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本书立足于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与电影思潮流变的密切关系,将不同时期的电影现象纳入到电影思潮研究体系之中,系统化梳理、分析和阐释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脉络,以期清晰洞见其生成动因、发展特征及内在规律,战略性前瞻其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将“电影思潮”作为把握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维度,也着重呈现电影思潮与社会、观众、市场之间的互动互联,试图以论代史、史论结合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流动的电影思潮流变图景。
作者简介
饶曙光,1959年生,重庆黔江人,土家族。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出版了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4)。主编《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 ·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
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共计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
【作者简介二】
李国聪,1990年生,山东滨州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电影产业与新媒体方向,曾在《当代电影》《理论学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导论 寻找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001
上编
第一章 伟大的转析——思想解放与新时期电影/019
第一节 再焕新机: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思想解放/020
第二节 挣脱枷锁:现代文艺思潮渗透下的电影观念/025
第三节 乍暖还寒:中国电影业的复苏与觉醒/031
第四节 融化坚冰:新时期电影范式浮出水面/037
第二章 争鸣与反思:电影意识的觉醒与电影特性的初探/041
第一节 电影意识初论:电影与戏剧关系的理论争鸣/043
第二节 回归电影本体:电影的“文学性”论争/051
第三节 “人性”“人情”的讨论与伤痕电影的出场/057
第四节 纪实性电影美学论争及其创作实践/064
第三章 文化反思浪潮下的电影创作新气象/073
第一节 文化反思:电影通往现代化的先声/074
第二节 交相演绎的电影思潮与文学思潮/077
第三节 从“向后看”到“向前看”:新时期电影创作的转向/082
第四章 融通与对话: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092
第一节 “谢晋模式”论争及谢晋电影再审视/095
第二节 西部电影理论的提出及当代意义/102
第三节 新时期观众:从“人民群众”到“观影群体”/113
中编
第五章 过渡与转型:融入市场化大潮的前奏/123
第一节 “先锋”电影的探索:电影意识走向真正的自觉/125
第二节 “娱乐片”讨论及其当下再反思/131
第三节 “王朔电影”:游走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142
第六章 喧哗与骚动: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下的电影走向/1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151
第二节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中国电影的世俗化倾向/160
第三节 退让的姿态: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165
第七章 调整与选择:跃动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电影观念/173
第一节 国家文艺政策的调整与电影市场体制的跃迁/176
第二节 在守望与突围之间:电影创作观念的变革/193
第三节 多重桎梏下的艰难转型:在低潮中徘徊的大陆电影/203
第八章 分化与整合: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影发展策略/210
第一节 创作的主流:走向多样化的主旋律电影/211
第二节 在博弈中调和:新人文艺术电影的喜剧精神/225
第三节 与市场对话:“民俗电影”的国际化策略/235
第四节 在突围中漂移:独立电影的艺术坚守与市场抉择/241
第九章 冲突与碰撞:以市场的逻辑和方式激活中国电影/250
第一节 市民文化的喜剧表达:冯小刚贺岁片的兴起/251
第二节 让人欢喜让人忧:进口分账大片的引进/258
下编
第十章 摸着石头过河:世纪之交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趋势/273
第一节 以开放促改革:WTO效应下的冲击与震荡/274
第二节 调整与优化:文化体制改革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288
第三节 迈向资本市场时代:现代电影企业的发展思路/304
第十一章 多元化与差异化:国产电影制作新格局/320
第一节 产业化语境下电影观念的更新与新电影范式的探索/322
第二节 迈向主流:国产商业大片的市场运作与艺术诉求/329
第三节 是塔导论 寻找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001
上编
第一章 伟大的转析——思想解放与新时期电影/019
第一节 再焕新机: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思想解放/020
第二节 挣脱枷锁:现代文艺思潮渗透下的电影观念/025
第三节 乍暖还寒:中国电影业的复苏与觉醒/031
第四节 融化坚冰:新时期电影范式浮出水面/037
第二章 争鸣与反思:电影意识的觉醒与电影特性的初探/041
第一节 电影意识初论:电影与戏剧关系的理论争鸣/043
第二节 回归电影本体:电影的“文学性”论争/051
第三节 “人性”“人情”的讨论与伤痕电影的出场/057
第四节 纪实性电影美学论争及其创作实践/064
第三章 文化反思浪潮下的电影创作新气象/073
第一节 文化反思:电影通往现代化的先声/074
第二节 交相演绎的电影思潮与文学思潮/077
第三节 从“向后看”到“向前看”:新时期电影创作的转向/082
第四章 融通与对话: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092
第一节 “谢晋模式”论争及谢晋电影再审视/095
第二节 西部电影理论的提出及当代意义/102
第三节 新时期观众:从“人民群众”到“观影群体”/113
中编
第五章 过渡与转型:融入市场化大潮的前奏/123
第一节 “先锋”电影的探索:电影意识走向真正的自觉/125
第二节 “娱乐片”讨论及其当下再反思/131
第三节 “王朔电影”:游走在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142
第六章 喧哗与骚动: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下的电影走向/1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知识分子的时代抉择/151
第二节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中国电影的世俗化倾向/160
第三节 退让的姿态: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165
第七章 调整与选择:跃动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电影观念/173
第一节 国家文艺政策的调整与电影市场体制的跃迁/176
第二节 在守望与突围之间:电影创作观念的变革/193
第三节 多重桎梏下的艰难转型:在低潮中徘徊的大陆电影/203
第八章 分化与整合: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影发展策略/210
第一节 创作的主流:走向多样化的主旋律电影/211
第二节 在博弈中调和:新人文艺术电影的喜剧精神/225
第三节 与市场对话:“民俗电影”的国际化策略/235
第四节 在突围中漂移:独立电影的艺术坚守与市场抉择/241
第九章 冲突与碰撞:以市场的逻辑和方式激活中国电影/250
第一节 市民文化的喜剧表达:冯小刚贺岁片的兴起/251
第二节 让人欢喜让人忧:进口分账大片的引进/258
下编
第十章 摸着石头过河:世纪之交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趋势/273
第一节 以开放促改革:WTO效应下的冲击与震荡/274
第二节 调整与优化:文化体制改革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288
第三节 迈向资本市场时代:现代电影企业的发展思路/304
第十一章 多元化与差异化:国产电影制作新格局/320
第一节 产业化语境下电影观念的更新与新电影范式的探索/322
第二节 迈向主流:国产商业大片的市场运作与艺术诉求/329
第三节 是塔基也是开路先锋:走向差异化的中小成本电影/341
第四节 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及其科学评价体系/356
第十二章 以资本为导向:多方博弈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策略/364
第一节 风险与机遇并存:中国电影与资本市场的联姻/365
第二节 新格局与新版图:走向整体性升级换代的中国电影/372
第三节 创意无限与工匠精神: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新功能/387
第四节 走入“法治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亟待市场规范/401
第十三章 东方好莱坞: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思潮流变与工业图景/408
第一节 本土意识的觉醒: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409
第二节 困惑与抉择:“九七”前后的香港电影业/426
第三节 走向合拍:香港电影的“北上”与“留守”/438
第十四章 困境中的坚守:台湾电影的体制变迁、美学转向与观念突围/452
第一节 动荡局势下台湾电影政策的革新与体制的变迁/453
第二节 悲壮的坚守: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高歌”与“悲鸣”/463
第三节 在荒芜中播种生机:走向复苏的台湾电影/478
第十五章 阵地与载体: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电影/496
第一节 在互动中共谋:电影期刊与电影思潮/496
第二节 现代性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几点反思/505
第三节 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512
总论 迈向电影强国:新时代的中国电影/525
参考文献/540基也是开路先锋:走向差异化的中小成本电影/341
第四节 中国类型电影创作及其科学评价体系/356
第十二章 以资本为导向:多方博弈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策略/364
第一节 风险与机遇并存:中国电影与资本市场的联姻/365
第二节 新格局与新版图:走向整体性升级换代的中国电影/372
第三节 创意无限与工匠精神: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新功能/387
第四节 走入“法治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亟待市场规范/401
第十三章 东方好莱坞: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思潮流变与工业图景/408
第一节 本土意识的觉醒: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409
第二节 困惑与抉择:“九七”前后的香港电影业/426
第三节 走向合拍:香港电影的“北上”与“留守”/438
第十四章 困境中的坚守:台湾电影的体制变迁、美学转向与观念突围/452
第一节 动荡局势下台湾电影政策的革新与体制的变迁/453
第二节 悲壮的坚守: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高歌”与“悲鸣”/463
第三节 在荒芜中播种生机:走向复苏的台湾电影/478
第十五章 阵地与载体: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电影/496
第一节 在互动中共谋:电影期刊与电影思潮/496
第二节 现代性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几点反思/505
第三节 建构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512
总论 迈向电影强国:新时代的中国电影/525
参考文献/540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于改革开放时代变迁与电影思潮流变的密切关系,将不同时期的电影现象纳入到电影思潮研究体系之中,系统化梳理、分析和阐释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脉络,以期清晰洞见其生成动因、发展特征及内在规律,战略性前瞻其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将“电影思潮”作为把握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维度,也着重呈现电影思潮与社会、观众、市场之间的互动互联,试图以论代史、史论结合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流动的电影思潮流变图景。
主编推荐
饶曙光,1959年生,重庆黔江人,土家族。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会长,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广电总局社科基金项目评委、评审。
1985年开始从事电影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史、当代中国电影电视、影视与大众文化等。出版了多部译著和专著,主要有《中国文学理论》《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新中国60年电影形态研究》《中国类型电影: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华语)电影发展与对外传播》《博影而思——饶曙光文集》(1-4)。主编《中国电影分析》《新思维 ·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侯孝贤电影研究》等。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电影通史》(首席专家)。
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共计300多万字。《创意制胜——跨越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特等奖。《华语电影新发展及其前景》荣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特等奖。
【作者简介二】
李国聪,1990年生,山东滨州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电影产业与新媒体方向,曾在《当代电影》《理论学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