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课
  • 古诗词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诗词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48 6.6折 59.9 全新

库存7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骆玉明;读客文化 出品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74407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9元

货号29544315

上书时间2024-11-0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古诗词课》根据骆玉明老师多年来备受欢迎的《古典诗词导读》一课整理而来,在他的讲述中读者和诗词作者之间没有了时空上的距离,站在同一种处境上品味人生,读者在读懂诗词的同时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治愈生活的焦虑。语言或俏皮幽默,或尖锐深刻,丝毫没有“说教感”,只有深切的关怀,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从《诗经》楚辞讲到唐诗宋词,这21节治愈人心的诗词课,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诗词还原古诗词中的人生境遇,深刻展现亘古不变的人性。

翻开本书,在骆老师的带领下轻松走进诗词深处,获得发自内心的感动!

 

《咏怀·第七十一》:焦虑不是消极,而是对生命的敏感

生命就是一个充满焦虑的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阮籍诗歌的一种表达,也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表达。人有时候会凝视着生命的这种焦虑灰暗和无望,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纯粹的消极现象,因为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敏感。 ——本书第159页

 

《春江花月夜》:正因为我到这里,世界才这样美好

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谁呢?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本书第212页

 

《锦瑟》:往事如梦,但往事里的痛苦是真实的

虽然人生如梦,但是人生中的痛苦是确切的,是深刻的,是不可遗忘的。你现在不要追究李商隐了,你追究你自己吧。你的那些往事,它们现在缥缈像一个幻影。可是那些往事里面留下的痛苦和悲哀,它不是刻在梦里面的,它是刻在你心里面的。——本书第271页

 



商品简介

《古诗词课》根据骆玉明老师多年来备受欢迎的《古典诗词导读》一课整理而来,在他的讲述中读者和诗词作者之间没有了时空上的距离,站在同一种处境上品味人生,读者在读懂诗词的同时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治愈生活的焦虑。语言或俏皮幽默,或尖锐深刻,丝毫没有“说教感”,只有深切的关怀,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从《诗经》楚辞讲到唐诗宋词,这21节治愈人心的诗词课,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诗词还原古诗词中的人生境遇,深刻展现亘古不变的人性。

 

翻开本书,在骆老师的带领下轻松走进诗词深处,获得发自内心的感动!

 

 

 

《咏怀·第七十一》:焦虑不是消极,而是对生命的敏感

 

生命就是一个充满焦虑的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阮籍诗歌的一种表达,也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表达。人有时候会凝视着生命的这种焦虑灰暗和无望,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纯粹的消极现象,因为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敏感。 ——本书第159页

 

 

 

《春江花月夜》:正因为我到这里,世界才这样美好

 

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谁呢?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本书第212页

 

 

 

《锦瑟》:往事如梦,但往事里的痛苦是真实的

 

虽然人生如梦,但是人生中的痛苦是确切的,是深刻的,是不可遗忘的。你现在不要追究李商隐了,你追究你自己吧。你的那些往事,它们现在缥缈像一个幻影。可是那些往事里面留下的痛苦和悲哀,它不是刻在梦里面的,它是刻在你心里面的。——本书第271页

 

 



作者简介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魏晋名士之风,爱好围棋与茶酒。


 


骆玉明擅长凸显诗的意境,发掘诗的内涵,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古诗固有的鲜活之气。他把切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丰富的知识学问之中,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使得已经死去了的历史、人物复活过来,歌哭谈笑,淋漓尽致,仿佛那一切就发生在我们中间。


 


我无意夸张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也素不以守卫传统文化为己任,只是从个人经验说,觉得在焦虑烦躁的时分,偶尔能回到文学、回到诗意的心情,还是好的。——骆玉明


 



目录
绪  言 
001 
第一讲  《诗经》与楚辞 
013 
第一节  《诗经》 
015 
第二节  楚辞和屈原 
063 
第二讲  汉代诗歌 
083 
第一节  《垓下歌》与《大风歌》 
085 
第二节  汉乐府 
093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119 
第三讲  魏晋诗歌 
131 
第一节  曹操和曹植 
133 
第二节  阮籍与正始诗歌 
147 
第三节  晋宋之际,陶渊明与谢灵运 
161 
第四讲  南朝诗歌对形式的追求 
185 
第一节  诗歌声律化的过程 
187 
第二节  诗歌结构形式的成型过程 
193 
第三节  诗体的分化过程 
200 
第五讲  唐代诗歌 
205 
第一节  齐言七古诗体的特点 
207 
第二节  杂言七古的诗体特点 
216 
第三节  七言绝句的诗体特点 
222 
第四节  五言绝句的诗体特点 
230 
第五节  五言律诗的诗体特点 
241 
第六节  七言律诗的诗体特点 
252 
第六讲  词的演化 
275 
第一节  词的形成 
277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词 
283 
第三节  宋代文学中诗和词的分野 
298 
第四节  宋代的词

内容摘要

《古诗词课》根据骆玉明老师多年来备受欢迎的《古典诗词导读》一课整理而来,在他的讲述中读者和诗词作者之间没有了时空上的距离,站在同一种处境上品味人生,读者在读懂诗词的同时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治愈生活的焦虑。语言或俏皮幽默,或尖锐深刻,丝毫没有“说教感”,只有深切的关怀,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从《诗经》楚辞讲到唐诗宋词,这21节治愈人心的诗词课,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诗词还原古诗词中的人生境遇,深刻展现亘古不变的人性。


翻开本书,在骆老师的带领下轻松走进诗词深处,获得发自内心的感动!


 


《咏怀·第七十一》:焦虑不是消极,而是对生命的敏感


生命就是一个充满焦虑的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阮籍诗歌的一种表达,也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表达。人有时候会凝视着生命的这种焦虑灰暗和无望,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纯粹的消极现象,因为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敏感。 ——本书第159页


 


《春江花月夜》:正因为我到这里,世界才这样美好


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谁呢?每一个人都是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你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本书第212页


 


《锦瑟》:往事如梦,但往事里的痛苦是真实的


虽然人生如梦,但是人生中的痛苦是确切的,是深刻的,是不可遗忘的。你现在不要追究李商隐了,你追究你自己吧。你的那些往事,它们现在缥缈像一个幻影。可是那些往事里面留下的痛苦和悲哀,它不是刻在梦里面的,它是刻在你心里面的。——本书第271页


 



主编推荐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因讲课风格幽默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魏晋名士之风,爱好围棋与茶酒。

 

骆玉明擅长凸显诗的意境,发掘诗的内涵,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古诗固有的鲜活之气。他把切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丰富的知识学问之中,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使得已经死去了的历史、人物复活过来,歌哭谈笑,淋漓尽致,仿佛那一切就发生在我们中间。

 

我无意夸张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也素不以守卫传统文化为己任,只是从个人经验说,觉得在焦虑烦躁的时分,偶尔能回到文学、回到诗意的心情,还是好的。——骆玉明

 



精彩内容

《锦瑟》(有删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无端五十弦”,关于这个句子,我觉得很多人的解释是很奇怪的。“锦瑟”,就是华美的瑟。所谓“锦”,无非是说它装饰得非常漂亮。“无端五十弦”就使人产生一个怀疑,既然说“无端”,那么“五十弦”就是不正常的。所以有人说,这个瑟啊,是二十五弦,“无端五十弦”呢,就是说断弦了,老婆死了,所以这首诗是怀念他老婆的。其实古代瑟是有五十弦的。这样一解释以后,这句诗变得蠢得无比了。我们写文章、写诗,有一个的忌讳,就是“以深文浅”,也就是把句子写得很深,去掩饰你的浅薄。如果按照上面这种解释去理解“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是典型的以深文浅,意思很浅薄,但是把句子写得很深。出现问题的地方就是这个“无端”,我们先不说它,暂且往下读。

“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个锦瑟的“一弦一柱”牵连到什么东西呢?牵连到“华年”,也就是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往事。就是说,拿起这个锦瑟的时候,这个锦瑟跟“华年”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瑟是一个乐器,这件乐器或者说它曾弹奏的某些音乐,是跟我们生命中的往事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思华年”的时候,毫无疑问,那个“华年”已经在了,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那么“无端”是什么?就是说“华年”无端而去了,不是这样的吗?为什么说无端而去了呢?因为人死是无端的,人活也是无端的,人无端地生,无端地老,无端地死,没有任何理由。所以鼓起这个锦瑟的时候,他想追问的就是那个“华年”到哪里去了?“华年”怎么就没有了?你能理解生是无端的生、死是无端的死,你就能理解这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它是很深的情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下面连着用了四个典故,就开始迷离起来了。但是这种迷离呢,又不是说迷离到不可分辨的。它里面的某些信息的因素还是很清晰的,只是没有办法把它们完整地连接起来。“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学里面有名的一个做梦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庄子·齐物论》里面。《齐物论》讲了很多很多道理,讲得很深,讲到后的时候写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过来以后呢,他还是庄子。然后他就想,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到底蝴蝶是真实的呢,还是庄生是真实的?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我说的那些话大概也只是梦话。我们常常说人生如梦,我们会把人生的一部分说成是真实的,一部分说成是梦。但是,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未必真实,我们认为是梦的东西未必是梦。这个是庄子说得厉害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说人生如梦的时候,我们这句话还是梦话。我们在梦里说了一句“人生如梦”,就是说人生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把握。“庄生晓梦迷蝴蝶”,它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从上面推下来,它肯定跟“华年”有关,“华年”的往事让他感到人生如梦。

下面的这个典故跟它相对应的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是传说中古蜀国的一个君主。他因何而死,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个原因是他跟大臣的妻子私通,后来羞愧而死;还有一个传说是他后来政治上失败了,就死了。无论哪一种死法,都是精神上负担很重的结果。据说望帝死了以后,他就变成了杜鹃鸟。这个杜鹃鸟每到春天的时候,就发出痛苦的啼叫,一直啼叫到吐血。现在这两个典故对应,你能明白李商隐说什么了吗?虽然人生如梦,但是人生中的痛苦是确切的,是深刻的,是不可遗忘的。你现在不要追究李商隐了,你追究你自己吧。你的那些往事,它们现在缥缈像一个幻影。可是那些往事里面留下的痛苦和悲哀,它不是刻在梦里面的,它是刻在你心里面的。所以,人生是如此虚无,而痛苦是如此深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又是两个典故。李商隐卖弄自己的才华。我有时候感觉,从诗人的天才性而言,李商隐是高于杜甫的。李商隐的表达非常神奇。“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是所谓“东海鲛人”的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中国的鱼美人。东海中的鲛人,每当月满的晚上,就会流下眼泪。这些眼泪落下来就化成了珍珠。我们不能够确切地知道李商隐在说什么。他的往事内容究竟具体是什么内容,是跟哪一个女孩有关吗?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记忆是个非常珍贵的记忆。这个痛苦的往事,不仅留下了每到春天就要啼血的悲伤,当你检视往事的时候,往事里面有如此珍贵的晶莹的光泽。

但是,你要去追忆它的时候,它一会儿又没有了,又变成虚幻了:“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个典故的原始出处是什么?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在唐人的诗歌评论里面有一种近似的用法:蓝田那个地方生玉,这个玉呢,远处看去有淡淡的青烟,但是走近了以后就没有了。往日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但当你想要仔细去看它的时候,它又变成了一片虚无。生命就是这样一种似乎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又是刻骨铭心的。李商隐在中国诗人中次把男女之爱写到刻骨铭心的程度。爱情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爱情代表着生命的价值,是生命中重大的事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后一句真是写得非常美。“只是”在唐诗里面通常的用法,就是“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解释也不是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解释,而是“夕阳无限好,正是近黄昏”。唐诗里的“只是”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可惜、惋惜的语气。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读惯了,“夕阳无限好”,可惜,“只是近黄昏”。原来这个“只是”没有可惜的意思的。这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只是”也同样是“正是”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发现好像很多人没有读明白。这两句是一个长句子,就是说:此情岂是到如今追忆时才惘然?当时就是惘然。人生的迷茫不是回忆的时候才迷茫的,而是当时就迷茫的。

 



媒体评论
  •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老师的课,一个学期从头到尾教室都是满满当当的。他把切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丰富的知识学问之中,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使得已经死去了的历史、人物复活过来,歌哭谈笑,淋漓尽致,仿佛那一切就发生在我们中间。
  • 闫红(作家):对我影响的,是骆玉明先生。他讲课时,有一种魏晋士人的不羁与锐感,常常在不那么正经的谈吐中点中本质。这种点评方式帮我甩脱了资深文学青年自建的窠臼,到现在,我都不喜欢太正式的论述,着迷于小李飞刀式的见血封喉。
  • 查屏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的写作既是对精神历史审美形态的严肃解读,又是对当下精神与审美话语的积极介入,体现了人文学者的求实学风与现实关怀精神。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