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小说家的散文:他就在那儿(精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6.58
4.4折
¥
3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孙惠芬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6933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25348734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他就在那儿
——《寻找张展》创作谈
《寻找张展》,对我来说算是天外来客。2014年5月,《后上塘书》的写作进入尾声时,出版社的朋友打来电话,说要我写一部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小说,有原型。我听后觉得好笑,我怎么可能去写命题作文?又是我不熟悉的大学生!再说,手头的长篇耗尽心血,四五年内我不打算再写长篇。还好,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立即表示理解,说因为我写过《生死十日谈》,才想让我写一部非虚构作品。可在结束电话时,不知为什么我跟了一句:“这是一部救赎小说。”结果,就是这句话惹来了麻烦。长篇完成不久,朋友又打来电话,说她对我说的救赎主题非常感兴趣,还是希望我能写。我依然是坚决拒绝,朋友也依然表示理解。然而又过了两个月,在我身心难得放松时,朋友又打来电话,说她已经用我的名字报了选题。这次我有些急了,怎么会这样?没答应,为什么要报选题?不好意思发火,只有说报了选题也不写。还好,朋友还是表示理解,还是同意不写。然而就是这一天,事情有了变化,我和在美国读书的儿子聊起这件事,儿子说了一句让我意外的话:妈妈,如果一件事毫无道理地在后边追着你,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或者隐藏了什么秘密,你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为什么不可以写一下我们90后?
回头看,我找到了那个没有道理的道理,是因为我说出了“救赎”二字。当时脱口而出,是我不认为志愿者是个简单的高尚行为,一个大学生如果高尚到能天长地久地去做一件事,一定有生命遭遇的引领,一定是在遭遇深渊后的本能需求,如同一个落水者攀住石壁。可一个大学生的命运会有怎样的深渊?事实上,在儿子的暗示下,我已经在向一部小说靠近,因为我已经在思考。
2014年11月,与一个记者朋友见面,其间她带来了她的朋友,说她的朋友读过我的小说《致无尽关系》。席间,就剩我们两人的时候,那朋友跟我说,他大学要好的同学也读过我的《致无尽关系》,可他在法航“447空难”中去世了。我当时惊得头皮发麻,因为我知道他!当年这个小说发表并被转载,我在网上读到一位鞍钢人写的博客,说他在本钢工作的朋友就在法航447飞机上,临行前推荐他读《致无尽关系》。我震惊,一是就像小说里写的,当你发现一个空难去世的人和你有关系,仿佛从某个已故的人身上翻出与你有关的遗物,但重要的是,就在那一瞬,我感到我的生命正在发生一桩奇遇,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大学生的命运深渊:他父亲遭遇空难,而他,之前好多年一直叛逆父亲……
这就是没有道理的道理,灵感的种子一旦跌落土地,完全由不得你想象。这也是道理背后潜藏着的秘密,我从没想写什么90后,可是当一个深陷命运深渊的大学生尾随一个读过我小说的人向我走来,我不得不迎上去,不得不跟他一起走回他出生、成长的这个年代……
小说写了五个月。这五个月,侄子生病在大连住院,年老的母亲身心衰退,被接到我家里伺候,每天都在亲人病痛的煎熬中,可每天都能写下至少一千字,仿佛一脚踩进储藏着优质矿石的矿脉,欲罢不能。其间倒是经常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可是每到这时,又总有奇迹发生。比如,张展父亲空难去世,没有遗体,家人又要与遗体告别,我的想象力就一下子短路,可就在那一天,一位朋友从沈阳来,晚上见面时还带来一个开发区的朋友,听我讲到没有遗体的追悼会不知该如何写,那位朋友立即说:我的一个同事在2002年“5?7空难”中去世,开追悼会时局里给造了一个塑料假人。那个晚上我激动不已,仿佛沈阳的朋友是专门为我而来,又专门为我带来了开发区的朋友。因为当张展的父亲变成塑料假人,荒诞感使张展开始追问:父亲究竟是谁?
——追问父亲是谁,这是张展自我救赎的全新开始。
我一直觉得,张展的形象原本就在那儿,在一块岩石下面,而某种神秘的契机让你来发现他,开掘他。就像我原本没想写这部小说,却有一个朋友在后边始终不渝地追着我。
现在,我不得不说,感谢张展!因为是他引我爬上一个高原,那里虽然空气稀薄,但他让我看到了平素看不到的人生风景。
2016年9月7日
导语摘要
《他就在那儿》是“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中的一种。
它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孙惠芬的一部散文集,全书16万余字,由四辑组成,涵盖了创作谈、演讲录、访谈对话和日常人生等内容,共40篇文章。
这部散文集是孙惠芬多年来在创作感悟、读书经验、人生阅历、心路甘苦、人性心理等方面饱经岁月的磨砺,积淀下来的灵性文字,其中也不难看出,她在小说之外对乡村和女性的持续关注。
这是本有质感和深度的散文集,对读者来说会有不少干货,还能时不时就拨动一下你的心弦,让人找到共鸣和惊喜。
作者简介
孙惠芬,作家。出版《孙惠芬文集》(七卷本),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后上塘书》《寻找张展》等七部。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目录
辑一
由悲喜交加带来的思考
令人忧伤的情境
——《还乡》创作谈
在迷失中诞生
——《歇马山庄》创作谈
情感地理
——《街与道的宗教》后记
我的日常
——《歇马山庄的两个男人》创作谈
野地的呼唤
——《歇马七日》创作谈
阅读即是另一种探险
点燃一星前行的篝火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女人的家
——《燕子东南飞》创作谈
马车上路
——《吉宽的马车》创作谈
存在感
——《秉德女人》创作杂记
仰望星空
——《秉德女人》后记
重读安德森的《小城畸人》
后颈窝的表情
——《致无尽关系》创作谈
读刁斗的《代号SBS》
与经典相遇
回到零点
——我与《小说选刊》
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
有心的道路
——《生死十日谈》创作谈
写在《后上塘书》之后
——《后上塘书》创作谈
他就在那儿
——《寻找张展》创作谈
辑二
历史与文学
——我经验中的历史变化
在街与道的远方
——乡土文学的发展
让自由心灵穿越疆界
中文写作 异域文学
我身边人的救赎
辑三
绕不完的城市与乡村
——与周立民对话
“我喜欢朴素的力量”
——与姜广平对话
辑四
冬日
不敢回“家”
直发心态
我的稻草时代
北北的内陆究竟有多大
朋友刁斗
猜测刘宪茹
如此朗读
——芬兰、斯洛文尼亚行
我与《海燕》
把纯朴的自然还给我们
——读孙忠杰玉米地系列油画有感
理解生慈悲
——关于家训
内容摘要
《他就在那儿》是“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中的一种。
它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孙惠芬的一部散文集,全书16万余字,由四辑组成,涵盖了创作谈、演讲录、访谈对话和日常人生等内容,共40篇文章。
这部散文集是孙惠芬多年来在创作感悟、读书经验、人生阅历、心路甘苦、人性心理等方面饱经岁月的磨砺,积淀下来的灵性文字,其中也不难看出,她在小说之外对乡村和女性的持续关注。
这是本有质感和深度的散文集,对读者来说会有不少干货,还能时不时就拨动一下你的心弦,让人找到共鸣和惊喜。
主编推荐
孙惠芬,作家。出版《孙惠芬文集》(七卷本),长篇小说《歇马山庄》《上塘书》《后上塘书》《寻找张展》等七部。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精彩内容
由悲喜交加带来的思考
我不是一个容易快乐的人。初走上文学道路,与我总能陷入悲喜交加这样一种情境有关。很小的时候,本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盼着过年,可当年真的到来,又会因年的总要过去而感到恐惧;少年时本是盼着长大,可当长大的事实一旦降临,又会因为从此没了童年而郁郁寡欢。因为不断地有着盼望,不断地有着实现,悲喜交加便成了我日常光顾多的情绪。从不会投入地快乐,从不会快乐得忘我,大喜之时,总能触摸大悲的存在。应该承认,初的写作,跟悲喜交加这种情绪对我的困扰有着深刻的关系,在那一日日总要受到抑制的情感的波动中,在那融之不化、挥之不去的黯然伤神中,悲喜交加的情景仿佛一幕永不褪色的风景,在我的生活里覆盖了一切。将这种对生活的体会转换成文字,将这种困扰用文字来缓解、稀释,是我开始写作时在劫难逃的选择。一个妙龄少女在结婚之日的忧伤,一个不惑老人因为一次难得的旅行而永远背上心灵的十字架,一个乡村女子因为外界的吸引终将完整的生活打碎,一个纯朴的乡下孩子考上大学走入文化人的行列,便告别了纯朴,永远戴着一副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外部世界的不断打开,我发现,悲喜交加其实并不是我个人生活的困境,它是我身边每一个人的,是人这个群体共同的困境,它是人类命运的一条法则。我之所以悲喜交加,之所以在大喜的时候总能触摸大悲的存在,是因为悲和喜相挨太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悲和喜在一个体积里,几乎就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悲和喜在一个长度里,几乎就是河流的上游和下游。盛开的后边是凋零,高峰过后是低谷。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与之擦肩的这个人群,无不在这正面与反面里颠来倒去,无不在这长河中跋涉与挣扎。然而,尽管如此,有一个现象我们总是无法抗拒,那便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屡经枯荣从不衰败,与我们擦肩的这个人群,屡经失败从不气馁,凋零的后边是盛开,低谷过后是高峰。于是我发现,我性格中的悲喜交加,其实是喜悲交加,总是从乐观中看到悲观;而人类世界在斗争与发展的进程中却是真正的悲喜交加,总是在悲剧中一次次站立。
当我不断地因悲喜交加而写作,或因写作而更易悲喜交加,我不无惊喜地看到,悲喜交加是我身外这个世界所有生命的永恒遭遇,它在客观上带有规律的意味,它在主观上又带有发展的迹象,它在一次次交替中从不缺席。而人,迎接它、战胜它,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和智慧,每一次的交替都不是原路返回。
抒写人生命运的悲喜交加,挖掘人在悲喜交加的命运中隐藏的人性的复杂与迷惑,是我从前、现在、以后乃至于永远的追求。在我一次次试图讲述身外世界悲喜交加的故事的时候,在我一次次试图更深层次挖掘人性深度的努力中,我还看到,我的创作状态与生命中悲喜交加的现象极其相似,每一次发现后边都隐匿着一次迷途,每一次爬上坦途都永别着一些风景。创作的快乐,想象的快乐,仿佛暗夜中的灯火,它一直就在前边引我前行,灭掉了再度点起……
1997年12月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