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婪已死:个人主义之后的政治
  • 贪婪已死:个人主义之后的政治
  • 贪婪已死:个人主义之后的政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贪婪已死:个人主义之后的政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9.99 6.9折 72 全新

库存10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保罗·科利尔 约翰·凯 著,理想国 出品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77570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2元

货号29437237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本书完成的时期颇不寻常—跟很多国家一样,英国也因新冠疫情肆虐而处于封锁状态。我们一边写作,一边目睹着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交织在一起:社交疏离,以及国家危机中人们对团结必要性的普遍认知。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志愿帮助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应对封闭隔离带来的影响,并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在抗疫前线奋战的人。在这本书中,我们强调这种团结的价值和必要性,即使在不那么困难的时候亦然。

这本书当然是在人们听说这个病毒之前就已经策划好了。但我们之前的作品中有一些共同的主题,似乎很适用于眼前的危机,同时也适用于分析较长期的政治形势。保罗的新著《资本主义的未来》(The Future of Capitalism)回应了英国日益扩大的社会分歧,探讨了如何恢复社会凝聚力。约翰与默文·金(Mervyn King)合著的《不确定性》(Radical Uncertainty)是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回应,探讨对模型的依赖所导致的过度自信。

同许多人一样,我们对流行病学没有研究。有几位流行病学专家自诩有研究,号称他们的模型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但这些模型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它们只能确定关键的参数,比如每个感染者能感染的人数以及重症患者的比例。可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参数的大小。因此,当公共政策面临“不确定性”时,我们同时看到了模型的用途及其局限性。

同样,对于政府要求大家待在家里的指令和呼吁,我们不知道民众和企业会做何反应。死亡率与年龄相关,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持社交距离帮助的是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人们会只顾自己吗,还是会先考虑别人?我们已经看到,由于政府权威不同、社会凝聚力不同,不同国家的国民对社交限制政策的反应有着巨大差异。而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相对实力的差异、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受个人主义情绪影响的集体意识,以及这些相关因素导致的后果。

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的技术效率与其家庭、社群*优先于个人的价值观相辅相成,这些地方对大流行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世界的南北两端,颇具社会凝聚力的新西兰和瑞典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行动方针,瑞典主要依靠公民的公共精神,新西兰则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行动的措施。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也体现得很明显:瑞典领导人躲在幕后,让科学建议引领抗疫;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敏锐地洞察到了公众情绪,确保了其政府所出台的严厉政策得到舆论的支持;匈牙利的欧尔班·维克托(Viktor Orbán)则借机为自己集聚了无限的权力。而此时此刻*,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在鼓励民众自行注射消毒剂。

英国初的公众反应是团结一致。只有时间能验证,当个人经济困难到来时,这种团结一致能持续多久。迄今为止,只有美国人走上了街头进行抗议。随着人们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愈发强烈,企业要么用补贴和赤字来保住工作岗位,要么先一步进行裁员以限度地减少股东的损失,但这样又会加快经济衰退的速度。公司会优先考虑股东还是它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我们能否在抑制新冠病毒的同时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取决于社会凝聚力的大小。面对共同的目标,大多数人都能团结一致,但有的社会团结得更紧密、更有效。我们会在后文中充分区分,哪些社会更团结、效率更高,哪些社会做得不够好。

本书有两个相互交织的主题—不确定性和社会凝聚力。合作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而且它会自然发生。但政界和商界的领袖们刚愎自用,过度信奉借助模型来理解世界,同时个人主义的崛起又削弱了社会为共同目标而合作的能力。这两个因素进而产生了相互作用:自信的领导者们坚信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同时不相信人民,认为人民会因为过于自私而拒绝合作。与审查监督挂钩的激励政策成了领导者们的法宝。

个体的自私与自上而下过度自信的管理相结合,已经伤害了我们的社会。但你可以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写了这本书来帮助你。



导语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私、物欲横流的社会,怎么能说“贪婪已死”呢?

四十年前,“经济人”概念和个人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人被视为天生的趋利动物,每个个体都会为自我实现而争取自身利益。同时人们相信,“经济人”能获得理解世界所需的一切知识;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国家就能达到善治,人民就能获得幸福。贪婪,各种形式的贪婪—对知识、财富、繁荣的贪婪,被认为是人类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数十年后,一场金融风暴和一场大流行彻底改变了一切。傲慢的“经济人”概念破产了:人类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不平等日益加深、个人主义走向,社会陷入了严重撕裂。由贪婪精神开辟的进取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在本书中,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与约翰·凯从社群主义的角度,围绕不确定性和社会凝聚力这两个相互交织的主题,回顾了西方战后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发展脉络,探问今日世界纷扰动荡的源头与出路。他们提出,我们需要明确国家、市场与社群的角色和关系,重拾人类的社会属性,恢复社群功能,方能共渡难关。



作者简介
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门主任,英国政府顾问,曾获莱昂内尔·吉尔伯奖、克林纳国际书卷奖、亚瑟·罗斯图书奖、埃斯托利尔全球事务杰出著作奖等。著有《底层的10亿人》《战争、枪炮与选票》《资本主义的未来》等。2010年和2011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


 


约翰·凯(John Kay),英国经济学家,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首任院长,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伦敦商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研究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著有《不确定性》《市场的真相》等多本著作。



目录
序为什么是现在?

第一章这里发生了什么?

第一部分个人主义的胜利

第二章个人主义经济学

第三章权利

第四章从公民权利到身份表达

第二部分政府:困境的征兆

第五章父权国家的兴衰

第六章变化中的政治地壳板块

第七章工党是如何失去工人阶级的

第三部分共同体

第八章我们的社群本质

第九章社群主义国家治理

第十章社群主义政治

第十一章社群主义、市场及商业

第十二章地域性社群

跋避风的港湾

延伸阅读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内容摘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私、物欲横流的社会,怎么能说“贪婪已死”呢?


四十年前,“经济人”概念和个人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人被视为天生的趋利动物,每个个体都会为自我实现而争取自身利益。同时人们相信,“经济人”能获得理解世界所需的一切知识;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国家就能达到善治,人民就能获得幸福。贪婪,各种形式的贪婪—对知识、财富、繁荣的贪婪,被认为是人类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数十年后,一场金融风暴和一场大流行彻底改变了一切。傲慢的“经济人”概念破产了:人类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不平等日益加深、个人主义走向,社会陷入了严重撕裂。由贪婪精神开辟的进取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在本书中,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与约翰·凯从社群主义的角度,围绕不确定性和社会凝聚力这两个相互交织的主题,回顾了西方战后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发展脉络,探问今日世界纷扰动荡的源头与出路。他们提出,我们需要明确国家、市场与社群的角色和关系,重拾人类的社会属性,恢复社群功能,方能共渡难关。



主编推荐
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门主任,英国政府顾问,曾获莱昂内尔·吉尔伯奖、克林纳国际书卷奖、亚瑟·罗斯图书奖、埃斯托利尔全球事务杰出著作奖等。著有《底层的10亿人》《战争、枪炮与选票》《资本主义的未来》等。2010年和2011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百大思想家”。

 

约翰·凯(John Kay),英国经济学家,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首任院长,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伦敦商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研究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著有《不确定性》《市场的真相》等多本著作。



媒体评论
世界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收入停止增长、严重的不平等、社会失衡,要给整个发达世界日益泛滥的民粹主义找个罪魁祸首,有很多种选择。而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和约翰·凯认为,这背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个人主义以牺牲社群为代价得以崛起,而像特朗普这样自恋的政客的出现,代表了这一过程已达。

——《金融时报》

 

别看这本小书只有两百来页,里面讨论的问题可谓森罗万象:欧洲少子化、工党大选翻车、德国去核化……你都能想象出那个场景—两个人坐在咖啡屋里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有一点要说的是……”“嗯对,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这种“拉清单”式的写法在非虚构作品里很常见。如果作者没什么想法,读起来往往很累;但科利尔和凯不同,这两个当今世界ding jian 的经济学家谈到每一个话题时几乎都妙趣横生,极富真知灼见。

——《文学评论》

 

两位作者深思熟虑,观点清晰明确、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们不用情绪煽动读者,而是实实在在地拿专业知识说话;不摆弄意识形态,而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一味大声嚷嚷,而是虚心聆听人的需求。这是一本直面问题、不讲废话,能使人真正获益的作品。

——《星期日泰晤士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