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我国在经历二十世纪末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空间重组、市民消费能力提升,导致了中国城市中心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心体系空间结构的复杂化成为当下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新型城本书是“城市中心空间形态研究”之一,城市化的时代背景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转型,对中国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采用空间本体视角和时空行为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空间本体层面,依托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数据,对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溯源、空间构成、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传统空间视角进行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优势和局限。在时空行为层面,将手机信令数据所记录的时空行为信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分析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行为分布和行为规律,从时空行为视角对城市中心体系定义进行重新阐述,探讨了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识别、等级界定、形态建构的方法,并提出城市中心体系“叠环”空间形态模型。期望通过本书的研究,促进城市规划及管理更加关注城市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制约及能动因素,深入了解居民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加精细、社会管理更加智慧、居民服务更加个性。
作者简介
目录
章绪论
1.1城市中心体系及其构成要素
1.1.1城市中心体系相关概念和内涵
1.1.2城市中心体系的等级构成
1.1.3城市中心体系的结构类型
1.1.4城市中心体系的阶段演变
1.2城市中心体系空间研究进展
1.2.1中心体系早期研究与反思
1.2.2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结构
1.2.3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形态
1.2.4城市中心体系研究技术方法
1.3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时空行为研究进展
1.3.1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研究
1.3.2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行为密度算法
1.3.3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的优势及局限
1.4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研究背景
1.4.2研究目的
1.4.3研究意义
1.5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研究对象选择
1.5.2研究方法
1.5.3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空间本体视角下的中心体系形态解析
2.1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历程
2.1.1外滩开埠:单中心区萌芽阶段
2.1.2远东大都市:单中心区成熟阶段
2.1.3改革开放:一主多副发展阶段
2.1.4跨江发展:两主多副发展阶段
2.2空间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界定方法
2.2.1城市中心区空间界定方法
2.2.2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界定方法
2.3上海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现状
2.3.1上海中心体系总体概况
2.3.2上海主中心区发展现状
2.3.3上海副中心区发展现状
2.3.4上海片区级中心区发展现状
2.4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空间形态分析
2.4.1中心体系建设强度分析
2.4.2中心体系建筑密度分析
2.4.3中心体系高度分析
2.4.4中心体系路网结构分析
2.5传统中心体系空间研究的优势和局限
第三章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动态特征
3.1基于手机数据的行为密度计算
3.1.1三维活动空间视角的行为密度计算方法
3.1.2上海行为密度计算实证研究
3.1.3上海行为密度计算结果的验证与讨论
3.2城市中心体系的行为密度特征
3.2.1城市中心体系个体行为的类型构成
3.2.2城市中心体系设施布局与行为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3.3城市中心体系设施布局与个体行为密度的动态关联规律
3.3.1城市中心体系“行为一空间”动态关联规律
3.3.2工作日/节假日行为差异对中心体系动态关联的影响
3.3.3季节行为差异对中心体系动态关联的影响
第四章时空行为视角下城市中心体系的新内涵
4.1城市中心体系的重新界定
4.1.1中心区与时空行为的空间异化作用
4.1.2中心体系与时空行为的空间选择作用
4.2上海行为密度分布呈现多中心结构
4.2.1单核心模型检验
4.2.2多核心模型检验
4.3基于行为密度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
4.3.1基于昼间行为密度识别中心区
4.3.2基于夜间行为密度识别居住地
第五章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等级结构
5.1从行为密度视角测定中心体系等级
5.1.1中心区等级
5.1.2居住地等级
5.2从行为距离视角测定中心体系等级
5.2.1中心区等级
5.2.2居住地等级
5.3中心体系等级构成综合判定
5.3.1两种视角测定结果的比较
5.3.2中心体系等级构成的综合判定
第六章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中心体系“叠环”空间模型
6.1单中心区空间结构:环形单元
6.1.1“环形单元”结构的发现
6.1.2环形单元的概念内涵
6.2多中心区复合结构:“叠环”规律
6.2.1中心体系的空间演化律:“叠环”形态生长链
6.2.2中心体系的等级扩展律:“叠环”能级衰减链
6.2.3中心体系的职住熵减律:“叠环”职住分离链
6.3城市中心体系的“叠环”空间模型
6.3.1一级中心区
6.3.2二级中心区
6.3.3三级中心区
6.3.4四级中心区
6.3.5上海“叠环”空间模型总体结构
第七章总结与讨论
7.1研究总结
7.1.1本书的主要研究观点总结
7.1.2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总结
7.2对本研究的反思与辨析
7.3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彩图附录
内容摘要
我国在经历二十世纪末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空间重组、市民消费能力提升,导致了中国城市中心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心体系空间结构的复杂化成为当下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新型城本书是“城市中心空间形态研究”之一,城市化的时代背景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转型,对中国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采用空间本体视角和时空行为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空间本体层面,依托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数据,对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溯源、空间构成、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传统空间视角进行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优势和局限。在时空行为层面,将手机信令数据所记录的时空行为信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分析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的时空行为分布和行为规律,从时空行为视角对城市中心体系定义进行重新阐述,探讨了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识别、等级界定、形态建构的方法,并提出城市中心体系“叠环”空间形态模型。期望通过本书的研究,促进城市规划及管理更加关注城市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制约及能动因素,深入了解居民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加精细、社会管理更加智慧、居民服务更加个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