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5.66 5.6折 ¥ 2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梁启超 著,胡真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100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23749674
上书时间2024-11-01
第二章 李鸿章的位置
因为李鸿章本来就是个没有学识的人。要是李鸿章真的是个豪杰,那么凭借他固有的地位,怎么会无法稳步发展,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全国推行其政策呢?像格莱斯顿、俾斯麦这些伟人,又岂是一路顺风、毫无阻力的?所以,想做李鸿章的辩护人是没法做的。尽管如此,要把中国政治的失败归咎于李鸿章一人的话,对李鸿章没什么可同情的,而那些执政误国的军机大臣反倒有了推卸罪责的借口,同时,我四亿国民中放弃国民责任的也将无从认清自己的罪过。正因为我看到李鸿章有如此的处境,所以不得不为他反复辩护。
想评论李鸿章其人,必须仔细考察两件事,那就是了解李鸿章所在的国家、了解李鸿章所生的时代:
,李鸿章所在的国家,是一个几千年君主专政的国家,而又恰好赶上其专政体制已经进化圆满、达到极点的时代。
第二,李鸿章所在的国家,是由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国家,而又恰好赶上其民族混融已久、汉人的权利正在恢复的时代。
评论家们动不动就说:“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权臣。”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权臣这一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尽管如此,要拿李鸿章和汉代的霍光、曹操,明代的张居正,以及近代欧洲、日本等立宪君主国的大臣相比,他的权力与他们却是很不一样的。要是李鸿章真是个权臣,那么回过头来看古代中国的权臣,都是独掌大权,挟持皇帝,天下人不敢正视,能够动摇江山的人,相比之下,李鸿章尽忠忘身,毫无野心,可以算得上是忠正良臣。要是李鸿章真是个权臣,那么回过头来看近代各国的权臣,都是雷厉风行,改革政体,掌控自如,不避猜忌,相比之下,李鸿章却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无所成就,可以算得上是地道的庸臣。尽管如此,李鸿章所处的,与上述这些人都有绝大的不同,让我们一起探查其隐微,贯穿上下古今,做一番整体的论述。
中国是专制政体的国家,这是尽人皆知的。尽管如此,其专制政体也是遵循进化规律的,逐步发达,直至现代渐趋成熟,所以权臣可以拥有的权到现代也几乎消失殆尽。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鲁国的三桓①、晋国的六卿②、齐国的陈田都是千古权臣的代表。当时是纯粹的贵族政体,大臣有权瓜分大量的国家利益,犹如大树,树枝太粗了就会伤到树干,势在必然。到了两汉,天下统一,中央集权的政体已经形成,但其根基尚不稳固,所以外戚掌权的祸乱非常厉害。霍、邓、窦、梁等家族③接踵兴起,权倾天下,炙手可热。其中王家出了王莽,干脆夺了汉王朝的社稷。这可以看作是贵族政治的余波,若非出身名门望族,是不敢觊觎皇权的。范晔《后汉书》中曾议论张奂、皇甫规等人:功劳占了天下一半,名望传于四海,举手投足之间就能轻易谋朝篡位,可他们还是十分艰苦地努力维持旧王朝,毫无悔意。范晔以此归功于儒术的作用,固然不无道理。④然而,当时贵族掌权的风气未息,所以,不是贵族出身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是权臣中的类。到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后,豪杰纷纷涌现,曹操乘势夺取皇权,成为凭借武功而变身权臣的人。此后如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都是走的这条路。这些是权臣中的第二类。又比如秦国的商鞅,汉朝的霍光、诸葛亮,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等,都是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只是以自身的才学受到主子赏识,从而全权接受政务的委托,得以实施自己的理想,使全国人俯首听命,权倾时,差不多可以和近世君主立宪国家的大臣相比。这些是权臣中的第三类。下等的,则是靠花言巧语,向皇帝献媚,从而窃取政权,荼毒生灵,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十常侍,唐朝的卢杞、李林甫,宋朝的蔡京、秦桧、韩侂胄,明朝的刘瑾、魏忠贤,都是宵小之辈,不值一提。这些是权臣中的第四类。以上四类,大体能将中国数千年来所谓权臣全部包括了。
总而言之,年代越早权臣越多,年代越晚权臣越少。为什么呢?因为权臣的多少与专制体制的进化是相应的,而中国专制政治之所以发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儒家教义的熏染,二是雄才大略的明主有意规划。当年孔子鉴于周末贵族政治破败不堪,想要通过天下共尊一主的办法来使社会安定,所以十分痛恨权贵豪门,发表了很多言论,垂教后世。汉朝兴起之后,叔孙通、公孙弘等人用儒家教义文饰政权,增强皇权的威信。到汉武帝时,推崇儒家六艺而罢黜百家,明确以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君臣尊卑的名分规定愈发严格⑤,而权臣也开始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此后二千年来,这种思想一直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宋代的思想家又加以大力宣扬,所以其社会基础更加稳固,上流社会的人物大凡能洁身自好的,无不谨慎恪守。这样的思想深入人心之后,自然能够消除人心中骄横跋扈的枭雄气,不做超越名分范围的事。如汉代的诸葛亮、唐代的郭子仪,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如此。另外,历代君主都能思考国家兴亡的道理,注意对皇权体系中可能使权力分解的漏洞加以补救,而且其手法越来越严密,所以贵族掌握权柄的事情到汉末之后就很少出现了。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对待功臣的方法,是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但解除其兵权;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方法,是抓个似是而非的罪名,铲除其全家。不同的方法虽然有宽厚和残忍之分,但剥夺大臣的权力、稳固自身的地位,这却是完全一致的。到了近代,全国都实行郡县制,世袭分封土地的做法不再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互相牵制,皇帝高高在上进行统一管理,无论做官多久、权力多大,一旦收到解职的诏命,立刻就得交权,跟普通百姓一样接受小吏的看管羁押。所以,即便是位高权重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只能努力维持已经得到的地位与荣耀,保全性命和名声,哪里是他们的本性比古人更好呢!不过是大势所趋,不得已罢了。由于上述两个缘故,那些心怀不轨的狡诈小人就有所顾忌,不敢随便作乱,天下也由此变得能稍微安定一些。但同时,洁身自好之辈也常常心怀恐惧,不愿招来猜忌,即使遇到国家大事,理当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也不敢力排众议、忤逆上旨。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朝廷上的群僚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到了本朝,又有一个特别的大原因。本朝本是东北的一个部落,逐渐兴起,后入主中原的,数十万人的少数民族驾驭数万万人的大国,必然会存有分别心。开国初期,任用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带兵掌控云南、福建、广东三省,中央政府对其失去控制,是所谓三藩。后来康熙帝竭尽全力加以平定,中央皇权才得以稳固,所以二百年来只有满人的权臣,而没有汉人的权臣。如鳌拜、和珅、肃顺、端华等可以与前代权臣相比拟的,都是满人。我朝历次兴兵,除了开国初期的不算,像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萨克、布鲁特⑥、浩罕⑦、巴达克、爱乌罕⑧,平西藏、廓尔喀⑨,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天理教,平喀什噶尔,出师远征十余次,所用都是八旗营士兵,由亲王贝勒或满大臣担任督军。在和平时期,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汉人官员也是凑数的,对政事并没有处置的权力。像顺治、康熙年间的洪承畴和雍正、乾隆年间的张廷玉,虽然职位声望都很高,但究其实质也不过是一个弄臣。此下的汉人官吏更是不足挂齿。所以,在咸丰之前,朝中的将相要职从来没有汉人担当的(武职官员中偶有一二,那也是汉军的旗人)。等到太平军兴起,赛尚阿、琦善都以大学士身份领钦差大臣,率八旗精兵远征,但贻误战机,让太平军发展壮大,至此朝廷才明白八旗军已经没法用了,至此才有了委任汉人的契机。所以,金田一战实际上是满汉权力转换的初关键。等到曾国藩、胡林翼等在湖南、湖北崛起,成为平定江南的中坚力量,朝廷还派满员官文以大学士身份领钦差大臣。因为当时朝廷虽然不得不重用汉人,但哪里能一下子完全信任汉人呢?于是,曾国藩、胡林翼都全力巴结官文,有军情上奏,一律将官文的署名置于前。遇到请功报捷的奏章,也都等官文下令发送。他们的谦让精神固然可敬,他们的苦心也实在令人同情。读一下曾国藩的文集就不难发现,到金陵大捷之后,他一直战战兢兢,好像芒刺在背。以曾国藩的深厚修养尚且如此,何况李鸿章这样自信力不及曾国藩的?所以我说,李鸿章的地位,比汉代的霍光、曹操,明代的张居正,以及近代欧洲、日本君主立宪国家的大臣,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这也是时势造成的。
要谈李鸿章的地位,又必须了解中国的官制。李鸿章历任的官职有: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从表面上看,也可以算是位极人臣了。然而,本朝从雍正以来,政府的实权一直在军机大臣手中(同治之后,虽然总督、巡抚的权力越来越大,但也要具体看什么人,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国家政治策略上的得失,军机大臣当负大半的责任。虽说李鸿章担任总督、巡抚有些与众不同,但要把近四十年来政事的失败全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也是有失公允的。下面列举的是同治中兴以来有实力的军机大臣:
文祥、沈桂芬 时代 同治初年
第二 李鸿藻、翁同龢 时代 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
第三 孙毓汶、徐用仪 时代 光绪十年至光绪二十一年
第四 李鸿藻、翁同龢 时代 光绪二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四年
第五 刚毅、荣禄 时代 光绪二十四年至今
按语:通过此表可以看出满汉权力此消彼长的现象。在太平军、捻军作乱之前,汉人没有真正执掌政权的,文祥和沈桂芬其实是汉人掌权的开始。在他们之后,李鸿藻、翁同龢将位置传给孙毓汶、徐用仪两名尚书,他们这些人的能力人品姑且不论,总之同治以后,不仅封疆大吏中汉人占了一大半,即便是在内阁中枢中,汉人的实力也大为增强。到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以后,形势又有变化,这里的来龙去脉说来话长,由于与本书关系不大,所以不细说了。
由此看来,李鸿章几十年来的同事是些什么人就清楚了。抛开他们的才干、人品不谈,但总之都不是跟李鸿章同心同德、有着相同见地和理念的。李鸿章对俾斯麦说的那些话,应该差不多就是实情。更何况军机大臣中另有一些见风使舵、毫无主见的人,这正是我同情李鸿章的原因。然而我这些议论,也并非有意偏袒李鸿章为他开脱。假使李鸿章真有实权,能够完全按他的想法做事,我也知道他的成就决不会大大胜过现在的样子。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本来就是个没有学识的人。要是李鸿章真的是个豪杰,那么凭借他固有的地位,怎么会无法稳步发展,培植自己的势力,在全国推行其政策呢?像格莱斯顿、俾斯麦这些伟人,又岂是一路顺风、毫无阻力的?所以,想做李鸿章的辩护人是没法做的。尽管如此,要把中国政治的失败归咎于李鸿章一人的话,对李鸿章没什么可同情的,而那些执政误国的军机大臣反倒有了推卸罪责的借口,同时,我四亿国民中放弃国民责任的也将无从认清自己的罪过。正因为我看到李鸿章有如此的处境,所以不得不为他反复辩护。至于他的功过和人品才干,将在下文论述。
注释:
①指的是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②指的是公元前546年至前497年在晋国出现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个世袭卿族。
③其代表人物分别为霍光、邓骘、窦宪、梁冀。
④此话见《后汉书·儒林传》,说的是皇甫规、张温等人。作者误记。
⑤《周易》“履”卦上乾下兑,其象辞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后世遂以“天泽之辨”指称君臣名分的界定。
⑥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部族人豪爽骁勇。
⑦一作霍罕,一作敖罕。
⑧即今阿富汗。
⑨即今尼泊尔。
⑩谦,出自《周易》“谦”卦六四爻辞,后用来泛指谦虚。
文祥是盛京正红旗人,作者此语微误。
格莱斯顿(1809~1898),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1885,1886,1892~1894)。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