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清代沈明宗著,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23):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八卷,卷一至卷三,分述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按照风伤卫、寒伤营、风寒营卫两伤之序编次;卷四为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卷五为少阳病脉证并治、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坏病、痰病、附门人问答等七篇;卷六为太阴病脉证并治一篇、少阴病脉证并洽前篇;卷七为少阴病脉证并治后篇;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并治、关格、差后劳复、阴阳易等四篇。是书为《伤寒论》“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作之一,在编次上以三纲说进行注解分析。在内容上认为《伤寒论》分别用寒伤营和风伤卫概括燥湿和春夏温热。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世德堂本为底本。
目录
卷一
重编伤寒论大意
太阳上篇证治大意
卷二
太阳中篇证治大意
卷三
太阳下篇证治大意
卷四
阳明上篇证治大意
阳明中篇证治大意
阳明下篇证治大意
卷五
少阳全篇证治大意
合病
并病
过经不解
坏病
痰病
附:门人问答
卷六
太阴全篇证治大意
少阴前篇证治大意
卷七
少阴后篇证治大意
卷八
厥阴全篇证治大意
关格
差后劳复
阴阳易病
校注后记
内容摘要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清代沈明宗著,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23):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八卷,卷一至卷三,分述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按照风伤卫、寒伤营、风寒营卫两伤之序编次;卷四为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卷五为少阳病脉证并治、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坏病、痰病、附门人问答等七篇;卷六为太阴病脉证并治一篇、少阴病脉证并洽前篇;卷七为少阴病脉证并治后篇;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并治、关格、差后劳复、阴阳易等四篇。是书为《伤寒论》“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作之一,在编次上以三纲说进行注解分析。在内容上认为《伤寒论》分别用寒伤营和风伤卫概括燥湿和春夏温热。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世德堂本为底本。
精彩内容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伤寒金匮23):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上五味,畋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凡服桂枝汤,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似汗,千有余年,从来不讲,今特明之,业医者不可弃之而不用。盖桂枝汤原为风伤卫气,邪在肌肤,仅取微微似汗而设,但桂枝气味俱薄,服过片时,其力即尽,尝有不及之弊,故病不除。所以仲景巧思营卫同源,出于中焦,非和胃气,则药力不行,非药力,则风邪不去,故以桂枝汤专和营卫,助以热稀粥,补胃气而益气血之源,使胃气长而营卫充,营卫充则药力行,邪气才能得解,此神妙至精之法。非惟冬月,即春夏秋三时感冒,用败毒、香苏、羌防等汤,亦可仿此,则一剂全瘳矣。盖三时感冒,皆是风邪为病,正欲胃气充盛,则风邪散而不传于内。俗医不明,一见头疼发热,不惟不用此法,反禁饮食,肆投苍、朴、楂、曲消克胃气。何异开门延盗?岂能治伤寒者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主之。
卫分受邪,扰乱营气,故发热而自汗出,欲治汗出风伤卫证,唯有桂枝汤,而无别法也。
病当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风邪入卫而不入营,为营气和。然不与卫气和谐者,诚是卫气受邪,不与营和耳,故以桂枝汤解去卫邪,营卫自和则愈。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此嘱宿无他病,即用发表解肌也。病人脏无宿疾,而有头痛,发热,自汗表证,乃因风邪伤卫,卫气不和,当用桂枝汤,和营卫解肌则愈。若有旧疾他病,不可乱施麻桂二汤,须明虚实补泻,则无误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服桂枝汤不解,刺后仍用桂枝汤为法也。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斯非桂枝汤不当用,乃服之不如法耳。然太阳中风为表虚,必当桂枝和营卫解肌为是,但气味俱薄,务啜稀热粥以助药力,则周身漐漐微汗,其病立愈。此必微汗,亦未曾得,肌窍未开,徒引风邪扰乱阴气,邪无出路,内郁生烦,故刺风池、风府太阳经穴,开泄风热壅甚之烦,再与前汤,其邪立解。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