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8 5.3折 ¥ 62 全新
库存34件
作者范秀娟 等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0406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29504153
上书时间2024-11-01
我们生活在几百年来未有的社会格局大变革的时代,以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为中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以全新的方式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当然也改变着以不同文化为基础的审美制度。 严重的危机和价值冲突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重大的历史哲学问题再次提到当代学者的面前。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公平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呼唤,使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研究都具有了超出学科狭隘视域的多重意义。现实中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需要理论做出解释。概言之,当代中国学术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和必要,也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美学方面,自瓦尔特·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方式的意义问题以来,经过列维·斯特劳斯、马丁·海德格尔、雷蒙德·威廉斯、雅克·朗西埃、阿兰·巴迪欧等思想家的工作,现代艺术与前工业化社会的关系具有了理论寓言的一般意义。事实上,前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生产方式中所呈现出的“乡愁理念”具有双重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前工业化社会文化符号所体现的质朴、友谊、公正和责任感为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点;另一方面,“乡愁理念”符号及形象的批量生产和广泛传播,通过“经典化”的魅力而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转换为对历史沉重的感叹和对人文主义的呼唤。 因此,美学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既可以是理论批判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审美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对现实和审美制度的一种解释。
从现实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实践方面,“乡愁理念”的文化逻辑有可能发生实质性的颠倒:前工业化社会的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全球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矛盾使民族艺术的内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在这里,乡愁有可能与乌托邦冲动相结合,从而成为一种未来性的文化表征。 民族艺术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它以艺术的形式体现了文明的冲突以及边缘化族群的审美抵抗,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艺术创造和美学理论的思想资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审美人类学研究成为可能。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观念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在人类学视域中发掘和探讨美学的当代提问方式与解答路径。 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审美人类学把民族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来研究,不仅研究民族艺术的形态、意义、审美价值,而且研究民族艺术的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 这种研究既包括学理上的,也包括实践方面的,因为这是现实存在着的文化运动。
审美人类学研究丛书编委会希望以丛书的形式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版,以促进当代中国民族艺术以及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丛书包括田野调查报告、审美人类学学术史的研究、译著、研究专著、资料汇集等不同的形式,在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上尊重作者的选择。
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愿有志者共同努力。
王 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神的要义,而且凝聚了当代广西人集体认同的意识,是八桂认同的表征。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以非遗民歌、非遗花山岩画、非遗铜鼓、非遗壮锦、非遗绣球为审美表征所承载的八桂认同和八桂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广西当代非遗类审美文化中,必定蕴含着有待认识的“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们共同指涉着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开放包容的“广西形象”和一种文化多元而价值统一的“八桂精神”。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神的要义,而且凝聚了当代广西人集体认同的意识,是八桂认同的表征。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以非遗民歌、非遗花山岩画、非遗铜鼓、非遗壮锦、非遗绣球为审美表征所承载的八桂认同和八桂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广西当代非遗类审美文化中,必定蕴含着有待认识的“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们共同指涉着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开放包容的“广西形象”和一种文化多元而价值统一的“八桂精神”。
范秀娟,广西荔浦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兼职专家。教育背景: 山东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文艺学、美学。
总序 / 1
序言 / 1
章 民歌:八桂认同与审美表征 / 1
节 建构歌人身份的民歌 / 2
第二节 八桂认同中的民歌审美精神:广西味、中国风、国际范 / 11
第三节 民歌节作为审美表征:仪式、游戏与艺术 / 18
第四节 文化广西:民歌类审美文化与广西形象 / 25
第五节 结论 / 30
第二章 花山岩画:八桂认同与审美表征 / 32
节 建构古人身份的花山岩画 / 32
第二节 花山岩画类审美文化的表现形式:原型与艺术变形 / 36
第三节 花山岩画再生的原因探析:来自“过去”的神圣书写 / 49
第四节 古老广西:花山岩画类审美文化与广西形象 / 63
第五节 结论 / 75
第三章 铜鼓:八桂认同与审美表征 / 78
节 建构神人身份的铜鼓 / 78
2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
第二节 铜鼓类审美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 / 86
第三节 铜鼓再生的原因探析:符号化铜鼓 / 102
第四节 神圣广西:铜鼓类审美文化与广西形象 / 109
第五节 结论 / 117
第四章 壮锦:八桂认同与审美表征 / 119
节 建构巧人身份的壮锦 / 119
第二节 壮锦类审美文化的表征形式:作为文化符号的现代壮锦 / 129
第三节 壮锦类审美文化认同的原因探析:社会记忆传承 / 139
第四节 美丽广西:壮锦类审美文化与广西形象 / 148
第五节 结论 / 164
第五章 绣球:八桂认同与审美表征 / 166
节 构建友人身份的绣球 / 167
第二节 绣球类审美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文化符号的绣球 / 181
第三节 绣球文化复兴与再生的原因探析 / 195
第四节 浪漫广西:绣球类审美文化与广西形象 / 207
第五节 结论 / 213
参考文献 / 216
后记 / 224
非遗、认同与审美表征,是一个涉及现代人集体身份和共同心灵的美学问题,是一个如何基于过去的历史和当代文化需要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变形的问题。在广西,以民歌、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绣球等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再生产,而是一种意义的再生产,不仅反映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诉求,融汇了当代广西多民族精神的要义,而且凝聚了当代广西人集体认同的意识,是八桂认同的表征。因此,分析和阐释广西当代审美文化中以非遗民歌、非遗花山岩画、非遗铜鼓、非遗壮锦、非遗绣球为审美表征所承载的八桂认同和八桂精神,对充分认识当代广西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诉求,以及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区域内如何实现多民族的和平共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广西当代非遗类审美文化中,必定蕴含着有待认识的“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它们共同指涉着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民族”又开放包容的“广西形象”和一种文化多元而价值统一的“八桂精神”。
范秀娟,广西荔浦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兼职专家。教育背景: 山东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文艺学、美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