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8.71 7.4折 ¥ 119.9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美)保罗·英格拉西亚,湛庐文化 出品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4205956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9.9元
货号29479468
上书时间2024-10-31
些汽车以及它们带领的文化潮流,正是本书的主题。
些汽车以及它们带领的文化潮流,正是本书的主题。
本书介绍了15款车改变世界的汽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揭示了汽车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化,重塑了人们的思维与生活。 全书共有13章,对应15款车型,开篇介绍了二战前的2款车,分别是廉价却实用的T 型车和满足人们炫耀欲望的拉塞勒;中间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述结束大萧条后美国di一款现代跑车雪佛兰科尔维特;标新立异风尚代言的凯迪拉克与它的尾鳍;回归实用的大众甲壳虫等;zui后介绍应时代而生的几款日系车,如创新混合动力普锐斯等。保罗·英格拉西亚
曾担任道琼斯通讯社社长,以及《华尔街日报》底特律分部的总编辑。1993年,与约瑟夫·怀
特(Joseph White)凭借关于通用汽车公司管理危机的报道荣获普利策奖。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撰稿记录美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著有《谁搞垮了美国汽车业》(Crash Course) 一书。
第 1 章 福特 T 型车与通用拉塞勒,实用主义与炫耀心理的交锋 001
独断专行的亨利·福特 005
T 型车粉墨登场 009
“世纪之车”落下帷幕 012
一股年轻而运动的新风尚 015
斯隆的大众营销 018
懂时尚的哈利老爹 021
实用与美观之战 024
第 2 章 雪佛兰科尔维特,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跑车 029
大救星邓托夫 032
被嘲笑的玩具跑车 035
“行刑”前的重大突破 042
名声大噪的科尔维特 045
未能实现的中置引擎 047
美式跑车的里程碑 050
第 3 章 1959 年款凯迪拉克,大尾鳍之争 053
设计师中的完美典范 055
从众心理支配下的审美 060
高耸的尾鳍 061
风度与地位的象征 064
车尾造型设计的窘境 067
昙花一现的怪异文化 069
第 4 章 大众甲壳虫与微型客车,从力量到乐趣 073
固执倔强的费迪南德·保时捷 075
前途未卜的 KdF 079
自嘲式广告策略 083
与众不同的文化图腾 093
后置风冷发动机的延续 095
第 5 章 雪佛兰考威尔,推动产品责任法的革命 099
年轻的总经理科尔 102
后置的发动机 106
销售的新动力 108
被忽视的安全问题 112
不受控制的调查 115
司法与市场的碰撞 118
第 6 章 福特野马,为年轻人带来刺激 125
充满活力的李·亚科卡 128
穷人的 T 型鸟 131
旧底盘新车身 132
跨越代沟的吸引力 135
多功能“矮种马” 138
第 7 章 庞蒂亚克 GTO,有四个轮子的叛逆老虎 145
桀骜不驯的德洛雷安 149
狂野的 GTO 152
肌肉车的竞赛 155
陨落的反叛者 162
短暂但光荣的自我毁灭 164
第 8 章 本田雅阁,趣味与功能的良好结合 171
脾气火爆的雷霆先生 173
事故频发的风冷发动机 176
CVCC 的研发 179
辆美国制造的日本车 181
以疯狂的速度扩张 187
“业余爱好者”的杰作 190
第 9 章 克莱斯勒小货车,照看活跃家人的“保姆” 195
小汽车大空间的设计理念 197
前轮驱动平台 200
保姆车市场的霸主 205
政治力量符号 208
第 10 章 宝马 3 系,雅皮士和芝麻菜的崛起 213
独具慧眼的匡特兄弟 217
非主流小型汽车公司 221
终极座驾:一种香肠,三种尺寸 224
宝马就是宝马 227
芝麻菜,植物界的宝马 230
第 11 章 班塔姆吉普,让城市人感受越野的激情 233
拖泥带血的军方财产 235
走入文明世界 239
城市里的越野 243
兴起的野性时尚 245
SUV 的辉煌年代 248
第 12 章 福特 F 系列皮卡,文化符号与政治象征 255
皮卡竞赛 258
逃避鸡肉关税的招数 261
乡村音乐主流化 263
各式各样的专用皮卡 267
得克萨斯州是大型卡车室 269
美国人的乡村村梦 271
第 13 章 丰田普锐斯,创新混合动力时代的到来 277
可替代燃油汽车发展的漫长历史 279
发明家内山田武 283
混合动力的领路者 286
普锐斯的早期营销 290
好莱坞冉冉升起的“新星” 292
引领环保意识 296
后 记 以独特的方式展现时代精神 301
些汽车以及它们带领的文化潮流,正是本书的主题。
保罗·英格拉西亚
曾担任道琼斯通讯社社长,以及《华尔街日报》底特律分部的总编辑。1993年,与约瑟夫·怀
特(Joseph White)凭借关于通用汽车公司管理危机的报道荣获普利策奖。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撰稿记录美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著有《谁搞垮了美国汽车业》(Crash Course) 一书。
重塑人们的思维与生活
20 世纪 90 年代,克莱斯勒的高管中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只要看一个人戴的手表就能知道他开的是吉普车还是小货车(minivan)。天美时手表受务实的人青睐,因为这些人不介意外表,自然也不会在乎自己开的车是一款广受妈妈们青睐的小货车。
相反,那些对小货车不屑一顾,想要彰显自己热衷狂放户外生活的人通常会被劳力士迷住。他们所谓的狂放也许可能只是去趟超市也要坐在奥维斯版的吉普大切诺基(Grand Cherokee Orvis Edition)里享受特有的颠簸,杯托里放上一大杯的脱脂拿铁罢了。
数十年来,许多人意识到了个人形象与汽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并就此做了一些研究。就拿沙滩男孩组合(Beach Boys)来说吧。他们 1964 年推出的歌曲《好玩,好玩,好玩》(Fun, Fun, Fun)与其说是关于福特雷鸟(Thunderbird), 还不如说是关于驾驶雷鸟的那些拥有自由灵魂的少女。
还有一些歌曲传唱的却是那些与自己座驾的刻板风格截然相反的车主形象。 简&迪安组合(Jan & Dean)于 1964 年推出的歌曲《帕萨迪纳的小老太太》(The Little Old Lady from Pasadena)唱的就是一个驾驶“红得闪闪发亮的道奇肌肉车” 的老奶奶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故事。在为本书取材时,我听说了关于另一位老奶奶的真实故事,她就像歌曲的主人公一样让其他的驾驶员跌破眼镜,不同的是她的爱车是一辆福特野马(Mustang)。要不是她住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名叫奥科诺莫沃克的偏僻小镇上,可能也会有人为她写一首歌。到时候“来自奥科诺莫沃克的小老太太”也许就成了一代美国人共同的谈资。
不过,在美国历史上也有屈指可数的一些车型不仅仅代表车主个人的形象,而且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就像电影《大寒》(The Big Chill)和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中所描绘的那样,这些车型很长时间以来都是美国文化的“名片”,是时代的塑造者,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时代精神。这些汽车以及它们引领的文化潮流,正是本书的主题。
现代美国文化基本上就是一场浩大的拔河比赛。它是务实与虚荣之间的阴阳对立,是朴素与华丽、城市与乡村、宏大豪华与小巧精致,以及周六狂欢与周日困倦的抗衡。本书首先介绍了福特汽车公司的 T 型车(Model T)和通用汽车公司的拉塞勒(LaSalle),这两款车型就是这两种价值观之间基本冲突的充分佐证。
廉价的 T 型车是实用性的之作,是款适合普通民众的汽车。虽然它的模样算不上时髦,但是从 1908 年到 1927 年,在令人叹服的长达 20 年的生命周期内,T 型车为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便利和一览城市风光的机会。
相反,拉塞勒是款面向普通大众市场的豪车,作为雅皮士 A 的早期座驾,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驾乘需要,也迎合了人们想炫耀的欲望。它问世于1927 年,正好是 T 型车谢幕的那一年。这两款车型刚好形成了一次完美的承接。 它们也是本书所收录的仅有的两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出现的汽车,这与美国文化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展中所遇到的阻碍有一定关系。
在那个年代主要是大萧条和战争。二战期间,民用汽车的生产一度中断,底特律的工厂也都转而生产飞机和坦克。美国文化的变化,至少在表面上发生了停滞,美国人生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为了生存寻找食物和工作上。
直到 1953 年,这段持续 20 多年的经济萧条和战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当时的美国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释放自我,这就给美国款现代跑车,即雪佛兰科尔维特(Corvette)的诞生创造了完美的时机。人们可能想象不到,科尔维特发展史上的关键工程师,在他离开俄罗斯踏上北美土地加入通用汽车公司之前还只是个普通的小男孩。
能为二战后美国标新立异风尚代言的就是“尾鳍”这一汽车设计元素了。在克莱斯勒销售的车型里,“尾鳍”的设计其实原本只是为了提高安全性,结果该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却因此受到哈佛商学院的赞赏。就在克莱斯勒快要成为底特律“尾鳍大战”的霸主之时,通用汽车公司却在 1959 年凭借拥有大尾鳍的凯迪拉克杀了个回马枪。尾鳍设计者查克·乔丹(Chuck Jordan)在
2010 年年底去世,享年 83 岁。我有幸在他生前进行过一次采访。尽管已经过去将近 50 年,但乔丹回忆起这段尾鳍传奇依旧神采飞扬。
尽管科尔维特和尾鳍都将装饰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来自战争敌对方的德国的一款进口车型却将钟摆拉回到了实用性上。作为对抗凯迪拉克的终极武器,小巧的大众甲壳虫(Volkswagen Beetle)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平民汽车”身份崭露头角。数十年后,它竟成了美国嬉皮士约定俗成的标志性座驾,形成了一种史诗级的汽车和文化的潮流。
大众汽车公司在甲壳虫的市场营销中巧妙地运用了自嘲式的广告手法。有一则广告讲述了一对住在欧扎克斯小木屋里的农场夫妇买了一辆甲壳虫,替代了离他们而去的任劳任怨的骡子的故事。
为了应对甲壳虫,通用汽车公司在 1959 年末推出了实用型的雪佛兰考威尔(Corvair),但这款车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也只能惨淡收场。这件事还给一位名叫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的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律师带来了灵感,纳德创作出了一本名为《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的书。考威尔留下的后遗症主要是使美国的法律诉讼行业快速增长。这款车型让数百万美国人不得不在电视上观看律师事务所投放的有关人身伤害问题的商业广告,除非他们能很快转换频道或关了电视。
尽管本书所涉及的每一款车型要么体现了实用性,要么体现了装饰性,但也有几款车型跨越了这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皮卡就是这样,这种卡车原本只是经常看起来脏兮兮的档次较低的生产工具而已,但后来底特律却发现他们可以在极尽奢侈的名牌卡车身上赚取数十亿美元。有些卡车座椅上用皮革包裹的部分比奶牛都要多。
对许多人来说,尤其是那些还不到 35 岁的年轻人,汽车的重要性远不如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现代人对电子设备十分狂热,而我们却在写一本讲述福特野马汽车的社会意义的书,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就像过去还是高科技代名词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却成了那个时代的遗物。
但是,汽车现在依然能给人们带来不可或缺的自由自在的出行。无论是兴奋地获得人生辆车,进行温馨的家庭自驾游,还是次胆战心惊的冒险之旅,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几乎没有谁会把买台电脑的收据像宝贝一样收藏,也没有谁会给电子设备起个昵称。但这样的事情却时常会发生在许多美国人的辆汽车上。
本书体现了我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迷恋,这种迷恋在数十年来与日俱增。在20 世纪 50 年代,我还是个住在密西西比州劳雷尔市的小男孩,我们家在那里被叫作“眼大利人”(EYE-talians)A,那时我就受到了汽车行业早期两大探索者赫德森(Hudsons)和德索托(DeSotos)故事的熏染。直到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汽车都是旅行车。
1960 年,10 岁的我跟着家人搬到了芝加哥的郊区,和数百万其他美国人一样,我家拥有两辆汽车。从此以后,坐着旅行车回东海岸看望祖母和外祖母成了一个家庭传统:每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收费高速公路上奔波。说起来我还挺怀念这段时光。
我在高中的时候并不是个飙车的追风少年,而是个乖学生,但是汽车却在我青少年时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964 年,野马与庞蒂亚克(Pontiac)GTO 初次问世,当时我就读于伊利诺伊州惠顿市圣弗朗西斯高中,麦高恩老师是我高一数学老师。我讨厌数学,但喜欢麦高恩老师,是他让我们这群男生在枯燥的小数和高深莫测的分数中解脱出来,偶尔还能聊一聊汽车。当时我们讨论了
庞蒂亚克和雪佛兰的车型孰优孰劣(我没记错的话是庞蒂亚克胜出),讨论谁家的老爸刚买了一辆野马 V8(可惜不是我老爸)。不过,我还是坐在老爸那辆平淡无奇的六缸雪佛兰贝尔艾尔(Bel Air)里学会了开车,那车配备的三级变速杆是在转向柱上,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一杆三挡(three on the tree)。
在上了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之后我才买了辆车,是一款 1969 年的雪佛兰诺瓦(Nova),它的六缸发动机性能不佳,即使在香槟分校的双车道上驾驶也像冒险似的。那辆诺瓦花了我大概 2 200 美元,放在今天这些钱只能买一个全新的挡泥板。我的朋友戴尔·萨哈利本(Dale Sachtleben)拥有一辆 1969 年版的庞蒂亚克 GTO,那可是大学里热门的车型。有一次我们开车去东海岸玩,回来后萨哈利本就收到了一张特拉华州的超速罚单,说他的车速达到了每小时 145公里,但其实这已经是全程中慢的一段了。
30 多年后,当庞蒂亚克推出一款沉寂多时的 GTO 升级版时,我又跟萨哈利本再次重逢,坐上这辆新车来了一场满载回忆的试驾。此时的他头发已经花白,而我刚从癌症中康复过来。我们开着新版 GTO 来到了伊利诺伊州的格林维尤,这个毗邻斯普林菲尔德之北的小镇是他的故乡,四周种植着玉米和大豆。我们在曾经举行过赛车比赛的农场小路上跑来跑去,恍惚回到了童年。只有汽车才能带
来这样的魔力。
1973 年,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的地方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迪凯特当时的隔壁邻居惠特尼一家拥有一辆 1960 年版的雷鸟。1955 年版雷鸟初次亮相时还只是一辆空间紧凑的双座车,而 1960 年福特汽车公司已经为它增加了一个后座,同时还保留了低悬架和大道巡洋舰强动力车型风格。惠特尼家的儿子克莱现在已经从一个小小少年成长为一家公司老板,但那辆经典的雷鸟依然在他的车库里。
本书中我所拥有的辆汽车要比它们更偏重代步性和实用性——1984 年版的克莱斯勒小货车。我和妻子当时住在克利夫兰,我供职于《华尔街日报》,家里有三个不满 6 岁的男孩儿。这辆小货车的内部空间非常宽敞,设计成了类似非军事化区域的样式,孩子们各有其位相安无事,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就无须担心他们会在后头折腾出什么花样。在那几年,小货车真的还挺酷,只是后来就被冠上了“保姆车”的帽子。
1985 年,我的老板,《华尔街日报》的总编辑诺姆·珀尔斯坦(Norm Pearlstine)把我调到了底特律。我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被好端端地从克利夫兰发配到了这里,但后我却真心爱上了这个地方。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人类学家,周围都是些怪异的土著人,他们崇拜着各种所谓的“多气门发动机”“百公里加速”A 和“牛米扭矩”的“神明”,还有什么“中冷器”和“增压器”这对“双子神”。后面的两种装置可以大幅提高内燃机的动力,自然而然成了汽车神坛的崇拜对象。我在底特律才真正了解了汽车行业的许多基本情况,从企业的资金平衡表到汽车的平衡轴。这篇汽车行业发现之旅的报道还帮我赢得了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r)。当时还在念小学的儿子查理还骄傲地告诉老师他老爸赢得了“普利策大惊喜”(Pulitzer Surprise),这两个发音确实有些相似。老实说我自己也难以置信。
1994 年,我离开底特律,成为《华尔街日报》母公司道琼斯的一位管理者。 但我对于汽车行业及其文化的热情丝毫未减,这与我仍时常为公司一本名为《财智月刊》(Smart Money)的杂志撰写汽车评测文章不无关系。
我曾试驾过一辆福特远足(Excursion),它在 2000 年刚推出时是庞大的 SUV。由于远足实在太大了,以至于福特汽车只能在蒙大拿州能容纳这辆车的地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并没有参加发布会,而是在相对狭小的格林威治村试驾了远足,虽然场地有所限制,我还是成功地在街道上完成了平行泊车。 即使靠外的两个轮子毫无悬念地被挤在了人行道上,但由于远足大约有 4 吨,
重得夸张,所以我都没有感觉到任何颠簸。
我在 2003 年年底评测的日产泰坦(Titan)皮卡也是个差不多大的巨无霸。 我参加了在纳帕谷举行的新车发布会,一方面是冲着车去的,另一方面也是冲着当地的美酒去的。就在那段时间里,我萌生了创作这本书的念头。汽车已经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某些车型恰恰就是他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写照,也是其所在时代的塑造者和象征。尽管我已经为汽车行业执笔近 25 年之久,但依然发现,汽车和汽车背后的人物充满了曲折的故事。
这项开始于 2007 年的研究促使我游历了整个美国。我曾驾驶普锐斯(Prius)经过密歇根州,驾驭吉普穿越了科罗拉多州,还开着皮卡游览了如同自己家乡的得克萨斯州希尔县和恍若外星球的曼哈顿城区。
我参加了一系列的汽车展会,其中就包括 2008 年夏天在印第安纳州举行的福特 T 型车一百周年庆祝活动。我在那里碰到一个人,他说自己是开 T 型车从 UCLAA 过来的,等我问清楚了才知道原来是从“亚拉巴马州下角”(Upper Corner of Lower Alabama)来的。这老兄的老家刚好就是《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的作者哈珀·李(Harper Lee)的隐居地门罗维尔市。正如福特 T 型车一样,这本著作也曾重塑过美国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