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5.75 7.3折 ¥ 76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查旭东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33038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6元
货号29548260
上书时间2024-11-02
南怀瑾先生晚年居住在苏州吴江七都镇。本书作者查旭东任七都镇党委书记历时八年,在任期间,因职务之故,与南先生交往较多,并得先生“家人待遇”,每遇困惑,时时上门请益。本书部分收录《说不尽的南怀瑾》一书内容,如实描述作者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怀瑾先生晚年的言行教化;第二部分记录先生辞世后,作者所预所见所闻的先生身后诸事;后两部分文章是作者在南师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对乡镇治理等工作的思考,以及对文化、对民生等方面的观察和见解。 |
南怀瑾先生晚年居住在苏州吴江七都镇。本书作者查旭东任七都镇党委书记历时八年,在任期间,因职务之故,与南先生交往较多,并得先生“家人待遇”,每遇困惑,时时上门请益。本书第一部分收录《说不尽的南怀瑾》一书内容,如实描述作者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怀瑾先生晚年的言行教化;第二部分记录先生辞世后,作者所预所见所闻的先生身后诸事;最后两部分文章是作者在南师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对乡镇治理等工作的思考,以及对文化、对民生等方面的观察和见解。
查旭东,1970年生。做过警察、秘书,当过交通局长、乡镇书记。2010年8月,开始在太湖七都任职,期间与南怀瑾先生结缘。在与南师交往的两年间,受益良多。
篇 说不尽的南怀瑾 魂归太湖 文化太庙 不老的 “老顽童” 中国的南怀瑾 传统文化的力量 出世入世的教导 音容宛在 师道常存 答 卷
第二篇 永不道别 吴江各界 “南怀瑾先生追思会”上的悼词 Never Say Goodbye 二月初六忆南师 南师身后事——写在南公怀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南师留“遗嘱” 了吗? 这些年 这些事——致敬南师辞世十周年 南怀瑾先生的“三不朽” “人师”南怀瑾 南怀瑾的诗与人生 读《怀师的四十三封信》 “退”而不“休”的刘老师 百岁老人的生日礼物 贺 雨虹先生百龄寿辰 法乳深恩——追忆刘雨虹老师
第三篇 公门修行 临别感言 在南师的影响下 文化自信靠什么? 传统文化是什么? “公门之中好修行” 有文化地做事,做有文化的事 《县委大院》: “中国式” 基层干部 《天下长河》:识水、 识人、 识时务 事而功成者,谓之德——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访谈录
第四篇 家国春秋 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 “人道”与“兽道” 天心·人心·初心 “听”话的道理 也说“佛系” 校外培训与教育公平 留住“纯真年代” 吴江的“企业家精神” 两个“SZ”:深圳与苏州 也说“沪苏同城化” 美国:从“得意忘形”到“失意忘形” 读《创业的国度》所想到的 “Chin”与“中国” 古装历史剧的经典:《雍正王朝》
附录一 在首届“七都孝贤”表彰 仪式上的致辞 附录二 佛门楹联廿一副 附录三 老太庙重建碑记 |
南怀瑾先生晚年居住在苏州吴江七都镇。本书作者查旭东任七都镇党委书记历时八年,在任期间,因职务之故,与南先生交往较多,并得先生“家人待遇”,每遇困惑,时时上门请益。本书部分收录《说不尽的南怀瑾》一书内容,如实描述作者与南师交集的岁月,记录南怀瑾先生晚年的言行教化;第二部分记录先生辞世后,作者所预所见所闻的先生身后诸事;后两部分文章是作者在南师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对乡镇治理等工作的思考,以及对文化、对民生等方面的观察和见解。 |
查旭东,1970年生。做过警察、秘书,当过交通局长、乡镇书记。2010年8月,开始在太湖七都任职,期间与南怀瑾先生结缘。在与南师交往的两年间,受益良多。
南师留“遗嘱”了吗
我曾任职吴江七都镇(“太湖大学堂”所在地)党委书记(2010.08—2017.06),有幸与南怀瑾先生结缘,受南师教益颇多(参见拙著《说不尽的南怀瑾》)。部分亲历了南师生前身后的这段特殊时光,虽曾努力居间调停,却终因德薄智浅、力小任重,无功而返。如今我因工作已经离开,本可置身事外,但看到、听到一些不明真相甚或别有用心的人,置喙、质疑甚至诋毁南师及其后人的言论,出于对南师的感情,也是基于一份历史的责任和义务,有感而作此文。
如题,自2012年9月29日南公怀瑾先生辞世以来,这是一个很长时间以来被很多人问起的问题。 南师的身后事,原本是南师的家事,与旁人无关,不足为外人道。继承也好、赠予也罢,是非曲直,自有法律的裁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由于事涉名人,又牵涉纷争不断,在媒体、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为各方所关注,成为一个社会公共话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至今日,我同大家一样,没有看到过南师亲笔的、成文的、法律意义上的“遗嘱”出现。如果有,或许也不会有这许多的歧义、纷争了,这也似乎正是外界所普遍为南师“抱憾”的。 南师并非仓促离世,以其智慧学识,要留一份完整、清晰的遗嘱,绝非难事。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观点:南师留的是“法”(即其生前的著述文章、道德思想),而非普通人所看重的遗产遗物的处置方案。那么,对于身后事,南师真的没有任何交代吗? 南师一辈子潜心佛学,又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其对死生、名利、传承的看法、观点,散见于生前的言传身教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师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下了广义范畴的“遗嘱”“遗言”……
“无门无派无弟子” 南师生前即对一些人以自己的“入室弟子”“接棒人”“衣钵传人”自居,甚至招摇过市、骗名敛财深恶痛绝,故作出了“无门无派无弟子”的公开宣示,并说:凡自称是我南某人“弟子”“接棒人”的,都是“冒牌货”,是“骗子”。而在另外一些时间、场合,南师忆及自己的老师袁焕仙居士当年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袁公说:“怀瑾啊,我现在可以轻松了,因为我已经找到你可以接我的棒了,而你今后就苦啰……”言下之意,袁老先生对文化式微、后继乏人早有远虑。也听得出,南师对自己的学生中无人可以承继事业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谁也别想‘鸡犬升天’” 记得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在太湖大学堂的餐厅课堂上,南师说及:一部《论语》使孔子万古流芳的同时,也让其一众弟子青史留名。南师由此而对身边的学生正色道:“哪天我走了,你们谁也别想跟着我‘鸡犬升天’,我一个衣角也不让你们拽着……”此言既出,满座寂然。从中不难看出,南师对于身边学生的态度非同一般地严厉,他是不希望看到后来者扛着自己的“招牌”沽名钓誉,而是应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开创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教育无用”论 南师一辈子,阅人无数,也育人无数,所谓“有教无类”。在他看来,教育者的工作是要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挑选优质的学生来教。因为越是愚、劣、顽的学生,越需要帮助和教育,教育也才有意义。由此也就能理解,南师身边的学生,并非个个“根正苗红”,恰恰是“良莠不齐”的。 而在南师晚年,又常常生发“教育无用”的感慨。可见,一些学生虽经他悉心教育,却终秉性难移,收效甚微。这也正是他在88岁高龄时,仍坚持创办“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的一大缘由,就是认识到教育必须从孩童抓起。而在他看来,成年人的教育,由于底色已经“染污”,很难再有根本的转变。
“自欺、欺人、被人欺” 在南师的课堂上、作品中,经常可以听到、看到他引用前人的一段话,并认为是“极高明的概括”,就是“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以南师的智慧和经验,应该早已想到了自己的生前、身后,同样也会与“自欺、欺人、被人欺”相伴,既然是“任何人”,也就概莫能外了。南师的学生、身边人中,自然也不乏“自欺、欺人”者,而南师本人及其后人,也难免不“被人欺”了。
“捏紧拳头来,松开双手走” 关于生死、关于人类“贪嗔痴”的本性,南师早有精妙的阐述,他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捏紧了拳头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抓到自己手上。但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都是松开了双手的,什么也带不走……”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初听南师引述前人的这两句诗文,内心颇觉震撼:为什么书读多了,人却做“小”了?也曾听南师说过:书读得多,并不代表就是有文化。相反,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老汉,其行为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合乎道德规范,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当下的某些情形,恐怕非此不能解释了。作为追随南师多年的一些身边人、常随学生,自然应该算是熟读“诸子百家”、通晓“修齐治平”的“读书人”了,而在具体的利益面前,其境界、操守,却甚至不如寻常百姓、乡野莽夫……
“天下为公” 南师生前后那年,题写了这四个字。这是他一生的心愿、行履的写照,更是对学生、后人的叮咛和“遗嘱”。南师后人,也作出了“将所继承南师遗产、遗物捐赠国家和社会公益”的公告,虽有人质疑其“作假”“作秀”,但至少秉持、体现了南师“公天下”的情怀,当可告慰南师在天之灵! 我们常说:“事师如师在!”南师的离去,未尝不是留给大家的一大功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交代和答卷。也许,我们更应该去认真领悟、积极践行南师留下的这些“文字般若”…… 后,愿以南师生前引用的一首古诗,与大家一起自警、共勉:
书扇示门人 [北宋] 范仲淹 一派青山景色幽 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收人在后头
2019年4月18日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