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17 7.1折 ¥ 5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曾毅 著,陈文新 编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6880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47729
上书时间2024-11-01
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国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整理出版。 本卷为民国初年学者曾毅所著《中国文学史》,在“文学与学校”“文学与科举”“文学与思想”等内容上颇有创见,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精神和文学历史发展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前言(周勇)/ 001
序/001
自序/001凡例/001
编 绪论
章 文学史上之特色/003
第二章 文学与文字/005
第三章 文学与学校/007
第四章 文学与科举/009
第五章 文学与儒释道三教/011
第六章 文学之分类/014
第七章 文学史上之时代区划/016
第二编 上古文学
章 概论/021
第二章 唐虞文学/024
第三章 三代文学(一)/026
第四章 三代文学(二)/ 029
第五章 春秋战国文学(一)/031
第六章 春秋战国文学(二)/034
第七章 春秋战国文学(三)/ 036
第八章秦之文学/039
第三编 中古文学
章 两汉文学总论/045
第二章 汉初文学之状况与高祖之遗谟/047
第三章 文景时之文学/048
第四章 武帝时之文学极盛(一)/ 050
第五章 武帝时之文学极盛( 二)/ 053
第六章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055
第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与《古诗十九首》/058
第八章 小说之发展/060
第九章 昭宣时代之文学/062
第十章 刘向父子与扬雄/064
第十一章 光武之中兴与文学上之遗谟/067
第十二章 班氏父子/069
第十三章 东汉之诸子者流/072
第十四章 训诂学之风行/074
第十五章 建安文学/076
第十六章 魏晋之非儒教主义/078
第十七章 八代文章之始衰/080
第十八章 正始文学/081
第十九章 太康文学/083
第二十章 东晋之诗杰/085
第二十一章 南北朝之佛教思潮/087
第二十二章 元嘉文学/088
第二十三章 永明文学/091
第二十四章 梁陈间作者/094
第二十五章 惇大邢小魏/097
第二十六章六朝之乐府/098
第二十七章 文集与文史之盛兴/100
第二十八章隋之统一与文运之更始/102
第四编 近占文学
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一)/107
第二章 唐之文化及思潮(二)/ 109
第三章 古今体诗格之成立/112
第四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经学/115
第五章 十八学士与唐之史学/ 117
第六章 初唐四杰与沈宋二家/119
第七章 陈子昂/121
第八章 开元天宝间诗学之极盛/123
第九章 李白,杜甫/125
第十章 大历十才子/128
第十一章 元和长庆之中兴/130
第十二章 晚唐之诗学/133
第十三章 韩柳以前文章三变/ 135
第十四章 韩愈.柳宗元/137
第十五章 韩柳以外之文家/140
第十六章 佛教之势力与缁徒之文学/142
第十七章 唐代小说之盛兴/144
第十八章 词学之发展/145
第十九章 宋之学术与文学之影响/ 148
第二十章 宋之政治与文学之影响/151
第二十一章 西昆体/153
第二十二章 欧阳修与文运拓新/156
第二十三章 曾巩、王安石/160
第二十四章 洛党与道学/ 162
第二十五章 川党与文学/164
第二十六章 江西诗派/ 166
第二十七章 南渡后之文/168
第二十八章 南渡后之诗/171
第二十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174
第三十章 记事文之发达/176
第三十一章 词学之极盛/178
第三十二章 文史与文料/181
第三十三章 辽金文学/183
第三十四章 元之建国与文运/186
第三十五章 元代之作者/187
第三十六章 小说戏曲之勃兴/189
第三十七章 明之国势与文运/192
第三十八章 宋濂、方孝孺/195
第三十九章 吴中四杰/197
第四十章 台阁体/199
第四十一章 八股文/200
第四十二章 弘正文学/202
第四十三章 王守仁/205
第四十四章 嘉靖文学(一)/ 207
第四十五章 嘉靖文学(二)/ 210
第四十六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212
第四十七章 明末文学/214
第五编 近世文学
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一)1219
第二章 前清文学之概观(二)1223
第三章 明季遗老(一)/ 225
第四章 明季遗老(二)1 227
第五章 清初之文学/230
第六章 王渔洋、朱竹坨/233
第七章 方苞、刘大槐/236
第八章 神韵派之反抗者/238
第九章 骈体文之兴盛/241
第十章 桐城派与阳湖派/243
第十一章 折衷派与曾国藩/246
第十二章 史学之昌盛/248
第十三章 词学之复兴/250
第十四章 ―清之戏曲小说/252
第十五章 结论/255
本书选取有代表性的民国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著作,进行整理出版。 本卷为民国初年学者曾毅所著《中国文学史》,在“文学与学校”“文学与科举”“文学与思想”等内容上颇有创见,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精神和文学历史发展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世称坤舆文化之发源地有三:曰印度,曰希腊,曰中华。顾希腊早并于罗马,印度亦见灭于英伦,惟中华屹然独存。希腊、印度之幅员均极狭小,而中华并其时独领有广大之土地。以今言之,中国文学史上诚负此二大特色矣。
中国,世界之故国也。文明之曙光远发于四千余年以前,自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而羲黄以降,一变而为唐虞之禅让,再变而为殷周之放伐,三变而为秦汉之兼并,四变而为魏晋之篡窃,五变而为南北朝之分裂。一统于隋,而唐而宋而元明清,上下四千载间,文化光被四裔,实东洋文明之母国也。
中国,世界之大国也。人口四万万,占世界三分之一,幅员之广,为方里者四千余万,大于欧罗巴全洲,占亚洲三分之一。山川清淑之气,磅礴郁积,伟人畸士,时孕育于其间。五岳四渎,平野巨浸,古塞危城,崇陵邃壑,水石林木之胜,无美不备,而抽其秘思,写其印象,以发见于文心诗品者,故亦无美不备。
语其寿命,既如彼其长;举其范围,又如此其大。故文学数量之繁富,在世界无与比伦。而况中国,故以文立国者也,止戈以为武,经纬天地之谓文。自来谊辟明君,莫不抑武之七德,而扬文之九功。学士文人又皆以立言为不朽之盛事,文章为经国之大业。故文学者,实可谓为中国之生命,四千余年之国华,四百余州之声采也。
然历年兹多,由时代之推移,古今不一其趣。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秦用法术,汉重经术,魏秉申商,晋崇老庄,特质之见于治术者然也。汉之注,唐之疏,宋之义理,清之考据,特质之见于经术者又然也。以文学言之,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代有变迁,而见于种别者,则各有其异彩。汉有建安体,魏有正始体,晋有太康体,宋有元嘉体,齐有永明体,唐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别,即见于格调者亦各有其精神。故元首股肱,何其盛也;采薇麦秀,何其衰也;大风垓下,何其雄也;短歌微吟,何其泰也。抚遗文而思往事,觉其气象各有不同者矣。
领土既广,随地方之风气,南北不同其揆。自古邹鲁多鸿儒,三楚多秀士,郑卫多淫声,燕赵多悲歌慷慨。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故南人好文,北人尚质。画有南宗北宗,书有南派北派,词曲戏剧,亦莫不然。《北史·文苑传》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盖西北多山岳,东南多川泽。北方气候严冷,风物萧索,古重气节,故理胜于词;南方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俗尚绮靡,故文过乎意。实质之文,多产于北;情韵之文,多起于南。有由然矣。
然则中国文学,所由有高古之趣者,非以其建国久,源远而流长乎?而其弊也,养成好古之风,竞尚拟古之习。所由有壮大之气象者,非以其土地之广大,山河之雄阔,文人眼界为广远乎?而其弊也,流于粗豪,失于夸大。夫拟古之习,原起于晚季之世,有志者追怀往盛,沉吟俯仰,以极其景慕之思。夸大之情,徒走于意气之浮嚣,未暇究诘,以自沮其进步者也。故末世之文学,万吹一律,空泛滥于典故之踏袭,而梏亡自家之性灵,遂至驱于自尊自重之风,而生门户保守之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