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9 3.8折 1480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玉 李泰辉 杨祝良 图力古尔 戴玉成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12561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480元

货号24037692

上书时间2024-11-0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语摘要



商品简介

中文摘要

 

本图鉴记载中国大型菌物资源509 属1 819 种, 根据形态特征共划分十大类群:大型子囊菌196 种,胶质菌21 种,珊瑚菌47 种,多孔菌、齿菌及革菌637 种,鸡油菌(含钉菇类)11 种,伞菌653 种,牛肝菌130 种,腹菌75 种,作物大型病原真菌16 种和大型黏菌33种。其中以中国为模式产地的有370 种(约占全书所载种类的1/5),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已发表的有260 多种(约占全书所载种类的1/7),而且不少种类为中国或东亚特有种。本图鉴所载种类均以中国资源与图片为依据,并经过严谨的分类学考证,因此,较为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实际情况。

 

本图鉴所载种类均配有宏观形态和(或)生境彩色照片,以及主要宏观形态特征、显微结构特征、生态习性、经济用途(食用性、药用性或毒性)和在国内的大致分布区域等的简要文字描述,一些易混淆的种还增加了与相近种的鉴别特征比较。凡例及*章还对本书的使用方法、常用的分类学技术方法和各类群在现代分类学系统中的地位等做了介绍。为方便读者查阅,从第二章开始各章所载物种均按拉丁学名的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相关的菌物学名词解释、参考文献、本书记载菌物的中文名称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图鉴内容与菌物学、食用菌学、植物病理学、卫生与医药学、生物资源学、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学等学科相关,可供菌物学工作者、蘑菇等菌物的爱好者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与院校的师生参考。

 

 

 

Brief Introduction

 

 One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nineteen species (or varieties) in 509 genera of macrofungi known from China are documented in this work. According to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practically divided into 10 groups, and introduced in 10 chapters accordingly, including 196 larger ascomycetes, 21 jelly fungi, 47 coral fungi, 637 polyporoid, hydnaceous and thelephoroid fungi, 11 cantharelloid fungi, 653 agarics, 130 boletes, 75 gasteroid fungi, 16 larger pathogenic fungi on crops, and 33 larger myxomycetes. 

 

 All species are evidenced with vouchers and photographs. About 370 species (occupying 1/5 of the total species) with type localities in China are included, among which over 260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7 of the species) were firstly discovered and published by the present authors, some of them as specific species in China and East Asia, which have tried to present the latest knowledge about the Chinese macrofungal resources. All species are described accompanied with colour photographs showing their macro-morphology and (or) habitat.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diagnostic characters, ecological habits, economic importance (edibility, medicinal availability or toxicity) and geographical range in China are provid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sing method of the book, related mycological vocabulary, common taxonomic techniques and positions of the fungal genera in modern taxonomic system are briefly introduced.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s, all species in the ten chapters are arrang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their Latin names, and indices of Chinese names and scientific Latin names to all species are appended.

 

The knowledge of this book should be interesting for mycologists, mycology fans and mushroom lovers, as well as for research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ying on edible fungi, plant pathology, healthcare and biomedicine sciences, bio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ecolog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It is an ideal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macrofungi and larger slime molds.



作者简介

     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北方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黏菌已知种的2/3,发表新种4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目”一级专著2部及这一领域本英文专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和“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50余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 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技术研制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和“北方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分别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建立了*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了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优秀教学团队及*创新团队,成果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73”、“863”、“94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6次,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30余年来致力于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结合,以创新成果为依托,研究解决北方食用菌工程技术难题,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升级。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水平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黏菌已知种的2/3,发表新种46个(此前尚无中国人命名的新种),为近年国际上发表新种总数的1/17,出版了国内外独有的“目”一级专著2部及这一领域本英文专著和《中国真菌志—黏菌卷》。“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和“重要黏菌类群系统分类学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食用菌领域筛选培育出50余个品种,6个通过国审;创新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改变了传统栽培模式;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6个,以“五位一体”模式进行推广示范,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 000多人次,带动3万农户,累计推广50多亿袋(菌包),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配套丰产技术研制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和“北方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分别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药用菌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20余部,获得国家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建立了*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学术期刊,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了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优秀教学团队及*创新团队,成果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菌类科技与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73”、“863”、“94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6次,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