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豪斯1919—1933+扎哈 哈迪德全集(套装2册)包豪斯学术理论研究参考书 基础艺术理论指导教材
  • 包豪斯1919—1933+扎哈 哈迪德全集(套装2册)包豪斯学术理论研究参考书 基础艺术理论指导教材
  • 包豪斯1919—1933+扎哈 哈迪德全集(套装2册)包豪斯学术理论研究参考书 基础艺术理论指导教材
  • 包豪斯1919—1933+扎哈 哈迪德全集(套装2册)包豪斯学术理论研究参考书 基础艺术理论指导教材
  • 包豪斯1919—1933+扎哈 哈迪德全集(套装2册)包豪斯学术理论研究参考书 基础艺术理论指导教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豪斯1919—1933+扎哈 哈迪德全集(套装2册)包豪斯学术理论研究参考书 基础艺术理论指导教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0.67 7.2折 586 全新

库存2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包豪斯档案馆 [德]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 著,丁梦月 胡一可 译,扎哈·哈迪德,亚伦·贝斯基;凤凰空间 出品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6354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6元

货号29201275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包豪斯经典 1919—1933》

前言

世人对包豪斯,简化、偏见和误解居多,在其短暂而坎坷的14年历程中,包豪斯更是经历了太多的自我挣扎。包豪斯已经成为激进的现代化生活和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副作用的一个代名词。这个名字代表着一套完整的程序,同时,学校的发展和曲折的命运也受到了支持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关注。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或多或少地与德国的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的历史有关。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魏玛建立包豪斯,而魏玛是商讨制定民主宪法的国民议会所在地。1933年,在几个月前刚刚夺取政权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巨大压力下,作为后一任校长的密斯·凡·德·罗,不得不在柏林将包豪斯解散。

然而,体制的压制无法控制其所代表的思想的影响力,尤其是包豪斯重要的那些教师都陆陆续续地离开德国,在美国等国家大放异彩。格罗皮乌斯和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成为建筑师和哈佛大学的建筑学教师,密斯·凡·德·罗去了芝加哥,阿尔博斯继续他在黑山学院的教学生涯,莫霍利·纳吉于1937年在芝加哥创办了“新包豪斯”。其他包豪斯成员分散到了欧洲各个地方以及苏联和中东。另一些人仍然或多或少地安静地处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

包豪斯在停止办学后还能得到持续关注,是对它存在的1919至1933年短短10多年间所取得成就的致敬。这一时期的发展需要仔细地审视与辨别,因为包豪斯的影响渗透到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包豪斯的发展自身也存在矛盾——从魏玛早期的表现主义风格,到德绍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再到德绍后期和柏林时期对建筑感的日益重视,与此同时,包豪斯的校长也由格罗皮乌斯更换为汉斯·迈耶(Hannes Meyer)、密斯·凡·德·罗。今天,大量出版物、展览中记录了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及其工作和活动的范围,探讨了许多重要的包豪斯观点,涵盖设计、建筑、理论教育和艺术等领域。20世纪60~70年代写作出版的包豪斯的历史大部分基于格罗皮乌斯个人的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研究,几乎还没有一本著作结合近年研究成果翔实地记录包豪斯的历史。

包豪斯的影响永远不会消退,还没有到后总结它的功绩的时候。本书,以及本书中确凿的、独树一帜的方法,都将为热度持续不减的包豪斯讨论注入令人振奋的新鲜血液。

 

《扎哈 哈迪德全集》

现代主义的三种方式

一贯而言,此类现代主义风格表现为三种方式。首先,它的坚守者信仰新的结构。在技术的协助下,一位优秀的现代主义者设想我们可以更为高效地利用我们的资源(包括我们自身在内),去限度地创造无论是空间方面还是价值方面的盈余。这种“过剩”恰恰展现了永恒、未来和乌托邦的真实,它有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它无影无形,当它经过我们周遭的时候,早已将自身的形象归于虚无。其次,现代主义者相信新的视觉方式。也许世界已经是日新月异的,但我们却没有认识到它的活灵活现。我们仅仅是看到了教育所要求我们看到的东西。如果我们愿意以崭新的方式去看,单是凭借这一举动,我们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我们需要睁开我们的眼睛、竖起我们的耳朵、打开我们的心灵去感受我们存在的实质。而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已然获得了自由。第三,现代主义者期望展现现代性的实质。通过将以上所讲述的两个方式融合在一起,他/她能够将我们所捕捉到新的感觉转化为我们所创造的形状。这些形状是现实的原型,事物在其中被重新排列和溶解,直到除了新事物之外的一切都消失不见。通过以新的方式展示新的事物,我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构造一个新的世界,从此栖息在那里。

正是这第三种方式塑造了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她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建筑形状或技术;她以的表现方式向我们展现着世界那崭新的一面。在主体与客体的消解中,她找到了现代主义的根本,她将其搬上了现代风景的舞台,并将其重新塑造为我们可以大胆漫游的空间。

这种现代主义的典范至少可以追溯至巴洛克时期。那时,主体和客体次失去了它们那不容置疑的权威。人类的肉体不再置身于充满罪恶的世界中、不再立于上帝的面前;唯有现实在不断地延续,而自我则交融于其中:

物质因而向我们展现出多孔的、弹性的,或是洞穴般的质地。物质之中无空洞可言,洞穴永无止境地包含于其他洞穴之中,无论多么娇小的个体中都包含着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贯穿着不规则的通道,液体在这个世界之中流动,带着不断升腾的雾气在这个世界里穿梭,而宇宙的总体则如同“一池物质一般,充满了形态各异的涌流和浪花。”*

建筑物试图以多样的形状表现这种流动的能量:

巴洛克风格创造了无数的作品和方法。问题不在于如何完成一次交叠,而在于如何使其延续,使其表现在天花板上,使其无限地延伸下去……交叠影响了具体的形状,并使其呈现在人们眼前。交叠创造出表达的方式和设计的样式,它创造出作为起源的元素以及蔓延无尽的曲线,它赋予弧线以独特的游走姿态。*

显然,工业革命塑造了一个如此混乱的世界,它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每件物品、每个人身上移除,然后将其卷入资本的洪流之中。因此,玻璃、钢筋和混凝土让建筑物变得千篇一律,建筑物如洪流一般环绕着后几幢形态独特的遗迹,将它们掩埋于不断积累的消费品之中。正是扎哈·哈迪德创造了这些涌流。

行外人的融入

然而,哈迪德的作品却不止于具备现代性的本质。生于伊拉克,她表示自己在少女时期曾痴迷于波斯的地毯。地毯上的花纹错综复杂,微妙到超乎人们的想象,诉说着两只手如何相互配合着将现实性诉诸于物体表面、将简单直接的空间变换为繁茂苍翠的世界,从而使美感能够为感观所捕捉。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作品也往往出自女人之手。*

在倾听哈迪德作品中那不断展现的叙事时,人们也可以将其与中国以及日本的卷轴画相比较。当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积累起来,便不断地改变了我们的现实性。现代主义提议我们从积累的日常行为中寻找感觉,而不是将某种特定的秩序注入物体之中。这种工作原理广为卷轴画画家所知。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蜿蜒进出,他们聚焦于微小的细节,他们多次以不同的角度展现场景,他们将独立的元素融入山水风景。他们挥动画笔,使线条彼此呼应,在线条的交织下,美景跃然出现在观者眼前,原本的世界就这样被更改,归还给我们的是一个变换过的世界。

在20世纪早期,艺术家们曾尽情地运用这些传统手法,而他们的艺术创作为哈迪德提供了灵感,使她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建筑砌块。无论是在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还是至上主义之中,抽象的碎片往往被置入叙事结构之中。这些艺术家们轰炸了他们所在的那个世界——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激发了扎哈·哈迪德初的灵感。

伦敦的建筑联盟曾给了哈迪德直接的启蒙,当她在那里学习时,这所学校正处于时期。当时,这里是世界建筑实验的中心。这所学校建于阿基格拉姆学派的遗迹之上,这里的学生和教师曾包括彼得·库克(Peter Cook)、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以及奈杰尔·科茨(Nigel Coates),他们将现代世界中的动乱转换为自己作品中的主题和形式。通过讲述我们周遭变幻的日常,他们敢于再一次以现代主义的方式,试图去捕捉蕴含于其中的能量。他们试图赋予现代性以形状,而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也为自己的尝试开启了一个叙事的视角。无论作品专注于描绘奇闻逸事、表现晦涩复杂(屈米),还是用于展现神秘的风格杂糅(库哈斯),抑或是一份个性宣言(库克),他们都赋予了意向以多样的视角和气势恢宏并富于表现的形式,以及技术精湛的框架,而这些意向所表现的事物则具备描述的性质而非界定的目的。

在设计的海洋上前行

在接下来的10年里,哈迪德在世界各地拓展着她的主题,将它们表现在她的建筑、设计以及提案中。其中,许多建筑、设计和提议都在德国完成。其中包括柏林国际建筑展的2号住宅(IBA-Block 2,1986—1993,第33页)以及位于莱茵河畔魏尔的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1990—1994,第52页至第55页)。前者确立了用于设计特拉法加广场大厦的基本形状,而后者则标志着她的艺术生涯的新阶段。

柏林的维多利亚城市区域(Victoria City Areal,1988,第40页至第41页)、汉堡的港湾道住宅小区(Hafenstraβe Development,1989,第44页至第45页)以及位于杜塞尔多夫莱茵河港口的佐霍夫3媒体公园(Zollhof 3 Media Park,1989—1993,第50页至第51页)具备一些相似的特点。而如今,这些特点已经成为了哈迪德的代表性形状,比如,围绕着一个古怪空洞而建的一圈阁楼、伸入到建筑物内部的公共空间以及向城市内部伸去的形状。在过去的那些年里,这些形状几乎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特色,然而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地变换着特质。它们变得更轻、更透明、更具层次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是设计变得更宏大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变化也是设计变得更普遍的效果。那些单一的办公楼和公寓大楼不具备杂糅的元素,所以赋予它们以描述性的性质。

人们也可以感觉到,哈迪德的关注点已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时候,哈迪德将互不相关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拼贴艺术,而如今她的形状似乎以一种独立的动态而存在。对于哈迪德来说,这是她将自己的作品看作风景的结果,换言之,她在塑造大地。在设计特拉法加广场大厦的时候,她首次提出了凝滞和突伸的手法。在设计维多利亚城市区域的时候,她依旧遵循着这两种手法;而在设计杜塞尔多夫莱茵河港口的大型复杂设施时,它们看起来却像现代主义冰山的碎片,而裂缝的边缘则看起来是在预示着某种未完结。这些裂缝展现着每一幢建筑的不完整性。在杜塞尔多夫项目的设计中,这座复杂的综合设施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区,而这些功能区则具备着相似的形状。桥梁、通道以及公共建筑与这些被戛然截断的功能区一一相连,它们在空间中自由地伸展着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在公共区域还是在办公大厦里,每一处都隶属于同一片布满独特形状的宇宙之中。

哈迪德使用色彩的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大都市(Metropolis,1988,第38页)有着热情的意向,由颜色所编码的碎片仍然占据着两座柏林大厦,但其他德国设计的着色则明显柔和了许多。这也许是因为如今玻璃主宰着建筑材料,又也许是因为德国的城市环境变得相对暗淡了。但这似乎也标志着哈迪德的调色板已经冷静了下来:色度和色调、延伸的形状层次以及柔化的强度代替了以碎片为素材的拼贴艺术。

这些变化在维特拉消防站的设计中得到了的发挥。当你在弗兰克·格里(Frank Gehry)那全白色的著名博物馆里看见这项设计的时候,你一定会一眼认出这座建筑物那船头一样的形状。在现实中一一哈迪德的草图也表明了这一点一一从抽象层面来说,哈迪德将消防站从与它相邻的工厂大厦那里戛然截开,一条蜿蜒的通道从中穿过,它蜿蜒至博物馆并绕着这座综合设施铺设开来。迸发于场景之外的力量冻结了氛围,静谧势不可挡地包围了工厂的外墙。建筑物迎接着沿消防站轮廓而来的风景,而不是以一种敌对的态度伫立在那里。地理环境延伸至建筑物内部,而在建筑物内部,消防车所享用的更大空间则一直延伸到了沐浴区以及休息区,台阶也随着地理环境延伸至第二层。

哈迪德用维特拉项目证明了她可以塑造出一处风景(之后她还曾用位于斯特拉斯堡之外的汽车站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形状看起来似曾相识,但相比于她早期作品中所创造的集合艺术,她已经又向前发展了很大的空间。从前,她喜欢在大地上搭建建筑物,她喜欢打开新的空间并将形状置于其中,她喜欢让建筑物以攻击性的动态挑战周围的环境。而如今,她借助场地形成她的形状,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功能,并以空间逻辑构造出不朽的建筑。她的建筑物具备了记忆的功能,它们记忆着旷野如何绵延为小山、山洞如何在小山上张望、河流如何流淌过起伏的风景、山峰如何指引着方向。也许哈迪德已经意识到,“十分之一秒的爆破”无法彻底地揭示人类心灵的构造,而作为人类栖息的沉淀物,已被塑造出的环境却能够在本质上揭示人类心灵的构造,它们遵循着与无机界相类似的原则*。她发现自由空间并不存在于乌托邦的碎片里,而是存在于对已有事物的探索中。



导语摘要

《包豪斯经典 1919—1933》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包豪斯风格”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阿尔博斯(Josef Albers)和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制定的,而后被全球的艺术课程和设计机构广泛应用,时至今日依然势头不减。另一方面,包豪斯建筑先锋派在20世纪得以发展,以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为发端,其单调的盒状结构和“没有灵魂”的住宅因使城市变得丑陋且违背乡村肌理,而在今天饱受争议。

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Magdalena Droste)已经在包豪斯档案馆和包豪斯设计博物馆从事研究多年,她致力于弥合该项研究的断层。本书以近年来不断修正的视角来描述包豪斯的历史,从包豪斯的产生到*终解散,清晰而简明地梳理了它的结构与发展历程,适读群体既包括一般读者,也包括专家学者。本书没有忽视与包豪斯的美学和社会目标相关的矛盾与冲突。

 

《扎哈 哈迪德全集》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生前所设计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了如其人的风格,表现强烈,感性与理性兼具,并以流畅的线条取代传统建筑的几何架构。书中收纳了她从早期的作品、草图到近期的建筑设计图稿,总计200多个设计方案、600余张精美图片,其中包含巨幅画作、建筑模型、多点透视图以及电脑效果动态图等等。

虽然哈迪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却设计出了大量的作品,她通过自己的素描、绘画以及设计改变了建筑界。她是一位才女,她所设计的作品包括船只、水龙头、高楼大厦以及遍布全世界的城市规划。更有意义的是,她所设计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而且还被人们争相模仿。她是全世界*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她从打造“十分之一秒的爆破”,成长到以结构容纳、赞美文化,并使之永存;计算机技术为她的设计带来了一场变革,她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从哈萨克斯坦到法国马赛的建筑工地上。蛇形结构蜿蜒而行、凸起的结构不断延伸、平面结构拔地而起、毯状结构则铺展开来。哈迪德一路向前,一生都在探索自己的艺术技法;她所设计的建筑仍然在不断地拔地而起,而她的影响,则一直接连不断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作者简介

《包豪斯经典 1919—1933》


柏林包豪斯档案馆是柏林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用来纪念包豪斯运动,即20世纪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和设计运动,来到这里可以回顾包豪斯设计的历史。包豪斯档案馆位于包豪斯建筑设计艺术学院内,它出自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之手。档案馆里面珍藏着世界上有关包豪斯学校历史及其各个创作领域的作品,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家具、陶瓷、金属、摄影、舞台、预备班作品以及著名教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等人的创作。


玛格达莱娜·德罗斯特在德国亚琛与马尔堡获得美术史、文学两个学士学位,从1980年起在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负责包豪斯学派的展览与相关的出版工作。她曾经对包豪斯家具和编织工作坊进行研究,尤其专注于女性在手工业当中的角色的研究。如今玛格达莱娜是包豪斯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德国建筑领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就。


丁梦月,2011.9—2015.7毕业于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5.9至今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学硕士在读。


胡一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数字建构实验室主任,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规划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


 


《扎哈 哈迪德全集》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她在中国的著名作品有广州大剧院、银河SOHO、望京SOHO、凌空SOHO、南京青奥中心等。


亚伦·贝斯基是一名建筑学与设计学方面的评论家、教育家、讲师和作家。辛辛那提美术馆的创立人和馆长。2008年(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现任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学院院长。


 



目录

《包豪斯经典 1919—1933》


目 录


前言 6


包豪斯的起源 8


魏玛包豪斯——表现主义时期的包豪斯 20


关于教师 22


约翰·伊顿和他的教学 24


关于工作坊 34


聚会—工作—玩乐 37


包豪斯的女学生 38


建筑教学和房地产 40


格罗皮乌斯与伊顿之间的冲突 45


政治分争中的魏玛包豪斯 46


艺术与技术——走向新融合 52


包豪斯的风格派 54


保罗·克利的课程 62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课程 66


陶器工作坊 68


编织工作坊 72


金属工作坊 75


家具工作坊 82


彩绘玻璃和壁画工作坊 86


木刻工作坊和石雕工作坊 91


装订工作坊 95


平面印刷工作坊 98


魏玛包豪斯的剧院 101


1923年包豪斯展 105


魏玛包豪斯的建筑 110


魏玛包豪斯的衰落 113


德绍包豪斯:设计研究所 118


德绍包豪斯的建筑 120


教师住宅 126


多登住宅区 132


1925年和1927年的学校改革 134


包豪斯著作——《包豪斯》季刊 137


约瑟夫·阿尔博斯和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在德绍的基础课程 140


保罗·克利和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德绍的课程 144


工作坊的生产和教学 147


印刷和广告工作坊 148


编织工作坊 151


细木、金属、壁画和雕塑工作坊 153


德绍包豪斯的戏剧 158


困难年代1926—1927年 161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辞职 162


汉斯·迈耶:必需品,不是奢侈品 164


包豪斯重组 170


工作坊重组 174


室内设计工作坊——细木工作坊 175


室内设计工作坊——金属工作坊 176


室内设计工作坊——壁画工作坊 178


广告工作坊 180


编织工作坊 184


汉斯·迈耶管理下的戏剧 186


自由绘画课 188


汉斯·迈耶管理下的建筑教学 190


贝尔瑙工会联盟学校 193


多登住宅扩展 196


汉斯·迈耶领导下包豪斯取得的成就 196


汉斯·迈耶被解雇 198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mi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