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节庆文化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56
7.3折
¥
24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跃,李曦淼,高蕾 著,王竹青 译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70670
出版时间201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4元
货号23461998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习俗很多,我国有30多个民族都过春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时至今日,春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我们共同的日子
(代序)
个人一年一度*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有某一类人的,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也有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传统节日也多种多样。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个民族特有的。比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就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羌年就为羌族独有和独享。各民族这样的节日很多。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和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的。
然而,自从二十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中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十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有力推动,传统节日受到关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列入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继而,2006年国家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放假日。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合家团聚的年夜饭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特有的节日的意义则更加重要。节日还是他们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共同精神的依托、个性的表现、民族身份之所在。
谁说传统的习俗过时了?如果我们淡忘了这些习俗,就一定要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表象地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中的精神与情感。
在历史的进程中,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民族传统的精神本质不应变。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也是这套节庆丛书编写的根由与目的。
这套书的筹划独具匠心。所有节日都是一年一次。由于我国为传统农耕社会,所以生活与生产同步,节日与大自然的节气密切相关。本丛书以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板块,将纷繁的传统节日清晰有序地排列开来,又总揽成书,既包括全民族共有的节日盛典,也把少数民族重要的节日遗产纳入其中,以周详的文献和生动的传说,将每个节日的源起、流布与习俗,亦图亦文、有滋有味地娓娓道来。一节一册,单用方便,放在一起则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全书,既有知识性、资料性、工具性,又有阅读性和趣味性。这样一套丛书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富于创意的弘扬。
我读了书稿,心生欣喜,因序之。
冯骥才
2013.12.25
目录
前言
Foreword
章春节起源
ChapterOne TheOriginoftheSpringFestival
五谷皆熟为年
Harvest
围猎祭神为年
HuntingandSacrifice
第二章春节传说
ChapterTwo LegendsoftheSpringFestival
万年历
PerpetualCalendar
送灶神
SendingtheKitchenGodoff
三尸神
TheEvilSpirit
除夕与守岁
NewYear'sEveandStayingup
春 联
SpringFestivalCouplets
门 神
DoorGod
第三章春节过程
ChapterThree ThroughtheSpringFestival
腊月小年
SmallYearintheTwelfthLunarMonth
大年三十(除夕)
NewYear'sEve
正月初一
NewYear'sDay
正月初二
Onthe2ndDay
正月初三
Onthe3rdDay
正月初四
Onthe4thDay
正月初五、初六
Onthe5thand6thDay
正月初七
Onthe7thDay
正月初八
Onthe8thDay
正月初九到初十四
Onthe9thto14thDay
正月十五
Onthe15thDay
第四章春节习俗
ChapterFour TheCustomsoftheSpringFestival
食 俗
Food
娱乐活动
Entertaiment
逛庙会
TempleFair
赏 灯
LanternFair
看春晚
TheGala
第五章少数民族春节异俗
ChapterFive ExoticCustomsoftheMinorities
满 族
Manchu
蒙古族
Mongol
朝鲜族
Korean
彝 族
YiMinority
壮 族
ZhuangMinority
第六章当代中国的春节
ChapterSix TheSpringFestivalinModernChina
回家过年
AJourneyHome
旅游黄金周
GoldenWeekforTourism
媒体和网络
MediaandInternet
第七章 走向国际的春节
ChapterSeven TheSpringFestivalAbroad
春节在东南亚
IntheSoutheastofAsia
春节在东亚
IntheEastofAsia
春节在其他国家
IntheOtherPartoftheWorld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后记
ThePostscriptofChineseFestivalCultureSeries
内容摘要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习俗很多,我国有30多个民族都过春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时至今日,春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我们共同的日子
(代序)
个人一年一度*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重要的日子是节日。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内涵多种多样。有民族的、国家的、宗教的,比如国庆节、圣诞节等。有某一类人的,如妇女、儿童、劳动者的,这便是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也有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这类节日历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们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节日习俗,这是一种传统的节日。传统节日也多种多样。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个民族特有的。比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就为中华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遗产羌年就为羌族独有和独享。各民族这样的节日很多。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加强人际的亲情,经过长期相互认同,*终约定俗成,渐渐把一年中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食品,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独具内涵和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涵与种种仪式中。因此,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可以说,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这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的。
然而,自从二十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中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并为此产生忧虑。传统节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蕴含的传统精神随之涣散。然而,人们并没有坐等传统的消失,主动和积极地与之应对。这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觉。
近十年,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面展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有力推动,传统节日受到关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列入了国家文化遗产名录。继而,2006年国家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放假日。这一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及其传承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十分必要的措施。
节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节日文化,放假则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节日与假日的不同是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合家团聚的年夜饭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特有的节日的意义则更加重要。节日还是他们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共同精神的依托、个性的表现、民族身份之所在。
谁说传统的习俗过时了?如果我们淡忘了这些习俗,就一定要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表象地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中的精神与情感。
在历史的进程中,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民族传统的精神本质不应变。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这便是我们节日的主题,也是这套节庆丛书编写的根由与目的。
这套书的筹划独具匠心。所有节日都是一年一次。由于我国为传统农耕社会,所以生活与生产同步,节日与大自然的节气密切相关。本丛书以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板块,将纷繁的传统节日清晰有序地排列开来,又总揽成书,既包括全民族共有的节日盛典,也把少数民族重要的节日遗产纳入其中,以周详的文献和生动的传说,将每个节日的源起、流布与习俗,亦图亦文、有滋有味地娓娓道来。一节一册,单用方便,放在一起则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全书,既有知识性、资料性、工具性,又有阅读性和趣味性。这样一套丛书不仅是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富于创意的弘扬。
我读了书稿,心生欣喜,因序之。
冯骥才
2013.12.25
精彩内容
在中国人的传统纪年方法中,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采用的是农历表述方式。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为一年中寒冷的月份。而农历的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意味着一年之首春季的到来。
春季是四季之首,此时冰雪消融、春色满园、大地复苏、百花齐放。汉代乐府古辞《长歌行》咏诵道:"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北宋文学家苏轼留下了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南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千古名句细致逼真地抓住了大自然中节气变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勾勒了春天的秀丽景色。"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以的热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千家万户打扫房前屋后,穿上新衣新鞋,用新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准备精美、丰盛的饮食欢庆上一年的丰收;用隆重的礼节祭拜先祖和上天诸神,感谢他们的眷顾,并期盼新一年里依然佑庇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返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放松劳碌了一年的身体;举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尽情享受民间习俗带来的愉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就是春天里的节日,中国为隆重、节日氛围浓厚、影响范围、喜庆时间长的节日--春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的时间正好处于农历旧年与新年交替之际,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过年",即从腊月过渡到了正月,辞别旧岁,喜迎新年。
春节在中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尧舜时期被称为"载",有万象更新的寓意;先秦时期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西汉、东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到了唐宋元明期间,被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等;而在清代一直被称为"元旦"或"元日"。在这些称谓中,以"元旦"使用为普遍、时间长久。民国时期,将"元旦"改称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一直沿用到现在。
春节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人以四季更替变化的规律为依托,以自然为取向,尊重自然进而由物喻人的人文情怀。春节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祭祀、娱乐活动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社会逻辑以及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热情的民族性情。春节不仅凝聚了历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记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统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