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散文集 精装读书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舍散文集 精装读书会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09 4.3折 49 全新

库存2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老舍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8162138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6511382

上书时间2024-11-0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他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他的文字幽默诙谐,“京味儿”十足,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做活维持生计。九岁得人资助入读私塾,后曾因经济困难退学。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天津两地任教员。在此期间,老舍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4年赴英讲学,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后又创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同时期创作话剧《茶馆》,是体现其文学语言艺术的之作。老舍的散文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坛上别具一格。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雅俗共赏。或描写风物人情,或针砭时事,或叙写家庭生活,或谈论文学创作,充分显示了老舍丰厚的文学功底及阅尽千帆的人生经历,他的作品具有通俗性、大众化、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并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老舍的文字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幽默风趣、一针见血。幽

默让老舍拥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使其创作充满蓬勃生机。他的幽默不是为了找乐,而是一种人性眼光和悲悯心态。他对世人持平等态度,无论是描写世间百态生活、众生的喜怒哀乐,还是引人深思的命运悲歌,都始终贯穿他一贯的幽默风格,还原一个有声有色、完整丰满的世界,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生活的现实与沉重。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风俗画家,他是地道的北京人,对北京市民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京味儿”。正是这种写实化的独特风韵,使他独步文坛,独领风骚。这位饱经苦难的人民艺术家,这位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用他的温暖和善意,回报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有如一块不朽的丰碑,深深活在人们的心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个别词句及标点的用法不合当代白话文的通行规范,这是早期白话文的语言习惯,为尊重原著,编者没有一一更改。



导语摘要
老舍的散文在中国文坛上别具一格。本书精选老舍散文40余篇,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雅俗共赏。或描写风物人情,或针砭时事,或叙写家庭生活,或谈论文学创作,充分显示了老舍丰厚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作品始终贯穿他一贯的幽默风格,还原一个有声有色、完整丰满的世界,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生活的现实与沉重。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一生写了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二马》《离婚》,剧本《茶馆》《龙须沟》等。他的文字含蓄隽永,轻快诙谐,“京味儿”十足,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

目录

往事随风

2 我的母亲


8 婆婆话


14 有了小孩以后


19 文艺副产品——孩子们的事情


25 家书一封


27 勤俭持家


29 搬家


32 “住”的梦


35 新年醉话


 


第二章
半生缘


38 宗月大师


43 哭白涤洲


47 四位先生


53 敬悼许地山先生


61 一点点认识


63 傅抱石先生的画


67 白石夫子千古


70 梅兰芳同志千古


第三章
生活,就是这样


74 小型的复活——自传之一章


79 落花生


82 观画记


86 多鼠斋杂谈


100 英国人


105 我的几个房东


111 英国人与猫狗——万物之灵的朋友


117 东方学院


第四章
曾来过


124 大明湖之春


128 趵突泉的欣赏


131 春来忆广州


134 可爱的成都


138 北京的春节


143 五月的青岛


146 番表——在火车上


151 还想着它


160 滇行短记


178 一些印象(节选)


 


第五章
却是八方风雨


188 五四之夜


193 八方风雨


229 这一年的笔


232 旧诗与贫血


236 自述


243 生日


246 昼寝的风潮



内容摘要
老舍的散文在中国文坛上别具一格。本书精选老舍散文40余篇,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雅俗共赏。或描写风物人情,或针砭时事,或叙写家庭生活,或谈论文学创作,充分显示了老舍丰厚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作品始终贯穿他一贯的幽默风格,还原一个有声有色、完整丰满的世界,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生活的现实与沉重。

主编推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一生写了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二马》《离婚》,剧本《茶馆》《龙须沟》等。他的文字含蓄隽永,轻快诙谐,“京味儿”十足,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

精彩内容
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工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他们作事,我老在

后面跟着。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

老,全是命当如此。她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继承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可是,母亲并不软弱。母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

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过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竽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的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

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

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圆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

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