就此而言,眼前这部《愿景与门道——40位科普人的心语》跨出了颇为扎实而令人欣喜的一步。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愿景与门道》,书名言简意赅。“愿景”,形而上的意味较浓;“门道”,形而下的色彩稍著。本书整合40位一线科普人士的思考与经验,将全部文章层次分明地归为三大部分:“上篇  科普理念”“中篇 创作与表述”和“下篇 分科之‘法’”,知行互鉴,相得益彰。

本书作者们在进行科普创作、开展科普活动的同时,深入思考和总结自己的科普经验或得失,是很难能可贵的。无论是否专职科普研究人员,他们对于科普本身的理解,他们表达的愿景,他们所述的“门道”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书作者们来自不同的领域,这非但不影响本书内容的统一架构,反而体现了“多样性”所固有的优势。全书从科普概述到科普创作,从科普演讲到科普视频生产,再到诸如医学、天文、计算机等众多细分领域,堪称一部独树一帜的科普方法荟萃。

自不待言,对于“科普有方法吗?”这一命题的回应,不能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YES(是)”或“NO(否)”,而应该是一种深层的沉思。这也使我联想起16年前,著名作家王安忆发表的《我们教他们什么——写作课程宣言》(见2007年1月24日《文汇报》)。该《宣言》说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写作硕士点终于获得批核,并已有文学爱好青年问询投考。“同时,又有更多怀疑的声音,不相信学府能指出作家的成功之道。要让我说,我也不以为作家是可教授的。凡创造性的劳动似都依仗天意神功,不是事先规划设计所能达到的。”尽管如此,王安忆还是试着归纳了几条“我们应做又能做的准备”:是对我们文字的理解,这是写作者创造世界的材料;第二是情节安排,这需要想象力;第三是故事,它可说是小说写作的目的。“这些大约就是人力可为的范围。既是人力可为,我们就要求至勤至优”,《宣言》如是说。

做科普不是写小说。但是,王安忆之所言,颇具辩证意味,同样值得我们体察。做科普,更有一个令文学家羡慕的地方,那就在于科普创作是文理融通的大舞台。纯文学作品,很难谈及科学;纯科学论著,又顾不上抒情写意。但是,许多科普佳作,在传递科学之真的同时,也能让你深深地享受文字之美。

请注意,《愿景与门道》并不是教科书,而是一部优秀的参考资料。阅读此书应着眼于会意,即人们常说的“领会精神”,而不是生搬硬套。成功不可复制,但本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会有助于深化对如何做好科普的认识,甚至有可能变革读者做科普的理念和方法。昔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我想,今天《愿景与门道》所追求的,当是既“取乎其上”,还能“得乎其上”吧。

感谢《愿景与门道》的40位作者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心语,感谢本书主编及其团队为策划、征稿、编辑、审定直至出版本书付出的辛劳。我相信,对于探讨做好科普的方法,本书的价值将会历久弥彰。任重而道远,谨与诸君共勉。

是为序。

 

卞毓麟,于2023年5月1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