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12 7.1折 ¥ 58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宋美霞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7692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566855
上书时间2024-11-02
“学习”是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个原本应该充满乐趣的事儿,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无趣,变得让人头疼,甚至变成了爆发“冲突”的导火索。学习时自控力不足、记忆力不好、内在动力缺乏、存在学习困难、学习习惯太差、学习方法不对、完成作业拖拉、阅读能力低下、考试效果不佳……众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似乎让儿童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人脑天生爱学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脑的可塑性让我们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如果教育能够提供丰富适宜的外部刺激,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就能更加充分地开发和挖掘人脑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认识和理解儿童青少年脑的发育规律,实施符合脑发育规律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助力他们脑力觉醒,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享受学习乐趣。
本书作者整理过往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收获,抓住“脑科学”和“学习”之间的联系,聚焦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学习问题和解决方法。本书前三章介绍了有关学习的脑发育规律和脑机制,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了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背后的心理需求,第六章和第七章从学习心理辅导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养成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法,后第八章通过解决学习中的“燃眉之急”让儿童青少年爱上学习。
“学习”是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个原本应该充满乐趣的事儿,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无趣,变得让人头疼,甚至变成了爆发“冲突”的导火索。学习时自控力不足、记忆力不好、内在动力缺乏、存在学习困难、学习习惯太差、学习方法不对、完成作业拖拉、阅读能力低下、考试效果不佳……众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似乎让儿童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人脑天生爱学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脑的可塑性让我们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如果教育能够提供丰富适宜的外部刺激,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就能更加充分地开发和挖掘人脑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认识和理解儿童青少年脑的发育规律,实施符合脑发育规律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助力他们脑力觉醒,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享受学习乐趣。
本书作者整理过往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收获,抓住“脑科学”和“学习”之间的联系,聚焦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学习问题和解决方法。本书前三章介绍了有关学习的脑发育规律和脑机制,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了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背后的心理需求,第六章和第七章从学习心理辅导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养成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法,最后第八章通过解决学习中的“燃眉之急”让儿童青少年爱上学习。
宋美霞,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硕士,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德研室副主任,上海市松江区首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上海市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师。
主持上海市市级课题“‘健康中国’背景下学科融合提升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参与编写《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班主任心理辅导》等专著;发表《学习心理辅导的任务和策略》《课堂评价提升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心理课:让师生在“看见”和“对话”中共同成长》等论文。
曾获得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育德之星”、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章 有关学习的脑发育规律
01 有关脑的谬误和事实
02 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
03 用进废退的神经连接
04 强固神经连接的方法
05 塑造环境促进脑发育
06 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07 脑持续终身的可塑性
08 髓鞘化对学习的影响
09 “冲动”的脑易成瘾
第二章 学习发生时的脑机制
01 脑科学视角下的学习
02 和脑有关的性别差异
03 学习的自控能力
04 学习时的自我克制力
05 学习时的排除干扰力
06 学习时的灵活调整力
07 外部赞扬越多越好吗
08 脑喜欢的反馈方式
09 制定“脑保养计划”
第三章 学习更高效的脑机制
01 记忆发生的脑机制
02 记忆为什么会遗忘
03 人脑偏爱的记忆法
04 压力究竟是好是坏
05 影响学业的压力源
06 压力如何影响记忆
07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08 调节压力促进记忆
第四章 脑视角下的动力不足
01 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02 脑视角下的“害怕上学”
03 走出“害怕”的困扰
04 如果“讨厌”去上学
05 脑视角下的“厌学”
06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第五章 脑视角下的学习困难
01 脑视角下的阅读能力
02 阅读困难和辅导方法
03 脑视角下的写作能力
04 写作困难和辅导方法
05 脑视角下的计算能力
06 计算困难和辅导方法
第六章 符合脑规律的习惯养成
01 学习习惯概述
02 脑的习惯回路
03 习惯的三要素
04 养成好的习惯
05 改掉坏的习惯
06 形成“微习惯”
07 习惯助力思维
08 “等待的智慧”
第七章 符合脑规律的学习策略
01 善用图表做笔记
02 掌握“费曼学习法”
03 学习“狮子记忆法”
04 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
05 根据目标确定学习计划
06 “知识”到“经验”的升级
07 时间管理的“番茄工作法”
08 优化安排的“艾森豪威尔法则”
09 “完成”胜过“完美”的心态
第八章 让脑爱上学习——快问快答
01 如何维持写作业的注意力
02 写作业拖拉怎么办
03 如何处理写作业时发生的亲子冲突
04 如何提高学业抗挫折能力
05 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06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7 考试前应该做哪些生活方面的准备
08 考试当天有哪些特别提醒
09 努力学习但效果不佳,怎么办
后记
“学习”是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个原本应该充满乐趣的事儿,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无趣,变得让人头疼,甚至变成了爆发“冲突”的导火索。学习时自控力不足、记忆力不好、内在动力缺乏、存在学习困难、学习习惯太差、学习方法不对、完成作业拖拉、阅读能力低下、考试效果不佳……众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似乎让儿童青少年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人脑天生爱学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脑的可塑性让我们具备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如果教育能够提供丰富适宜的外部刺激,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就能更加充分地开发和挖掘人脑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认识和理解儿童青少年脑的发育规律,实施符合脑发育规律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助力他们脑力觉醒,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享受学习乐趣。
本书作者整理过往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收获,抓住“脑科学”和“学习”之间的联系,聚焦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的学习问题和解决方法。本书前三章介绍了有关学习的脑发育规律和脑机制,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了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背后的心理需求,第六章和第七章从学习心理辅导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养成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法,后第八章通过解决学习中的“燃眉之急”让儿童青少年爱上学习。
宋美霞,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硕士,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德研室副主任,上海市松江区首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上海市高级学校心理咨询师。
主持上海市市级课题“‘健康中国’背景下学科融合提升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实践研究”,参与编写《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抗疫期间中小学生及家长心理防护手册》《班主任心理辅导》等专著;发表《学习心理辅导的任务和策略》《课堂评价提升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心理课:让师生在“看见”和“对话”中共同成长》等论文。
曾获得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育德之星”、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 第四章 /
脑视角下的动力不足
不少家长和教师会发现,有些儿童青少年会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害怕、讨厌甚至拒绝学习和上学的情况,看起来好像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本章我们将共同探讨害怕心理和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了解害怕心理背后的原因以及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激发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避免受害怕心理和厌学心理的不良影响。
01
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我们先来看看和学习动机有关的概念。所谓学习动机,简单理解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习行为、决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过程,影响学习效果,是关系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动机水平适度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专注状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动机水平过低的儿童青少年则缺乏学习的专注性和持久性,进而引发学业困难。
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有研究者根据动力的来源,将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由外在动力激发以驱使儿童青少年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包括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奖励和赞许、考试的名次和荣誉等;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能够推动儿童青少年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包括兴趣、理想、好奇心、求知欲、自我实现等。有研究者进一步将外部学习动机细分为附属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将内部学习动机细分为认知性动机和成就性动机(表4-1)。在小学阶段,外部学习动机通常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业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表4-1 学生学习动机分类
学习动机类型具体内容
外部学习动机附属性动机为获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赞许、认可或嘉奖,将学习目标主要指向学习成绩的动机。
威信性动机为赢得名次、自尊与地位,将学习目标指向获得外在利益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认知性动机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好奇心、求知欲为基础,将学习目标指向学习本身的动机。成就性动机为追求更高目标、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竞争力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
02
脑视角下的“害怕上学”
案例:害怕上学
佳佳今年四年级了,父母发现近一段时间佳佳的状态有些变化:晚上她总是央求妈妈陪自己睡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很难睡着;第二天早上起床到上学前,她也经常看起来心神不宁、手足无措;这些异常的表现影响了佳佳的成绩,她似乎很难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家长多次追问,佳佳才支支吾吾说自己害怕去上学。在和老师沟通后,家长了解到原来是近的一些学习要求引发了佳佳的担心,比如:“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就没有课间休息时间。”“考试卷上忘记写名字的同学,考试成绩做零分处理。”“课堂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同学,放学后需要留校直到完成并上交作业。”
对于佳佳的反应,家长和教师都有些难以理解。因为这些严格的要求,实际上只是想要提醒那些总是不遵守纪律的“淘气包”,没想到佳佳却听进去了,而且还因为害怕影响了学习。
学校中的确有这样一些被“害怕”或者“害羞”困扰的儿童。他们可能从早到晚会不断地在脑海中,提出各种各样的“危险会发生”的假设,他们会因为害怕而拒绝尝试新事物,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经常害怕自己会犯一些不能挽救的错误,或者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做到一些事情,比如参加社团活动,比如和其他同学一起在餐厅吃饭。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会担心上学途中的公共交通安全,或者害怕被传染疾病等。
这确实会对他们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长期、过度的担心和害怕会让儿童青少年变得脆弱,感觉疲劳无力,身体不适,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几乎从来都没有放松过,总是保持高度的戒备感,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确认每一件事情,确保一切妥当。而当他们在这些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时,无暇顾及其他,投入到专心学习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了,表现为学习成绩忽上忽下、极不稳定。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这些被“害怕”困扰的儿童青少年。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不要担心”,也不是简单地帮助他们清除让他们感到害怕的“障碍”。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分析“害怕”背后的信息,教给他们如何进行自我沟通,调动内在的动力,迎难而上地接受挑战,从而战胜自己的恐惧。
必要的“害怕”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害怕”是人类进化所必需具备的情绪反应,它的出现通常伴随着人脑中的“防御系统中心”——杏仁核的强烈反应。我们知道杏仁核是人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既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又对学习和记忆产生影响。杏仁核就像是一个“救生员”,它所激发的害怕、恐惧等情绪,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我们知道,在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以及对危险的躲避能力,那么,人类作为物种是很难存活下来的。也就是说,害怕和恐惧,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功能性的安全保障,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警惕。
过度的“害怕”
对于每一个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世界随着成长会逐渐变得更加开阔,他们需要经常去面对从未经历的、突如其来的新挑战,而这些新状况,不可避免地会给他们带来新的焦虑和担心。适度的“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这份“害怕”不断长大,它可能就是抓着、扯着、挡着儿童青少年前行的敌人了。
前面提到在杏仁核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会启动“战斗逃跑反应”,同时也容易出现心跳加快、头晕、出汗、胃疼、发抖等让人不舒服的症状。但正常情况下,在确认安全之后,大脑前额叶就会发出“刹车”指令,提醒杏仁核放慢运转速度,从而让身体逐渐恢复到稳定的状态。但是,对于那些“害怕”的儿童来说,想要及时“停下来”却并不容易。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依靠想象力来构筑大千世界,来解释万事万物,而那些浮想联翩的、可能发生的结果,特别是灾难性后果,就会让他们的恐惧感进一步加强。比如一个8岁的儿童,已经能够知道细菌的危害和疾病的痛苦,他可能误认为,参加学校的日常的活动,就意味着感染细菌,但是他不知道,真正因为参加活动而患病的可能性,其实是很小的。
不同年龄段的“害怕”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来说,他们所恐惧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在婴儿期,7—9个月的婴儿看到陌生人时会感到害怕,在一周岁左右时这种害怕基本会消失;在幼儿期,特别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的阶段,幼儿对于和父母的分离感到害怕和担心;到了小学阶段,随着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儿童开始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危险感到恐惧,比如疾病、药物、考试、窃贼等等。
家长可以尝试通过以下表现,识别儿童过度害怕的信号:
●由于害怕,表现出与现实状况不相称的过度痛苦,包括哭泣、身体出现症状、感觉沮丧、无助悲伤等。
●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而且无法安慰,家长试图与其讲道理时会发现没有作用。经常预期性地担心,包括担心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会发生的事情。
●头疼、胃疼,经常因为恶心不敢去学校。
●睡眠紊乱,很难入睡,经常做噩梦。
●过度的责任感,过度地关注别人是不是因为自己而感到心烦,经常为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孩子自身或家庭功能受到影响,对于上学、去朋友家、参加活动、参加家庭聚会、度假等感到非常困难。
“害怕”从何而来
我们很想了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儿童的焦虑和害怕?可以说,造成害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遗传。
来自遗传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家长本身很容易焦虑和担心,那么他的子女过度害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塔玛•琼斯基.让孩子远离焦虑[M].吴宛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7.虽然遗传学很有说服力地对害怕的成因做出了解释,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在焦虑家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害怕。所以遗传学只是决定了个体的易感性——有些儿童生来就会比其他人敏感,但除了遗传,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
应激事件。
当今社会,有研究表明多达15%—20%的儿童青少年曾经遭遇过重大的创伤事件,而有过创伤经历的儿童,患上各种障碍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两倍。这些创伤事件包括所爱的人去世、曾经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失去好的朋友、生病住院、父母离异等等。这些事情会让一个孩子承受过大的生活负担,从而把偶然发生的某一次的害怕和担心,转变为长久的害怕和担心,甚至让这种状态反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塔玛•琼斯基.让孩子远离焦虑[M].吴宛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8—19.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互动也会影响到儿童对某些情况的反应,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家长总是试图从潜在的危险当中保护孩子,会时不时地给他们一些提醒,比如“外面很危险,千万不要一个人出门”“我们家的房子是贷款买的,一旦爸爸妈妈失业就可能没地方住”等。对于有些儿童来说,他们本来就认为周围的环境是恐怖的,是令人害怕的,家长的这些提醒行为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想法,这样不但没有降低孩子的担心,反而让情况更糟糕了。
其他可能导致孩子过度担心害怕的一些家庭教养行为包括:
●父母过度控制。比如家长在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施加太多的控制,限制孩子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过度保护。比如家长没有缘由的过度谨慎和保护的行为,会加重儿童害怕的倾向。
●容忍或者鼓励回避行为。也就是说家长会建议或者同意儿童回避去做困难的事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