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心开始
  • 从心开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心开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4.97 7.8折 32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九箴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4022

出版时间2015-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23771555

上书时间2024-11-0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作者的话

每个人身上,都藏有独一无二的开悟密码

佛法的悟,是很个人的,是针对每个人细胞里的而有所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开悟途径和方法,这也是佛法为什么应该是自由而且自然的,是柔软宁静而不是偏执刻板的……

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开悟方式。有人从没听过佛法,不懂佛理,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乐滋味后,依然开悟了;有些人不吃素、不念经也可以开悟;有些人不识字,还是可以活在当下。有人喜欢念经,借着念经、诵经来让自己平静;有人喜欢布施,在付出的当下,得到无碍、喜悦……

在前往智慧彼岸的路途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没有对错的问题。即使大多数的人都习惯坐佛陀的佛筏来渡苦海,但如果你想游泳或坐直升机过去,也都可以。

只要能到彼岸,没有人规定你只能坐佛的筏,这也是佛所说的,有万千人就有万千法门。先不要否定自己,看贱自己,放弃自己。我们的肉身和五种感官,本来就都有局限性,都不完美,但这些不完美的器官和血肉、筋骨,却是我们用来让自己觉醒的工具和途径。

没有这个肉身,就没有人,没有人,就不知道什么是烦恼和苦痛,我们就不会发现,原来,我们都只是来地球玩一种借着我们称为人类的生物的肉身,来找回自己本来的面目的游戏,让自己醒来,看清这个宇宙、这个游戏的实相;我们也不会发现,真实不虚的事实,并不会受这个肉身,以及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种种暂时存在的机制所控制……

我从没有诋毁佛陀和否定佛法的意思,相反,我打从内心万分感谢佛陀传给我们这个让人觉醒的法。

佛陀的智慧无人能及,甚至不可思议,但就是因为我了悟佛法应该是教人自救的,所以才发愿写书,来告诉大家,应该还给佛法一个本来的面目,而不是把佛法当成安慰剂或逃避苦痛的麻醉剂……

然而,我收到很多研究佛法多年的大德来信,字里行间都要我跟他们一起回到那个只有拜佛吃素才是佛法的系统里,甚至有读者认为,我是在反传统佛教,是想革命……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我无意自创山头,或是挡其他信徒的信仰系统或财路,我之所以会写这系列的书,完全是看到有太多朋友,因为看不清佛法的真实面目,反而执著于抄经、诵经、回向,甚至做法会,到后不是得忧郁症,就是出现了精神问题而远离社会,不和人群互动,愈来愈孤僻,愈来愈不快乐……因此,我才会写这套三部曲的励志书,目的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觉醒,不要再陷入死胡同里。

因为,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藏有独一无二的开悟密码,佛陀既然说众生都有佛性,即使连虫子、草木都有佛性,为何我们不尊重身为万物之灵的每个人,选择属于自己的开悟方式呢?

老实说,书写完了,我不在意有多少人看,或有多少人同意我的想法,至少我完成了我该做的任务。如果有读者大德不同意我的看法,我也虚心受教,但我将不再做任何回应。

因为,修行是为了明心自在,是为了觉醒,让自己活得无碍,而不是和别人辩论谁的看法才是对的,那是无意义的没有尽头也没有答案的地狱。因为,你的药很可能是我的毒,对我适合的,可能对你是种折磨。即使千夫所指,我还是一字一字写完该写的书,哪怕这些书只对极少数人有帮助,我也心满意足了……

导语摘要
大千世界,扰扰不安。在这个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不时被困惑和不安折磨,甚而陷于人生的低潮。该如何走出困境、摆脱七情六欲的束缚拯救自我?本书作者著名的心灵导师、专栏作家在书中,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实例和小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自然现象,我们要觉醒、要开悟,不是说要否定自己、逃避开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琐事,而是要真正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己,从而获得快乐、简单的生活。

作者简介


吴九箴,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在台湾、香港及马来西亚等地屡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其文章及“吴九箴语录”被中国网友在博客、论坛中广为转载。



因为怕习性和业力,因此,每日三省吾身外,还要九箴吾心。



从不认为物质只是物质,相信“万物有灵”,深感人生是苦,却发现很多人在苦海中甘之如饴。



喜欢与释迦牟尼和老子聊天,偶尔也和科学家及禅师谈论《金刚金》。



曾任记者及专栏作者,目前致力推广“自力觉醒”运动,以及“人本自然”式的人性和自然为本的修行。


著有:《抛开妄想,告别任性》、《让寂寞来,让寂寞走》、《自在的幸福——享受生活带给你的每一张牌》等。

目录


作者的话



每个人身上,都藏有独一无二的开悟密码






佛,只是教你自己救自己的觉悟者



人是佛的种子



没有“人”,就没有佛法



感谢上天,让我们有七情六欲



佛经的“空”害了一堆人



开悟,要像植物生长一样地自然



烦恼,是珍贵的成佛催化剂



佛是超越人,但又包含人的存在



不想当人,就无法成佛



藏在人体内的惊人秘密



真实不虚的天堂地狱



不要去管天界神界的事



人,只是未觉醒的佛种子



第二篇你是独一无二的“待成佛者”



原地踏步的玩具兵



如果你还没找到自己,请不要学佛



地图不是实境,佛经也永远只是佛经



看时钟吃饭的傻子



围着路灯膜拜的人们



尽信佛法,不如从没学过佛



不要否定自己的一切



相信自己的身体和直觉



幻觉,人生甜美的陷阱



没有迷失过,就不知什么是觉醒



经历一切吧所有好的坏的,都是宝藏



你是独一无二的“待成佛者”



第三篇学佛陀,但不要想成为悉达多



感谢悉达多帮我们缴了学费



悉达多的药,不见得适合所有人



没有感冒,为何要吃感冒药?



悉达多也曾犯过错



佛,只是个无法定义的名词


学佛陀,但不要想成为悉达多/ 206

内容摘要
大千世界,扰扰不安。在这个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不时被困惑和不安折磨,甚而陷于人生的低潮。该如何走出困境、摆脱七情六欲的束缚拯救自我?本书作者著名的心灵导师、专栏作家在书中,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实例和小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自然现象,我们要觉醒、要开悟,不是说要否定自己、逃避开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琐事,而是要真正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己,从而获得快乐、简单的生活。

主编推荐

吴九箴,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在台湾、香港及马来西亚等地屡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其文章及“吴九箴语录”被中国网友在博客、论坛中广为转载。

因为怕习性和业力,因此,每日三省吾身外,还要九箴吾心。

从不认为物质只是物质,相信“万物有灵”,深感人生是苦,却发现很多人在苦海中甘之如饴。

喜欢与释迦牟尼和老子聊天,偶尔也和科学家及禅师谈论《金刚金》。

曾任记者及专栏作者,目前致力推广“自力觉醒”运动,以及“人本自然”式的人性和自然为本的修行。

著有:《抛开妄想,告别任性》、《让寂寞来,让寂寞走》、《自在的幸福——享受生活带给你的每一张牌》等。

精彩内容
  人是佛的种子

 

没有“人”,就没有佛法

 

我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问我:“我们吃的菜,原本就是长那个样子的吗?”

在他小小的脑袋里觉得,牛排就是牛排,豆腐羹就是豆腐羹,和牛与黄豆都是不相干的。所以,当他上完一堂植物课,听到老师说“豆腐的原料是黄豆”后,心中着实被激起不小的涟漪。

他还无法想象,为什么黄色的黄豆可以做成看起来白嫩嫩的豆腐,为什么这两样东西明明完全不相似,却的的确确是同一种东西的变化。但他也开始明白,原来我们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东西,背后往往有更基本的组成。

听到他提出这个问题,我感到有点欣慰,也有些感触。

因为,我认识许多学佛多年的朋友,他们看得到佛经,听得到佛法,却不曾细思“佛”到底是什么,而“佛法”又从何处来。

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细读佛教诸经典,或者不明白佛陀在成为佛陀前,原本也是俗人;而是说,“佛”这个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同于凡人,佛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心中也像童话或神话般,引人入胜却遥不可及。

于是,佛成了真正的“偶像”,而佛法则成了一些教徒的教科书,他们认为只要照章吃斋、念佛、不杀生,有朝一日必能升天享乐。

老实说,我相信这并不是佛或佛法存在的本意。

佛法之所以存在,正因为它是未成佛前的悉达多,在成为佛陀的这段路上所经历的苦难、挫败、省思、体悟的总和。如果没有身为俗人,了解人必然拥有某些情感的悉达多,就不可能有“摆脱”苦痛和七情六欲的佛陀,自然也不会有佛法。

这个世上可能只有悉达多而没有佛,却不可能只有佛而没有悉达多。佛,原本就是世人们加诸在悉达多身上的崇高名词。

但在世人心中,佛是没有也不该有七情六欲的。他们忽略了,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悉达多,在被刻意与世隔绝的宫殿中,只因为凝视一朵小花,看着它从灿如繁星到凋零落地,向来没烦恼的他,就从中感悟到人世间的生存与死亡、快乐与忧伤,也因为有了这些情感,才成就了他超越一切苦痛和情感的想法。

一个不知道自己置身黑暗之中的人,不会明白色彩是什么;同样的,一个不明白七情六欲的人,怎么会有解脱和超越的念头?

悉达多并不想成为现代人所认知的这个虚幻的“佛”,他只想寻求解答,知道人为何而苦、为何而痛、为何而死,并期望能悟道、能超越苦痛,然后帮助世人了解,原来自己陷于黑暗而不自知。

但现在有许多人却将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倒置了,在他们把“佛”当成偶像崇拜之后。

我听太多人说过,只要虔心礼佛,必有福报降临;只要这辈子多做好事,来世必有好报……在他们的心目中,生而为人是上天降下的责难,也是苦难,而习佛的目的,则是设法在苦难中讨点糖水喝。

事能被上天看见,然后借由这些好事,来为他们的未来或来生加分,以期摆脱现世的苦痛。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人。

除了上班,他其余的时间不是忙着到各大庙宇礼佛,就是捐钱供奉几位得道法师。但他并不算是富有的人,这些捐献几乎耗尽他每个月的薪资,他的妻子、小孩终于因为彼此间情感疏离而离开。

在刚离婚那段时间,我曾问过他,这样做值得吗?

他说,佛陀开示,人的肉体原本就是一副臭皮囊,妻子、小孩更是造成人一生劳碌的负担,现在可好,负担去了一大半,他就有更多时间和金钱投注在捐助上,他相信佛会因此更加保佑他。

就在那之后一年,他罹患了癌症。我前去探视时,他还用奇特的语调问我,为什么他该做的都做了,还会遇到这种考验?好心不是该有好报吗?为何上天和命运要这般捉弄他?难道是要他早日脱离这躯壳?

我相信不是这样的。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张三和李四都想去遥远的山洞中取经,但这段路途不但困难重重,更有许多人们连看都没看过的野兽出没,一不小心便会被撕裂。

于是张三想,他必须把可能遇到的危险都写下来,并准备所有会用到的用具,只要备妥这些东西,就能顺利取到经书。

而在此,当下,李四则带着一些基本用品出发了。

过了一整年,李四拿着经书回来了,但他去找张三时,张三家几乎成了废墟,他走到亮着灯的房里,找到半似人半似鬼的张三。原来,他一直窝在书房里,想着那些没有人见过的野兽应该会长什么样子,但终究想不出头绪,所以一笔也没画下,反倒是一家人全被他气走了。

张三听到李四的声音,抬起头,对上墙上的镜子,惊呼:“李四,你怎么取了经书,反倒成了鬼了?”

许多事情没有经历过,你永远也找不到成事的途径,甚至因为自己走错了路,反而认为是其他人走错了。

如同“人是一副臭皮囊,妻子、小孩使人一生劳碌”云云,并不是佛要你脱离肉体、抛家弃子。其实他的原意,是要你好好珍惜身为人的时光,好好负起应该负的责任。因为,只有明白什么是苦痛和责任,才会知道怎么解除和超越,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永远也不会明白成佛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成佛,就是如同电影、电视里所演的,荣登仙界、享尽安祥和乐。其实,何尝是如此呢?成佛应该是,成为如同悉达多一般,感悟生老病死、超越七情六欲掌控的人啊!

感谢上天,让我们有七情六欲│

感谢上天,让我们

有七情六欲据据说,佛陀有次在市集中丢下一锭银子,闻声,几乎所有人都转过头看着那锭银子,大家都想弯腰去捡,但既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贪婪,却又怕被其他人捷足先登,一瞬间空气竟像凝结了似的,市集中里不复熙攘嘈杂。这时,整个市集只有一个菜贩始终不受影响,安安静静摆着他的菜。

跟在佛陀身旁的阿难尊者问:“佛陀可要成就菜贩?”

佛陀摇摇头:“此中唯菜贩难得道。”

阿难尊者细思后露出微笑:“今日又上一层楼。”

事实上,很多人为此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不受物欲影响的菜贩,反而难得道?而阿难尊者又明白了什么?

其实,若细思佛家所谓的成佛智慧,我想,多少可以明白佛陀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佛陀想说的应该是:菜贩的不受影响并不是真正的悟道或看破,只是单纯的没有好奇心,或对四周环境的漠视。

佛家所说的大智慧,是指明白一切事项、了解一切事理,也就是希望大家多看、多想、多去体会。但很多人却都以为,那些不受周遭所发生的事物和情感、欲望所吸引的人,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也是所谓有“慧根”的人。

只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在人生这条路上,七情六欲正是一个人的灵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假若一个人未曾走过这条人生必经之路,不想认真看待这些情感,一个连自己都不能了解的人,又如何能明白一切事理呢?而一个完全没有好奇心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对世事一无所知?如果悉达多在看到乞丐、病患时,从不曾对生、老、病、死表达想“知”的欲望,这世上又怎会有佛陀存在呢?

一些被现代人认为“有慧根”的人们,也许没有被这些思绪干涉太多,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极少正视自己的内心和想法,这样的不受影响并不是“看破”,只是一种“逃避”。现代的许多人,很容易把佛说的“看破”和“逃避”画上等号,也常把“大爱”和“无情”搞混,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还没有认清这些行为间的差距,其实在于每个人内心对人生的经历和体悟啊!

我在多年前听过一位师父说了一个小故事:

有个小僧出家多年,依然常常想起在家的年迈父母,他为此感到困惑而且害怕,“为何我摆脱不了这些俗念?难道我终究是个没有悟性的凡人吗?”为了摆脱思念的纠缠,他准备了一根小针,每当想起父母时,就用针刺自己一下,希望借由痛苦来忘却亲情。

他的师祖发现了这件事,将他叫到跟前来:“你用这个方法,可曾忘了父母?”

小僧摇摇头,“不但没有,还与日俱增,也许因为害怕想起,结果父母两个字,反而一直搁在心里了。”

“为什么你害怕想起呢?”

“每每想起他们孤苦无依,便有各种情绪涌上来,不利修行成佛。”小僧不安地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