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1.47 5.4折 ¥ 58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美】布莱恩·谢弗 辛西娅·黄 编著 胡玥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8378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342731
上书时间2024-11-02
引 言
早年的写作生涯里,石黑一雄被采访者反复问到的就是他的日本“名字和面孔”与作品的主题和关注点之间的联系。早的两部小说以日本为背景,这是否源自他对遥远故乡的回忆?像他这样一位同时有着英日文化传承的小说家,为何笔下的管家甚至比英国人能想到的更有“英伦风情”?面对这些想要在他的身份、国籍和作品间挖出联系的问题,不管问法怎么变,石黑一雄的回答,用艾伦·沃达的话来说,都带着他“特有的有所收敛的嘲讽”之意。
不,石黑一雄告诉采访者,他既不说日语,也不用日语写作,更无需把他看成耕耘于任何日本文学或文化传统的人。事实上,1991年①的那次日本之行,有人建议他只说英语,以免他因为对日本语言和文化的无知而言语唐突。他接着解释道,虽然父母给了他日语课本和故乡之物,但是等到了十几岁,他就已经明白自己将永远留在英国,日本于他而言,永远只是一片想象的故土而非亲身体验过的地方。“我才明白这个在我头脑中的日本,这个对我十分重要的国家,就算曾经存在过,如今也在现实中成了泡影。”他对采访者如是说道。
不!我们从这些访谈中得知,石黑一雄并没有打算当一名小说家,更没想过要围绕人的回忆、痛苦和忍耐精心打造小说引来全世界的读者欲罢不能。我们了解到,起初他立志做一名摇滚歌星——他写过歌,还在巴黎地铁站里用吉他演奏过一些qu子——去东英吉利大学攻读创意写作硕士课程前,他是一名社工,和无家可归者打交道;他之所以选择创意写作是
此处英语原文为1991年,但从后文判断,石黑一雄出访日本的年份实际应为1989年。本书由于各篇采访者各异,会多次出现同一事件前后年份不一致的情况。为保留原文原貌,译者不予改动,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判断。——译注
因为这听起来比文学专业更容易完成。“这看起来花的精力要少”,他这么告诉迪伦·奥特·克里德,因为“上完一年后你要交的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篇学术论文”。他回忆起自己“带着些许恐慌”在那些课上创作、绞尽脑汁修改短篇故事的经历,害怕被同学们看出自己是个写作外行。他告诉我们,这些课上写的大部分草稿终成了他出版的部小说《远山淡影》中的内容,他还想起了自己开始用年长的日本寡妇的口吻改写小说叙事的关键时刻,这成了他文学萌芽阶段的重要转折点。他认为早年是安吉拉·卡特和马科姆·布雷德伯里给他带来了灵感。
在近几年的访谈中,石黑一雄经常谈到小说出版后的推介要求。图书推介的行程遍布英语国家,他需要参加数以百计的读书活动和访谈,每次要浪费好几个月。有些采访者总要迫使石黑一雄承认他的人生经历与笔下压抑的人物有相似之处。作者当然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有所隐瞒。毫无疑问,他至少与《长日将尽》中的史蒂文斯有几分相像,时不时对某种敏感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像《无可慰藉》中的瑞德先生,通过有意为之的隔绝和别有用心的欺骗经营自己的名声(多年的图书推介和读书活动自然使得石黑一雄想象得出瑞德的性格)。正如他对克里斯托弗·毕格斯比所解释的那样,作者与笔下人物和主题的关系随着时间而变:“我确实觉得我本质上属于那种会写很多有关同辈人和自己生活圈子的作家,即七八十年代的西方,而不是那种会试图重塑历史时期的人……我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是有更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突变的时代,因为这样一来,很多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跳脱出来。我关注的是意欲在人生中行善且有所作为的人是如何突然发现自己原来错付了青春。”虽然石黑一雄没有明说这些关注是否有独特的自传意味,但是他把自己创作的本质讲得一清二楚。“我认为,我写作是出于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对已然发生的事情所抱有的恐惧”,“在我看来,我所属的这一代人非常注重在人生中有所作为,行为正派”。
在“生活效仿艺术”的轻松一刻,皮特·奥利瓦利用和石黑一雄同乘电梯的十五分钟,在作者诸多紧要安排之余,抢得了他对写作手法的真知灼见,这一情景与《无可慰藉》如出一辙。石黑一雄注意到了这个相似之处:“(《无可慰藉》)应该是对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的隐喻,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假装知道自己去向何处,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和瑞德一样,石黑一雄实际上也为虚名所累,但在这些访谈中他却无一不是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尽管他在媒体上备受关注,但石黑一雄一直都是个头脑缜密、耐心细致、彬彬有礼的采访对象。
如果你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创作根源饶有兴趣,那么石黑一雄在这本书中将他的创作过程阐释得一清二楚。他直言对安东·契诃夫的崇拜,其简洁而精确的文风是他写作的灵感。他也谈到对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景仰,他杂乱无章却精心谋划的创作——做到“杂乱无章、粗糙无序,却又因为不完美而精彩纷呈
”——促使石黑一雄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文学尝试。石黑一雄说,他真正的小说创作只占到相对来说很短的时间,虽然他每隔五年左右才出版一本小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他用在了调研、筹划叙事和用不同的风格演绎这些虚构人物上。石黑一雄喜欢在真正动笔前确切掌握小说的走向: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匠人。正如他和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所言:“从那个意义上来说,我是个非常谨慎的作家。往打字机里塞一张白纸,等着头脑风暴后看会写出来什么,这我可做不到。我必须手上有一份清晰的规划才行。”
采访中石黑一雄坦承,小说的创作过程鲜有珍贵的快乐时光(比如,他不记得在写第二部小说时有任何一天让他心情舒畅),他还告诉一位采访者:“很明显有些时候会有某种满足感向你袭来,但我确实不记得自己会在创作过程中的任何时刻感到身心愉悦。那个过程总是有点劳心费神的。”石黑一雄并非在暗示对终稿不满意。早的三部小说中,他认为自己“差不多算是三次涉足同一领域”,石黑一雄设计的老年角色都是回首人生,内心交织着强烈的悔恨、怀恋和勇气。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作家,这样的角色可能超出了他的体验范围,但是他却用令人信服的感人口吻讲出了他们的故事。石黑一雄让这些早年小说里的主人公用人称说出许多言外之意,这表明作者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和共情能力。
石黑一雄赢得了许多知名小说家的盛赞;称他为“作家中的作家”一点不为过。被石黑一雄视作为移民英裔作家打开英国小说之门的萨曼·鲁西迪就称赞石黑一雄以新颖的方式处理传统的文学主题;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认为《莫失莫忘》展现了石黑一雄对于令人不安的主题缜密而细腻的刻画;安妮塔·布鲁克纳、皮克·艾耶,还有格雷厄姆·斯威夫特都对石黑一雄大唱赞歌。石黑一雄对于同时代的小说家们同样不吝赞美之词。当一位采访者将他和鲁西迪、毛翔青、朱利安·巴恩斯和伊恩·麦克尤恩这样的人归为一类时,他表达了惊讶和谦卑之情,即使他和大多数后浪漫主义文学家一样,不喜欢被划入任何特定的艺术家群体之中。
访谈还展现了石黑一雄与不同阅读群体之间各式各样的关系,这其中既有小说的普通读者,也有主流报刊的文学评论家,还有学院派批评家。我们了解到,他十分关注人们对其作品的评论,这些意见使他真正明白自己在写作中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自己有意而为的努力是否有效。例如,从评论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创作做到了让叙事者有着简朴而内敛的风格,虽然这点他压根没有刻意为之。试图揣测形形色色的读者群使他能够避开过于有地方特色或者随心所欲的主题和关注。比方说,如果他的小说译文中出现了英文特有的短语或者英国人独有的性格怪癖,他会想象挪威读者看到之后的反应。石黑一雄认为,意识到文化差异和文化期待的存在让他能更缜密地评判自己的作品,也使他终的作品日臻完善。
石黑一雄在访谈中并未因为他实验性的作品——第四部小说《无可慰藉》——受到褒贬不一的评论而流露失望之情,这部小说带有卡夫卡式的幻境,而没有前三部小说中相对现实主义的场景。结果石黑一雄的许多崇拜者都期望他能重复他已经在职业生涯中抛弃的亨利·詹姆斯风格的精雕细琢之作。但在那个时候,这是石黑一雄希望避开的写作风格。他告诉玛雅·雅吉,随着年纪渐长,他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够反映我开始感受到的不确定和混乱”。然而,一些读者却坚持认为《无可慰藉》的荒诞不经在第五部小说《我辈孤雏》中通过“回归”更表面的现实主义场景得到“补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位迷惘而惹人同情的角色。克里斯托弗·班克斯穷尽毕生精力寻找失踪的父母,并期望与他们团圆。根据这一理论,人们不禁要想:有了非常现实主义的——甚至也许是超现实主义或者高度现实主义风格的——然而也是以未来为背景的第六部小说《莫失莫忘》,石黑一雄的叙事艺术究竟是怎样一条轨迹?这部小说讲的是人类为了延长自己作为原型的生命,克隆孩子并供养成为器官捐献者的故事。
石黑一雄的小说很难简单分类。尽管这些小说彼此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前三部小说构成了三部qu,都是年纪渐长的主人公反思令人失望的过去和梦想破灭的当下——每一部小说又各有千秋,富有创意。串联起所有作品的是作者通过挖掘或真实或虚构的历史危机——《远山淡影》中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我辈孤雏》中饱受战争蹂躏、深陷困境的三十年代旧上海,《莫失莫忘》中基因工程背景下当代英国的平行宇宙——来深入探究笔下主人公痛苦不堪的内心世界的点点didi。尽管比起历史问题,石黑一雄的小说更明显关注的可能是情感与心理问题,但是他将所有的小说都置于——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话来说——“晦涩阴暗的历史背景”中绝非偶然。
本书收录的访谈记录了石黑一雄自我认知的演变和他的艺术与思想关切。我们旨在收集风格迥异的各类采访:作家与来自纸质新闻媒体、广播和学术机构的全球各地采访者进行了或是轻松的交谈,或是深入系统的哲学对话。有些采访短小精悍、泛泛而谈,有些则篇幅较长,目的在于详尽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因为每次图书推介,石黑一雄不可避免地会在大多数访谈中有所重复,所以我们挑选了能简要体现其艺术敏锐性变迁的访谈。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均充分展现了作者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的重要方面。
在保证与“文学访谈”系列的体例一致的同时,该卷本的访谈都按照初版的样式重印,并按照初次访谈的时间顺序排列。我们略去了访谈原稿中有关生平的介绍性文字,因为这些内容不难在其他地方找到,而且在《生平大事记》中也有所赘述。我们要感谢石黑一雄先生十几年来(仍在继续)的珍贵友谊和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灵感;我们要感谢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的西萨·斯瑞妮薇珊、瓦特·毕金斯和沙恩·龚为本卷提供的指导;我们要感谢维乐瑞·琼斯为本书制作的索引。
布莱恩·谢弗想要感谢罗德学院英语系的全体成员,尤其要感谢詹妮弗·布莱迪的鼓励和支持,感谢瑞秋、汉娜和露丝让一切成为可能并有了意义。对于查斯·R.格拉夫教授的慷慨解囊在此深表谢意,同时希望将此书献给已故的同事兼好友辛西娅·马歇。
辛西娅·黄希望感谢丹佛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和健kang科学研究中心,它们赞助了与石黑一雄在英国的两次会面,同时希望感谢格蕾丝·A.克朗米特长期以来给予的灵感。
布莱恩·谢弗
辛西娅·黄
本书收录的访谈记录了石黑一雄自我认知的演变和他的艺术与思想关切,编者旨在收集风格迥异的各类采访:作家与来自纸质新闻媒体、广播和学术机构的全球各地采访者进行了或是轻松的交谈,或是深入系统的哲学对话。有些采访短小精悍、泛泛而谈,有些则篇幅较长,目的在于详尽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因为每次图书推介,石黑一雄不可避免地会在大多数访谈中有所重复,所以编者挑选了能简要体现其艺术敏锐性变迁的访谈。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均充分展现了作者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的重要方面。
本书收录的访谈记录了石黑一雄自我认知的演变和他的艺术与思想关切,编者旨在收集风格迥异的各类采访:作家与来自纸质新闻媒体、广播和学术机构的全球各地采访者进行了或是轻松的交谈,或是深入系统的哲学对话。有些采访短小精悍、泛泛而谈,有些则篇幅较长,目的在于详尽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因为每次图书推介,石黑一雄不可避免地会在大多数访谈中有所重复,所以编者挑选了能简要体现其艺术敏锐性变迁的访谈。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均充分展现了作者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的重要方面。
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母移民英国。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远山淡影》以来,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每一部都堪称当代经典,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累计销量达数百万册,并包揽各大文学奖项,其中引人瞩目的莫过于1989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为《长日将尽》),以及2017年的诺贝er文学奖。
目 录
引言
生平大事记
石黑一雄访谈
格列格里·梅森/1986年
对话石黑一雄
克里斯托弗·毕格斯比/1987年
戴维·塞克斯顿对话石黑一雄
戴维·塞克斯顿/1987年
动态速递:石黑一雄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1989年
石黑一雄在多伦多
苏珊娜·科er曼/1989年
当今世界的小说家:对话
石黑一雄和大江健三郎/1989年
访谈石黑一雄
艾伦·沃达和基德·赫辛格/1990年
唐纳德·斯威姆访谈石黑一雄
唐纳德·斯威姆/1990年
石黑一雄对话玛雅·雅吉
玛雅·雅吉/1995年
石黑一雄:混乱的隐喻
皮特·奥利瓦/1995年
石黑一雄:扎根一隅之地
迪伦·奥特·克里德/1998年
石黑一雄:索邦大学讲座
弗朗索瓦·加利/1999年
石黑一雄
罗恩·霍根/2000年
石黑一雄访谈
布莱恩·谢弗/2001年
石黑一雄访谈:理想主义之于才智
辛西娅·黄/2001年
石黑一雄
路易斯·伯奇·弗鲁姆克斯/2001年
莫失莫忘:石黑一雄印象
约翰·弗雷曼/2005年
与石黑一雄漫谈人生和艺术
辛西娅·黄和格蕾丝·库拉米特/2006年
本书收录的访谈记录了石黑一雄自我认知的演变和他的艺术与思想关切,编者旨在收集风格迥异的各类采访:作家与来自纸质新闻媒体、广播和学术机构的全球各地采访者进行了或是轻松的交谈,或是深入系统的哲学对话。有些采访短小精悍、泛泛而谈,有些则篇幅较长,目的在于详尽讨论某个特定的主题。因为每次图书推介,石黑一雄不可避免地会在大多数访谈中有所重复,所以编者挑选了能简要体现其艺术敏锐性变迁的访谈。书中的每一个采访均充分展现了作者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的重要方面。
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母移民英国。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远山淡影》以来,共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每一部都堪称当代经典,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累计销量达数百万册,并包揽各大文学奖项,其中引人瞩目的莫过于1989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为《长日将尽》),以及2017年的诺贝er文学奖。
格列格里•梅森/1986年
石黑一雄访谈
◎ 格列格里•梅森/1986年
原载于《当代文学》,第30卷,第3期(1989年秋季刊)。威斯星大学出版社授权转载。
1987年1月,石黑一雄确立了在英国青年小说家中的领军地位。凭借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他摘得英国现金奖励的文学奖项——惠特布莱德年度小说奖。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于长崎,五岁离开日本,至今再未返回故国。在很多方面,他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英国人,但是身为作家,他还是大量取材于童年时代早期对日本的记忆和他的家庭教育,并从五十年代优秀的日本影片中借鉴良多。
在发表一些短篇故事后,很快石黑便在1982年以小说处女作《远山淡影》声名鹊起。《远山淡影》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温尼弗雷德•霍er比奖,并被翻译成了十一种语言。石黑一雄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人称叙述者——中年日本女性悦子。她在二战结束后背井离乡移居英国三十来年。受到不久前长女自杀的重创,悦子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和一位神秘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是悦子战后离开长崎前结识的。悦子诡秘的回忆充满了跳跃和内在的前后矛盾,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慢慢引出的真相令人不安却又欲罢不能,而这一真相与叙事者的视角巧妙地融为一体。
石黑的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以四十年代晚期日本为背景。主人公小野是位上了年纪的画家,在日记的撰写过程中慢慢领悟到早年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深陷日本近代史中无法自拔的荒谬之处。结尾淡淡的讽刺既羞辱了小野,又使其不失尊严,他代表的是一类滑稽的世人形象,怅然囿于自我的眼界。再一次,人称视角帮助石黑巧妙化解了线性情节的束缚。作者又一次展现出过人的风格掌控能力,使一部纯正英国基调的作品中流露出神秘的东瀛味道。
本次访谈于1986年12月8日在石黑先生位于伦敦南部的家中进行。整个访谈中,石黑对自我进行了敏锐的诠释和严苛的评判。他对小说的创作技巧精益求精,对自己的创作目的和手法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使得本次访谈成为了解和解读其作品的宝贵资料。
格列格里•梅森:1960年你们全家从日本移居英国,这对你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
石黑一雄:我的父母在行为处事方面仍然相当日本化。由家人抚养长大意味着你会以家族的方式行事。我仍然和父母用日语交流,只要一踏入家门,我就会立刻切换成日语。不过我的日语不太好,和五岁小孩的水平差不多,夹杂着英语单词,词语的形式总是错误百出。除此之外,我接受的是典型的英式教育。我在英格兰南部长大,就读于典型的英国学校。在肯特大学,我学习哲学和英语;在东英吉利大学,我读了创意写作的硕士课程。
梅森:你是否觉得自己遵从某种特定的创作传统?
石黑: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我遵从的是西方传统。每次看到有评论家对于我的日本身份大作文章,试图提到两三个他们偶有er闻的日本作家,并把我和三岛由纪夫之类的日本作家相提并论时,我就觉得很好笑。这样的做法似乎很不妥当。我从小阅读的都是西方小说,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夏洛蒂•勃朗特和狄更斯的作品。
梅森:你是否也受到日本传统的影响呢?
石黑:谷崎润一郎、川端成、井伏鳟二,也许还有点来自夏目漱石的影响。但是我可能受日本电影的影响更大。我看了很多日本影片,日本的视觉影像深深触动了我,尤其在诸如导演小津安二郎和成濑巳喜男拍摄的日本影片中。它们以战后时代为背景,而这正是我记忆中的日本。
梅森:你的部小说《远山淡影》同样讲述了日本回忆,但这些回忆是被压抑的,留白处必须要由读者自己去填补。
石黑:是的。在那本书中,我尝试了相当怪异的叙述方式,主要手法就是留出一大片空白。故事讲述的是日本妇女悦子,人到中年背井离乡来到英国,生活中曾经历巨大的痛楚。这种痛楚与她移居西方有关,也和移民经历对她女儿的影响有关,她的女儿后来选择自杀。悦子转弯抹角地说了一通,但将其留作空白,转而讲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她回忆起了过去,谈起了多年前她曾经认识的一个人。所以,这本书整体的叙事手法就是人们终如何通过别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无法直面的遭遇。我尝试深入探讨那种语言,即人们如何利用语言自我欺骗和自我防御。
梅森:这部小说有些地方有点像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充满了未解谜团。比如,在犹疑桥上关键性的一幕,悦子和她的朋友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正在交谈,毫无征兆地,悦子和孩子的说话方式变得似乎她就是孩子的母亲,在很大程度上,那会使读者怀疑这两个女人是否就是同一个人。
石黑:我想要表达的是:因为实际上悦子讲述的正是自己的故事,其他人,比如佐知子,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是子虚乌有,所以悦子赋予佐知子生活的意义显而易见与她(悦子)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不管佐知子和她女儿万里子的故事真相究竟如何,现在这些事之所以引起了悦子的兴趣,是因为她可以借此来谈及自己。所以你会看到他人的故事里有着悦子的影子。在潮处,我想暗示的是悦子此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