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诗-新地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品诗-新地文丛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4.89 5.1折 49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燕祥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27120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6484372

上书时间2024-11-0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品诗》是邵燕祥先生近年来就诗说诗的集子,在他眼中,一诗一世界,一个诗人,一首诗,一个诗歌流派,其历史不容假设。 邵燕祥先生记述了穆旦、黄秋耘、蔡其矫、绿原、黄苗子、丁图、叶至善、牛汉、柳荫、荒芜、罗孚等人的为人为诗,在对这些诗人的交流中,流露着自己的诗歌观:自己习诗几十年,在写诗的路上走过不小的弯路,浪费过时间与才情;可人世间这些各样的灵魂,都会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一诗一世界,读者自有智商和情商,也终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作者简介

邵燕祥


1933年生于北京,著名诗人,杂文家,思想深邃,文笔老辣。曾获全国首届散文杂文奖和首届鲁迅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到远方去》《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散文随笔:《忧乐百篇》《沉船》《找灵魂》《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三卷等。



目录

1 小引


1 关于“九叶”


3 诗人黄秋耘


10一诗一世界


13《智慧是用水写的·辛笛传》序


20合肥取来


24短诗长跋


26少年十五二十时


35通吗,不通?


39蔡诗印象——读蔡其矫
“大地系列”“海洋系列”笔记


49岁暮忆胡昭


56诗之草


60绿原的诗——给“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的贺信


64带一本“李白”去皖南


69读穆旦,读查良铮


72普希金咏蝗虫诗


75无题


81谁为阿拉木汗咳嗽


84关于《阿拉木汗》的歌词


88一个摭拾断句的孩子


92给灰娃的信


95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


105邂逅旧书(三则)


111给童蔚的信——读《嗜梦者的制裁》


122屠岸旧体诗作漫评


133牛汉:当代诗人


137一位吹芦笛的民间歌手


140曾卓:永远的友人与爱人


150一九六三年的邂逅


155诗人黄苗子


159丁图的诗


163诗话二则


170读荒芜遗诗


181致冯立三·谈当代旧体诗


189诗酒忘年怀罗孚


194再说罗孚


198读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


200写给牛汉追思会的信


202跟着严辰编《诗刊》


227柳荫:后一位“晋察冀诗人”


237读张宝林诗


243读《尝试集》,赞今诗词——《海内外名家诗词荟萃》代序



内容摘要

《品诗》是邵燕祥先生近年来就诗说诗的集子,在他眼中,一诗一世界,一个诗人,一首诗,一个诗歌流派,其历史不容假设。 邵燕祥先生记述了穆旦、黄秋耘、蔡其矫、绿原、黄苗子、丁图、叶至善、牛汉、柳荫、荒芜、罗孚等人的为人为诗,在对这些诗人的交流中,流露着自己的诗歌观:自己习诗几十年,在写诗的路上走过不小的弯路,浪费过时间与才情;可人世间这些各样的灵魂,都会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一诗一世界,读者自有智商和情商,也终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主编推荐

邵燕祥

1933年生于北京,著名诗人,杂文家,思想深邃,文笔老辣。曾获全国首届散文杂文奖和首届鲁迅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到远方去》《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散文随笔:《忧乐百篇》《沉船》《找灵魂》《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三卷等。



精彩内容
一诗一世界

 

 在我认了些字,喜欢东翻翻西看看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里引用的一首李白诗,只有四句,念着押韵好听,加以对仗易记,当时就记住了: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课外阅读,没人辅导,记住了不等于领会了。真正领会,是后来知道了子规鸟又叫杜鹃、杜宇,阳春三月杜鹃鸟飞鸣的时候,在南方正是漫山遍野杜鹃花开,这花又叫映山红、山踯躅,大概是因开花时候到处可听见杜鹃鸟叫,所以才叫杜鹃花。杜鹃又名布谷鸟,“布谷,布谷”,唤人播种,而北方民间说它叫的是“光棍好苦”,古书中则说其叫声是“不如归去”,诗文爱用这个典故。

那时候粗知巴蜀是四川,并不确知宣城的方位,只晓得是下江的一个县城,李白曾经流浪到那儿。他在那儿看见了山野的杜鹃花,想起故乡这时的杜鹃正叫着“不如归去”;劈头这两句,就有声有色,声是杜鹃鸟的叫声,色是杜鹃花的花色,一在故乡,一在异地,够游子魂牵梦萦的了。

接下来的“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深化了游子的乡愁。仿佛真能从“一叫一声肠一断”这七个字里听到了一递一声“不如归去”的呼唤,让听到呼唤的人随声而柔肠寸断;仿佛从“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七个字里看到了家山的阳春烟景,杜鹃在蓝天飞鸣,杜鹃花遍地开放,三个扬声的“三”字都带着鲜亮明丽的阳光。

那关于子规鸟叫声是“不如归去”的附会,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全诗的意境,就足可使一个对李白身世知之不多的孩子在这个意境里徜徉。等到后来知道了李白的行踪,只不过大体摸索到这首诗编年的序位,于诗味的领略,并没有增益什么。

近看到一篇关于作者和作品何者更重要的讨论。我想,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不知全人,有时对个别作品的诠释也许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然而就一般读者的审美欣赏来说,作品是位的,凡是须得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多方背景才能读懂的作品,那作品是否有所欠缺?自然,有些社会性特强的作品,背景复杂,而作者又迫于时势或难言之隐而故作曲笔的,另当别论。

如果意在向小读者灌输文学史知识,作品选读只是意在举例,那么,强调在读作品的同时尽量多了解作者生平,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向小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功夫恐怕还要多用在就作品领会内蕴,至于作者是哪里人,做过什么官,生年卒年,活了多大岁数,并不是重要的,不妨作准确简要的注明,但这部分就不必强求记诵了。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顶多是为了应付某种考试,而考官一味出这样的题目,则似有冬烘先生之嫌,他们所致力的,实际上就是败坏孩子们审美的兴致和胃口,离古典诗文的普及教育很远很远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