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1.28 5.4折 ¥ 5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王德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9656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5276876
上书时间2024-11-01
不修辞,无传播(代序)
徐兆寿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考虑传播的问题。过去有大中华文化圈、佛教文化圈,现在还有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这便是人类有史以来到今天的几大文化圈。那么,这些文化圈靠什么而形成呢?我们总是一言以蔽之,曰,文化。
文化靠什么而传播?语言、文字。过去我们以为语言就是指人说话,所以文字与语言靠得近,曰文字语言。今天呢?在影视和网络等新媒体产生后,就有了影视语言和数字语言。影视语言已经被广泛研究,数字语言还没有多少研究,它似乎更多地成为一种技术,故而文科及艺术学科的人知之者少。
过去,日本、韩国属于中华文化圈,不仅是受中国的儒家文化甚至中国化了的佛教也对它们有影响,还有中国的部分文字也被日本使用,但现在它们脱亚入欧,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看韩剧,里面到处都是中国文化的影子,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欧美化的一面。
再说说影视语言。以前我读中文系的时候,学过一门课叫修辞学,后来还上过古代汉语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言学,也属于修辞学的范畴。那时以为修辞只属于文学,到传媒学院后才发现,影视修辞学甚至环境修辞学等早已不是新鲜词汇,可见,修辞对这个世界来说是必要的,而对于传播来说更为重要。我的母亲几乎是文盲,我们常常坐在一起看电视,我们都能看懂。有时候我们一起谈音乐,她的感受令我大为震惊,可见,音乐语言对她来说也没有障碍。但读书她就不能,她需要学习才可以。于是,我便知道,影视语言是比文字语言更低、更普遍、更方便、更容易传播的语言。反过来说,文字语言是高级语言,凝结着人类的智慧。这就是我们提倡学生要多读书的道理。学影视的人每天光看视频,不读书,就没有智慧,通俗一些说,就是没高深文化。
所以,传媒学院建院不久,我们便提出“传媒六艺”的培养宗旨(传媒六艺:礼——养成文明行为,加强道德修养;乐——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艺术境界;摄——捕捉精彩瞬间,再现生活百态;制——完美创意剪辑,追求技艺合璧;书——涤荡心灵世界,激发创作灵感;说——吟诵毓苑铎声,唱念随声所欲),制定了“传媒六艺·三百计划”(即经典文本100本阅读计划、经典影片100部赏析计划和写作能力100篇训练计划),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礼乐精神,能写、能画、能摄影摄像、能制作视频音频动画、能说会道的人。说到底,我们要培养的是有传播能力的人。在解释“传媒六艺”时,礼、摄、制、书、说五艺都能说清楚且能施行,唯有乐解释不清。何也?大概与古代之《乐经》亡佚一样,关于音乐的功用与如何去治世治人的道理,今天已经非常混乱了,与古之儒家的要求相去甚远,我们只好暂且空置,待以后再梳理。
这里便认真地说说“写”。新闻系的学生要会写新闻、传记、评论,广播电视编导系的学生要会写剧本、影视评论,播音与主持艺术系的学生也要会写新闻、评论,动画系的学生要会写动画剧本、动画评论等,这是一个基本的能力。如果不会写,就不能算一个合格的传媒学院的大学生了。研究生更是如此。但现在我要问,能写作的同学到底有多少呢?进一步问,我们的老师是否在强化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大概很难回答。
我上大学的时候,写作课也有,但一学期下来,老师们仍然大多在讲理论,后我们交一篇作业,这个课算是上完了,可是我们觉得仍然不会写作。真正的写作是在课外训练的,先是照着经典文学写作,有些照猫画虎的意思,起初差得太远,但写着写着就有些像了,然后再陌生化,训练自己的风格,这当然是毕业以后且写作很多年之后的事了。所以作家们会说,中文系是教不出作家的,而中文系的教授们也生气地说,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这都是的意气的说法。学习经典就是知道写作的目标,且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怎么能没有培养呢?即使有自学成才的作家,文学经典也是一定要读的。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是凭空产生的。
我的意思是,课外训练也很重要,但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有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有诗歌学会的会刊《我们》,我们便都给《我们》投稿,但刊物因为一些原因迟迟未出,一直等到我做会长时才出版。刊物在学校的报栏长久地展出,每一页都能看到。优秀的诗歌在广播上还要播出。校园诗人便脱颖而出。系里起初也有刊物,学长们每每提到,但到我们时没了,我们便创办了“雪原文学社”,且办了刊物《先锋》。后来我们把《先锋》的每一页都贴在系里的过道里,师生们都在看。有很多人的名字被传颂。我们还把《先锋》寄给国内的那些文学刊物,有2/3的诗歌都公开发表了。这些活动对于文学写作者来讲是极大的鼓励。这两份刊物到现在还在办。还记得起初我们班上也有刊物,叫什么名字现在竟然忘了,但没忘那些夜晚是如何点着蜡烛刻蜡板的。
虽然现在我在传媒学院,不在文学院,但提倡文学写作仍然是必要的。文学是一种情怀,爱好文学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有情怀,有情调。一个人如果能爱好文学,再去写新闻、写通讯、写人物传记和写新闻评论,就有一个大写的“人”在字里行间,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好文学,偏偏又搞了新闻,那么,他的心里可能是空荡荡的,写出来的文字便干巴巴的,而且缺少一种关怀。现在总有人讨论新闻写作的客观性,这与文学中一段时间有些人提倡的“零度抒情”一样,其实是做不到的,只要是人,他总会有倾向,如果是喜欢文学的人,那么,他就一定会向着善的、美的、真的方向去思考,去写作。为什么我们现在有那么多混乱的文字,一是因为文学的方向变得模糊不清了,二是因为很多文字并非搞文学的人写的。娱乐化、粗俗化、浅表化,甚至数字化,都是非文学的东西在影响的结果。文字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远。
以上只是针对学新闻的同学来说的,对于别的专业的同学来讲,写剧本和评论是必须的训练。过去在我们中文系学生的教育中,戏剧和电影本身就是文学的一部分,尤其是戏剧。现在,学科的划分似乎在强调,戏剧与电影并不是文学,而是它们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大概只有一条,那就是走着走着就忘记源头了,不知道如何回去了。从事戏剧与电影剧本写作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是从事这些写作,没有文学的根底是不行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现在则可以说,不写作,无表达。我们说某部电影或纪录片拍得深刻,往往是因为电影的剧本和纪录片稿本写得深刻,或者是导演本身拥有深刻的思想,而这些深刻的思想都是来自长期的写作。写作能使人的思想通往深刻。
出于这些原因,我们提倡要给我们学院的学生们建立一个阵地,名为《核桃树下》,这是供同学们从事文学的创作;同时建了另一个阵地,名为《广角镜》,发表同学们的专业作品。两个阵地互为因缘,缺一不可。几年下来,两个阵地培养了不少学生。经过几年的积累,现在,将《核桃树下》下的优秀文章集结为一辑,同时也吸收《广角镜》中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这是一件好事。既然是好事,希望它能一直办下去,不断地促进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希望能成为一种风气。
是为序。
2017年3月12日
不修辞,无传播(代序)/.徐兆寿.1
散文随笔/.1
诗歌/.129
书评/.147
影评/.163
学术论文/.241
新闻报道/.25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