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5.84 7.2折 ¥ 36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日]斋藤孝 后浪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5584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24015729
上书时间2024-11-01
前 言
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
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
2010 年末,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 2009 年的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调查结果。这项针对世界各国 15岁儿童的调查,每 3 年举行 1 次,这是第 4 次。
其中,关于读书的调查结果颇为耐人寻味。在 2000 年的首次调查中,“不因兴趣而读书”的日本儿童占 55%,而在本次调查中,该数值降为 44.2%。这一结果似乎表明,日本民众对于“宽松教育”的重新审视,以及学校每天早晨固定进行的“十分钟读书”活动,都对儿童的读书行为造成了影响。究其原因,或许是经济长期不景气,使人们产生危机感,觉得必须抓紧时间学习才行,于是对读书更看重了。
不过,这种所谓的“读书”,其中也包括了看杂志和漫画,可惜就连这些“闲书”,也有 44% 的 15 岁儿童从来不看,可见情况很严重。至于读书的体裁,新闻报纸骤减,小说成为主流,即便是小说,人们爱看的也尽是些科幻、推理、“煽情故事”等类别的小说。当然,这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想必不止我一个人会产生疑问:曾经存在于日本的读书文化,究竟到哪儿去了?
在人类构筑的文化当中,书大概算是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了。在只有口头语言文化的远古时代,人类耗费了无数年月,也未能实现文明的大进步。直到后来文字出现,人类才掌握了积累、传递知识的技巧,继而四大文明诞生,社会开始飞速发展,直至今日。
在这个过程中,文字的“载体”从石板、木简、竹简进化到纸,终固定为“书”这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
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铭记,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也不应改变。
正因如此,读者自身的蜕变才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读书,为什么需要读书,以及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书,重新审问读书的本质。
现代人的精神力量为何变弱了
在我看来,日本人现在的精神力要远弱于从前。在面对麻烦或考验时,从前的日本人具备坚韧的意志,能够冷静地判断状况,客观地思考对策。这在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而且现在的日本人也缺少战胜困难的积极心态。和我一样深有此感的人想必不在少数吧?
“精神力量”这种东西,基本上是从小锻炼出来的。可如今,孩子们很少还会忍饥挨饿,又没了过去的学徒制度,剑术和禅道的修行也变得寥寥,教育也迎来了“全民上大学时代”,
竞争不再像以前那样激烈。可以说,日本儿童面临考验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然而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就会变得完全相反,考验难度较之从前更高。如今日本就业形式严峻,甚至有“冰河期”之称,一旦失败,未来的出路就会骤然变窄,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会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
而且,即使暂时就业成功,也不能掉以轻心。以前只要进了公司,就不会被轻易辞退,通过这种所谓的“护送船队方式”,每个企业都能受到行业规则的保护,各艘船上的成员也能齐心协力抱成团,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新职员自然能够稳步成长。
可如今,应届毕业生被要求的是拥有“立即战斗的能力”。一旦业绩不能提升,就会面临被裁掉的危险。因此,即使在公司内部,新职员也会步履维艰,如同在寒冬的西伯利亚平原上孤独跋涉一般。也就是说,以 20 岁为界,前后环境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前从未经过锻炼的人,此后就要突然身负重担。且不说担子本身有多重,光是前后的落差之大,就足以令人无所适从。正因如此,在精神上陷入绝境的 20—40 岁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多。
就算不喜欢,这样的现状一时似乎也没有改变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只能凭自己的力量战胜困境,但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能成为治病良方、让人拥有力量的,恐怕还得是读书。考虑到当前状况,其必要性也远超从前。直到不久以前,精神力量的含义还同“毅力”几乎完全一致,只要身体强健、气力充实就行了。譬如抬着轿子翻越箱根山,其原动力就是精神力量。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与体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即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 当代人必须据此给自己定位。
此外,我们现在常说的“压力”,也很少来自饥饿、死亡等因素了,绝大部分原因均在于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伤害。
简单来说,能否妥善应对压力,是由够不够聪明决定的。这里所说的“聪明”,当然不是指学习成绩好,而是指能够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年轻人的“肤浅”
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首先要求思维速度要足够快。思维的速度加快,就能确保从容不迫,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判断。因此作为训练的一环,我常要求学生在 10 秒内完成思考并回答问题。
但光有速度还不够,想培养出直攫事物本质的能力,思想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这也是我对于当代年轻人担心的一点。他们的思想缺乏深度,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总是轻易地或哭或笑,并且希望别人也像他们一样。
一旦整个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增多,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都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制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结果不断催生出“廉价、肤浅”的作品,有些甚至会大受欢迎,进而导致廉价和肤浅愈发盛行。
譬如,我很喜欢日本的歌谣和 J-POP,但无法忍受某些歌词无数次地出现,例如“不要沮丧”“不要放弃”“我会永远陪着你”之流,其出现之频繁,简直可用“厚颜无耻”来形容。
当然,这些歌词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并没有错,但一言以蔽之,就是太庸俗了。 可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不知疲倦地极力追捧,这才是可怕的。
近还常有年轻歌手翻唱 20 世纪 70 年代的金曲老歌,但比起我当年听过的原版,这些翻唱可谓差距明显。
这种差距不光体现在歌手的表现力上。比如说,山口百惠演唱时的“重量级”,是由那个时代赋予她的,乐曲本身具有扣人心弦的悲伤和深沉,这是当代歌手无法拥有的,所以无论这些歌手怎样模仿,除了歌词一样,都只是流于表面,鲜少能真正打动人心。
可即便如此,这些翻唱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这种现象或许意味着,现今已经不是追求乐曲要有深度的时代了。无论信息还是消费,都是因为我们自身太肤浅,才导致流于表面的东西盛行得势。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对于这种思想极其欠缺深度的现象,我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视而不见的。
倘若放任不理,我们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心境自然也会越来越肤浅。要想阻止这种趋势,我们只能重新唤醒坚韧的意志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就是读书。
事实上,只要观察学生就能明白读书的效果。现在的学生,心地都很善良,若以善恶为标准来区分,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同时他们具备社会常识,头脑也不笨,一般都很规矩听话。
从教师的角度讲,现在的学生远比以前的容易对付。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学生读书经验太少,尤其是大一新生,从没读过书的竟也大有人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似乎是因
为高中生活在各方面都很忙,包括应试学习,所以他们根本没时间读书。
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 一旦别人把话说得重了,他们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不见人。 不过,大学生活足有四年之久,只要在此期间多读书,整个人就能逐渐发生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得有深度。
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
说到读书的作用,很多人以为只是拓宽知识面。当然,这的确是读书的作用之一,但若是仅此而已,那么上网就足以取代读书了。只在意信息量的话,与其花一两周的时间读完一本书,不如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个小时,得到的信息可能更多。或者通过博客、推特等网络工具,可以了解全世界范围内其他人的想法,互相交换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人正生活在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用户的意识。如果自身修养确实达到了一定深度,在此基础上妥善获取平均水平的网络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自然毫无问题。但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办法是与杰出人物一起生活,成为其弟子,但在现实中不仅很难实现,而且风险也不小。正如我们在一系列奥姆真理教事件中所见到的,一旦拜错师父,很可能
被卷入大麻烦。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本书主要从根本上阐述“读书”的意义,更有作者力荐的创新性读书方法。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细细感受作者阐述“读书”的力量,找回生而为人*宝贵的财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本书主要从根本上阐述“读书”的意义,更有作者力荐的创新性读书方法。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细细感受作者阐述“读书”的力量,找回生而为人*宝贵的财富。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更好的阅读体验。
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简 目
序 言 / 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
第 1 章 / 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
第 2 章 / “相遇”决定人生
第 3 章 / 阅读经典的魅力
第 4 章 / 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第 5 章 / 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后 记 / 读书使人成长
出版后记
目 录
序 言 / 重新审问读书的意义
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
现代人的精神力量为何变弱了
年轻人的“肤浅”
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
你知道精神底层流淌着清流吗
第 1 章 / 推动我们的“无形力量”
亦师亦友的“读书”
不变强就无法生存
为何越优秀的人越会读书
学习贤人的视角
读书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手段
用读书“启动”大脑和心灵
信息严重匮乏的时代
书能弥补精神的荒芜
“优质”的书才有意义
“依赖”使判断力变迟钝
以培养“坚强”为目的的读书
读书有三大意义
沉浸在推理小说世界中的快乐
书是重新省视自我的“镜子”
不惧“孤读”的人前路宽广
以前大学里的“读书文化”
独处时是读书的良机
与贤人们交换能量
第 2 章 / “相遇”决定人生
“我做不到”是忌语
一本书就能打开未知的领域
遇见好书就会想读
书店是“引起兴趣的空间”
用报纸唤起兴趣和关注
面向新人的“文学指南”
脱离“轻松”“浅显”
从日本文学开始
看电影前阅读“原著”
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书”
为何要阅读“天才的一生”
“天才”的人生能提供很多启迪
接触“异能者”的机会
当作自己的“榜样”
没理由不利用“书评”
“行家”推荐的书很少令人失望
不要轻视报刊的企划
有没有参考网络书店的“评价”
“好书”的条件,“坏书”的圈套
难以理解的书不是“好书”
“ 有结论”的书不值得读
第 3 章 / 阅读经典的魅力
日渐荒芜的“文学森林”
以前的小说家也是文化大师
所有人都想成为“作家”的时代
着眼于书的“水准”吧
“故事”均源于神话
“偷食古典”的技法
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从解读书籍入手
“白话译文”便于阅读
“当代古典”也该关注
第 4 章 / 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建议“自问自思”
是否在边“问”边读
“问题发现能力”是社会人的能力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
重新审视“朗读”的好处
“念给孩子听”为何有效
“有声读物”的有趣之处
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
书脊的惊人效用
什么是书有而电子书没有的
以“藏书千册”为目标
“一天一本”——简单的读书方法
不是读得快就好
难懂的部分也可“跳读”
有意设定“读书时间”
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均可读书”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用“转换视角 引用”为交谈增光添彩
建议举办“读书会”
活用“映射交流”
第 5 章 / 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寻找自己的“ f ”
通过“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
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
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
“标签阅读”的“品牌目标”
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后 记 / 读书使人成长
是否心怀“贤者森林”
不读书不成人
出版后记
在当今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读书稍显老套,但我们确实无法忍受没有书的人生。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乍看简单,实则难以回答。本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