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使/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 专使/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专使/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18 4.8折 79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亨利·詹姆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8714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29188380

上书时间2024-11-0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兰伯特•斯特雷特奉未婚妻纽瑟姆夫人之命,前往巴黎规劝她“误入歧途”的儿子查德回美国继承家业,但到达欧洲后,他发现查德的私生活并不像纽瑟姆夫人所想象的那样浪荡,查德也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青年。经过一番游历,斯特雷特完全被欧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所感染,作为专使的他非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坚定地站到了查德一边,而与此同时,他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开始产生危机……

    《专使》首次发表于1903年,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晚期重要的长篇小说三部qu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生前*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独特多样的句法结构和精妙的象征比喻,对20世纪众多后起小说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美国“现代文库”将《专使》列为“20世纪百部*英语小说”第27位。

 

丛书介绍:亨利•詹姆斯,欧美现代文学*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T.S.艾略特、博er赫斯、卡er维诺、格雷厄姆•格林等伟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作者简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纪继霍桑、梅尔维尔之后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美国现代小说和小说理论的奠基人,欧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创作转型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曾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专使》《金钵记》等长篇小说、《黛西•米勒》《螺丝在拧紧》等中篇小说以及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此外他还写有相当数量的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作品聚焦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文化冲突,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不满美国政府的中立态度,亨利•詹姆斯于次年愤然加入英国国籍。1916年初,英王乔治五世亲自授予其功绩勋章。同年2月28日,他在伦敦切尔西区病逝,享年73岁。遵照其遗嘱,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公墓,墓碑上铭刻着“亨利•詹姆斯:小说家、英美两国公民、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人的诠释者”。



目录
《专使》无目录

内容摘要

兰伯特•斯特雷特奉未婚妻纽瑟姆夫人之命,前往巴黎规劝她“误入歧途”的儿子查德回美国继承家业,但到达欧洲后,他发现查德的私生活并不像纽瑟姆夫人所想象的那样浪荡,查德也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青年。经过一番游历,斯特雷特完全被欧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所感染,作为专使的他非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坚定地站到了查德一边,而与此同时,他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开始产生危机……


    《专使》首次发表于1903年,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晚期重要的长篇小说三部qu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生前*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独特多样的句法结构和精妙的象征比喻,对20世纪众多后起小说家的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美国“现代文库”将《专使》列为“20世纪百部*英语小说”第27位。


 


丛书介绍:亨利•詹姆斯,欧美现代文学*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T.S.艾略特、博er赫斯、卡er维诺、格雷厄姆•格林等伟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主编推荐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纪继霍桑、梅尔维尔之后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美国现代小说和小说理论的奠基人,欧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创作转型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曾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专使》《金钵记》等长篇小说、《黛西•米勒》《螺丝在拧紧》等中篇小说以及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此外他还写有相当数量的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作品聚焦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文化冲突,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不满美国政府的中立态度,亨利•詹姆斯于次年愤然加入英国国籍。1916年初,英王乔治五世亲自授予其功绩勋章。同年2月28日,他在伦敦切尔西区病逝,享年73岁。遵照其遗嘱,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公墓,墓碑上铭刻着“亨利•詹姆斯:小说家、英美两国公民、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人的诠释者”。



精彩内容

一到旅店,斯特雷特便打听有没有他朋友韦马什的消息,服务员告诉他,韦马什要晚上才能到。听到这个消息,他并没有表现得过分不安。服务员递给他一封电报,内容是预定一个房间,“只要不吵就行”。电报是他此前发来的,而且预付了回电报的费用。由此可见,两人在切斯特 而不是利物浦见面的约定仍然有效。说心里话,斯特雷特并不特别希望韦马什到码头来接他,因此两人见面的时间也就往后推迟了几个小时。正是他心里的这种想法在作怪,才让他觉得,即便自己继续等,也不会失望,两人起码可以一起吃晚饭。鉴于对老韦马什的尊重(即便不是尊重他,起码也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也不用担心,因为两人以后有的是时间见面。对刚下船的斯特雷特来说,刚才提到的那种念头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耳聪目明的结果,因为突然看到久别重逢的故人固然非常高兴,但如果轮船在欧洲“刚”靠岸,眼看到的居然是老朋友的面孔,那他的差事就有点儿搞砸了。斯特雷特本来担心的就是,在他见识欧洲的整个行程中,他的这位老友会动不动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由于安排妥当,这种见识从头一天下午就让他感受到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逍遥自在,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变化,体会到此时此刻他根本不用去想什么人、什么事。如果他这次来欧洲所抱的希望不是太轻率、太天真的话,那他肯定会从从容容地取得成功。在船上,他无拘无束地——如果迄今为止能用“无拘无束”这个词来形容的话——跟人们厮混,但这些人多半都是一上岸就汇入人潮,直奔伦敦了。有的人邀请他到小酒馆去坐一坐,甚至自告奋勇为他当向导,带他去“看看”利物浦的美景,但他一概婉拒,既没有赴约,也没有再结交什么人。很多人都恭维他说,能“碰见”他,真是三生有幸,但他却持一种淡然的态度,一个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悄然避开别人,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光,去欣赏眼前能感受到的美景。他在默西河 畔待了整整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领略当地的风光,虽然看到的景物有限,但至少是原汁原味的欧洲风光。说心里话,一想到韦马什可能已经到了切斯特,他不知不觉地皱了皱眉。他在想,如果让他解释为什么这么早就“到了”,那么,他到达切斯特却没跟韦马什见面的这段时间,就很难说是让人充满期待了。尽管如此,他仍然像一个人得意地发现口袋里比平时多了些钱,在没有想好如何花之前,慢悠悠、美滋滋地数弄着一样。他不准备对韦马什说船是什么时间靠岸的,他很想见到韦马什,但又很想推迟见面的时间。可以想象,这种矛盾的心态从一开始就预示着自己跟差事之间的关系可能一点儿都不简单。我们好从一开始就说明,可怜的斯特雷特一直被这种稀奇古怪的矛盾心态所困扰:热情中有一份超然,淡然中又有一份好奇。

玻璃隔板后面的年轻女子,隔着柜台一边递给他一张写着他朋友名字的淡粉色便笺,一边清脆地念出他朋友的名字。随后,他转过身来,突然发现大厅里一个女子正盯着他看。她看上去虽然不怎么年轻,也不怎么眉清目秀,但整体上却非常协调,看上去很顺眼,让他觉得好像近在哪儿见过。两人站在那里对视了片刻,他突然想起来,昨天曾经见过她,在他之前住的那家旅店见过她,当时——也是在大厅里——她在跟和他同船来的几个人寒暄。其实,他们两人当时并没有交谈,他也说不上来当时她脸上究竟是有什么特征,让他第二次见到她时马上就能认出来。但不管怎么说,她好像也认出他来了——这未免让他更摸不着头脑了。不过,此时此景,她开门见山地对他说,因为偶然听到他在打听什么人,所以想冒昧地问一下,他打听的是不是kang涅狄格州米罗斯来的韦马什先生——美国律师韦马什先生。

“哦,没错。”他回答道,“我大名鼎鼎的朋友。他从莫er文 来,跟我在这里碰头。我原以为他已经到了,可他要晚些时候才到,幸好没有让他等我。你认识他吗?”斯特雷特一口气把话说完。

说完,斯特雷特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了,因为她回答时的语气,还有脸上的异样表情——原本焦躁不安的表情之外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表情——似乎说明了这一点。“我在米罗斯见过他——很久以前,我时不时会到米罗斯住一阵子。我在那儿有些朋友,这些朋友也是他的朋友,所以我去过他家。我说不准他是不是还认得我,不过,我倒是很乐意见见他。”斯特雷特刚结识的这位朋友接着说道,“也许,我会很乐意再见到他,因为我会在这里住一阵子。”就在斯特雷特仔细琢磨这番话的意思时,她稍微停顿了一下,那样子就好像两个人已经聊了很久似的。她说完后,两人淡然一笑,斯特雷特告诉她,要见韦马什先生并不难。不过,他的话倒是让女子觉得,她说话似乎有失含蓄、口无遮拦。“哦,”她说,“他才不在乎呢!”她马上又说,她觉得斯特雷特认识芒斯特夫妇,在利物浦时,他曾经看到过她跟一对夫妇在一起,那就是芒斯特夫妇。

很不巧,他与芒斯特夫妇并无深交,根本够不上两人之间的谈资,所以他们的谈话就好像一张刚铺好的餐桌,她所提到的熟人,不仅没有给餐桌多上一道菜,反而撤走了一道菜,同时又没有其他什么菜可以上。尽管如此,两人还是摆出一副不愿意离开餐桌的架势,结果就是,两人虽然没有进行初步的介绍,就表现得像是已经相互认识了。两人在大厅里一起走动,斯特雷特的同伴随口说,这家旅店的好处是有一个花园。直到这时,斯特雷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奇怪的自相矛盾之中:在船上,他尽量避免与人过往甚密,也尽量不让韦马什感到不快,但此刻突然发现自己早将这两点抛在脑后了。他甚至连自己的房间都没进,便跟这位不请自来的保护神走进了旅店的花园。十分钟后,他又答应她,在洗漱更衣之后,再跟她在花园见面,而这一切安排得是那么得心应手。他想到镇上去看一看,于是两人便一同走出了旅店。她好像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把他当成了客人。她对这儿很熟悉,俨然表现得像女主人一样。斯特雷特难过地看了一眼玻璃隔板后面的女子,看样子她的角色很快被人取代了。



媒体评论

小说终结于福楼拜和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格林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的伟大动力源,小说家的小说家,我们的普鲁斯特。——菲利普•罗斯

 

如果说有哪一位作家曾书写过“秘密”,那肯定是亨利•詹姆斯。——《千高原》

 

我坦然承认,我认为在我所有的作品中,《专使》是*上乘、完美之作。——亨利•詹姆斯

 

因其写作技巧和艺术献身精神,亨利·詹姆斯一直以来都是作家的作家。因其作品给诠释所带来的挑战,他成为批评家的作家。同时因为他那些令人深感兴趣的性格谜团和私人交往,他也成为传记作者的作家。——戴维·洛奇

 

正如高雅的人应懂得品赏鱼子酱和高级红酒,他也应当懂得欣赏亨利•詹姆斯。——乔纳森•弗兰岑

 

新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他在小说艺术上与狄更斯和萨克雷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传统分道扬镳,创立了他自己独具一格的样式。——威廉•豪威er斯(美国文学评论家)

 

倘若我们撇开题材和体裁的迥然不同,把詹姆斯同十七世纪的戏剧家们相比,我们就能更好地欣赏他的作品,他的文学观和表现形式与拉辛、莫里哀,甚至莎士比亚是相通的。——埃德蒙•威er逊(美国文学评论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