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28 6.7折 ¥ 48 全新
库存17件
作者孙晶 著 时代华语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74742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9553627
上书时间2024-11-02
前言
孩子的学业发展、未来的事业成就,以及独立后的幸福生活,都与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密不可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其成长和发展有显著影响,对于家庭和孩子所在的其他群体甚至整个社会而言,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家庭教育充分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塑造良好的性格,发展健全的品格;有助于缓解孩子面临的人际冲突,改善交往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当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增进社会稳定,推进国家文明进程。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比如情绪波动过大,冲动易怒,行为过激,懈怠退缩,甚至不尊重生命,自我伤害,出现这些问题的大都是心理发展状况差、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孩子。每个成长艰难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存在教育问题的家庭。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诸如生理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其中家庭因素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亲子关系又极为重要。糟糕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成长都会造成很大的损伤。
家庭成员构成一种凝聚力很强的特殊的社会心理群体,特别是我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更是倾注着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有摩擦,每个家庭中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然而,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应尽可能避免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处理和有效调控,即便家庭结构不完整,孩子也一样可以健康顺利地成长。
父母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孩子面前应当有威信,被尊重。父母有责任抚养孩子长大,并教育、引导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父母管教孩子,也是关心爱护子女的方式,跟孩子发脾气,批评或惩罚孩子,也是在为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尽自己的努力。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教育管理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而不是让自身感到尽职尽责,不觉亏欠。
孩子的学习是父母关切的部分,很多“亲子战争”的导火索都是学习问题。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表现不满的时候,常常失去理性,情绪激动,行为冲动。这种情况下,父母管教越用力,孩子距离积极的转变越遥远。如果父母被孩子“战胜”,无法让孩子听话,是一种家庭教育的失败,那么,父母“战胜”了孩子,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则是家庭教育中更大的失败。
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终获得学习成功。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建立在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本身就是父母能够提供给孩子的鼓励与支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求亲子之间彼此信任,父母的信任对孩子而言是莫大的成长动力。良好的亲子关系还需要互相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发表意见和做出选择的权利。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独一无二,无法复制。任何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经验,都不能完全套用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再勤于学习、再有智慧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合适的做法,甚至会犯严重错误。
本书再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冲突情境,旨在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积极家庭教育的行动策略。
书中内容既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适性的“道”,又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培养孩子的“术”;既有还原家庭生活场景、充满人生百味的亲子成长故事,又有帮助父母进行自我探索、轻松有趣的亲子清单。
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成年人很多心理与行为问题,均是从小积累产生的。孩子的心理成长状态好不好,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孩子越是低龄,本书对家长越具有指导和帮助意义。讲大孩子的故事给小孩子的家长听,是以前车之鉴的方式,探讨何为正确的家庭教育策略,给正走在歧途的父母以警示和劝诫。
家庭教育没有万全之策,所有父母都可能犯错误。学习和思考的目的,就是预防能够预防的问题,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
孩子的秩序感,是他们寻求稳定感和安全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作者将自己精准的专业知识与长达30年的执教经验相结合,从如何营造有序家庭环境、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外在习惯、如何带给孩子恰到好处的规则意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如何增强孩子的灵活性等方面入手, 告诉家长如何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给他们带来能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良好的秩序感,不仅能为孩子带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能成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帮助孩子更具独立性和自律性。
孩子的秩序感,是他们寻求稳定感和安全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作者将自己精准的专业知识与长达30年的执教经验相结合,从如何营造有序家庭环境、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外在习惯、如何带给孩子恰到好处的规则意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如何增强孩子的灵活性等方面入手, 告诉家长如何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给他们带来能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良好的秩序感,不仅能为孩子带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能成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帮助孩子更具独立性和自律性。
孙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教师、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拥有30年一线工作经验,在课程开发、家庭教育、心理咨询领域成果丰硕。主编出版《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24 堂成长课的奇迹》等20余部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开发并主讲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题的教师教育专业修习课。
◎ 多孩家庭中的秩序与双赢 001
◎ 考场上的7种焦虑 017
◎ 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 033
◎ 越比越好的诀窍 045
◎ 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 057
◎ 不能让孩子拒绝长大 068
◎ 生命的支点 080
◎ 孩子“脱线”是因为父母超限 088
◎ 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 098
◎ 项目式学习的作用 112
◎ 成长指南 126
◎ 批评使用手册 133
◎ 亲子清单
亲子清单一:测测父母的沟通力 148
亲子清单二:测测父母的陪伴力 159
亲子清单三:父母如何知道孩子心理问题的易感值 164
亲子清单四:如何了解孩子的自信心 175
孩子的秩序感,是他们寻求稳定感和安全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作者将自己精准的专业知识与长达30年的执教经验相结合,从如何营造有序家庭环境、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外在习惯、如何带给孩子恰到好处的规则意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如何增强孩子的灵活性等方面入手, 告诉家长如何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给他们带来能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良好的秩序感,不仅能为孩子带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能成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帮助孩子更具独立性和自律性。
孙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教师、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拥有30年一线工作经验,在课程开发、家庭教育、心理咨询领域成果丰硕。主编出版《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24 堂成长课的奇迹》等20余部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开发并主讲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题的教师教育专业修习课。
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低龄化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早就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未成年群体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并且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小孩子也会得抑郁症吗
小慧刚刚10岁,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患有儿童抑郁症。小慧的妈妈很难接受这么小的孩子得抑郁症。她也是个医务工作者,不过对心理疾病知识所知甚少。
小慧有个1岁多的小妹妹,爸爸是某公司销售高管,常年在外奔忙。小慧出生后,姥姥就搬来一起住,帮忙照顾小慧,所以这是一个由祖孙三代组成的家庭。妈妈说自己一直很重视小慧的抚养和教育,小慧8岁之前基本都是跟自己睡,直到怀了二胎才把小慧交给姥姥。
小慧小时候漂亮又乖巧,幼儿园里没人不喜欢她,但从三年级开始情况慢慢变了。小慧以前虽然话不多但性情随和,现在特别内向,在学校和家里都不爱理人,还时不时发脾气,说同学们都欺负她,占她便宜,总是跟同学闹矛盾。慢慢地,她跟家里人也不亲近了,稍微说她几句就翻脸:“我知道你看我不顺眼,那就打死我吧,反正你还有一个孩子!”这是小慧经常跟妈妈说的话。其实妈妈就打过她一次,是因为她撒谎,并且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她还都不肯承认。
妈妈说为了防止生二胎对小慧有影响,她一直很在意小慧的感受。妹妹出生后,也就是在喂食或者妹妹生病的时候她管得多,大部分的时间她还是管小慧。但小慧不仅脾气越来越差,还添了很多坏习惯:学习不认真、懒惰、拖延,经常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不写作业,甚至不去上学,成绩越来越差。为此,她整天跟小慧较劲。
升入小学三年级后换了新班主任,小慧一直不喜欢新班主任,总说自己倒霉,谁的话都不听。教育孩子这件事爸爸起不到什么作用,小慧闹得严重的时候,爸爸甚至还责怪妈妈一个都管不好,还非要生两个。姥姥时不时加入乱局,说爸爸和小慧这样都是妈妈惯坏的。妈妈说这样的生活,快要令她发疯了。
小慧的想法变得消极又古怪,比如在作文里把家乡描写成垃圾场,会时不时描写出特别恐怖的场景或者画出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画等等。以前小慧喜欢唱歌、跳舞,现在对这些也没了热情,这么小的年纪,似乎过得很煎熬。妈妈很无助才来咨询。我感觉小慧的问题不是性格不好和毛病太多那么简单,建议妈妈赶紧带着孩子去看医生。经过心理医生诊断,果然是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和成年人的抑郁症表现不太一样,很像不懂事、争宠等被惯坏了的表现。如果七八岁的孩子得了抑郁症,常常会说肚子难受、头痛之类的,去医院也查不出身体有什么问题,情绪很容易波动,容易大声喊叫,行为也很冲动。再大点的孩子会频繁出现对自己和他人不满的情绪,对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兴趣明显下降,消极、悲观的看法偏多,并且不自信,常常感到无助,无缘由地对生活失去希望,有的孩子甚至会离家出走。
父母可能由于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得太少,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因为生病了,表现得不好,于是父母从不满和劝导到指责和打骂,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父母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状况,只是针对看到的问题进行教育甚至惩罚,不问“本”,只管“标”,方法简单粗暴,实际上起到的是为疾病做推手的作用,孩子的表现只会越来越差。
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父母有直接关系
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原因,包括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长久生活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还有让孩子心灵受伤的某些事情,这3个方面,都和父母密不可分。
以小慧为例,这种年幼的时候乖巧听话的孩子,内心丰富、细腻,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强烈。这类孩子在没有受到外界的消极刺激的时候,很难暴露出敏感的特质和那些能够代表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特点。小慧妈妈很难理解原本乖巧的孩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敏感偏激,是因为她根本不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家庭因素是导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家庭结构或生活状态的改变,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小慧和妈妈形影不离直到8岁,形成了过于密切的母女关系。妈妈再度怀孕,小慧被迫跟妈妈分开睡,虽然表面上仅仅是一墙之隔,但孩子体验到的是强烈的被遗弃感。这一点孩子说不出来,妈妈也没有想到。
妈妈生育前后的几个月精力基本都在小宝宝身上,母爱的断崖式减少导致小慧安全感缺失,也无法从爸爸、姥姥、老师和伙伴那里得到及时补偿。当妈妈缓过神来管小慧的时候,小慧已经出现了很多情绪和行为问题。虽然妈妈的关注回来了,但都是对小慧的各种不满。父母的矛盾冲突,生活状态的混乱,对小慧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小慧家的生活是很多家庭的写照,大人们都很辛苦,都在为了孩子奔忙,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是家人的积极关注、温暖的家庭氛围、稳定的情感连接。父母的负性情绪、过度保护、过多干涉、严厉的惩罚等都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如果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理念有偏差、方法不科学,在努力的过程中出现方向性错误,就会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轻重之分
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划分为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和障碍性问题,每一种问题都有轻重之分。
其中普遍的是发展性问题。孩子身体和心理的生长,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很难均匀和平衡,发展得早一些或者晚一些的,水平高一些或者低一些的,都很可能因为显得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而被认为有心理问题。
适应性问题是因为孩子的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而产生的,比如搬家、家庭变故、升学、转学、换老师、好朋友分离、社会事件等等。面对忽然改变的生活状态或者人际关系的变化,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调整不好,就会出现情绪或者行为问题。
障碍性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既属于心理学范畴,也属于医学范畴。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都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或者出现严重的躯体化症状,甚至会出现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的危险行为。当然,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孩子的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有时候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像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脾气很大、不爱理人、攻击、说谎等,常常被说成是不良习惯。而障碍性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属于疾病的范畴。不良习惯可以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慢慢改变,疾病就需要医生的专业治疗了。
孩子出现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是正常现象,需要一些耐心的指导,也需要调整的时间。父母不允许孩子犯错,犯了错就如临大敌,并且想方设法让孩子尽快改变,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比如小慧,一方面是妹妹出生带来的生活上的重大改变,还有换班主任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是三四年级的孩子身心发展突然加速,原本就容易出现情绪上和行为上的改变。如果父母懂得心理卫生知识,抚养和教育的方法科学一些,小慧的抑郁症完全可以避免。
由于爸爸在抚养和教育上的长期不参与,再加上有妹妹之前小慧与妈妈形影不离,妈妈几乎成了小慧的全世界,所以小慧不能接受妈妈的改变。小慧曾经是看起来没什么缺点的孩子,所以妈妈更加不能接受小慧的改变。没有不犯错的父母,更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大人有一定的能力去承受压力和伤害,但孩子不行,他们的心灵还太稚嫩,变故太多自然会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其实越是不出问题的孩子,未来的成长风险越高。这是需要父母密切关注的一点。
没有不犯错就健康长大的孩子
聪明的父母不怕看到孩子犯错,因为这正是教育和引导他们的好时机。孩子犯了错误要分析原因,即使后果比较严重,也要先考虑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比如孩子说谎常常是因为说假话比说真话的代价小,这时候父母要弄明白孩子理解的代价指的是什么,自己之前处理孩子说谎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除非孩子的错误是涉及品行的原则性问题,除此之外,其他的错误都要全面考虑。如果孩子犯错误有合理的动机,父母就要先接受,然后再讨论方法和过程的问题。
“你这样的孩子根本就没救!”“你就是个猪脑袋,不折腾点事就不是你了!”这种人身伤害式的训斥和责骂没什么用,还可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差。
“既然你认为我是‘垃圾’,那我不做‘垃圾’的事情怎么对得起你!” 如果孩子这样回击父母,接下来的场景可想而知。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他们情绪变化大,有时候行为也会过激,这都很常见。孩子毕竟还没长大,对后果缺乏预见性,这时候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正向关注,就有可能想要以更糟糕甚至更危险的方式来得到父母的负向关注,比如不学习、说谎、打架、逃课、乱发脾气、离家出走等等。
小学三四年级也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如果因为父母对孩子的不满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讲,也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
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也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机会。比如小慧这个年纪,她对情感连接的理解浅显而直观,很容易陷在创伤记忆里,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妈妈说只打了小慧一次,因为孩子说谎才打的,妈妈没觉得自己不对。但小慧是个有安全危机感的孩子,所以无论理由是否充分,一次并不严重的暴力惩罚足以给她造成长久的创伤记忆。
不是说孩子犯错误了不能惩罚,而是一定要考虑惩罚的有效性。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父母要理性地选择惩罚的时机和方法,而且亲子关系要足够安全,否则罚不如不罚。很多父母与其说是在惩罚孩子,倒不如说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这类的惩罚只会适得其反。
如果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已久,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和,或者孩子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那么父母可以寻找外部资源,比如孩子喜欢的某位长辈、信任的某位老师,或者为其匹配的心理咨询师等。给孩子的内心世界注入新能源,也能改善亲子关系。
健康是重要的生存资本,无论如何父母都不能放弃这一点。只要有耐心,并且一直抱有希望,孩子越小可逆度越高,即使患有心理疾病,也很有可能痊愈。
后来在家庭治疗师的指导下,小慧母女共同解开了以往的很多心结,这是帮助小慧恢复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