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手绘《博物志》 夜光版
  • 全手绘《博物志》 夜光版
  • 全手绘《博物志》 夜光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全手绘《博物志》 夜光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23 4.4折 89.9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主编:曹胜高 注译:徐美琪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44185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9元

货号29473123

上书时间2024-11-0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西晋时代,名士辈出,如果说悲情的才子是曹植,那么励志的学霸一定是张华。

 张华,字茂先,出身庶族,家境贫寒,又早年丧父,少年时代的他只能以放羊为生。但他天资聪颖,博学多识,先后得到卢钦、 阮籍等人赏识,一路从太常博士、长史、黄门侍郎做到司空的高位,并加爵关内侯,一跃成为西晋政坛的头号人物。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曾经召问张华,上来就甩出一个难题: 汉代宫室建制如何?建章宫具体形貌是什么样的?这可真是个难题。建章宫是汉武帝太初年间建造的宫殿,规模宏大,素有“千门万户”之称,现今考古出的一号宫遗址面积达到 2420 平方米,却还不及原宫殿的十分之一;今掘出的太液湖旁的石鱼雕塑,长约 4.9 米, 直径达到 1 米,基本是一条成年白鲸的大小,可以想象原建章宫有多么宏伟壮丽,要完全掌握其建制形貌,绝非易事。而且建章宫毁于王莽末年之乱,魏晋时根本没人见过宫殿原貌,只有文献记载可管窥一二,难上加难。而张华却不假思索便开始作答,侃侃而谈,对答如流,讲到兴起处还手脚并用,就地画起示意图来,生怕众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周围的人听得入了迷,晋武帝也大感惊异。想来是不知道翻烂了多少卷书的成果。

张华确实嗜书如狂。他搬家之时,拉了整整三十车的书;他身死之后,家里剩的不是钱财,而是大堆大堆的文史书籍,桌上架上塞得满满当当,多得几乎要溢出来。可以说是“我爱学习,学习使 我快乐”的典型了。

当然,张才子绝不是书呆子。他于饱读诗书之外,又能做到融会贯通,文笔亦精致温丽。少年时曾靠一篇《鹪鹩赋》名扬天下,先后担任太常博士、佐著作郎、长史、中书郎、黄门侍郎、中书令等重要文职。武帝时的诏诰圣旨多由他来执笔,《晋史》的编定以及西晋的礼仪规范、法律条文,也基本经过他的增减与修整。

不仅有浩浩文才,张华也有璨璨武功,政治才能十分出色。晋武帝意欲讨伐吴之事,张华是主战派之一。战前,他客串了一把财政会计(任度支尚书),为伐吴之战筹备粮草、分拨银钱、制定战略。 战时,他秉持羊祜之遗策,在众人犹豫不进时力排众议,坚持出兵,一举克灭孙吴,可以说是灭吴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等到被晋武帝贬到幽州掌管军政,他又将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年年丰收、兵马强盛,之前未归附中原的东夷诸国也纷纷前来朝贡。

史称张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除了广览文史经典,张华亦精通谶纬预言、方术道法、 医卜星象之类的知识,是个不折不扣的全才。这样神奇的学霸张华,编了一本学霸之书,叫《博物志》。传说张学霸呕心沥血、终日伏案、昼伏夜出、废寝忘食,完成了惊天巨制四百卷。书既已成,张华决定上呈晋武帝圣览。四百卷是什么概念?如果写在竹简上,书册要几十辆车才装得下。如果写在帛纸上, 书卷堆在案头上能像小山一样高。 晋武帝看见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卷,很忧郁,心想只怕看到猴年马月也看不完,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对张华讲:“爱卿啊,朕知你学贯古今、博闻广知,是一等一的有才华,也就比伏羲、孔子这些圣人逊色那么一点点。可你这书里,没根没据、荒诞离奇的事情太多了,流传出去要教坏小孩子的。好书不怕删,像《诗》那样的经典,孔夫子不也只留下了三百多篇?不如你也删删吧,留下十卷就行。” 巍峨书山就此铲平。

面对如此不尊重作家劳动成果的晋武帝,张华大概是崩溃的。崩溃归崩溃,该删还得删。所幸删成之后,晋武帝赐下大量珍贵的笔墨纸砚,还将《博物志》当作床头读物,时不时地拿出来翻一翻,读得津津有味,也算没白费张学霸一番心血。当然,上面的故事只是故事而已,算不得史实。首先,魏晋时 期,并未见过如此大部头的书。其次,晋武帝曾在泰始三年(267) 下过一道禁令,要求禁绝星象谶纬之学。谶纬星象历来和国家兴衰密切相关,当时许多士子不满司马氏篡夺天下,便借谶纬之说宣扬反动言论,因此司马炎很讨厌谶纬星象之说。然而《博物志》却包含不少谶纬之语,如《卷一·山水总论》:“故地动臣叛,名山崩,王道讫,川竭神去,国随已亡。海投九仞之鱼,流水涸,国之大诫也。泽浮舟,川水溢,臣盛君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人握命,君子陵迟,白黑不别,大乱之征也。”想来历任武帝朝要职的张华,不会成心在老虎头上拔毛。

晋武帝删书四百卷的说法,早出自王嘉《拾遗记》的序言。 王嘉是东晋方士,长于谶纬预言之道,《拾遗记》作为一本志怪小说,记载的大多是神话、传说等幻想性文字。由此,历代学者并不觉得这说法可信,都是拿来当故事听一听,顺便当作反面材料驳一驳。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理由如下。

 ,《博物志》有大量佚文。古人编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别人的书拿来增删窜改,删改标准是自己的三观与喜好,著名案例就是孔子编订五经。《博物志》也是如此,有晋武帝删四百卷为十卷的说法,有北朝文学家常景删为十卷的说法,还有宋人在常景基础上再次删减的说法。概言之,今天我们见到的十卷本,不是张华初编定的版本。其他典籍内有不少引用《博物志》的内容,其文字多是今十卷本未记载的,证明《博物志》在流传中有大量内容丢掉了。今人范宁《博物志校正》收正文323 条,另录 212 条佚文。 除此之外,又有学者王媛补充佚文 110 条。比照此数,再考虑到其他文献的散佚情况,《博物志》必然还有佚文。后人觉得该书不止 十卷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第二,人们十分崇拜张华,他博闻多识的事迹深入人心。《晋书·张华传》记有张华识龙肉、辨异兽、掘宝剑等几件传闻,并说这类事情简直数不胜数;这类传闻在《搜神记》等书中也有零星收录。 在唐人的一些文章、墓志铭里,则一提博学就称说张华。可见在后人眼中,张华是神通广大、无所不知的形象,只有四百卷鸿篇巨制,才能配得上张华的高才与博学。和张华本人一样,《博物志》涉猎学科极广。天文、地理、物理、 化学、农学、本草学、医药、历史、文化、谶纬、方术等无所不包。 其中有现实的科学知识,如物理中的流体沸腾、自燃,化学上的石灰石反应、甲状腺肿大的病因之类,也充斥着绮丽幻想,五方土地,海外异民,奇珍异兽等。以现代人的科学视角来看,《博物志》带有想象与现实的双重性;而以古人的视角来看,它呈现了张华眼中的真实世界,展现了六朝以前大多数古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值得深入研讨。

鲁迅说它“取次故书,疏乏新意”,原创性的内容很少,实在不符合“博物”二字。但既然命名为博物,本来就包含了广征博引的意思,张华也在序里谈及编书意图:为补充《禹贡》《山海经》 等古代地理志的不足。由此,《博物志》的意义也就在于集成前说、裨补阙漏,形成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地理博物志了。 同时,从其他各类经典文献、民间传说中征集材料,不愿意过多臆想编造,也表明张华编书的态度非常严谨。事实上,张华的态度不仅严谨,还非常真诚。

传说把艾草放上三年再烧,能烧出锡铅液体,张华便花了三年自己试,然后记下:“已试,有验。”传说又说煎麻油的时候,等到水汽蒸发干净、锅里不再冒烟,可以把手放入油锅里搅一搅。这说法乍一听很荒诞,大有变成油炸蹄髈的危险,张华却写道:“此亦试之有验。”竟然真把手伸进油锅里试了试。(《卷四·物理》) 在另一些怪谈异闻之后,张华也会认真地标注:“此事未试。” 还有些记载自相矛盾,却更见真诚。比如《卷十·杂说》第二记录种种胎教之道:孕妇妊娠期间不能看丑恶的事物、不能吃奇怪的食物,见了兔子孩子会生兔唇,吃了生姜胎儿会长多指,等等。随后马上列举舜和仲尼的例子质疑胎教,好像“感善则善,感恶则恶”的道理根本站不住脚,文末更是留下一个大问号,可见张华并非盲目迷信。

作为六朝地理博物类小说的代表之作,《博物志》结合地理志、方术谶纬、杂记小说等内容,成就了一个新的门类,成为后世传奇、小说、戏曲的材料库和灵感来源。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好的小说能“寓劝诫、广见闻、 资考证”,《博物志》便是这样一本广博又有趣的书。有趣的书,需要有趣的解读,更值得有趣的读者仔细品味。《博物志》版本繁杂,当代学者范宁曾对《博物志》各个版本进行了详尽的校对、整理与补录,编有《博物志校正》一书,这本学术研究著作为后人的研究与解读提供了极大便利。本书将以范本为底本,参考祝鸿杰《博物志新译》、唐久宠《博物志校释》以及 相关研究成果,力图形成一部可靠、耐读又好玩的注解书,和读者一起畅游经典。



导语摘要

张华将传世文献未载之说辑录整合,供后人“博物”之便,因此诞生了《博物志》一书。《博物志》类属杂家,内容包涉及天文地理、物产风俗、草木药性、飞禽走兽、历史轶闻、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物理、化学知识,涉猎广博,包罗万象,融神话、古史、博物、杂说于一炉。本书开创《博物志》注解的新体例,分为原文、注释、解说三部分,三部分层层递进,逻辑连贯,功能明晰。全书在讲解深刻的文化现象时,尽可能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事例或道理;在讲述故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的轻快,杂以嬉笑怒骂、针砭时弊,以此消弭古籍与时人的鸿沟,冲淡古籍的沉闷乏味。对年轻化语感的追求,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好玩畅快的旅程。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第三批拔尖人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著有《汉赋与汉代制度》《中国文学的代际》《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国学通论》《国学导论》《国学基础》《中国的修养》《通识中国兵法》《文化的格调》等。


 


本书注译:


   徐美琪,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目录

卷一  地理


卷二  外国


卷三  异兽


卷四  物术


卷五  方士


卷六  考证


卷七  异闻


卷八  史补


卷九  杂说上


卷十  杂说下



内容摘要

张华将传世文献未载之说辑录整合,供后人“博物”之便,因此诞生了《博物志》一书。《博物志》类属杂家,内容包涉及天文地理、物产风俗、草木药性、飞禽走兽、历史轶闻、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物理、化学知识,涉猎广博,包罗万象,融神话、古史、博物、杂说于一炉。本书开创《博物志》注解的新体例,分为原文、注释、解说三部分,三部分层层递进,逻辑连贯,功能明晰。全书在讲解深刻的文化现象时,尽可能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事例或道理;在讲述故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的轻快,杂以嬉笑怒骂、针砭时弊,以此消弭古籍与时人的鸿沟,冲淡古籍的沉闷乏味。对年轻化语感的追求,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好玩畅快的旅程。



主编推荐

丛书主编: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第三批拔尖人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著有《汉赋与汉代制度》《中国文学的代际》《秦汉文学格局之形成》《国学通论》《国学导论》《国学基础》《中国的修养》《通识中国兵法》《文化的格调》等。

 

本书注译:

   徐美琪,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精彩内容

后魏武帝伐冒顿①,经白狼山②,逢师子③。使人格④之,杀伤甚众,王乃自率常从军数百击之,师子哮吼奋起,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起上王车轭⑤, 四十里鸡犬皆无鸣吠者也。 师子将至,此兽便跳起在狮子头上,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师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鸡犬皆无鸣吠者也。

 注释 ① 冒顿(mò dú):秦汉时匈奴单于,挛鞮氏。秦二世元年(前209)杀父自立,随后征服楼兰、乌孙、呼揭、浑窳、屈射、丁零、鬲昆、薪 犁、楼烦等20 余国,首次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匈奴帝国。② 白狼山:又名大阳山,在今辽宁朝阳喀左县。③ 师子:即狮子。④ 格:搏斗。⑤ 轭(è):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曲木。

< 解说 > 传说曹操北上讨伐冒顿,在白狼山遇见一头狮子拦路,兵卒与狮子奋力搏斗,伤亡惨重。正值危难之际,一头小兽跳上车轭,狮子立即吓得俯首称臣,魏军得以杀死狮子,满载而还。

这里的冒顿不是匈奴,而是指乌桓。《北史·高车传》里说:“周之猃狁, 汉之匈奴,其作害中国,故久矣。魏、晋之世,种族瓜分,去来沙漠之陲,窥 扰鄣塞之际,犹皆东胡之绪余,冒顿之枝叶。”乌桓与猃狁、匈奴、东胡等北方民族系出同源,统称为“胡”,是魏晋时胡人中强大的一支,乌桓单于叫蹋顿,和“冒顿”也很相似。公元 207 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曾经率领大军北伐,主要战场就在白狼山。

如此一看,这故事似乎充满隐喻。

狮子作为西域巨兽,暗指以乌桓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国王曾在东汉章帝时数次进贡狮子,疏勒国在东汉顺帝二年也有进贡,月氏国也有进贡狮子的记载。狮子“杀伤甚众”“哮吼奋起”,暗喻乌桓势力骁勇善战,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边地,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左右咸惊”表明当时魏军的状态,《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魏军一看对面军队这么多人,自家大部队又在后面,都心里发怵,士气低迷。

异兽作为百兽之王,可以认为是暗指曹操。这头异兽与上条“猛兽”类似, 它的出现使狮子俯首称臣,这昭示白狼山之战的结局:曹操率领魏军斩杀蹋顿单于,大败乌桓。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而待异兽回到京城洛阳之 后,“三十里鸡犬皆伏,无鸡鸣”,也就表明经过北伐一役,曹操平定了北方, 清缴了袁氏残余势力,获得了极高的威望。



媒体评论

在胸中,开豁无碍,正如披云雾睹青天,可乐也。——(明)崔世节

《博物志》不失为志怪小说中独具特点的一种体裁,对后世也很有影响,形成文言小说的一个流派。——侯忠义

这种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思辨精神,赋予了《博物志》以另一种品格。——陈文新

 

《博物志》中的神奇动物以及脑洞实验:

“东海有牛体鱼,其形状如牛,剥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潮去则毛伏。”

                                     ——《博物志•卷三 异兽篇》

“积艾草,三年后烧,津液下,流成铅锡,已试,有验。”

                                     ——《博物志•卷四 物术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