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
  •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
  •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医绝学家庭使用手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9.03 4.5折 42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健康养生堂编委会 凤凰含章 出品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36648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3714690

上书时间2024-11-0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经验的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它积淀丰厚,内涵深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显著的临床疗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中医讲究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调和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调息养身、动静结合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即内外平衡的状态时,是健康的。中医是一种无副作用的绿色自然疗法,除了在养生方面有独到的理论与实践外,在治疗慢性病方面也有独特的认识。
本书采用图解形式全方位地分析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穴位以及中药学、方剂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简洁直观的表格和有趣的图画展示出来。
即使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对中医有所认识。
本书章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医历史,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体质,经络穴位,中医望诊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
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按摩、拔罐、艾灸、刮痧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按照本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操作,就可以在家中轻松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第七章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病介绍了简单的治疗方式,让你免去了去医院排队就诊的麻烦。


导语摘要
本书*章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医历史,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体质,经络穴位,中医望诊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按摩、拔罐、艾灸、刮痧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按照本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操作,就可以在家中轻松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第七章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病介绍了简单的治疗方法,让你免去了去医院排队就诊的麻烦。

作者简介
高海波

  工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知名健康管理师。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      

孙平

长春市宽城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病房及中医皮肤科的一线临床工作。师从吉林省名中医杨云平及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张民夫教授。诊治患者无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区级和市级的先进工者,在国家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目录
章让我们走进中医世界

中医历史知多少 / 12

阴阳主宰生命 / 14

中医藏象学说 / 16

气、血、津液组成人体 / 18

健康的身体由体质做主 / 20

什么是经络 / 26

十四经脉全解析 / 28

穴位与取穴 / 32

我们为什么会得病 / 36

疾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 / 38

中医的切诊之术 / 40

面诊断病 / 42

手诊断病 / 44

坐、立、卧有分寸 中医治疗的常用体位 / 46

中医防病有窍门 / 48

第二章中药常识知多少

从神农尝百草到《本草纲目》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 52

不同中药,不同采收 / 54

炮制中药讲火候 / 56

中药的“官职” 君、臣、佐、使 / 58

中药的四气五味 / 60

是药三分毒 中药的毒性 / 62

学会辨真假,买药莫被骗 / 64

中药不可胡乱吃 中药的用药禁忌 / 66

中药煎服有讲究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 68

家中一定要准备的几种中药 / 70

第三章妙手养生之按摩

简单的按摩手法,一学即会 / 76

按摩工具准备好 / 78

按摩的注意事项 / 82

保健养生必按12穴 / 84

五脏六腑舒缓按摩 / 90

第四章简单拔罐不求人

五花八门的罐子 / 98

不可不知的常用拔罐方法 / 100

拔罐前要准备的材料 / 102

如何给罐具排气 / 108

拔罐是怎样将疾病治好的 / 112

穴位拔罐保健康 / 114

强身健体拔罐大法 / 122

拔罐防病有奇效 / 132

第五章轻松易学的家庭艾灸法

艾绒原来是这样做成的 / 138

常用的艾灸疗法 / 140

禁灸穴 这些穴位千万不能灸 / 144

丰富多样的艾灸器具 / 146

艾灸的用量有讲究 / 148

艾灸结束需调理 / 150

酸、麻、胀、痛是“灸感” / 152

十大艾灸保健穴 / 154

闲时艾灸保健康 / 164

第六章传统养生秘诀之刮痧

哪种刮痧板好 / 176

一定要掌握的几种刮痧方法 / 178

刮痧需用润滑剂 / 180

刮痧后的反应 / 181

人体不同部位的不同刮痧方法 / 182

刮痧既可诊病又可治病 / 186

保养五脏,刮痧帮你 / 194

第七章头痛发热不求医

感冒 外邪入侵所致 / 206

疲劳 正气不足所致 / 210

中暑 夏季气虚所致 / 214

肥胖 脾胃失运所致 / 217

虚寒证 以气血虚为主 / 220

水肿 水液积聚所致 / 224

失眠 心神不安所致 / 228

头痛 多种病因所致 / 233

肩膀酸痛 气血淤滞所致 / 238

目眩 头部血液循环不良 / 243

腰痛 寒湿、肾虚所致 / 248

心悸 心神失养所致 / 252

内容摘要
本书*章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中医历史,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体质,经络穴位,中医望诊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知识。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介绍了按摩、拔罐、艾灸、刮痧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按照本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操作,就可以在家中轻松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第七章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病介绍了简单的治疗方法,让你免去了去医院排队就诊的麻烦。

主编推荐
高海波
  工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知名健康管理师。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      
孙平
长春市宽城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病房及中医皮肤科的一线临床工作。师从吉林省名中医杨云平及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张民夫教授。诊治患者无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区级和市级的先进工者,在国家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精彩内容
中医历史知多少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与王朝更替、封建征战不无关系,带着各自时代的特点。但是医学本身是一门独立性科学,它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向着自身的更高层次发展和逐渐完善。
  上古时期
  【中医兴起】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他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中药始祖--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了制作木耒、木耜的方法,教会人们农业生产。传说中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们医治疾病,是中药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
  【巫医分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巫医分离后,医学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也趋于专业化。
  【神医--扁鹊】
  扁鹊(前407 ~前310),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人。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方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秦汉时期
  【次高峰】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渐为大多数医家所采用。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是中国医学史上的次高峰。
  【方书之祖--张仲景】
  张仲景(154 ~ 215)名机,汉末向阳郡人。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
  【重视中医教育】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 “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机构。1057 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法医之祖--宋慈】宋慈(1186 ~ 1249),宋朝福建人。他于1247 年总结了宋代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并根据其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早的法医文著。隋唐时期
  【第二次高峰】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用药的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的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657 年,唐朝廷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659 年完稿,名为《新修本草》( 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行的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早的国家药典。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41 或581 ~ 682), 唐朝京兆华原人,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备急千金要方》分为30 卷,合方论5300 首,《千金翼方》亦30 卷,载方2571首,在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全面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中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人。著有《肘后方》,书中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的证候及诊治。书中的“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辽夏金元时期
  【医学大融合】
  辽、夏、金、元各朝,不但在政治制度上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统治经验,在文化上也深受汉化的广泛影响。其医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直接引用汉族医学,或在自己民族固有医学的基础上,借鉴、融汇汉族医学而有所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
  四大医学流派
  【寒凉派--刘完素】
  【攻下派--张从正】
  【补土派--李东垣】
  【养阴派--朱震亨】
  明代
  【中医理论的成熟】明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显著提高,医学也不例外。明代医学受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强烈影响,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理论思维结构的深化和对临床经验新的总结和创新,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 ~ 1593)字东壁,号濒湖山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八百余种,经27 年的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 种,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
  【承前启后】
  清代医学充分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代成果,而是对过去文献加以整理、校订、研究和归纳。所谓启后,是指在治疗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祖国医学,赋予了它生机和活力。
  【《医林改错》--王清任】
  王清任(1768 ~ 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
  清代直隶省玉田县人,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
  家与医学家。纠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淤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阴阳主宰生命中医学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组成身体就人体的大体部位与结构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属阳,腹属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如心、肺居于上焦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中下焦腹腔,属阴。而心肺相对而言,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与脾、肾相较,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阴阳维持生命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精与阳气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关系的结果。以人体整体而言,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阴阳失调造成疾病中医阴阳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即阴阳失调的结果。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气与正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体的阴阳双方往往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状况。因此中医往往用阴阳盛衰理论来说明和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与疾病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以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